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古琦
在云計算、微服務、容器化等技術重塑 IT 架構的今天,系統復雜度呈指數級增長。在此背景下,開源可觀測性技術已從輔助工具演變為現代 IT 系統的"數字神經系統",為企業提供故障預警、性能優化和成本治理的全方位洞察。作為開源開放的典范,開源可觀測打破傳統商業方案的封閉性。這不僅大幅降低企業運維成本,更催生出跨廠商的標準化數據模型——以 OTel 協議為核心的觀測數據管道,正在成為繼 TCP/IP 之后又一基礎設施級技術規范。
阿里云作為全球領先的云服務商,始終站在開源觀測技術最前沿。深度參與 OTel 社區,堅定支持技術開放生態與全球兼容性技術標準的構建。
技術深水區:Go 語言應用監控的范式革新
在云原生架構中,Go 語言憑借輕量級協程、高效編譯等特性,已成為 Kubernetes、Docker、Etcd 等核心組件的開發語言。但其可觀測數據采集卻面臨獨特挑戰:傳統 Java 采用的字節碼插樁方案因 Go 語言的靜態編譯特性失效,而基于 SDK 的侵入式改造需要開發者手動埋點,導致代碼耦合度高、維護成本陡增。
阿里云提出的編譯時插樁方案,開創了非侵入式 Go 監控的新范式: 在代碼編譯階段自動注入觀測探針,從而獲得與 Java 應用監控一致的可觀測能力,如鏈路追蹤、指標統計、持續剖析、動態配置、代碼熱點、Log & Trace 關聯等等。在有效控制性能開銷的同時,提供完善、豐富的插件供開發者選擇。
相較于業界主流的 eBPF 以及 SDK 方案,該技術將數據豐富度、擴展性、可靠性大幅提升且避免內核版本兼容性問題。
社區生態:從技術貢獻到參與標準建設
成功的開源項目離不開活躍的開發者社區,通過社區成員之間的協作交流,問題得以快速解決,新特性也不斷被開發出來。這不僅加速了技術創新的步伐,也為使用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支持。
加入 OpenTelemetry 社區后,阿里云積極推動技術共享與代碼貢獻,累計向社區貢獻并合并?1000+ PR Reviews、400+ Pull Requests。 其中,為了更好支持國內開發者生態,針對國內廣泛使用的 XXL-JOB、InfluxDB、MyBatis、Dubbo 等插件,阿里云工程師饒子昊 (GitHub ID: steverao) 貢獻超過 40 項新特性和 Bug 修復并參與 150 余次 PR 評審與問題處理,并主持社區 Java SIG APAC 雙周會。基于在 Java SIG 的卓越貢獻,饒子昊被任命為?Java SIG 的首位亞太地區 Approver。
除饒子昊之外,阿里云在 OTel 社區開源貢獻過程中,培養出 1 位 Maintainer、3 位 Approvers、1 位 Triager 及 8 位 Member。同時,阿里云還與 OpenTelemetry 社區共同探討和推動 Go 編譯時插樁項目發展。
2025 年 1 月,阿里云與全球領先的可觀測廠商 DataDog 合作成立的 Go 編譯時插樁 SIG,目標是孵化、實現并維護該項目,推動 Go 語言生態下的可觀測性發展。正如社區公告所言,整個行業正在向 OpenTelemetry 定義的標準靠攏。最令人興奮的是,本著開源協作的真正精神,兩個行業領導者決定聯手并投入 Go 編譯時插樁,旨在提供一種統一的、與供應商無關的解決方案并使整個社區以及整個行業受益。
在技術貢獻之外,開源文化鼓勵分享與合作,促進了新技術新思想的發展。阿里云在 OTel Community Day、KubeCon 等行業會議中分享技術成果,并設立亞太地區友好的交流時間,促進與全球社區的合作。阿里云通過一系列的技術分享和實際項目貢獻,成為亞太地區最積極的貢獻企業之一,為 OpenTelemetry 社區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在云原生時代,技術創新必須與生態共建同頻共振。從代碼貢獻到社區標準建設,中國企業正從技術追隨者轉變為標準建設者,阿里云將繼續全面擁抱 OpenTelemetry,與全球開源社區攜手共建高效的觀測性生態系統。通過技術創新和貢獻,阿里云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持,助力客戶實現業務的持續增長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