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碳”目標驅動下,電網企業正加速推進數字化轉型,電能質量評估作為電力系統安全運行的核心環節,其合規性與效率直接影響著電網智能化水平。然而,傳統人工審核模式已難以應對海量報告與復雜標準——單份報告需20-30人天核對、關鍵信息遺漏頻發、評分主觀性強等問題,成為制約技術監督效能的“卡脖子”難題。
為此,我們推出基于大模型的電能質量評估報告智能合規審核系統,助力電網企業實現從“人審”到“智審”的跨越式升級。
痛點直擊:傳統審核模式的四大瓶頸
01、人工審查低效
逐項核對20余項審查要點,單份報告耗時長達一個月,基層技術骨干深陷重復勞動,創新工作難以開展。
02、標準執行偏差
《電能質量全過程技術監督問題定級標準庫(2024版)》等數十項標準交叉引用,審核人員理解偏差導致評分波動大,報告質量參差不齊。
03、信息提取困難
非結構化報告中,蓋章缺失、簽名遺漏、公式錯誤等關鍵問題隱蔽性強,人工提取易疏漏,完整性校驗如“大海撈針”。
04、難以支撐決策
審核結論分散于多份文檔,缺乏結構化呈現,管理層難以及時定位高頻問題,治理策略制定滯后。
破局之道:智能合規審核系統的三大核心能力
能力一:多模態解析,自動提取20+審核要點
01、智能提取
利用大模型,解析PDF/Word報告,自動抓取“評估單位、用戶接入信息、疊加計算邏輯”等20多項結構化數據;
02、動態核驗
關聯最新標準庫,實時標注未蓋章章節、簽名遺漏等完整性缺陷,生成可視化校驗清單;
03、公式溯源
解析報告中的諧波限值、電壓偏差等計算公式,自動對比DL/T 1053、GB/T 14549等行業規范,攔截邏輯錯誤。
能力二:智能評分,實現“機器比人更懂標準”
01、分類評分
針對蓋章類、簽名類、公式類等各類問題,實現問題定級與精準評分;
02、動態規則引擎
支持配置新增審查模板,適配環保治理、新能源接入等不同場景,實現動態更新規則。
能力三:評估報告,讓合規結論“一目了然”
01、結構化報告
將評分結果自動整理為“審核要點-問題描述-評分-結果-詳情”清單,匹配標準條款原文,支持一鍵導出和推送合規審查報告,為管理層提供精準決策依據。
落地實效:從“人海戰術”到“智慧賦能”
在某省級電網試點應用中,該系統展現出顯著價值:
1、效率躍升
單份報告審核時間從30小時縮短至2小時,年度節省人力成本超50萬元;
2、質量護航
審核要點覆蓋率100%,評分一致性提升90%,報告退回率下降70%;
3、決策賦能
結構化報告助力管理層快速定位高頻問題,制定精準治理策略;
4、合規閉環
評分結果自動推送至高級監督應用系統,實現“審查-反饋-治理”全鏈路數字化管理。
?未來展望:賦能多行業合規生態的智能引擎
該系統不僅為電能質量評估樹立標桿,更可深度適配能源、軍工、制造等多行業的多元化合規場景,如智能輔助評標、新能源并網合規審查、供應鏈合同條款智能比對與風險預警等,實現“一次建設,多場景復用”,成為全領域智能化升級的通用化基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