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緒論
系統分析師角色
職責:需求分析、系統設計、項目管理、技術協調。
能力要求:技術深度(架構設計、開發方法) + 業務理解(企業流程、行業知識) + 溝通能力。
系統開發生命周期
傳統模型:瀑布模型、V模型、螺旋模型。
敏捷方法:Scrum、XP,強調迭代與用戶反饋。
關鍵概念
系統邊界、 stakeholders(利益相關者)、可行性分析(技術/經濟/操作可行性)。
第2章 數學與工程基礎
數學工具
離散數學:邏輯運算、集合論、圖論(最短路徑、最小生成樹)。
概率與統計:貝葉斯定理、期望值、蒙特卡洛模擬。
數值計算:迭代法、數值穩定性。
系統工程
系統建模:UML、SysML。
優化方法:線性規劃(單純形法)、動態規劃。
算法基礎
時間復雜度分析(O(n))、經典算法(排序、搜索、動態規劃)。
第3章 計算機系統
硬件體系結構
CPU組成(ALU、控制單元)、存儲層次(Cache-主存-外存)、I/O系統。
并行計算:多核、GPU、 Flynn分類法(SISD/MIMD等)。
操作系統
進程管理(調度算法)、內存管理(分頁/分段)、文件系統。
虛擬化技術:Hypervisor、容器(Docker)。
性能評估
指標:吞吐量、響應時間;工具:Profiler、Benchmark。
第4章 計算機網絡與分布式系統
網絡體系結構
OSI七層模型 vs. TCP/IP四層模型。
核心協議:HTTP/HTTPS、TCP(三次握手)、IP(路由算法)。
分布式系統
CAP定理:一致性(Consistency)、可用性(Availability)、分區容錯性(Partition Tolerance)的權衡。
技術:RPC、消息隊列(Kafka)、分布式存儲(HDFS)。
安全機制
加密(AES、RSA)、認證(OAuth 2.0)、防火墻/VPN。
第5章 企業信息化
信息化戰略
企業架構:Zachman框架、TOGAF。
系統集成:EAI(企業應用集成)、ESB(企業服務總線)。
典型系統
ERP(資源計劃)、CRM(客戶關系)、SCM(供應鏈)。
數據中臺:統一數據治理、數據倉庫(ETL流程)。
新興技術
云計算(IaaS/PaaS/SaaS)、大數據(Hadoop/Spark)、物聯網(IoT架構)。
第6章 軟件工程
開發方法學
結構化方法(數據流圖DFD) vs. 面向對象(UML類圖/用例圖)。
設計模式:單例、工廠、觀察者模式。
質量保證
測試策略:單元測試、集成測試、性能測試。
CMMI成熟度模型:五級評估體系。
項目管理
成本估算(COCOMO模型)、風險分析(蒙特卡洛模擬)、敏捷度量(燃盡圖)。
各章關聯性總結
基礎支撐:數學(第2章)與計算機系統(第3章)是技術底層基礎。
系統設計:網絡與分布式(第4章)支撐企業信息化(第5章)的架構設計。
工程實踐:軟件工程(第6章)提供方法論,貫穿系統開發全生命周期(第1章)。
導圖
總結
緒論告訴我們,什么是系統分析師,數學告訴我們什么是科學思維,從計算機系統底層到計算機網絡到數據庫系統體現的設計,系統分析師的工作離不開公司,下面介紹公司的企業文化以及系統分析的職能。最后是設計項目離不開的軟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