渲染篇(一):從零實現一個“微型React”:Virtual DOM的真面目
引子:前端性能的“永恒之問”
在前面兩章中,我們已經奠定了堅實的架構基礎。我們用“任務調度器”建立了聲明式和模塊化的編程范式,并通過對比MVC等模式論證了“組件化”是現代前端的唯一答案。我們的應用現在擁有了清晰、可組合的“邏輯組件”。
但它依然是“看不見”的。
現在,我們要開始搭建連接“邏輯世界”與“視覺世界”的橋梁。而這座橋梁的基石,就是我們要面對的前端性能優化領域一個幾乎“永恒”的問題:
如何高效地更新用戶界面(UI)?
想象一下,你的應用狀態發生了改變——比如,用戶數據更新了,一個列表項被刪除了,或者一個計數器增加了。你需要將這些變化反映到屏幕上。最直觀、最暴力的方式是什么?
很簡單:清空整個頁面,然后根據新的狀態重新渲染所有內容。
// 暴力更新法
function renderApp(state) {const appContainer = document.getElementById('app');// 簡單粗暴地清空appContainer.innerHTML = ''; // 根據新狀態,重新創建所有DOMconst header = document.createElement('h1');header.textContent = state.title;const list = document.createElement('ul');state.items.forEach(itemText => {const listItem = document.createElement('li');listItem.textContent = itemText;list.appendChild(listItem);});appContainer.appendChild(header);appContainer.appendChild(list);
}
這種方法在狀態簡單、UI規模小的時候或許可行。但對于今天復雜的單頁應用(SPA)來說,它是一場災難。因為直接操作真實DOM(Document Object Model)的開銷是極其昂貴的。
每一次你對DOM進行增、刪、改,都可能引發瀏覽器的重排(Reflow)和重繪(Repaint)。
- 重排:當DOM的幾何屬性(如寬度、高度、位置)發生變化時,瀏覽器需要重新計算所有受影響元素的幾何信息,這個過程非常耗費計算資源。
- 重繪:當元素的視覺屬性(如顏色、背景)發生變化,但幾何屬性不變時,瀏覽器會重新繪制元素。開銷比重排小,但依然不可忽視。
頻繁地、大規模地操作DOM,就像是在一個精密的沙盤上,每次只改動一粒沙子,你卻選擇把整個沙盤推倒重來。這必然導致頁面卡頓、掉幀,用戶體驗直線下降。
那么,問題變成了:我們能否找到一種方法,只更新“真正改變”了的那部分DOM?
答案是肯定的,但這需要進行一次“新舊對比”。我們需要知道更新前的UI長什么樣,更新后的UI又長什么樣,然后找出它們之間的差異,只把這些差異應用到真實DOM上。
這就是Diff(差異比對)算法的用武之地。然而,直接在真實DOM樹上進行Diff操作,復雜度極高,因為DOM提供了太多無關的API和屬性,遍歷和比較的成本依然很大。
前端先驅們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我們為什么不先在“成本更低”的地方完成比對呢?
這個“成本更低”的地方,就是JavaScript的世界。于是,Virtual DOM (虛擬DOM) 應運而生。
第一幕:Virtual DOM的本質 - 用JS對象模擬DOM
Virtual DOM(簡稱VDOM)這個概念聽起來很高級,但它的本質思想卻異常樸素:
Virtual DOM 是真實DOM結構在JavaScript內存中的一種輕量級描述。
它不是什么魔法,它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JavaScript對象(Plain Old JavaScript Object, POJO)。這個對象通過嵌套,形成一棵“虛擬節點樹”,用以模擬真實DOM的樹形結構。
讓我們來定義一下一個“虛擬節點”(VNode)應該長什么樣。一個DOM元素,最核心的屬性是什么?
- 標簽名(Tag Name):比如
'div'
,'p'
,'ul'
。 - 屬性(Attributes/Properties):比如
class
,id
,style
,以及事件監聽器如onclick
。我們把它統稱為props
。 - 子節點(Children):它可以是其他虛擬節點組成的數組,也可以是純文本。
基于此,我們可以設計出這樣一個VNode結構:
// 一個VNode的結構示例
{type: 'div', // 標簽名props: { // 屬性id: 'container',class: 'main-content',onclick: () => alert('clicked!')},children: [ // 子節點{type: 'h1',props: { class: 'title' },children: ['Hello, Virtual DOM!'] // 文本節點},{type: 'p',props: {},children: ['This is a paragraph.']}]
}
看,這就是一個VDOM節點。它就是一個JS對象,比真實的DOM節點(那個包含了成百上千個屬性和方法的龐然大物)要輕量得多。在內存中創建、遍歷、比較這些JS對象,速度飛快,幾乎沒有性能開銷。
createElement
: VDOM的“制造工廠”
為了方便地創建這種VNode對象,React定義了一個眾所周知的函數:createElement
(在Vue中,它通常被稱為h
函數)。我們現在就從零實現一個我們自己的createElement
。
它的功能很簡單:接收type
, props
, 和 children
,然后返回一個符合我們定義的VNode結構的對象。
createElement.js
// CSDN @ 你的用戶名
// 系列: 前端內功修煉:從零構建一個“看不見”的應用
//
// 文件: /src/v3/createElement.js
// 描述: 實現一個簡單的createElement函數,用于創建虛擬DOM節點(VNode)。/*** 創建并返回一個虛擬DOM節點 (VNode)。** @param {string | Function} type - 節點的類型。* - 如果是字符串,如 'div', 'p',代表一個原生DOM標簽。* - (在后續章節中)如果是一個函數或類,代表一個組件。* @param {object | null} props - 節點的屬性對象,如 { id: 'app', class: 'main' }。* @param {...(object | string)} children - 子節點。可以是其他VNode對象,也可以是字符串。* @returns {object} 一個VNode對象。*/
function createElement(type, props, ...children) {// 核心就是返回一個結構一致的JS對象return {type,props: props || {}, // 保證props不為null// children參數是一個數組,里面包含了所有子節點。// 我們需要對它進行一些處理:// 1. 數組扁平化:有時候children可能是個數組,比如 .map() 的結果 [[VNode1, VNode2]]// 2. 過濾掉null或boolean等無效節點,這些在條件渲染中很常見 (e.g., { condition && <p/> })// 3. 將文本子節點(string, number)也包裝成VNode對象,以便統一處理。children: children.flat().filter(Boolean).map(child => {if (typeof child === 'object') {// 如果已經是VNode對象,直接返回return child;} else {// 如果是字符串或數字,創建一個特殊的“文本VNode”return createTextVNode(String(child));}})};
}/*** 創建一個文本類型的VNode。* 這是一種內部輔助函數,用于統一數據結構。* @param {string} text - 文本內容。* @returns {object} 一個文本VNode對象。*/
function createTextVNode(text) {return {type: 'TEXT_ELEMENT', // 特殊類型,用于標識文本節點props: {nodeValue: text // 文本內容存儲在nodeValue中,與真實DOM的屬性對應},children: [] // 文本節點沒有子節點};
}// 導出函數
module.exports = { createElement };
這個createElement
函數雖然簡單,但非常關鍵。它做了幾件重要的事情:
- 統一結構:確保所有VNode都有
type
,props
,children
這三個屬性。 - 處理子節點:優雅地處理了
map
生成的嵌套數組(flat()
)、條件渲染產生的null
或false
(filter(Boolean)
),并將原始的字符串或數字子節點轉換成了統一的文本VNode結構。
現在,我們可以像使用React一樣,來“描述”我們的UI了:
app.js
(使用createElement)
// CSDN @ 你的用戶名
// 系列: 前端內功修煉:從零構建一個“看不見”的應用
//
// 文件: /src/v3/app.js
// 描述: 使用我們自己的createElement來描述一個UI結構。const { createElement } = require('./createElement');// 假設這是我們的應用狀態
const state = {title: 'My Awesome App',items: ['Learn Virtual DOM', 'Implement Diff Algorithm', 'Build a Framework']
};/*** 一個“組件”函數,它接收state并返回一個VNode樹。* 這就是React/Vue組件的核心工作:State in -> UI out.* @param {object} state - 應用狀態* @returns {object} VNode*/
function App(state) {return createElement('div',{ id: 'app-container', class: 'theme-dark' },createElement('h1',{ style: 'color: skyblue;' },state.title),createElement('ul',{ class: 'item-list' },...state.items.map(item => createElement('li', { class: 'item' }, item))),createElement('footer',null, // props可以為null`Total items: ${state.items.length}`));
}// 生成我們的VDOM樹
const virtualDom = App(state);// 打印出來看看它的真面目
console.log(JSON.stringify(virtualDom, null, 2));
運行node app.js
,你會在控制臺看到一個巨大的、結構清晰的JSON對象。這就是我們應用的“UI藍圖”,完全存在于JavaScript內存中。
{"type": "div","props": {"id": "app-container","class": "theme-dark"},"children": [{"type": "h1","props": {"style": "color: skyblue;"},"children": [{"type": "TEXT_ELEMENT","props": {"nodeValue": "My Awesome App"},"children": []}]},// ... 其他子節點]
}
我們成功地用輕量的JS對象,完整地描述了我們想要的UI。這是通往高效渲染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第二幕:render
函數 - 將“虛擬”照進“現實”
有了“UI藍圖”(VDOM),下一步就是根據這張藍圖來建造“真實的房子”(DOM)。這個過程,我們需要一個render
函數來完成。
render
函數接收兩個參數:一個VNode對象,和一個真實的DOM容器節點。它的工作就是遞歸地遍歷VNode樹,并將每個VNode都轉換成對應的真實DOM節點,然后插入到容器中。
render.js
// CSDN @ 你的用戶名
// 系列: 前端內功修煉:從零構建一個“看不見”的應用
//
// 文件: /src/v3/render.js
// 描述: 實現一個render函數,將VNode渲染成真實的DOM。/*** 將VNode渲染到指定的DOM容器中。* @param {object} vnode - 要渲染的虛擬DOM節點。* @param {HTMLElement} container - 真實DOM容器。*/
function render(vnode, container) {// 第一步:清空容器,這是最簡單的實現方式// 在后續章節我們會用diff算法來替代它container.innerHTML = '';// 第二步:創建真實DOM并追加const dom = createDom(vnode);container.appendChild(dom);
}/*** 遞歸地將VNode轉換成真實DOM。* @param {object} vnode - 虛擬DOM節點。* @returns {HTMLElement | Text} 真實DOM節點。*/
function createDom(vnode) {// 處理文本節點if (vnode.type === 'TEXT_ELEMENT') {return document.createTextNode(vnode.props.nodeValue);}// 處理普通元素節點const dom = document.createElement(vnode.type);// 將VNode的props應用到真實DOM上applyProps(dom, vnode.props);// 遞歸處理子節點if (vnode.children && vnode.children.length > 0) {vnode.children.forEach(childVNode => {// 遞歸調用,并將子DOM追加到父DOM上dom.appendChild(createDom(childVNode));});}return dom;
}/*** 將props應用到DOM元素上。* @param {HTMLElement} dom - 真實DOM元素。* @param {object} props - 屬性對象。*/
function applyProps(dom, props) {Object.keys(props).forEach(key => {const value = props[key];// 處理事件監聽,如 onClick -> onclickif (key.startsWith('on')) {const eventType = key.slice(2).toLowerCase();dom.addEventListener(eventType, value);}// 處理樣式對象,如 { style: { color: 'red' } }else if (key === 'style' && typeof value === 'object') {Object.assign(dom.style, value);}// 處理classNameelse if (key === 'class') {dom.className = value;}// 處理其他HTML屬性else {dom.setAttribute(key, value);}});
}// 在Node.js環境中,沒有真實的document對象。
// 為了能讓我們的代碼在Node中“運行”并看到結果,
// 我們來模擬一個“渲染成字符串”的版本。
// 這在服務器端渲染(SSR)中非常有用。/*** [Node.js環境專用] 將VNode渲染成HTML字符串。* @param {object} vnode - 虛擬DOM節點。* @returns {string} HTML字符串。*/
function renderToString(vnode) {if (vnode.type === 'TEXT_ELEMENT') {return escapeHtml(vnode.props.nodeValue);}const { type, props, children } = vnode;const propsString = Object.keys(props).map(key => {// 忽略事件監聽和復雜對象if (key.startsWith('on') || typeof props[key] === 'object') return '';if (key === 'class') return ` class="${props[key]}"`; // 處理classreturn ` ${key}="${props[key]}"`;}).join('');const childrenString = children.map(child => renderToString(child)).join('');return `<${type}${propsString}>${childrenString}</${type}>`;
}function escapeHtml(str) {return str.replace(/&/g, "&").replace(/</g, "<").replace(/>/g, ">").replace(/"/g, """).replace(/'/g, "'");
}module.exports = { render, renderToString };
這里的render.js
提供了兩個版本的渲染器:
render(vnode, container)
:這是用于瀏覽器環境的,它會創建真實的DOM元素。renderToString(vnode)
:這是我們為了在Node.js中看到結果而創建的。它不依賴document
對象,而是將VDOM樹直接轉換成一個HTML字符串。這和React的服務器端渲染(SSR)中的ReactDOMServer.renderToString()
原理完全一致。
現在,讓我們把所有東西串聯起來:
main.js
(最終執行文件)
// CSDN @ 你的用戶名
// 系列: 前端內功修煉:從零構建一個“看不見”的應用
//
// 文件: /src/v3/main.js
// 描述: 串聯所有模塊,將VDOM渲染成字符串并打印。const { createElement } = require('./createElement');
const { renderToString } = require('./render'); // 我們使用renderToString// 1. 定義應用狀態
const state = {title: 'My Awesome App',items: ['Learn Virtual DOM', 'Implement Diff Algorithm', 'Build a Framework']
};// 2. 定義App“組件”
function App(state) {return createElement('div',{ id: 'app-container', class: 'theme-dark' },createElement('h1',{ style: 'color: skyblue;' },state.title),createElement('ul',{ class: 'item-list' },...state.items.map(item => createElement('li', { class: 'item', onClick: () => console.log(`${item} clicked!`) }, item))),createElement('footer',null,`Total items: ${state.items.length}`));
}// 3. 生成VDOM
console.log('--- Generating Virtual DOM ---');
const virtualDom = App(state);// 4. 將VDOM渲染成HTML字符串
console.log('\n--- Rendering to HTML String ---');
const htmlString = renderToString(virtualDom);// 5. 打印最終結果
console.log('\n--- Final HTML Output ---');
console.log(htmlString);/*最終輸出:<div id="app-container" class="theme-dark"><h1 style="color: skyblue;">My Awesome App</h1><ul class="item-list"><li class="item">Learn Virtual DOM</li><li class="item">Implement Diff Algorithm</li><li class="item">Build a Framework</li></ul><footer>Total items: 3</footer></div>
*/
運行node main.js
,你將得到一段格式完美的HTML字符串。我們成功地將一個用JS對象描述的UI藍圖,轉化成了最終的產物。雖然我們沒有在瀏覽器里看到它,但我們已經完成了從0到1的最關鍵一步。
第三章總結:我們搭建了怎樣的橋梁?
在這一章,我們親手揭開了Virtual DOM的神秘面紗。它不是黑魔法,而是一種優雅而務實的設計模式,其核心思想在于用計算成本低的JavaScript操作,來代替計算成本高的DOM操作。
我們完成了兩件核心的事情:
- 實現了
createElement
函數:它讓我們能夠用一種聲明式、結構化的方式,在JavaScript中描述我們想要的UI。這是“描述”階段。 - 實現了
render
和renderToString
函數:它能夠讀取VDOM這個“藍圖”,并將其轉化為最終的產物(真實DOM或HTML字符串)。這是“執行”階段。
這套“描述”->“執行”的流程,是所有現代前端框架的渲染核心。
核心要點:
- 直接操作DOM性能開銷巨大,是導致頁面卡頓的主要原因之一。
- Virtual DOM的本質是一個輕量級的JavaScript對象,用于模擬DOM樹的結構。
- 在內存中對Virtual DOM進行操作(未來將進行Diff比較)遠比直接操作真實DOM要快。
createElement
是創建VNode的工廠函數,它統一了UI的描述方式。render
函數是VDOM和真實DOM之間的“翻譯官”,負責將虛擬結構具象化。
然而,我們目前的render
函數還是“暴力”的——每次渲染都清空容器再全部重建。這并沒有完全解決我們最初提出的性能問題。
這正是我們下一章要去征服的高地。在 《渲染篇(二):解密Diff算法:如何用“最少的操作”更新UI》 中,我們將基于本章創建的VDOM體系,親手實現一個核心的diff
算法。我們將學習如何比對兩棵VDOM樹,找出最小化的“補丁”(Patches),并只將這些補丁應用到真實DOM上,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高效更新”。這將是整個系列中技術挑戰最大,但也是回報最高的一章。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