一、介紹
人工智能(AI)是通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類智能的技術,使機器能夠感知、理解、決策和行動。核心目標是實現“智能自動化”,即讓機器在復雜、動態的環境中自主完成任務,甚至超越人類在特定領域的能力。
機器學習(ML)?ML 是 AI 的子集,通過算法從數據中學習模式,實現預測或決策,無需顯式編程。核心是“數據驅動”的模型訓練。
AI技術關鍵特征:
- 感知:通過傳感器(如攝像頭、麥克風)獲取環境數據。
- 理解:利用 NLP、CV 等技術解析數據(如語音識別、圖像分類)。
- 決策:基于數據和算法做出判斷(如自動駕駛中的路徑規劃)。
- 行動:執行物理或虛擬操作(如機器人抓取物體、聊天機器人回復)。
ML的例子:
- 電商平臺的個性化推薦(協同過濾 + 深度學習)。
- 銀行的信用評分(邏輯回歸 + 決策樹)。
二、面試者視角:
- AI 不僅是“工具”,更是重構用戶體驗和商業模式的驅動力。
- 交互方式革命:語音助手、生成式 AI讓用戶從“搜索”轉向“描述需求”。
- AI 的“解釋性”和“可信性”正成為產品設計的關鍵挑戰(如醫療診斷、金融風控場景)。
- 新用戶/新場景下,AI 缺乏數據。在啟動階段有出現空白推薦的風險。
三、應用場景:
AI的應用場景正在不斷豐富,滲透到了各行各業。包括有互聯網app的個性化推薦、自動駕駛、生成式AI、智能客服、各類預測模型(風險控制)、醫療行業的輔助診斷、制造業的故障檢測和維護、智能家居等等。事實上,AI 應用場景正在從“輔助”到“主導”演進。當下AI 主要是作為“助手”,但是在未來,AI 或將作為“決策者”。 我們在產品開發中需要將 AI 作為核心競爭力,杜絕“AI 洗白”,真正解決用戶痛點。
四、發展現狀:
① 大模型時代:通用大模型(如 GPT-4、LLaMA)參數規模達千億級,實現“通用智能”突破。但成本高昂(訓練 GPT-4 需數億美元,單次 API 調用 0.03$/1k tokens),現在多通過 Fine-tuning 或 Prompt Engineering 降低成本。對于企業來說,需“小而美”的垂直模型。
② 多模態融合:模型同時理解文本、圖像、音頻、視頻(如 CLIP、Whisper)。比如電商的“以圖搜圖”就是一個典型的應用案例。但是多模態數據標注成本高,需半監督/弱監督學習方案。
③ 邊緣 AI:模型從云端下沉到設備端(如手機、IoT),實現低延遲、高隱私(如蘋果 Core ML)。
④?監管加強:歐盟《AI 法案》要求高風險 AI 系統可解釋、可審計。
五、相關技術:
技術領域 | 關鍵技術 | 產品化應用 |
---|---|---|
深度學習 | CNN、RNN、Transformer | 圖像識別、語音合成、文本生成 |
強化學習 | DQN、PPO、模仿學習 | 游戲 AI、廣告投放 |
自然語言處理 | BERT、GPT、Word2Vec | 智能客服、文檔分析、代碼生成 |
計算機視覺 | YOLO、ViT、Faster R-CNN | 安防監控、醫學影像、無人零售 |
AI 芯片 | GPU(NVIDIA)、TPU(Google)、NPU(華為) | 邊緣設備、數據中心 |
六、發展方向:
技術上自監督學習和神經符號 AI備受關注,在商業落地方面按次付費、訂閱制依舊受歡迎,在跨界融合方面AI+Web3.0、AI+生物科技都是當下的研究熱門。同時也要關注到AI發展帶來的就業沖擊和算法偏見等挑戰,給出協同方案。
七、參考資料:
書籍:《人工智能》(斯圖爾特·羅素)、《深度學習》。
報告:McKinsey《AI 全球調研報告》、Gartner《AI 成熟度模型》。
The Act Texts | EU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https://artificialintelligenceact.eu/the-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