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芯片制造中 W CVD(鎢化學氣相沉積) 的 Nucleation 解析
在鎢(W)化學氣相沉積(CVD)工藝中,Nucleation(成核) 是沉積過程的初始階段,指鎢原子或分子在基底表面形成初始晶核的過程。這一步驟對后續薄膜的均勻性、附著力及填充能力至關重要。
為什么需要 Nucleation?
- 高深寬比結構填充:在先進制程中,接觸孔或通孔的深寬比(Aspect Ratio)可能超過10:1。若成核不均勻,會導致后續填充出現孔洞(Voids)或接縫(Seams)。
- 降低界面電阻:良好的成核層可確保鎢與底層材料(如TiN阻擋層)的緊密接觸,降低接觸電阻。
- 抑制異常生長:無成核層時,鎢可能以島狀(Island Growth)生長,導致薄膜粗糙或剝落。
W CVD 沉積的工藝原理
鎢 CVD 主要用于 接觸孔(Contacts) 和 通孔(Vias) 的金屬填充,其核心是 還原反應,常見前驅體為 六氟化鎢(WF?),還原劑為 氫氣(H?) 或 硅烷(SiH?)。
1. 化學反應
- 主反應(H?還原):
[ \text{WF?} + 3\text{H?} \rightarrow \text{W} + 6\text{HF} \quad (\text{高溫,300–500°C}) ] - 替代反應(SiH?還原):
[ 2\text{WF?} + 3\text{SiH?} \rightarrow 2\text{W} + 3\text{SiF?} + 6\text{H?} \quad (\text{低溫,200–400°C}) ]
2. 工藝步驟
- 預處理:
- 基底清洗(如等離子體刻蝕去除氧化物)。
- 沉積 粘附層/阻擋層(如 Ti/TiN)。
- 成核(Nucleation):
- 在 TiN 表面形成均勻的鎢晶核(需低沉積速率以控制形貌)。
- 體沉積(Bulk Deposition):
- 快速填充孔洞,需高沉積速率。
- 退火(可選):
- 消除應力,改善導電性。
Recipe 架構
W CVD 的工藝參數需根據設備(如 Applied Materials Centura)和制程節點調整,典型架構如下:
參數 | 成核階段 | 體沉積階段 |
---|---|---|
溫度 | 較低(300–350°C) | 較高(400–500°C) |
壓力 | 低(1–10 Torr) | 中高(10–100 Torr) |
WF?流量 | 低(10–50 sccm) | 高(50–200 sccm) |
H?/SiH?流量 | 比例高(H?:WF? ≈ 3:1) | 比例低(H?:WF? ≈ 1:1) |
沉積時間 | 短(10–60秒) | 長(1–5分鐘) |
關鍵設計考量
- 前驅體選擇:
- H?還原:高溫下反應快,但需控制HF副產物對設備的腐蝕。
- SiH?還原:低溫沉積,適合敏感結構,但可能引入硅殘留。
- 兩步沉積法:
- 成核層:薄(<5 nm)、致密,確保連續性。
- 體沉積:高速填充,需避免過度粗糙。
工藝監控(Monitor)
為確保 W CVD 的穩定性和一致性,需實時監控以下參數:
1. 關鍵監控項
參數 | 監控方法 | 目標 |
---|---|---|
膜厚均勻性 | 橢圓偏振儀(Ellipsometry) | 全片均勻性(±3%) |
電阻率 | 四探針法(4-point probe) | 低電阻(5–10 μΩ·cm) |
填充能力 | SEM/TEM 剖面分析 | 無孔洞/接縫 |
表面粗糙度 | AFM(原子力顯微鏡) | Ra < 1 nm |
副產物殘留 | 質譜儀(Mass Spectrometry) | 控制 HF/SiF? 濃度 |
顆粒缺陷 | 暗場光學檢測/電子束檢測 | 缺陷密度 < 0.1/cm2 |
2. 異常處理
- 成核不良:表現為島狀生長或剝落,需檢查前驅體純度或基底預處理。
- 孔洞形成:可能因成核層過薄或體沉積速率過快,需調整分步工藝比例。
- 電阻率偏高:可能因雜質(如氧、碳)摻入,需優化氣體純度或反應室真空度。
實際案例:高深寬比通孔填充
- 問題:28nm 制程中,通孔深寬比達 15:1,體沉積后出現底部孔洞。
- 解決方案:
- 成核優化:使用 SiH? 在低溫下沉積超薄成核層(2 nm),增強覆蓋性。
- 脈沖式沉積:交替通入 WF? 和 H?,減緩沉積速率,改善填充均勻性。
- 退火處理:450°C 退火消除應力,降低電阻。
總結
W CVD 的 Nucleation 是決定薄膜質量的核心步驟,需通過精確的工藝參數(溫度、壓力、氣體比例)和實時監控(膜厚、電阻率、缺陷)來優化。現代先進制程中,原子層沉積(ALD) 常與 CVD 結合,先以 ALD 沉積超薄成核層,再用 CVD 進行高速填充,以應對高深寬比結構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