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模型核心基礎理論
- 大模型核心架構:Transformer(Encoder/Decoder結構、自注意力機制、多頭注意力)、GPT系列(Decoder-only)、BERT系列(Encoder-only)的差異與適用場景
- 關鍵技術原理:預訓練與微調(PTuning、LoRA、QLoRA等參數高效微調方法)、上下文學習(In-Context Learning)、思維鏈(Chain of Thought)
- 模型評估指標:困惑度(Perplexity)、準確率(Accuracy)、BLEU、ROUGE、人類評估標準(如MT-Bench)
二、大模型應用開發技術棧
(一)開發語言與工具
- 核心語言:Python(必備,熟練使用語法及數據處理庫)
- 深度學習框架:PyTorch(主流,模型訓練/微調)、TensorFlow(可選,部分場景部署)
- 模型工具鏈:Hugging Face Transformers(模型加載/調用)、PEFT(參數高效微調)、Accelerate(分布式訓練)
(二)模型部署與優化
- 部署框架:TensorRT、ONNX Runtime、Triton Inference Server(高并發推理)
- 優化技術:模型量化(INT8/FP4)、剪枝、蒸餾、動態批處理
- 工程化工具:Docker(環境封裝)、Kubernetes(容器編排)、Prometheus/Grafana(監控)
三、大模型應用場景與實戰
- 典型場景:對話系統(Chatbot)、文本生成(文案/代碼)、信息抽取(實體/關系)、摘要總結、機器翻譯
- 實戰能力:
- 基于開源模型(Llama、Qwen、Mistral)的微調與二次開發
- 大模型+知識庫(RAG)系統搭建(向量數據庫如Milvus/Chroma、檢索策略)
- 多模態大模型應用(文本+圖像/語音,如CLIP、GPT-4V適配)
- 問題解決:處理模型幻覺、優化上下文窗口限制、提升推理速度
四、數學與算法基礎
- 數學基礎:線性代數(矩陣運算、特征值)、概率論(概率分布、期望)、微積分(梯度下降原理)
- 算法基礎:
- 經典機器學習算法:邏輯回歸、決策樹、聚類(理解與大模型的關聯)
- 優化算法:SGD、Adam、LAMB等優化器原理與適用場景
五、工程化與系統設計
- 分布式訓練:數據并行、模型并行(Megatron-LM思路)、流水線并行
- 大模型系統設計:
- 高并發推理服務架構(請求隊列、負載均衡)
- 數據處理流程(數據清洗、格式轉換、增量訓練數據準備)
- 性能與成本平衡:選擇合適模型規模、優化硬件資源(GPU/TPU選型)
六、業務理解與產品思維
- 需求轉化:將業務需求(如客服、內容創作)轉化為大模型技術方案
- 落地考量:合規性(數據隱私、版權)、用戶體驗(響應速度、結果準確性)、成本控制(算力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