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2345 字 18 圖,預估閱讀時間:3 分鐘
目錄
網絡之路第一章:Windows系統中的網絡
0、序言1、Windows系統中的網絡?1.1、桌面中的網卡?1.2、命令行中的網卡?1.3、路由表?1.4、家用路由器
網絡之路第二章:認識企業設備
2、認識企業設備?2.1、MSR810-W外觀?2.2、登錄MSR810-W管理頁面?2.3、快速設置上網?2.4、WLAN配置?2.5、LTE模塊配置?2.6、MSR810-W高級設置
網絡之路第三章:認識設備命令行
3、認識設備命令行?3.1、通過Console接口登錄設備?3.2、遠程登錄設備?3.3、Comware系統的基本命令?3.4、MSR810-W配置解讀?3.5、MSR810-W初始化配置
網絡之路第4章(上):認識網絡模擬器
4、認識網絡模擬器?4.1、HCL華三云實驗室?4.2、eNSP企業網絡模擬平臺?4.3、CiscoPacketTracer?4.4、EVE-NG??4.4.1、從OVF導入部署到ESXi??4.4.2、使用ISO安裝到WorkStation??4.4.3、EVE-NG導入iol鏡像??4.4.4、EVE-NG導入qemu鏡像
網絡之路第4章(下):認識虛擬化
4.5、虛擬化環境VMwareESXi??4.5.1、定制ESXi?6.7安裝鏡像??4.5.2、部署ESXi?6.7??4.5.3、ESXi?6.7升級ESXi?7.0??4.5.4、vCenter納管ESXi主機?4.6、虛擬化環境CAS??4.6.1、部署CVM管理節點??4.6.2、部署CVK計算節點??4.6.3、CVM納管CVK節點?4.7、網絡功能虛擬化NFV??4.7.1、部署NFV??4.7.2、配置NFV網絡??4.7.3、NFV設備初始配置
網絡之路18:簡單網絡環境搭建與測試
5、基礎網絡實驗?5.1、簡單網絡環境搭建與測試
網絡之路19:網絡設備基本連接與調試
5.2、網絡設備基本連接與調試
網絡之路20:ARP配置
5.3、ARP協議
網絡之路21:DHCP報文交互過程
5.4、DHCP報文交互過程
網絡之路22:DHCP基礎實驗
5.5、DHCP基礎實驗
網絡之路23:DHCP進階實驗
5.6、DHCP進階實驗
在前面介紹DHCP的時候,我們提了一下,在有多個網段的情況下,除了使用路由器的接口進行分別配置之外,還可以使用三層交換機的VLAN功能來劃分不同廣播域,實現為不同VLAN分配不同的DHCP地址池。
5.7、VLAN基礎實驗
我們平時所接觸到的家用路由器(網絡之路3:認識家用路由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稱為路由交換一體機。家用路由器一般由1個WAN口,多個LAN口,這些LAN口下聯的終端同屬于一個網段,如果單獨看這些LAN接口的話,一度程度上可以把他們視為一個小的傻瓜二層交換機。
試想這樣一個場景,我們將6臺終端接入到一個交換機上,交換機不做任何配置,所有終端可以直接通信。
最簡單的模型,我們可以將6臺設備配置到同一個網段,比如6臺設備的互聯地址分別配置為10.1.1.1-10.1.1.6,他們是可以直接通信的,這一點無需驗證。
再作進一步考慮,如果我們想讓上面3臺相互通信、讓下面3臺相互通信,上線的設備彼此不能通信,在沒有VLAN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將6臺主機分別配置到兩個網段,比如10.1.1.0/24和10.1.2.0/24。
現在,我們在RT3上測試一下終端間是否可以互訪。
可以看到,同網段之間可以互訪,不同網段之間不能互訪。注意看,我這里沒有測試RT3和RT6之間的聯通性,那我在RT6的接口上抓包能看到報文嗎?
可以看到,雖然RT6未參與任何通信,但是他的網卡一直在接收數據,而報文類型大部分都是廣播類型的報文,而且還夾雜著不是本網段的業務流量,RT6根本不關心這些業務。
我抓取了6分鐘的流量,一共捕獲了57KB的報文流量,因為沒有業務相關的操作,對RT6而言,都可以理解為是垃圾流量,這些流量換算下來,大概是1.3 kbps的流量,如果網絡規模足夠大,比如有60000臺設備都接在一臺巨大的交換機上,那單臺設備接口收到的垃圾流量將高達13 Mbps。
然后我們在交換機上配置DHCP,為6臺設備分配IP地址,但是我們地址池內僅設置2個可用地址,地址租期設置為5秒,我們再看一下。
#interfaceVlan-interface1ipaddress?10.1.1.1?255.255.255.0#dhcpserverip-poolh4cnetwork?10.1.1.0mask?255.255.255.0addressrange?10.1.1.2?10.1.1.3expiredday?0?hour?0?minute?0?second?5
接下來,我們將6臺終端的地址都修改為通過DHCP自動獲取,同時開啟抓包。
很快,2個地址就分配完成了。
然后我們查看抓包情況,發現網絡里都是DHCP報文信息。
這次,在不到3分鐘的時間里,我們捕獲了2440個報文,總大小為239 KB,這些流量換算下來,大概是11 kbps的流量,還是假設60000臺設備都接在一臺巨大的交換機上的情況,在沒有業務收發的情況下,單臺設備接口收到的垃圾流量將高達110 Mbps。
在實際使用中,還有一種環路的情況,大概像上圖這樣,多臺設備首尾相連,此時廣播報文就會在幾臺設備之間不斷傳播,在傳播的同時又在生成新的報文。如果以前面的流量模型計算,在這種網絡中,過不了多久,網絡里的流量就達到設備的性能瓶頸了,出現性能顯著下降,甚至網絡不可用等問題,影響正常業務報文的轉發;這種情況,我們一般稱之為“廣播風暴”。
為了提高網絡和設備利用率,我們可以把一個物理LAN劃分成多個邏輯LAN——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虛擬局域網)。這樣,我們就將局域網中的一個沖突域(廣播域)劃分成了多個沖突域(廣播域),有效減少了廣播報文等垃圾流量無限制轉發、沖突嚴重等問題。使用VLAN之后,處于同一VLAN的主機能直接互通,而處于不同VLAN的主機則不能直接互通;廣播報文被限制在同一個VLAN內,即每個VLAN是一個廣播域。
比如我們將這6個終端分別劃分到VLAN10和VLAN20兩個VLAN。
配置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在接口下配置VLAN。
#vlan10#interfaceGigabitEthernet1/0/1portaccess?vlan?10
另一種是在VLAN下配置接口。
[SW]vlan20[SW-vlan20]portGigabitEthernet 1/0/2[SW-vlan20]disvlan 20VLANID: 20VLANtype: StaticRouteinterface: Not configuredDescription: VLAN 0020Name: VLAN 0020Taggedports: ? NoneUntaggedports:GigabitEthernet1/0/2
最終的配置都是顯示在接口下面的。
#vlan10#vlan20#interfaceGigabitEthernet1/0/1portaccess?vlan?10#interfaceGigabitEthernet1/0/2portaccess?vlan?20#interfaceGigabitEthernet1/0/3portaccess?vlan?10#interfaceGigabitEthernet1/0/4portaccess?vlan?20#interfaceGigabitEthernet1/0/5portaccess?vlan?10#interfaceGigabitEthernet1/0/6portaccess?vlan?20
然后我們為編號為奇數的終端和編號為偶數的終端配置相同的IP地址,然后測試訪問情況。
首先是RT1訪問RT3和RT5。
然后是RT2訪問RT4和RT6。
可以看到,雖然6臺終端的IP地址兩兩重疊,但是彼此的通信互不影響,這就是VLAN隔離的作用。
我們看一下VLAN的相關信息。
觀察輸出的信息,我們發現幾個地方:
1、VLAN ID就是我們手工創建的VLAN,當沒有額外操作時,設備上僅存在VLAN 1,所有接口都在VLAN 1下面,像下面這樣:
2、VLAN type為Static,即靜態VLAN,與之對應的還有動態VLAN,一般和接入認證配合使用,等后面遇到了再進行介紹;
3、Route interface為未配置狀態,指的是是否存在VLAN虛接口,用于終結本VLAN內需要二層流量。只要創建了vlan-interface就會顯示為已配置狀態,而不會關心是否配置了IP地址。
4、Description描述字段默認顯示的VLAN+VLAN編號,正常配置中是看不到的,如果我們有需求,可以進行更改。
5、Name處為VLAN的名稱,和Description一樣,默認顯示的也是VLAN+編號,如果我們有需求,可以進行更改,這個名稱是在brief概要信息中可以展示的。
6、Tagged ports和Untagged ports是指在對應的接口收發報文時是否需要攜帶Tag標記,這是因為,在默認情況下,VLAN標識僅在本地有效;如果要將VLAN傳遞到其他設備上,則需要在轉發報文時為報文攜帶Tag標記,也就是VLAN編號。
根據端口在轉發報文時對VLAN Tag的不同處理方式,可將端口的鏈路類型分為Access、Trunk和Hybrid三種:
1、Access:端口只能發送一個VLAN的報文,發出去的報文不帶VLAN Tag。一般用于和不能識別VLAN Tag的用戶終端設備相連,或者不需要區分不同VLAN成員時使用。Access端口的缺省VLAN就是它所在的VLAN。
2、Trunk:端口能發送多個VLAN的報文,且能夠配置端口缺省VLAN,除匹配端口缺省VLAN的報文不帶VLAN Tag之外,其他VLAN的報文都必須帶VLAN Tag。通常用于網絡傳輸設備之間的互連。
3、Hybrid:端口能發送多個VLAN的報文,也能夠配置端口缺省VLAN,端口發出去的報文可根據需要配置某些VLAN的報文帶VLAN Tag,某些VLAN的報文不帶VLAN Tag。
用最簡單的組網拓撲來看一下,兩臺交換機設備直連,通過VLAN20進行通信,我們配置互聯接口為Trunk鏈路類型,默認VLAN使用VLAN10,SW1的配置如下:
#vlan1#vlan10#vlan20#interfaceVlan-interface20ipaddress?20.1.1.1?255.255.255.0#interfaceGigabitEthernet1/0/1portlink-type trunkporttrunk?permit vlan?1?10?20porttrunk?pvid vlan?10
SW2只有VLAN虛接口的IP地址有差異:
#vlan1#vlan10#vlan20#interfaceVlan-interface20ipaddress?20.1.1.2?255.255.255.0#interfaceGigabitEthernet1/0/1portlink-type trunkporttrunk?permit vlan?1?10?20porttrunk?pvid vlan?10
然后我們查看VLAN信息:
可以看到,同一接口對不同VLAN的打標簽策略是不一樣的,而且在接口配置了路由接口之后,還可以顯示IP地址和掩碼信息。
最后,我們抓包看一下報文。
觀察報文中的802.1Q封裝,我們可以看到前3位為Priority,用來表示報文的802.1p優先級,和QoS相關;第4位為DEI,也被稱為CFI,用來表示MAC地址在不同的傳輸介質中是否以標準格式進行封裝,在以太網中,取值均為0;后面12位為VLAN ID,用來表示該報文所屬VLAN的編號,對應0-4095共4096個VLAN,由于0和4095為協議保留取值,所以VLAN ID的取值范圍為1~4094。此處攜帶的VLAN ID為20。
長按二維碼
關注我們吧
網絡之路第一章:Windows系統中的網絡
網絡之路第二章:認識企業設備
網絡之路第三章:認識設備命令行
網絡之路第4章(上):認識網絡模擬器
網絡之路第4章(下):認識虛擬化
網絡之路22:DHCP基礎實驗
網絡之路23:DHCP進階實驗
配合DHCP實驗講解一下DHCP考題
為Linux設置GRUB密碼
Linux修改或移除GRUB密碼
MTR網絡診斷工具
HVV小科普:紫方是什么?
HVV小科普:紅方是什么?
HVV小科普:防守方的主要職責
HVV小科普:防守方的演變趨勢
EVE-NG配置導入Cisco vWLC鏡像
配置Windows Server 2016作為DHCP服務器
用太空辦公桌spacedesk把廢舊平板利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