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硬件學習,所有人都會迷茫的找不到學習的路徑和方向,都是自我摸索或者老師帶領或者其他情況,而我倒是沒有機會接觸到現實的老師帶我領進這個門,自然走的彎路比較多,所以引申出這篇文章,來聊聊硬件學習的心得和感悟,以及我個人對硬件的理解。
? 硬件學習大部分人都是從學校的數電模電開始的,而少部分直接從維修或者不斷借鑒別人電路開始的,而大部分人最開始設計原理圖和PCB,都是借鑒開始的,或者直接一比一還原一個放在電路里,拼接出來一個電路,勉強能用,到后面慢慢有的人借鑒多了,自然會產生疑問,然后就學習了元器件的應用,如果講運放如何搭建一個5V放大到10V的電路,他們立馬就知道如何搭建,而如果讓他們講出來運放內部結構,那很少有人可以做到。
? 如果你在讓他們講內部結構的物理意義,即如何運轉起來該電路,自由電子在該電路的流動的過程,那更少有人做到,因為從借鑒到應用后,還需要扎實根基穩扎穩打的融會貫通,即應用之后的路。
? 就我接觸到的工程師,大部分小公司一兩年的工程師處于借鑒的層次,而經過三年或者以上的工程師,則是達到了應用的層次,因為很多電路是無法借鑒的,需要通過選型和查閱手冊來進行設計某些電路,所以來到了應用層次的學習。
? 并且工作久了他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玄學問題,導致他們接觸到了新的陌生的領域-EMC,有的公司一直遇到EMI,有的公司遇到EMI比較少,所以他們解決后就不再了解EMC的領域內容,進而也就不知道SI和PI的領域,而穩扎穩打的走硬件的路,就是電路基礎、模擬電路、數字電路、開關電源、信號完整性和電源完整性等等不斷延伸的路,學無止境的一條路,當學到某個地方,自然就會知道下一步要去學什么,因為寫書的硬件工程師也是走這樣的路,走了十幾年或者幾十年,融合了應用和實踐,才寫下這些經典的書籍,所以我想給剛開始學硬件的學生或者剛工作的人說一聲,不要著急,穩扎穩打,在工作的過程學習應用,而在下班之余,留些時間給自己打打地基,扎實的學好理論基礎,也許過程很枯燥、很煩悶,但是當應用和理論結合的時候,日新月異的硬件發展也能跟得上,畢竟應用算是經驗,而應用結合理論的才是真正的工程師。
? 那時候,可以創造式的設計一些電路,以自己理論和應用相結合,并且應用所有的集成電路都得心應手,畢竟內部結構都知道,也明白內部底層運行的邏輯,遇到問題也可以很快找到解決的辦法,并且可以舉一反三。
? 而對于想速成的人來說,也是可以的,只需要知道如何應用二極管的什么區域,如何應用,以及如何應用BJT的截止區、飽和區、放大區等等,以及運放這些集成電路的計算和應用方法,都可以快速的學習,并且很快的使用,而不需要花大把時間在理論上,并且一遍還學不會,需要很多遍的溫習和練習,應用只需要會用就行,理論依據和運行底層邏輯不需要知道,只需要知道如何用它的某個特性曲線就行。
? 對于想穩扎穩打的人來說,工作之余學應用,下班之余學理論,但是這個理論是需要時間來學的,而且不要死腦筋的生啃一個地方,實在學不明白的地方就跳過,學第一遍模擬電路和數字電路要簡單了解就好,第二遍從頭開始學才是正式開始,第一遍只需要知道模擬電路和數字電路的學習路徑里有哪些東西,第二遍是正兒八經的理解,但是如果第二遍也有很難理解的地方,不要浪費時間硬啃,直接跳過,到繼續學下面的,然后學完第二遍,再學第三遍,如是而已,其義自現。
? 當數電模電學了兩三遍,或者四五遍的時候,自認為勉強學明白了些,那就可以學習應用類的知識,比如開關電源或其他的書籍(理論轉化實踐),方法也和數電模電一樣,而且現在的時代,不需要手工計算,所以不要啃公式,要理解公式,知道公式是根據什么物理意義推導出來的,這就夠了,公式可以交給計算機,而夾雜這些步驟里還需要學習熱分析等比較冷門的內容。
? 眼界決定水平:我認為一個人見到的問題復雜程度以及做過項目的復雜程度,亦或者接觸別人作品復雜程度,也就是眼界的范圍,影響了這個人本身的水平,但是眼界是基礎,還需要實際的腳踏實地的去跟上水平高的,所以眼界是路,堅持是行。
? 而且每天養成看看水平比自己高的PCB作品和原理圖作品,從各個網站尋找,并且進行輸出自己的水平,進而閉環的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工作首要條件是能勝任工作,別先學習與工作偏差過大的理論和應用,先學習了解工作的內容,工作內容近乎掌握后,再去穩扎穩打的開始。
? 總之,不要在剛適應工作后就停止提升自己,除非你覺得夠了,不然留下些時間,多多提高自己,利用零碎的時間來進步,經驗不等于水平(經驗法則也只是近似等效),水平是理論、實踐相結合的產物,而非單獨的一樣,所以路漫漫其修遠兮,持之以恒才是最重要的。
? 個人觀點,我眼界也僅僅這些,如有錯誤,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