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帕累托分布
帕累托分布是以意大利經濟學家維弗雷多·帕雷托命名的。 是從大量真實世界的現象中發現的冪次定律分布。這個分布在經濟學以外,也被稱為布拉德福分布。
帕累托因對意大利20%的人口擁有80%的財產的觀察而著名,后來被約瑟夫·朱蘭和其他人概括為帕累托法則(80/20法則),后來進一步概括為帕累托分布的概念。
帕累托分布的概述
19世紀末期,意大利經濟學家維弗雷多·帕累托認為,貧與富的存在,既是經濟問題,也有政治原因。
帕累托在研究英國人的收入分配問題時發現,絕大部分社會財富最終總會流向少數人群;他還發現,某一部分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與這一部分人所擁有的財富的份額具有比較確定的計量經濟關系;進一步的研究證實,這種不平衡模式可以重復出現,甚至可以預測。經濟學把這一社會財富的分布狀態,稱為“帕累托分布”。
帕累托分布可以歸納為一個非常簡潔的表述:通過市場交易,20%的人將占有80%的社會財富,如果交易可以不斷進行下去,那么,“在因和果、努力和收獲之間,普遍存在著不平衡關系,典型的情況是:80%的收獲來自20%的努力;其他 80%的力氣只帶來20%的結果”。丹尼爾·貝爾在《帕累托分布與收入最大化》中進一步敘述到:“如果待分配的財富總量是100萬元,人數為100人,那么我們會有這樣一組對應的分配比例:排在前面的20個人,分得80萬元;同理,這20人中的4個人,分得64萬元;4個人中的1個人,分得50萬元。”
如果我們把這些數據用數學公式簡單處理一下,就會顯示一條收縮中的“財富曲線”以及一條發散中的“貧困曲線”。它的最終走向,是必然會“清零”的,也只有如此,“財富”中所包含的生產力因子才能重新釋放出來。
帕累托分布從經濟學角度論證出,社會分配的“絕對的失衡”必然導致“絕對的貧困”,甚至導致“宗教末日審判”的來臨,除非我們可以通過政治手段,人為地阻止財富向高端不斷聚集,否則,貧富雙方的利益沖突是不可避免的。
帕累托分布的函數
圖:帕累托分布 (xmin=1)
在帕累托分布中,如果X是一個隨機變量, 則X的概率分布如下面的公式所示:
其中x是任何一個大于xmin的數,xmin是X最小的可能值(正數),k是為正的參數。帕累托分布曲線族是由兩個數量參數化的:xmin和k。分布密度則為
帕累托分布屬于連續概率分布。
“吉普夫定律”, 也稱為“zeta 分布”, 也可以被認為是在離散概率分布中的帕累托分布。 一個遵守帕累托分布的隨機變量的期望值為??(如果?
, 期望值為無窮大) 且隨機變量的標準差為?
?(如果?
, 標準差不存在)。
被認為大致是帕累托分布的例子有:
- 在現代工業資本主義創造了大量中產階級之前,財富在個人之間的分布。
- 甚至在現代工業資本主義創造了大量中產階級之后,財富在個人之間的分布。
- 人類居住區的大小
- 對維基百科條目的訪問
- 接近絕對零度時,愛因斯坦凝聚的團簇
- 在互聯網流量中文件尺寸的分布
- 油田的石油儲備數量
- 龍卷風帶來的災難的數量
?
相關背景介紹: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于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馬太效應,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名字來自圣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相悖;與“二八定則”類似,是十分重要的人類社會規律。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曾提出類似的思想:“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
內涵:指存在的兩極分化現象。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
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此術語后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
社會心理學上也經常借用這一名詞。
積極和消極的影響:
從積極的方面來說,一個人只要努力,讓自己變強,就會在變強的過程中受到鼓舞,從而越來越強。從消極的方面來說,這社會上大多數人并不具有足以變強的毅力,馬太效應就會成為逃避現實拒絕努力的借口。態度積極主動執著那么你就獲得了精神或物質的財富,獲得財富后你的態度更加強化了你的積極主動,如此循環,你才能把馬太效應的正效果發揮到極致。
出處:
馬太效應的名字就來源于圣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從前,一個國王要出門遠行,臨行前,交給3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于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仆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于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 ”于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仆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仆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這就是“馬太效應” ,反映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即贏家通吃。
二八定律又名80/20定律、帕列托法則(定律)也叫巴萊特定律、最省力的法則、不平衡原則等,被廣泛應用于社會學及企業管理學等。
分析方法:
80/20分析法檢驗兩組類似數據之間的關系,并用來改變它們所描述的關系。一個主要用途是去發現該關系的關鍵起因——20%的投入就有80%的產出,并在取得最佳業績的同時減少資源損耗。
假如20%喝啤酒的人喝掉70%的啤酒,那么這部分人應該是啤酒制造商注意的對象。盡可能爭取這20%的人來買,最好能進一步增加他們的啤酒消費。啤酒制造商出于實際理由,可能會忽視其余80%喝啤酒的人,因為他們的消費量只占30%。
同樣的,當一家公司發現自己80%的利潤來自于20%的顧客時,就該努力讓那20%的顧客樂意擴展與它的合作。這樣做,不但比把注意力平均分散給所有的顧客更容易,也更值得。再者,如果公司發現80%的利潤來自于20%的產品,那么這家公司應該全力來銷售那些高利潤的產品。
80/20分析法的第二個主要用途是對80%的投入只產出20%的生產狀況進行改進,使之發揮有效作用。
不同于線性思維,我們應該系統并謹慎地應用80/20分析法,因為線性思維會導致對80/20原則的誤解,也可能會導致濫用。“不要輕易地認為某一變量是關鍵的原因是其他每個人都會關注……這就是線性思維。80/20分析法賦予的最有價值的洞察力總是檢驗別人都忽視的非線性關系。”二八現象:
1.管理學:通常一個企業80%的利潤來自它20%的項目;這個80/20定二八定律圖示
律被一再推而廣之--經濟學家說,20%的人手里掌握著80%的財富。有這樣兩種人,第一種占了80%,擁有20%的財富; 第二種只占20%,卻掌握80%的財富。
-漠視20%80%兩者相關性,如同只認可喂飽口腹的最后一口餅子
2.心理學:20%的人身上集中了人類80%的智慧,他們一出生就鶴立雞群。
大智出有大偽,樸素的力量同樣托起了藍天
3.日常生活中的“二八法則”:以下是二八定律在生活中的體現:
20%的重要軟件需要80%的時間去測試
20%的人成功------------------80%的人不成功 唯成功論近似于唯利是圖,沒有大眾默默無聞忍辱負重怎么凸顯‘人上人’
20%的人用脖子以上賺錢--------80%的人脖子以下賺錢
20%的人正面思考--------------80%的人負面思考
20%的人買時間----------------80%的人賣時間
20%的人找一個好員工----------80%的人找一份好工作
20%的人支配別人--------------80%的人受人支配
20%的人做事業----------------80%的人做事情
20%的人重視經驗--------------80%的人重視學歷
20%的人認為行動才有結果------80%的人認為知識就是力量
20%的人我要怎么做才有錢------80%的人我要有錢我就怎么做
20%的人愛投資----------------80%的人愛購物
20%的人有目標----------------80%的人愛瞎想
20%的人在問題中找答案--------80%的人在答案中找問題
20%的人在放眼長遠------------80%的人只顧眼前
20%的人把握機會--------------80%的人錯失機會
20%的人計劃未來--------------80%的人早上起來才想今天干嘛
20%的人按成功經驗行事--------80%的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20%的人做簡單的事情----------80%的人不愿意做簡單的事情
20%的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80%的人今天的事情明天做
20%的人如何能辦到------------80%的人不可能辦到
20%的人記筆記----------------80%的人忘性好
20%的人受成功人的影響--------80%的人受失敗人的影響
20%的人狀態很好--------------80%的人態度不好
20%的人相信自己會成功--------------80%的人不愿改變環境
20%的人永遠贊美、鼓勵--------------80%的人永遠謾罵、批評
20%的人會堅持--------------80%的人會放棄
20%的人敢于面對困難--------------80%的人逃避現實
20%的人認為他們應該滿足以上的80%--------------80%的人覺得上面說的我有20%就好
——20%的罪犯的罪行占所有犯罪行為的80%;
——20%的汽車狂人,引起80%的交通事故;
——20%的已婚者,占離婚人口的80%(那些不斷離婚的人,扭曲了統計數字);
——世界上大約80%的資源,是由世界上20%的人口所消耗;
——世界財富的80% 為20%的人所擁有;
——80%的能源浪費在燃燒上,只有其中的20%可以應用到車輛中,而這20%的投入,卻回報以100%的產出;
——在一個國家的醫療體系中,20%的人口與20%的疾病,會消耗80%的醫療資源。
——20%的產品或20%的客戶,為企業賺得約80%的銷售額;
總而言之,在原因和結果、投入和產出、努力和報酬之間存在的這種不平衡關系,可以分為兩種不同類型:多數,它們只能造成少許的影響;少數,它們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響。
20%的強勢品牌,占有80%的市場份額。一般來說,第一品牌的市場占有率比第二品牌高出一倍以上,在行業中是價值最大的品牌。在網絡界,三大門戶網站無論是在吸引力方面,還是收入方面都占據網絡產業的絕大部分。
“二八定律”之所以得到業界的推崇,就在于其提倡的“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經營方略,確定了傳媒業的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