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理解主要源于無分類域間路由(CIDR)技術的廣泛應用,它打破了傳統的基于類的IP地址分配方式。具體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 傳統分類網絡的局限性:在早期互聯網中,IP地址被分為A、B、C等固定類別,每個類別有固定的網絡和主機地址數量。如A類網絡可支持超過1600萬個主機,B類網絡可支持最多65534個主機,C類網絡最多支持254個主機。這種劃分方式在網絡規模較小時有效,但隨著互聯網發展,其弊端顯現,若企業所需IP地址數量介于C類和B類之間,也只能申請B類,會造成大量IP地址浪費。
- CIDR技術的特點:CIDR引入了靈活的地址分配機制,使用可變長度的子網掩碼來劃分網絡和主機,打破了傳統分類。它將32位的IP地址分為網絡前綴和主機號兩部分,網絡前綴的位數可根據實際需求任意選取,用“斜線計法”表示,如“192.0.2.0/24”表示網絡部分占據前24位。
- 目的網絡概念的轉變:在CIDR環境下,目的網絡由網絡前綴標識,不再局限于傳統的A、B、C類網絡定義。路由表中基于目的網絡地址進行路由選擇時,依據的是網絡前綴匹配,而非固定的分類網絡號。這使得一個IP地址塊可代表不同規模的網絡,目的網絡的概念更具靈活性和多樣性,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固定類別的完整網絡。
- 帶來的優勢:采用CIDR后,網絡管理員能根據實際需求分配IP地址,提高了地址利用率,也可將多個連續的網絡前綴聚合為一個路由表項,即路由聚合,減少了路由表條目數量,提高了路由轉發效率,使網絡結構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