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定義
1. 波特率(Baud Rate)
定義:單位時間內傳輸的 “信號符號(Symbol)” 數量,單位為 “波特(Baud)”。
這里的 “符號” 是通信中的基本信號單元,指信號在物理層的狀態變化(如電平高低、相位切換、頻率變化等)。例如:- 在二進制通信中,用 “高電平” 表示一個符號,“低電平” 表示另一個符號;
- 在四進制通信中,可能用 4 種不同的相位狀態分別表示 4 個不同的符號。
物理意義:描述信號狀態變化的速率,與信號的物理特性直接相關(如時鐘頻率)。
2. 比特率(Bit Rate)
定義:單位時間內傳輸的二進制數據位數(bit),單位為 “比特 / 秒(bps)”,更高單位有 kbps(千比特 / 秒)、Mbps(兆比特 / 秒)等。
它直接反映了 “有效數據” 的傳輸速度,是衡量通信效率的核心指標。物理意義:描述實際數據的傳輸速率,與信息的 “信息量” 直接相關。
二、關鍵區別
對比維度 | 波特率(Baud Rate) | 比特率(Bit Rate) |
---|---|---|
描述對象 | 信號符號的傳輸速率(物理層信號變化) | 二進制數據的傳輸速率(有效信息傳輸) |
單位 | 波特(Baud) | 比特 / 秒(bps) |
與 “符號攜帶的比特數” 的關系 | 無關,僅取決于符號傳輸速度 | 直接相關,由波特率和符號攜帶的比特數共同決定 |
核心作用 | 反映信號的物理傳輸能力(受硬件限制) | 反映實際數據的傳輸效率(用戶更關注) |
三、內在聯系:計算公式
比特率和波特率的關系由 “每個符號攜帶的比特數” 決定,公式如下:
plaintext
比特率(bps) = 波特率(Baud) × 每個符號攜帶的比特數(bit/Symbol)
不同場景下的關系:
二進制通信(最常見):
每個符號僅攜帶 1 個比特(如 SPI、UART 通信中,高電平 = 1,低電平 = 0),此時:比特率 = 波特率
例:SPI 的 SCLK 頻率為 30MHz(波特率 30M Baud),則比特率 = 30Mbps。多進制通信:
每個符號攜帶多個比特(如調制解調技術中的 QPSK、QAM 等),此時:比特率 > 波特率
例:QPSK 調制中,每個符號攜帶 2 個比特,若波特率為 1000 Baud,則比特率 = 2000 bps。
四、應用場景與典型例子
串口通信(UART):
采用二進制傳輸(1 符號 = 1 比特),因此波特率(如 9600 Baud)直接等于比特率(9600 bps)。無線通信(如 WiFi、4G):
為提高效率,采用多進制調制(如 QAM-64,每個符號攜帶 6 比特)。若波特率為 1000 Baud,則比特率 = 6000 bps。SPI/I2C 等總線:
均為二進制通信,波特率(由時鐘頻率決定)與比特率數值相等。例如 I2C 的 100kHz 波特率對應 100kbps 比特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