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挖掘在量化交易中的應用:特征發現與特征提取】

好的,我將撰寫一篇關于金融領域數據挖掘的技術博客,重點闡述特征發現和特征提取,特別是在量化交易中的應用。我會提供具體的實操步驟,并結合Python和TensorFlow進行代碼示例。

完成后,我會通知您進行查看。

數據挖掘在量化交易中的應用:特征發現與特征提取

1. 概述

在金融領域的量化交易中,數據挖掘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量化交易依賴于對海量金融數據的分析,從中尋找規律和模式,以支撐交易決策。數據挖掘技術可以幫助交易員和研究人員從嘈雜的數據中提取有意義的信號,從而形成交易策略的基礎。在這個過程中,特征發現特征提取是兩個關鍵環節。

  • 特征發現(Feature Discovery)指的是從數據中發現潛在的、有預測能力的指標或屬性。簡單來說,就是確定“哪些因素可能影響資產價格或收益”。在量化交易中,這通常需要結合金融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數據分析方法,去尋找那些對股票走勢、風險等有解釋力的特征。例如,我們可能想知道某只股票的價格趨勢是否受到近期成交量變化的影響,那么“成交量的變化率”就可能成為一個特征候選。

  • 特征提取(Feature Extraction)指的是從原始數據中計算或提煉出可用于模型的特征變量。原始金融數據可能包括價格序列、交易量序列、新聞文本等等,這些數據通常維度高且結構復雜,直接用于建模效果不佳。特征提取就是將這些原始數據轉換為模型可接受的輸入形式,并強化其中的信息、減少噪聲。舉例來說,我們可以從原始的股票價格序列中計算“5日均線”作為特征輸入模型。特征提取還包括降維過程,即在不損失太多信息的情況下減少特征的數量,以簡化模型、避免過擬合。

綜上,特征發現側重于找出哪些特征“值得用”,特征提取側重于構建這些特征并將其應用于模型。在量化交易中,二者密不可分:只有先發現了有價值的特征,才能進一步將其提取并用于模型訓練;同時,通過提取特征并驗證其效果,又能反過來評估這些特征是否真正有用。

2. 特征發現

金融市場生成了豐富多樣的數據,例如股票的價格(開盤價、收盤價、最高價、最低價)、交易量、衍生出的技術指標(如移動平均線、相對強弱指數等)、基本面指標、新聞情緒等等。特征發現的任務就是在這海量數據中發掘出對預測有幫助的信息片段。這一過程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 領域知識驅動的特征:許多金融特征最初來自專業人士的經驗和直覺。例如,技術分析領域總結出大量指標:

    • 移動平均線(MA):一段時間內價格的平均值,用于平滑短期波動,刻畫趨勢方向。常見的有5日、20日、60日均線等。
    • 指數移動平均線(EMA):對近期數據賦予更高權重的均線,反應更敏捷的趨勢變化。
    • 相對強弱指數(RSI):基于一段時間內上漲和下跌幅度比例的振蕩指標,用于判斷市場超買或超賣狀態。
    • 移動平均趨向指數(MACD):利用長短兩條EMA的差異來判斷價格趨勢的強弱轉換。
    • 布林帶(Bollinger Bands):由移動平均線和其上下若干標準差構成的帶狀區域,反映價格的波動區間。
    • 成交量指標:如成交量移動平均、**OBV(能量潮)**等,用于衡量資金流入流出和趨勢的配合度。
    • 波動率指標:如一定周期內收益率的標準差(歷史波動率)或平均真實波幅(ATR),用于衡量市場的劇烈程度。

    以上這些都是經過長期市場檢驗而被認為有意義的特征。例如,“均線金叉死叉”(短期均線上穿或下穿長期均線)常被視為買賣信號,就是基于移動平均線特征的簡單交易規則。領域知識為我們提供了特征候選池,在構建量化策略時往往會優先考慮這些常見特征。

  • 統計分析:除了依靠先驗經驗,我們也可以用數據驅動的方法來發現新的特征或驗證特征有效性。基本的做法包括:

    • 計算各候選特征與目標變量(如下周期收益)的相關系數,篩選出相關性較高的特征。
    • 使用假設檢驗Granger因果檢驗等方法,評估某個特征在統計上是否對未來價格有顯著的預測能力。
    • 分析特征分布的差異,例如在歷史上股票上漲日和下跌日分別具有怎樣的平均特征值,從而發現特征與市場走勢的關系。

    例如,通過統計分析,研究人員可能發現“在高成交量(相對于平均成交量)出現后,股票次日上漲的概率更高”,由此確認“成交量突增”可以作為一個有效特征信號。

  • 時間序列分析:金融數據本質上是時間序列數據。利用時間序列模型可以發現數據自身的動態模式:

    • 構建ARIMA模型檢查價格或收益序列的自相關性和季節性。如果發現顯著的自相關,那么過去價格本身就可以作為特征(例如昨天的收益率對預測明天的收益率有影響)。
    • 應用周期分解譜分析來發現周期成分。例如股市可能存在周幾效應或季度效應,這些周期性的模式也可以看作特征(如“星期一效應”)。
    • 檢測結構性變化,如用CUSUM檢測價格波動的變化點,從而定義出“事件特征”(比如某天突破了一個重要價位區間)。
  • 降維和因子分析:當我們手頭已經有大量潛在特征時,可以使用降維手段尋找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組合:

    • 主成分分析(PCA)是一種常用方法。它可以將多個相關特征線性組合,提取出幾個主要成分來解釋大部分數據變化。在金融中,PCA常被用于發現隱含因子。例如,對一組股票收益率做PCA,可能提取出的主成分對應市場整體走勢、行業因素等,這些主成分本身可以作為新的特征用于預測或風險分析。
    • 因子分析/特征因子:擴展PCA的概念,在量化投資中,有“因子庫”概念,即用基本面指標或技術指標構建各種因子,然后通過多元回歸或機器學習確定哪些因子對股票超額收益有解釋力。這也是一種特征發現的過程,只不過特征被稱為“因子”。

綜上所述,特征發現通常是一個反復迭代的過程:結合金融理論提出假設 -> 從數據中驗證或尋找模式 -> 確認有用的特征。一個有效的特征能幫助模型更好地區分未來上漲或下跌的情形,或者更準確地預測未來的收益分布。因此,花時間在特征發現上往往能顯著提升量化交易策略的表現。

3. 特征提取

一旦確定了要研究的特征,我們就需要從原始數據中提取這些特征用于建模。特征提取可以是簡單的計算,也可以涉及復雜的算法和模型。下面從淺入深介紹特征提取的方法:

  • 手工計算特征:對于已知的特征定義,提取過程通常直接依據數學公式或邏輯。例如:

    • 計算移動平均線:給定價格序列,5日均線 = 最近5天收盤價之和 / 5。
    • 計算收益率或漲跌幅:今天的收益率 = (今天收盤價 - 昨天收盤價) / 昨天收盤價。
    • 計算波動率:過去20日收益率的標準差即為20日歷史波動率。

    使用編程工具(如Python的pandas庫)可以方便地計算這些指標。下面的代碼演示了如何從價格序列計算一些常見技術指標作為特征:

    import pandas as pd# 假設我們有一個DataFrame存儲了股票歷史數據
    data = pd.DataFrame({'Close': [...],   # 收盤價序列'Volume': [...]   # 成交量序列
    })# 計算5日移動平均線
    data['MA5'] = data['Close'].rolling(window=5).mean()
    # 計算20日移動平均線
    data['MA20'] = data['Close'].rolling(window=20).mean()
    # 計算5日均量
    data['Vol5'] = data['Volume'].rolling(window=5).mean()
    # 計算相對強弱指數(14日)
    delta = data['Close'].diff()  # 今日漲跌
    up = delta.clip(lower=0).fillna(0)
    down = -delta.clip(upper=0).fillna(0)
    avg_gain = up.rolling(window=14).mean()
    avg_loss = down.rolling(window=14).mean()
    rs = avg_gain / avg_loss
    data['RSI14'] = 100 - (100 / (1 + rs))
    

    上述代碼中,我們利用滾動窗口計算了均線、均量和RSI等指標。這些提取出的特征列可以直接用于后續的模型訓練。例如,可以用當前的MA5MA20值作為模型輸入,預測未來價格走勢。手工計算特征的過程相對直接,但需要我們預先知道要計算哪些特征。

  • 機器學習自動特征提取: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并不知道哪些特征最有效,或者原始數據過于復雜(例如高頻訂單簿數據、新聞文本)。這時可以利用機器學習模型自身來自動提取特征。典型的例子包括:

    • 長短期記憶網絡(LSTM)等序列模型:LSTM是一種特殊的循環神經網絡,非常適合處理時間序列數據。我們可以將過去一段時間的價格序列作為輸入,讓LSTM網絡自行學習序列中的模式。LSTM的隱藏層狀態實際上就是從原始序列提取的動態特征,不需要我們顯式提供技術指標,網絡會學到比如“近期趨勢方向”“波動程度”等隱含特征。例如,用過去10天的收盤價序列來預測第11天的價格漲跌,LSTM模型可能會自動學會像移動平均、動量等類似的概念,只不過這些特征是以網絡權重形式隱含存在的。
    • 卷積神經網絡(CNN):CNN在圖像領域廣泛應用,但也可用于金融時間序列的特征提取。如果我們將價格序列看作一維“圖像”,卷積網絡的濾波器可以檢測局部模式(例如連續幾天內的價格形態,類似于技術分析中的K線形態識別)。CNN提取的特征可能對應于某種模式的出現頻率或強度,這些信息對預測未來走勢有用。此外,一些研究將金融時間序列轉換為圖像(比如所謂的“資金流向圖”或“熱度圖”),然后用CNN提取圖像特征,也是換一種角度進行特征提取的方法。
    • 基于Transformer的模型:近年來,Transformer模型(原本用于自然語言處理)也被引入時間序列分析。Transformer可以通過自注意力機制從序列中提取復雜的時序特征,例如關注哪些時間步對預測最重要。但由于其復雜性和對數據量的要求較高,在實際量化交易中應用還在探索中。
  • 降維技術:當我們已經有大量特征時,使用降維可以提取信息濃縮的低維特征:

    • 主成分分析(PCA):前面提到,PCA能將原始特征線性組合成若干主成分。我們可以用PCA提取出的主成分作為新的特征輸入模型。例如,有10個相關的技術指標,通過PCA得到2個主要成分,就大大減少了特征維度。這既降低了計算復雜度,也可能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因為去除了冗余特征)。
    • 自編碼器(Autoencoder):這是利用神經網絡實施降維的一種方法。自編碼器包含“編碼器”和“解碼器”兩部分:編碼器將高維輸入壓縮到低維的“編碼”表示,解碼器則將其還原回高維。訓練自編碼器的過程就是讓輸出盡可能重建輸入,從而迫使編碼器學到一個能最大程度表示原始數據特征的低維表示。相比PCA線性變換,自編碼器可以學習非線性的特征組合,表達能力更強。

下面是一個使用Python和TensorFlow(Keras接口)構建自編碼器進行特征提取的代碼示例。假設我們已經有一個數據集X,其中每一行包含了一系列提取的特征(例如多個技術指標數值),我們希望將特征維度從X.shape[1]降至一個更小的維度(編碼維度),得到壓縮的特征表示。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tensorflow import keras
from tensorflow.keras import layers# 假設 X 是形狀為 (樣本數, 特征數) 的二維numpy數組,包含原始高維特征數據
X = np.array([...])  # 這里用實際數據替代 [...]# 定義自編碼器結構
input_dim = X.shape[1]       # 原始特征維度
encoding_dim = 3             # 壓縮到3維(可根據需要調整)# 輸入層
input_layer = keras.Input(shape=(input_dim,))
# 編碼層:將輸入壓縮到encoding_dim維
encoded_layer = layers.Dense(encoding_dim, activation='relu')(input_layer)
# 解碼層:從編碼的低維表示重建回原始維度
decoded_layer = layers.Dense(input_dim, activation='linear')(encoded_layer)# 構建自編碼器模型(輸入->輸出)
autoencoder = keras.Model(inputs=input_layer, outputs=decoded_layer)
# 構建僅包含編碼器的模型(輸入->編碼表示),用于提取特征
encoder = keras.Model(inputs=input_layer, outputs=encoded_layer)# 編譯模型
autoencoder.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mse')# 訓練自編碼器,讓輸出盡量重建輸入
autoencoder.fit(X, X, epochs=50, batch_size=32, shuffle=True, verbose=0)# 使用訓練好的編碼器提取低維特征
X_compressed = encoder.predict(X)
print("原始特征維度:", input_dim)
print("壓縮后特征維度:", X_compressed.shape[1])

在上面的代碼中,我們將原始特征維度通過編碼層壓縮到了3。這相當于自動找出了3個隱藏因素來表示原有的數據特征結構。訓練完成后,用encoder.predict(X)即可得到每個樣本的3維新特征(保存在X_compressed中)。這些新特征可以進一步用于聚類分析、可視化,或作為輸入特征喂給下游的機器學習模型。代碼最后打印了原始和壓縮后的特征維度,以確認降維成功。

需要注意的是,自編碼器的訓練是無監督的,只利用了數據自身重構誤差作為訓練信號。因此,自編碼器提取的特征側重于最大程度保留信息,但不一定與預測目標強相關。在實踐中,可能需要結合監督信號(如使用帶有目標的深度學習模型,或者對提取特征進行相關性分析)來選擇最有用的特征。

通過上述各種技術,我們可以將大量、復雜的原始金融數據轉化為精煉的特征,為建立有效的預測模型打下堅實基礎。

4. 案例分析

為了更具體地說明特征發現和特征提取的過程,本節將通過一個簡單的量化交易策略案例,演示從原始數據開始如何逐步構建特征、訓練模型并生成交易信號。

案例背景:我們假設關注某只股票的日頻交易數據,希望構建一個模型來預測該股票明日的漲跌方向,并據此制定交易策略(次日看漲則買入,看跌則賣出或空倉)。基于特征發現的經驗,我們懷疑短期動量短期波動率可能是有效的預測特征:直覺上,如果最近幾天股價持續上漲(動量為正),則明天繼續上漲的概率可能較高;而波動率則代表不確定性大小,可能影響我們對信號的信心。為此,我們選取5日動量(近期價格漲跌幅度)和5日波動率作為特征輸入模型。

我們將完整流程拆分如下:

  1. 數據獲取:獲取股票歷史數據(日期、收盤價、成交量等)。在本例中,為了專注于流程,我們將模擬一段股票價格序列來代替真實數據。
  2. 數據預處理:清洗數據,處理缺失值、異常值,并計算每日收益率等基礎序列。本例中模擬數據相對干凈,預處理主要是計算收益等。
  3. 特征發現:通過對模擬數據的探索,我們確定使用5日動量和5日波動率作為預測特征。
  4. 特征提取:根據定義從原始價格序列計算5日動量和波動率特征。
  5. 模型訓練:使用提取的特征作為輸入,訓練一個分類模型來預測明日漲跌(上漲=1/下跌=0)。這里我們使用一個簡單的神經網絡模型(使用TensorFlow Keras)進行演示。
  6. 策略評估:在測試數據上評估模型預測的準確率,并通過統計策略在測試集上的收益來評估策略有效性(本例將輸出預測準確率作為指標)。

下面的代碼實現了上述流程: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tensorflow import keras
from tensorflow.keras import layers# 1. 模擬數據獲取:生成模擬的股票價格序列
np.random.seed(42)
N = 1000  # 天數
# 生成帶有輕微上升趨勢和動量效應的模擬價格序列
price = np.zeros(N)
price[0] = 100  # 初始價格
for t in range(1, N):# 模擬每日收益:上一日收益的部分動量 + 隨機擾動(均值0,標準差1)prev_return = (price[t-1] - price[t-2])/price[t-2] if t>1 else 0ret = 0.5 * prev_return + np.random.normal(0, 1) * 0.01  # 假設0.5的動量系數,加上小隨機波動price[t] = price[t-1] * (1 + ret)  # 根據收益更新價格# 2. 數據預處理:計算每日收益率序列
returns = np.zeros(N)
returns[1:] = (price[1:] - price[:-1]) / price[:-1]  # 收益率=價格變動/昨收# 3. 特征發現:假設通過分析,我們決定使用5日動量和5日波動率
#    5日動量可以用當前價與5日前價之差的百分比表示;5日波動率用過去5日收益率的標準差表示。# 4. 特征提取:計算5日動量和5日波動率特征
window = 5
mom5 = (price[window:] - price[:-window]) / price[:-window]        # 5日動量(5日累計漲跌幅)
vol5 = np.array([returns[i-window:i].std() for i in range(window, N)])  # 5日波動率(收益率標準差)# 對齊特征和標簽的數據長度(前window天因無法計算5日特征而被舍棄)
X = np.column_stack([mom5, vol5])   # 特征矩陣X
y = (returns[window:] > 0).astype(int)   # 標簽:明日是否上漲,1表示上漲,0表示下跌# 將數據分為訓練集和測試集(例如前80%為訓練,后20%為測試)
train_size = int(len(X) * 0.8)
X_train, X_test = X[:train_size], X[train_size:]
y_train, y_test = y[:train_size], y[train_size:]# 5. 模型訓練:構建并訓練一個簡單的神經網絡分類模型
model = keras.Sequential([layers.Dense(16,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X.shape[1],)),  # 隱含層,有16個神經元layers.Dense(1, activation='sigmoid')  # 輸出層,1個神經元,用sigmoid輸出概率
])
model.compile(optimizer='adam', loss='binary_crossentropy', metrics=['accuracy'])
model.fit(X_train, y_train, epochs=20, batch_size=32, verbose=0)  # 訓練20個epoch# 6. 策略評估:在測試集上評估模型預測準確率
loss, accuracy = model.evaluate(X_test, y_test, verbose=0)
print(f"模型在測試集上的預測準確率: {accuracy*100:.2f}%")

讓我們逐步解釋這段代碼:

  • 數據模擬:我們用一個帶隨機性的過程生成了price序列。在生成過程中,引入了一定的動量效應ret = 0.5 * prev_return + ...表示今日的收益率部分來自昨日收益(動量因子0.5),再加上一些隨機噪聲(這里乘以0.01保證波動率適中)。這樣生成的價格序列既有隨機波動,也存在短期趨勢可循,方便演示特征有效性。

  • 計算收益率returns數組存儲每日的百分比收益率,作為后續計算波動率和制定標簽的基礎。

  • 特征提取:計算5日動量mom5和5日波動率vol5

    • 5日動量 mom5 的計算:取當前價與5天前價格的比值減1,即 (price[t] / price[t-5]) - 1,在代碼中等價為 (price[t] - price[t-5]) / price[t-5]。這表示過去5天總體漲了多少。動量為正表示上漲,動量為負表示下跌。
    • 5日波動率 vol5 的計算:取過去5天returns的標準差作為波動大小的度量。波動率高意味著市場劇烈波動,不確定性大。
  • 準備訓練數據:由于前window天無法計算5日特征,我們舍棄最開始的窗口期,使得特征矩陣X和標簽y長度一致。然后將數據集按時間切分為訓練集和測試集(這里簡單地用前80%天作為訓練,后20%作為測試,這種方法在時間序列上相當于用較早的數據訓練,在較新的數據測試)。

  • 模型構建:使用Keras順序模型構建了一個兩層全連接神經網絡。隱含層有16個節點,使用ReLU激活函數;輸出層1個節點,使用Sigmoid激活輸出預測為上漲的概率。由于是二分類問題,損失函數選用二元交叉熵binary_crossentropy,優化器使用Adam,評估指標選準確率。

  • 模型訓練:用訓練集的數據進行了20輪(epochs)的訓練,verbose=0表示不輸出訓練過程日志(避免干擾文章重點)。在實際中,可以通過驗證集調整epoch數量以防止過擬合。

  • 模型評估:在測試集上評估模型,獲取損失值和準確率,并打印出準確率百分比。準確率表示模型預測明日漲跌方向的正確率。例如,輸出若為“模型在測試集上的預測準確率: 60.00%”,意味著在測試集上有60%的日子模型判斷對了漲跌方向。

策略應用:有了上述模型,我們就可以制定交易策略:每天收盤后根據當日特征預測次日漲跌。如果模型預測上漲概率大于50%(即模型輸出 > 0.5,標簽為1的情況),則視為看多信號,在收盤時買入并持有下一交易日;如果預測下跌(標簽為0),則賣出或空倉觀望。這樣的策略本質上是根據模型信號在第二天開盤建立頭寸,持有一天,在下一個收盤平倉。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將數據挖掘和模型預測得到的信號轉化為了具體的交易動作。

策略評估:除了預測準確率之外,在真實策略評估中我們更關心資金收益表現。可以計算策略在測試期的累計回報、最大回撤、夏普比率等指標。以本例的模型為基礎,我們可以進一步計算,如果在每次模型預測漲時滿倉買入,預測跌時空倉,那么一段時間下來策略的收益如何。由于我們是用模擬數據,且未考慮交易成本,這里不展開計算實際收益。但在實務中,假如模型預測有一定準確率且勝率高于隨機猜測,再輔以良好的資金管理和止損機制,就有可能構建出正期望收益的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案例非常簡化,主要目的是演示流程。在真實世界中,我們需要:

  • 使用更加豐富和可靠的數據源(例如通過API獲取多年歷史數據甚至包含多資產、多頻率的數據)。
  • 提取更多元的特征(包括基本面信息、宏觀經濟指標、市場情緒等)。
  • 進行更嚴格的模型驗證(如交叉驗證、在不同時期和市場測試)來確保特征和模型的穩健性,而不只是簡單地用后20%數據做測試。
  • 考慮交易成本、滑點等實際因素對策略收益的影響。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從數據挖掘角度出發,特征的選擇和提取直接決定了模型的輸入質量。哪怕模型本身并不復雜,如本例僅用了一個小型神經網絡,好的特征也能賦予模型較強的預測能力。

5. 結論

數據挖掘中的特征發現和特征提取,是量化交易研究中提升策略表現的關鍵步驟。回顧全文,我們可以提煉出以下要點:

  • 特征是量化模型的基石:沒有合適的特征,哪怕再高級的算法也難有作為。在金融領域,特征可以來自價格、成交量等市場數據,也可以來自基本面、新聞等非結構化數據。優秀的量化策略往往建立在深思熟慮的特征之上。

  • 特征發現需要融合專業知識與數據分析:金融市場具有自身的規律和噪聲,依靠領域知識能夠快速定位可能有效的特征方向,再通過數據統計驗證其有效性。另一方面,數據驅動的方法(相關分析、PCA、機器學習等)可以從海量信息中挖掘出人類直覺難以發現的模式。兩者相輔相成,有助于全面搜尋阿爾法信號。

  • 特征提取確保模型吃“營養”:通過特征提取,我們把原始數據轉化為模型可利用的信息。這一步包括計算顯式指標和應用算法自動提煉模式。良好的特征提取可以去除數據中的隨機噪聲,突出關鍵信息,從而有效降低模型學習難度,提升預測性能。

  • 案例啟示:簡單案例表明,即使使用基礎的特征和模型,只要信息有效,模型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市場方向并形成交易策略。在復雜的市場中,我們可以擴展這種思路,融合數十上百個特征并使用更復雜的模型(例如集成學習、深度神經網絡)以捕捉更細微的信號。

  • 挑戰與改進方向:未來,特征發現與提取在量化交易中依然充滿挑戰。一方面,市場在變化,過去有效的特征可能失效,需要不斷發掘新的特征或對舊特征進行改進(例如引入新的數據源,如社交媒體情緒、搜索引擎趨勢等作為特征)。另一方面,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自動化特征工程(AutoML for feature engineering)有望減輕研究人員的負擔,讓算法自己從海量數據中探索特征空間。此外,提高特征和模型的解釋性也很重要,在追求策略收益的同時,需要了解模型是基于哪些信號在決策,以防范潛在風險。最后,注重模型和特征的穩健性,避免過擬合于歷史數據,也是持續改進的一個方向。

總之,數據挖掘為量化交易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而特征發現和特征提取則是將原始數據轉化為交易智慧的橋梁。掌握并善用這些技術,能幫助量化交易策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

本文來自互聯網用戶投稿,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場。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pswp.cn/diannao/70789.shtml
繁體地址,請注明出處:http://hk.pswp.cn/diannao/70789.shtml
英文地址,請注明出處:http://en.pswp.cn/diannao/70789.shtml

如若內容造成侵權/違法違規/事實不符,請聯系多彩編程網進行投訴反饋email:809451989@qq.com,一經查實,立即刪除!

相關文章

如何在視頻中提取關鍵幀?

在視頻處理中,提取關鍵幀是一項常見的任務。下面將介紹如何基于FFmpeg和Python,結合OpenCV庫來實現從視頻中提取關鍵幀的功能。 實現思路 使用FFmpeg獲取視頻的關鍵幀時間戳:FFmpeg是一個強大的視頻處理工具,可以通過命令行獲取…

九、數據治理架構流程

一、總體結構 《數據治理架構流程圖》(Data Governance Architecture Flowchart) 水平結構:流程圖采用水平組織,顯示從數據源到數據應用的進程。 垂直結構:每個水平部分進一步劃分為垂直列,代表數據治理的…

Docker 搭建 Gitlab 服務器 (完整詳細版)

參考 Docker 搭建 Gitlab 服務器 (完整詳細版)_docker gitlab-CSDN博客 Docker 安裝 (完整詳細版)_docker安裝-CSDN博客 Docker 日常命令大全(完整詳細版)_docker命令-CSDN博客 1、Gitlab鏡像 # 查找Gitlab鏡像 docker search gitlab # 拉取Gitlab鏡像 docker pull gitlab/g…

Spring MVC 框架學習筆記:從入門到精通的實戰指南

目錄 1. Spring MVC 概述 2. Spring MVC 項目搭建 3. Spring MVC 執行流程 4. Spring MVC RequestMapping 注解 5. Spring MVC 獲取請求參數 6. Spring MVC 常見注解 7. Spring MVC 響應處理 8. Spring MVC SSM 整合 9. Spring MVC 作用域傳參 10. Spring MVC 上傳 1…

RK3568開發筆記-AD7616調試筆記

目錄 前言 一、AD7616介紹 高分辨率 高速采樣速率 寬模擬輸入范圍 集成豐富功能 二、原理圖連接 三、設備樹配置 四、內核驅動配置 五、AD芯片測試 總結 前言 在嵌入式數據采集領域,將模擬信號精準轉換為數字信號至關重要。AD7616 作為一款性能卓越的 16 位模數轉換器…

【對話推薦系統】Towards Topic-Guided Conversational Recommender System 論文閱讀

Towards Topic-Guided Conversational Recommender System 論文閱讀 Abstract1 Introduction2 Related Work2.1 Conversation System2.2 Conversational Recommender System2.3 Dataset for Conversational Recommendation 3 Dataset Construction3.1 Collecting Movies for Re…

ASP.NET Core 8.0學習筆記(二十八)——EFCore反向工程

一、什么是反向工程 1.原則:DBFirst 2.反向工程:根據數據庫表來反向生成實體類 3.生成命令:Scaffold-DbContext ‘連接字符串’ 字符串示例: Server.;DatabaseDemo1;Trusted_Connectiontrue; MultipleActiveResultSets true;Tru…

springcloud和dubbo的區別

Spring Cloud和Dubbo作為微服務架構中非常流行的兩個框架,它們在多個方面存在顯著的區別。以下是對兩者區別的詳細分析: 1. 初始定位和生態環境 Spring Cloud:定位為微服務架構下的一站式解決方案,依托于Spring平臺,…

【大模型LLM】DeepSeek LLM Scaling Open-Source Language Models with Longtermism

深度探索LLM:以長期主義擴展開源語言模型 0.論文摘要 開源大語言模型(LLMs)的快速發展確實令人矚目。然而,以往文獻中描述的擴展規律得出了不同的結論,這為LLMs的擴展蒙上了一層陰影。我們深入研究了擴展規律&#…

C#快速調用DeepSeek接口,winform接入DeepSeek查詢資料 C#零門檻接入DeepSeek C#接入DeepSeek源代碼下載

下載地址<------完整源碼 在數字化轉型加速的背景下&#xff0c;企業應用系統對智能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DeepSeek作為先進的人工智能服務平臺&#xff0c;其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等核心能力可顯著提升業務系統的智能化水平。傳統開發模式下&#xff0c;C#開發者需要耗費大…

Qt常用控件之多行輸入框QTextEdit

多行輸入框QTextEdit QTextEdit 是一個多行輸入框控件&#xff0c;支持富文本和 markdown 格式&#xff0c;當文本內容超出編輯框的范圍時能自動提供滾動條。 QPlainTextEdit 是只支持富文本格式的多行輸入框&#xff0c;屬性和使用上與 QTextEdit 幾乎沒有區別。 QTextEdit屬…

VC++零基礎入門之系列教程 【附錄E MFC快速參考指南】

附錄E MFC快速參考指南 E.1 創建窗口 使用M F C CWnd wnd; W n d . C r e a t e E x ( E xSt y l e , C l a s s N a m e , Wi n d o w N a m e , S t y l e , x , y, Wi d t h , H e i g h t , P a r e n t , M e n u , P a r a m ) ; 使用A P I HWND hwnd=::CreateWi n d …

【前端】react+ts 輪播圖的實現

一、場景描述 在很多網站的頁面中都有輪播圖&#xff0c;所以我想利用react.js和ts實現一個輪播圖。自動輪播圖已經在前面實現過了&#xff0c;如&#xff1a;https://blog.csdn.net/weixin_43872912/article/details/145622444?sharetypeblogdetail&sharerId145622444&a…

python與C系列語言的差異總結(4)

如果具有傳統編譯型語言的經驗&#xff0c;大家可能會對是否使用字典而猶豫不決&#xff0c;擔心字典的效率比列表或數組低。事實上Python字典的執行速度已經相當快了。Python語言的許多內部特性都依賴于字典&#xff0c;為提高字典的效率已經投入了大量的心血。Python的所有數…

[Web 安全] 反序列化漏洞 - 學習筆記

關注這個專欄的其他相關筆記&#xff1a;[Web 安全] Web 安全攻防 - 學習手冊-CSDN博客 0x01&#xff1a;反序列化漏洞 — 漏洞介紹 反序列化漏洞是一種常見的安全漏洞&#xff0c;主要出現在應用程序將 序列化數據 重新轉換為對象&#xff08;即反序列化&#xff09;的過程中…

深入理解C語言中的位段

在C語言編程中&#xff0c;我們常常會遇到需要對內存進行精細控制的場景&#xff0c;位段&#xff08;bit - field&#xff09;便是C語言提供的一種強大工具&#xff0c;它允許我們在一個字節或多個字節內對數據進行按位的定義和操作&#xff0c;極大地提高了內存使用效率。 一…

實現使用RBF(徑向基函數)神經網絡模擬二階電機數學模型中的非線性干擾,以及使用WNN(小波神經網絡)預測模型中的非線性函數來抵消遲滯影響的功能

下面將詳細介紹如何實現使用RBF&#xff08;徑向基函數&#xff09;神經網絡模擬二階電機數學模型中的非線性干擾&#xff0c;以及使用WNN&#xff08;小波神經網絡&#xff09;預測模型中的非線性函數來抵消遲滯影響的功能。我們將按照以下步驟進行&#xff1a; 步驟1&#x…

Grouped-Query Attention(GQA)詳解: Pytorch實現

Grouped-Query Attention&#xff08;GQA&#xff09;詳解 Grouped-Query Attention&#xff08;GQA&#xff09; 是 Multi-Query Attention&#xff08;MQA&#xff09; 的改進版&#xff0c;它通過在 多個查詢頭&#xff08;Query Heads&#xff09;之間共享 Key 和 Value&am…

ReentrantLock 用法與源碼剖析筆記

&#x1f4d2; ReentrantLock 用法與源碼剖析筆記 &#x1f680; 一、ReentrantLock 核心特性 &#x1f504; 可重入性&#xff1a;同一線程可重復獲取鎖&#xff08;最大遞歸次數為 Integer.MAX_VALUE&#xff09;&#x1f527; 公平性&#xff1a;支持公平鎖&#xff08;按等…

基于GO語言的車牌識別api技術-港澳車牌文字識別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xff0c;智能化管理逐漸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車牌識別技術作為智能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xff0c;不僅極大提升了交通管理的效率&#xff0c;還為市民出行帶來了更多便利。而港澳地區的車牌識別技術&#xff0c;憑借其高效、精準、快速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