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MM,EM算法(Expectation-Maximization Algorithm) VAE)以及KL散度
最大化對數似然(或稱為最大化對數似然函數)是在統計學中用來估計模型參數的一種常用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找到一組參數值,使得在這些參數值下,已經觀察到的數據出現的概率最大。由于直接處理似然函數(即數據在給定參數下的聯合概率)可能因概率相乘導致數值很小,因此通常使用對數似然函數,它具有同樣的極值點,但避免了數值問題并簡化了數學運算。
### 示例:正態分布的最大對數似然估計
假設我們有一組數據 \(X = (x_1, x_2, ..., x_n)\),我們認為這些數據是從一個正態分布 \(N(\mu, \sigma^2)\) 中獨立抽取的。我們的目標是找到均值 \(\mu\) 和方差 \(\sigma^2\) 的估計值。
正態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數(PDF)為:
\[f(x|\mu,\sigma^2) = \frac{1}{\sqrt{2\pi\sigma^2}} e^{-\frac{(x-\mu)^2}{2\sigma^2}}\]
似然函數 \(L(\mu, \sigma^2 | X)\) 是所有觀測值的概率密度函數的乘積,對于獨立同分布的數據,可以寫作:
\[L(\mu, \sigma^2 | X) = \prod_{i=1}^{n} f(x_i|\mu,\sigma^2)\]
對數似然函數 \(l(\mu, \sigma^2 | X)\) 則為似然函數的對數:
\[l(\mu, \sigma^2 | X) = \sum_{i=1}^{n} \ln(f(x_i|\mu,\sigma^2))\]
對于正態分布,這等于:
\[l(\mu, \sigma^2 | X) = -\frac{n}{2}\ln(2\pi) - \frac{n}{2}\ln(\sigma^2) - \frac{1}{2\sigma^2}\sum_{i=1}^{n}(x_i - \mu)^2\]
為了找到 \(\mu\) 和 \(\sigma^2\) 的最大似然估計,我們需要對 \(l(\mu, \sigma^2 | X)\) 關于 \(\mu\) 和 \(\sigma^2\) 求偏導數并設置它們等于零,然后解這個方程組。
對于 \(\mu\):
\[\frac{\partial l}{\partial \mu} = \frac{1}{\sigma^2}\sum_{i=1}^{n}(x_i - \mu) = 0\]
解得 \(\hat{\mu} = \bar{x} = \frac{1}{n}\sum_{i=1}^{n}x_i\),這是樣本均值。
對于 \(\sigma^2\):
\[\frac{\partial l}{\partial \sigma^2} = -\frac{n}{2\sigma^2} + \frac{1}{2(\sigma^2)^2}\sum_{i=1}^{n}(x_i - \mu)^2 = 0\]
解得 \(\hat{\sigma^2} = \frac{1}{n}\sum_{i=1}^{n}(x_i - \hat{\mu})^2\),這是樣本方差(無偏差估計需要除以 \(n-1\) 而不是 \(n\))。
### 數據的維度
在這個例子中,每個數據點 \(x_i\) 都是一個一維的實數值。如果數據是多維的,比如 \(p\) 維向量,則每個數據點 \(x_i\) 將是一個 \(p\)-維向量,且似然函數和對數似然函數的表達式會更復雜,通常涉及到協方差矩陣和多元正態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數。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會最大化對數似然函數來估計均值向量和協方差矩陣。
概率密度和概率是相關的,但它們之間有重要的區別,不能直接等同。概率密度是概率密度函數(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PDF)在某一點的值,而概率是某一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在離散隨機變量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直接談論單個值的概率。例如,一枚公平的六面骰子,擲出任何一個面的概率都是1/6。
然而,在連續隨機變量的情況下,單個值的概率總是0,因為有無限多個可能的值,任何單一值發生的可能性相對于整個連續區間來說是微乎其微的。因此,我們轉而使用概率密度函數來描述概率的分布。
概率密度函數(PDF)在某一點的值表示在該點附近的單位長度內概率的集中程度。具體地說,如果PDF在某點\( x \)的值為\( f(x) \),那么在\( x \)附近的非常小的區間\( [x, x+\Delta x] \)內的概率大約是\( f(x) \Delta x \)。
概率密度函數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1. 對于所有的\( x \),\( f(x) \geq 0 \);即概率密度是非負的。
2. 概率密度函數在整個實數軸上的積分等于1,即所有可能事件的概率總和為1。
所以,雖然概率密度在數值上與概率有聯系,但它本身并不直接代表概率。要得到一個區間內的概率,必須對概率密度函數在該區間內進行積分。這是因為概率是累積的,而概率密度描述的是概率在空間中的分布密度。
總結來說,概率密度可以理解為概率在連續隨機變量取值空間中的分布密度,而不是概率本身。
概率密度的乘積和概率的乘積在概念上有本質的區別,并且它們的應用場景也不同。
### 概率的乘積
當討論概率的乘積時,我們通常指的是獨立事件的概率乘法法則。如果兩個事件A和B是獨立的,那么事件A和B同時發生的聯合概率等于事件A的概率乘以事件B的概率,即:
\[ P(A \cap B) = P(A) \times P(B) \]
這里的\(P(A)\)和\(P(B)\)分別是事件A和B單獨發生的概率。
### 概率密度的乘積
概率密度函數(PDF)的乘積則有不同的含義。在連續隨機變量的情況下,單個值的概率密度并不能直接解釋為概率,因為單個值的概率實際上為0。但是,當我們考慮兩個獨立隨機變量的聯合概率密度時,它們的聯合概率密度函數在某一點上的值可以通過將各自概率密度函數在對應點的值相乘得到。
設\(X\)和\(Y\)是兩個獨立的連續隨機變量,它們的概率密度函數分別為\(f_X(x)\)和\(f_Y(y)\)。那么,\(X\)和\(Y\)的聯合概率密度函數\(f_{XY}(x,y)\)在點\((x,y)\)上的值為:
\[ f_{XY}(x,y) = f_X(x) \times f_Y(y) \]
這意味著,如果我們想知道\(X\)落在某個區間內且\(Y\)落在另一個區間內的概率,我們需要在相應的區間上對聯合概率密度函數進行雙重積分。
### 重要區別
- **概率**:描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對于離散事件可以直接給出數值,而對于連續事件需要通過積分計算。
- **概率密度**:描述在連續隨機變量取值空間中,概率的分布情況,單個點的概率密度沒有直接的概率意義,但通過積分可以在一定區間內給出實際的概率值。
在統計學和機器學習中,概率和概率密度的概念被廣泛應用于各種模型和算法中,如貝葉斯分類器、最大似然估計等,正確理解和區分這兩個概念對于深入理解這些技術至關重要。
EM算法(Expectation-Maximization Algorithm)是一種用于含有隱變量的概率模型參數估計的有效方法。下面將以一個經典的硬幣拋擲實驗為例來說明EM算法的推導過程。
### 實驗設定
假設我們有兩個不公平的硬幣A和B,硬幣A的正面出現概率為\(\pi_A\),硬幣B的正面出現概率為\(\pi_B\)。我們進行了一系列拋擲實驗,但是記錄員忘記了每次實驗用的是哪一枚硬幣。我們只知道實驗的拋擲序列結果,例如:“正正反正正反正”,但不知道每一次拋擲是用的哪一枚硬幣。
我們的目標是估計硬幣A和硬幣B正面出現的概率\(\pi_A\)和\(\pi_B\)。
### EM算法步驟
1. **初始化參數**:首先隨機初始化硬幣A和B的正面出現概率\(\pi_A\)和\(\pi_B\)。
2. **E-step(期望步)**:在這個步驟中,我們使用當前的參數估計來計算每個實驗中使用硬幣A和硬幣B的概率。具體地,對于每一次拋擲結果,我們計算使用硬幣A和B拋出這個結果的后驗概率。例如,對于一次正面向上的拋擲,使用硬幣A的概率為:
\[P(A|+) = \frac{\pi_A}{\pi_A + \pi_B}\]
使用硬幣B的概率為:
\[P(B|+) = \frac{\pi_B}{\pi_A + \pi_B}\]
對于反面向上的拋擲,相應的概率為:
\[P(A|-) = \frac{1-\pi_A}{(1-\pi_A) + (1-\pi_B)}\]
\[P(B|-) = \frac{1-\pi_B}{(1-\pi_A) + (1-\pi_B)}\]
3. **M-step(最大化步)**:在這個步驟中,我們使用在E-step中計算出的后驗概率來更新硬幣A和B的正面出現概率。我們通過最大化似然函數來更新參數,這相當于重新估計參數,使其更符合數據。對于硬幣A的正面出現概率,更新公式如下:
\[\pi_A^{new} = \frac{\sum_{i=1}^{n} P(A|+)_i}{\sum_{i=1}^{n} P(A|+)_i + \sum_{j=1}^{m} P(A|-)_j}\]
對于硬幣B的正面出現概率,更新公式類似。
4. **重復**:將新的參數估計值作為下一輪迭代的起點,重復E-step和M-step,直到參數估計收斂,即參數估計值的變化小于一個預定義的閾值。
### 收斂
EM算法通過迭代不斷地改善對參數的估計,最終收斂到一個局部最優解。在實際應用中,EM算法的收斂性可以通過檢查連續迭代之間參數估計的變化來監控,當變化足夠小時,可以停止迭代。
### 結論
EM算法通過期望步和最大化步的迭代,即使在數據中存在隱變量的情況下,也能有效地估計模型參數。在上述硬幣拋擲實驗中,EM算法允許我們從不完整的數據中推斷出硬幣的公平性,即正面出現的概率。
隱馬爾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 HMM)、EM算法(Expectation-Maximization Algorithm)、變分自編碼器(Variational Autoencoder, VAE)以及KL散度(Kullback-Leibler Divergence)是機器學習和統計建模中幾個重要且相互關聯的概念。
### 隱馬爾科夫模型 (HMM)
HMM 是一種統計模型,用于描述由隱藏的狀態序列產生的一系列觀察值。在 HMM 中,系統的狀態是不可直接觀察的,但可以由觀察值推斷出來。HMM 廣泛應用于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生物信息學等領域。
### EM算法
EM算法是一種迭代優化算法,用于估計含有隱變量的概率模型的參數。EM算法通過交替進行期望步(E-step)和最大化步(M-step)來工作。在E-step中,使用當前參數估計計算隱變量的條件期望;在M-step中,基于E-step的期望值來最大化似然函數,從而更新參數。這一過程重復進行,直到參數收斂。
### 變分自編碼器 (VAE)
VAE 是一種深度學習模型,用于學習數據的潛在表示。它由兩部分組成:編碼器和解碼器。編碼器將輸入數據轉換為潛在空間中的向量,解碼器將潛在向量映射回原始數據空間。VAE 的訓練目標是使重構數據盡可能接近原始數據,同時使潛在變量的后驗分布接近預定義的簡單先驗分布,這通常是標準正態分布。
### KL散度
KL散度是衡量兩個概率分布之間差異的一種方法。它定義了從分布P到分布Q的信息增益。在 VAE 中,KL散度用于量化后驗分布 q(z|x) (即給定數據 x 下的潛在變量 z 的分布)與先驗分布 p(z) 之間的差異。這個項在 VAE 的損失函數中作為正則化項,以確保潛在變量的分布不會過于復雜,而是保持接近先驗分布。
### 聯系
在 HMM 的參數估計中,EM算法被用來優化模型參數。在VMM中,EM算法的E-step相當于計算隱狀態的后驗概率,而M-step則更新模型參數以最大化對數似然函數。
在 VAE 中,KL散度作為損失函數的一部分,確保編碼器產生的后驗分布接近預設的先驗分布。這與 EM算法在 M-step 中最大化似然函數的目標類似,但實現方式不同,VAE 通過反向傳播和梯度下降來優化參數,而 EM算法則通過迭代更新。
因此,雖然這些概念各有側重,但它們在處理概率模型、潛在變量和優化目標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系。?
在變分自編碼器(VAE)的上下文中,均值 \(\mu\) 和方差(或者更常見的是對數方差 \(\log\sigma^2\))并不是單個標量值,而是向量。這是因為潛在空間(latent space)是多維的,每個維度都有其自己的均值和方差。
例如,如果我們說潛在空間是64維的,那么 \(\mu\) 和 \(\log\sigma^2\) 都將是64維的向量。每個維度的 \(\mu\) 和 \(\log\sigma^2\) 的值表示在潛在空間的該特定維度上的分布參數。因此,\(\mu\) 和 \(\log\sigma^2\) 分別表示潛在空間中各維度的均值和對數方差。
當我們說采樣 \(z\) 時,我們從一個多維的高斯分布中采樣,其中每個維度的高斯分布具有不同的均值和方差,這些參數由 \(\mu\) 和 \(\log\sigma^2\) 向量給出。因此,\(z\) 也是一個64維的向量,其中每個元素都是從潛在空間中對應維度的高斯分布中獨立采樣的。
這種設計允許模型學習輸入數據的復雜結構,其中不同的潛在因素可能獨立變化。通過給每個潛在維度分配獨立的均值和方差,VAE 能夠捕獲數據集中的不同特征和模式。這就是為什么在高維潛在空間中,均值和方差都是向量的原因。
。。。。。。。。。
案例一:正態分布的最大對數似然估計
假設我們有一組數據 \(X = (x_1, x_2, ..., x_n)\),我們認為這些數據是從一個正態分布 \(N(\mu, \sigma^2)\) 中獨立抽取的。我們的目標是找到均值 \(\mu\) 和方差 \(\sigma^2\) 的估計值。
案例二:
在變分自編碼器(VAE)的上下文中,均值 \(\mu\) 和方差(或者更常見的是對數方差 \(\log\sigma^2\))并不是單個標量值,而是向量。這是因為潛在空間(latent space)是多維的,每個維度都有其自己的均值和方差。
例如,如果我們說潛在空間是64維的,那么 \(\mu\) 和 \(\log\sigma^2\) 都將是64維的向量。每個維度的 \(\mu\) 和 \(\log\sigma^2\) 的值表示在潛在空間的該特定維度上的分布參數。因此,\(\mu\) 和 \(\log\sigma^2\) 分別表示潛在空間中各維度的均值和對數方差。
為啥案例二的分布不是來自于同一個分布函數的抽樣,他們是怎么生成數據的,請舉例
### 案例一:正態分布的最大對數似然估計
在案例一中,我們考慮的數據集 \(X = (x_1, x_2, ..., x_n)\) 來自于同一正態分布 \(N(\mu, \sigma^2)\)。我們假設這個分布是所有觀測數據的生成模型。目標是通過最大化對數似然函數來估計參數 \(\mu\) 和 \(\sigma^2\)。對數似然函數可以寫為:
\[
L(\mu, \sigma^2 | X) = \sum_{i=1}^{n} \log\left(\frac{1}{\sqrt{2\pi\sigma^2}}e^{-\frac{(x_i-\mu)^2}{2\sigma^2}}\right)
\]
簡化后,我們得到:
\[
\log L(\mu, \sigma^2 | X) = -\frac{n}{2}\log(2\pi) - n\log(\sigma) - \frac{1}{2\sigma^2}\sum_{i=1}^{n}(x_i-\mu)^2
\]
為了找到使對數似然函數最大的參數值,我們對 \(\mu\) 和 \(\sigma^2\) 分別求導,并令導數為零。這樣我們就可以解出 \(\hat{\mu}\) 和 \(\hat{\sigma}^2\),它們分別是 \(\mu\) 和 \(\sigma^2\) 的最大似然估計。
### 案例二:變分自編碼器中的高斯分布
在案例二中,變分自編碼器(VAE)的潛在空間(latent space)通常被建模為多維高斯分布。這里的關鍵區別在于,潛在空間的每個維度都被視為獨立的高斯分布,這意味著對于每一個維度,我們都獨立地估計一個均值 \(\mu_i\) 和一個方差(或對數方差 \(\log\sigma_i^2\))。這種設置允許每個維度的分布特性不同,從而能夠更好地捕捉數據的復雜結構。
#### 為什么不是來自同一個分布?
在 VAE 的上下文中,潛在變量的每個維度被視為獨立的高斯分布,主要原因是數據的多維性和復雜性。例如,在圖像處理任務中,不同的特征(如邊緣、紋理、顏色等)可能分布在不同的潛在維度上。每個特征可能遵循不同的分布特性,因此使用單一的高斯分布可能無法充分描述數據的多樣性。
#### 如何生成數據?
在訓練過程中,VAE 學習到每個潛在維度的均值和方差(或對數方差)。在生成數據時,我們首先從每個維度的高斯分布中獨立采樣,得到潛在變量 \(z\)。然后,我們通過解碼器網絡將潛在變量 \(z\) 映射回觀察空間,從而生成新的數據樣本。
例如,如果潛在空間是64維的,我們可以從64個獨立的高斯分布中分別采樣,每個高斯分布由對應的 \(\mu_i\) 和 \(\log\sigma_i^2\) 定義。這64個采樣值組成向量 \(z\),然后通過解碼器網絡映射回原始數據空間,生成一張新的圖像或數據點。
這種設置使得 VAE 能夠學習到數據的復雜結構,并在生成新數據時保持這些結構特性。
。。。。
### 穩態分布與抽樣生成數據
**穩態分布**通常出現在馬爾可夫鏈中,它是指當馬爾可夫鏈運行足夠長的時間后,鏈中的狀態分布趨于穩定,不再隨時間變化的一種分布。在這樣的分布下,系統在任何給定狀態的概率將收斂到一個固定值,即穩態概率。穩態分布是馬爾可夫鏈的重要性質,因為它反映了長期行為的統計特性。
**抽樣生成數據**則是指從某個已知的或學習到的概率分布中隨機抽取樣本的過程。在機器學習和統計學中,抽樣生成數據常用于模擬、預測、以及生成式模型中,如生成對抗網絡(GANs)、變分自編碼器(VAEs)等。
### 舉例說明
讓我們通過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穩態分布和如何從穩態分布中抽樣生成數據:
#### 例子:天氣預報的馬爾可夫鏈
假設我們有一個簡單的天氣預報模型,其中天氣只有兩種狀態:“晴”和“雨”。我們用一個馬爾可夫鏈來模擬天氣的變化,其中今天的天氣取決于昨天的天氣,而與更早的天氣無關。
- 假設從“晴”變為“晴”的概率是0.9,從“晴”變為“雨”的概率是0.1。
- 同樣地,從“雨”變為“晴”的概率是0.5,從“雨”變為“雨”的概率是0.5。
這可以表示為轉移矩陣:
\[
P = \begin{pmatrix}
0.9 & 0.1 \\
0.5 & 0.5
\end{pmatrix}
\]
我們可以通過計算矩陣 \(P\) 的左特征向量(對應于特征值1),找到穩態分布,也就是長期天氣分布的期望比例。這個穩態分布表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晴”和“雨”的預期出現頻率。
計算得到的穩態分布為:
\[
\pi = \begin{pmatrix}
\frac{5}{7} \\
\frac{2}{7}
\end{pmatrix}
\]
這意味著在穩態下,“晴”天的穩態概率約為 0.714 或者說是大約 71.4%,而“雨”天的穩態概率約為 0.286 或者說是大約 28.6%。
#### 從穩態分布抽樣生成數據
有了穩態分布 \(\pi\),我們就可以從中抽樣生成天氣數據了。具體步驟如下:
1. 初始化第一天的天氣,比如隨機選擇“晴”或“雨”。
2. 對于每一天,基于前一天的天氣和轉移概率矩陣 \(P\) 來決定第二天的天氣。
3. 如果要直接從穩態分布生成數據,我們可以忽略步驟2中的依賴性,直接根據穩態分布 \(\pi\) 來決定每一天的天氣。這意味著每一天我們都有約71.4%的概率得到“晴”,28.6%的概率得到“雨”。
現在,讓我們使用Python來演示如何從上述穩態分布中抽樣生成一周的天氣數據:
```python
import numpy as np
# 穩態分布
pi = np.array([5/7, 2/7])
# 使用numpy的隨機模塊從穩態分布中抽樣
weather_samples = np.random.choice(['Sunny', 'Rainy'], size=7, p=pi)
# 打印生成的天氣數據
print(weather_samples)
```
這段代碼會生成一個包含7個元素的數組,代表一周的天氣情況,其中“Sunny”和“Rainy”分別代表“晴”和“雨”,并且它們出現的頻率大致遵循穩態分布 \(\pi\)。
在實際應用中,這種方法可以用于各種場景的模擬,比如天氣預測、顧客行為建模、股票市場分析等,只要這些場景可以用馬爾可夫鏈來合理地建模,并且我們對系統的穩態分布感興趣。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領域,抽樣生成數據尤其重要,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模型的行為,評估模型的性能,或者用于生成新數據來增強訓練集。
讓我們通過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MCMC中的Metropolis-Hastings算法是如何抽樣得到一個序列的。假設我們的目標是抽樣一個二維正態分布,即 \(\theta \sim N(\mu, \Sigma)\),其中 \(\mu\) 是均值向量,\(\Sigma\) 是協方差矩陣。
### 目標分布
假設我們的目標分布是二維正態分布,均值向量 \(\mu = (0, 0)\),協方差矩陣 \(\Sigma = \begin{bmatrix} 1 & 0 \\ 0 & 1 \end{bmatrix}\)。
### 提議分布
提議分布 \(q(\cdot|\theta^{(t-1)})\) 我們選擇為一個以當前狀態為中心的二維高斯分布,標準差較小,以控制跳轉范圍。例如,\(q(\cdot|\theta^{(t-1)}) = N(\theta^{(t-1)}, I)\),其中 \(I\) 是單位矩陣。
### MCMC抽樣過程
1. **初始化狀態**:設初始狀態 \(\theta^{(0)} = (0, 0)\)。
2. **迭代抽樣**:
? ?- 對于每一個迭代 \(t = 1, 2, 3, ...\)
? ? ?a. 從提議分布 \(q(\cdot|\theta^{(t-1)})\) 中抽樣一個候選狀態 \(\theta'\)。例如,\(\theta^{(t-1)} = (0.5, 0.2)\),則 \(\theta'\) 從 \(N((0.5, 0.2), I)\) 抽樣得到。
? ? ?b. 計算接受比率 \(\alpha\)。由于提議分布是對稱的,我們可以簡化為 \(\alpha = \min\left(1, \frac{p(\theta')}{p(\theta^{(t-1)})}\right)\)。計算 \(\theta'\) 和 \(\theta^{(t-1)}\) 在目標分布下的概率密度比。
? ? ?c. 以概率 \(\alpha\) 接受 \(\theta'\) 并將其設置為新的狀態 \(\theta^{(t)}\),否則保留當前狀態 \(\theta^{(t)} = \theta^{(t-1)}\)。
### 舉例說明
假設在某次迭代中,當前狀態為 \(\theta^{(t-1)} = (0.5, 0.2)\),我們從提議分布 \(q(\cdot|(0.5, 0.2))\) 中抽樣得到候選狀態 \(\theta' = (0.3, 0.1)\)。
- 計算 \(\theta'\) 和 \(\theta^{(t-1)}\) 在目標分布下的概率密度比 \(\frac{p(\theta')}{p(\theta^{(t-1)})}\)。假設這個比值為0.8。
- 因此,接受比率 \(\alpha = 0.8\)。
- 現在,我們生成一個均勻分布于[0, 1]之間的隨機數 \(u\),如果 \(u < \alpha\),則我們接受 \(\theta'\) 并將其設為新的狀態 \(\theta^{(t)}\);否則,我們保留當前狀態 \(\theta^{(t)} = \theta^{(t-1)}\)。
重復這個過程多次,我們將得到一系列的狀態序列 \(\{\theta^{(1)}, \theta^{(2)}, \theta^{(3)}, ...\}\),這些狀態將逐漸逼近目標分布的穩態分布。在足夠多的迭代后,這些狀態可以用來估計目標分布的屬性,如均值、方差等。
在實際應用中,我們通常會忽略最初的若干個樣本(稱為預熱期或burn-in期),以減少初始狀態的影響,并確保序列從穩態分布中抽樣。
。。。。
MCMC(Markov Chain Monte Carlo,馬爾科夫鏈蒙特卡羅方法)是一種在統計學和機器學習中廣泛使用的抽樣技術,特別適用于高維空間中的復雜概率分布。它的主要目標是從一個難以直接抽樣的概率分布中生成樣本,這些樣本可以用來估計該分布的各種屬性,例如均值、方差或更復雜的統計量。
MCMC的基本過程包括構建一個馬爾科夫鏈,其穩態分布與目標概率分布相同。下面是MCMC抽樣的一般步驟:
1. **定義目標分布**:
? ?- 首先,明確你想要抽樣的概率分布 \(p(\theta)\),這通常是后驗分布或某個未知參數的分布。
2. **初始化狀態**:
? ?- 選擇一個初始狀態 \(\theta^{(0)}\),這是馬爾科夫鏈的起點。
3. **構造馬爾科夫鏈**:
? ?- 定義轉移概率 \(q(\theta'|\theta)\),這是從當前狀態 \(\theta\) 跳轉到下一個狀態 \(\theta'\) 的概率。這通常被稱為提議分布。
4. **迭代抽樣**:
? ?- 對于每一個迭代 \(t = 1, 2, 3, ...\):
? ? ?a. 從提議分布 \(q(\cdot|\theta^{(t-1)})\) 中抽樣一個候選狀態 \(\theta'\)。
? ? ?b. 計算接受比率 \(\alpha = \min\left(1, \frac{p(\theta')q(\theta^{(t-1)}|\theta')}{p(\theta^{(t-1)})q(\theta'|\theta^{(t-1)})}\right)\)。對于對稱的提議分布,例如高斯隨機游走,接受比率簡化為 \(\alpha = \min\left(1, \frac{p(\theta')}{p(\theta^{(t-1)})}\right)\)。
? ? ?c. 以概率 \(\alpha\) 接受 \(\theta'\) 并將其設置為新的狀態 \(\theta^{(t)}\),否則保留當前狀態 \(\theta^{(t)} = \theta^{(t-1)}\)。
5. **預熱和抽樣**:
? ?- 前幾輪迭代可能不會反映穩態分布,因此通常會丟棄前若干個樣本作為預熱期(burn-in period)。
? ?- 在預熱期之后,繼續抽樣直到達到所需的樣本量。
6. **檢查收斂性**:
? ?- 使用診斷工具檢查MCMC鏈是否已經收斂到目標分布。這可能包括查看鏈的軌跡圖、自相關圖、有效樣本大小和多個獨立鏈之間的比較。
7. **后處理和分析**:
? ?- 一旦確定鏈已經收斂,可以使用剩余的樣本進行后處理和分析,如計算均值、置信區間或其他統計量。
值得注意的是,MCMC方法有許多變種,例如Metropolis-Hastings算法、Gibbs抽樣、Hamiltonian Monte Carlo(HMC)等,它們在轉移概率和抽樣策略上有所不同。此外,MCMC的效率和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提議分布的選擇、預熱期的長度以及鏈的自相關性等因素。正確設置這些參數對于獲得有效的抽樣結果至關重要。
為了具體展示計算 \(\theta'\) 和 \(\theta^{(t-1)}\) 在目標分布下的概率密度比 \(\frac{p(\theta')}{p(\theta^{(t-1)})}\) 的過程,我們繼續使用之前定義的目標分布和提議分布的例子。假設目標分布是一個二維正態分布,均值向量 \(\mu = (0, 0)\),協方差矩陣 \(\Sigma = \begin{bmatrix} 1 & 0 \\ 0 & 1 \end{bmatrix}\)。
### 二維正態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數
給定均值向量 \(\mu\) 和協方差矩陣 \(\Sigma\),一個二維正態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數 \(p(x)\) 可以寫作:
\[ p(x) = \frac{1}{(2\pi)^{n/2}|\Sigma|^{1/2}} \exp\left(-\frac{1}{2}(x-\mu)^T\Sigma^{-1}(x-\mu)\right) \]
其中 \(n=2\) 是變量的維度,\(x=(x_1, x_2)\) 是變量向量,\(|\Sigma|\) 表示協方差矩陣的行列式,\(\Sigma^{-1}\) 是協方差矩陣的逆。
### 計算概率密度比
假設在某次迭代中,我們有:
- 當前狀態 \(\theta^{(t-1)} = (0.5, 0.2)\),
- 候選狀態 \(\theta' = (0.3, 0.1)\)。
我們首先需要計算這兩個點在目標分布下的概率密度:
1. **計算 \(\theta^{(t-1)}\) 的概率密度**:
\[
p(\theta^{(t-1)}) = \frac{1}{(2\pi)^{2/2}|\Sigma|^{1/2}} \exp\left(-\frac{1}{2}(\theta^{(t-1)}-\mu)^T\Sigma^{-1}(\theta^{(t-1)}-\mu)\right)
\]
由于 \(\mu = (0, 0)\) 和 \(\Sigma = \begin{bmatrix} 1 & 0 \\ 0 & 1 \end{bmatrix}\),則 \(\Sigma^{-1} = \begin{bmatrix} 1 & 0 \\ 0 & 1 \end{bmatrix}\) 且 \(|\Sigma| = 1\)。因此,
\[
p(\theta^{(t-1)}) = \frac{1}{2\pi} \exp\left(-\frac{1}{2}[(0.5-0)^2 + (0.2-0)^2]\right) = \frac{1}{2\pi} \exp\left(-\frac{1}{2}(0.25+0.04)\right)
\]
2. **計算 \(\theta'\) 的概率密度**:
同理,對于 \(\theta' = (0.3, 0.1)\):
\[
p(\theta') = \frac{1}{2\pi} \exp\left(-\frac{1}{2}[(0.3-0)^2 + (0.1-0)^2]\right) = \frac{1}{2\pi} \exp\left(-\frac{1}{2}(0.09+0.01)\right)
\]
3. **計算概率密度比**:
\[
\frac{p(\theta')}{p(\theta^{(t-1)})} = \frac{\exp\left(-\frac{1}{2}(0.09+0.01)\right)}{\exp\left(-\frac{1}{2}(0.25+0.04)\right)}
\]
\[
= \exp\left(-\frac{1}{2}(0.10-0.29)\right) = \exp\left(-\frac{1}{2}(-0.19)\right)
\]
\[
= \exp\left(0.095\right) \approx 1.10
\]
因此,\(\theta'\) 和 \(\theta^{(t-1)}\) 在目標分布下的概率密度比大約為 1.10。這意味著 \(\theta'\) 的概率密度略高于 \(\theta^{(t-1)}\),這將增加它被接受的概率。如果提議分布是對稱的,則這個比值就是接受比率 \(\alpha\),接下來就可以決定是否接受 \(\theta'\) 作為下一個狀態了。
上圖展示了二維正態分布的等高線圖,其均值向量為 \((0,0)\) 且協方差矩陣為 \(\begin{bmatrix} 1 & 0 \\ 0 & 1 \end{bmatrix}\)。圖中還標記了兩個特定的點:\(\theta^{(t-1)} = (0.5, 0.2)\) 和候選狀態 \(\theta' = (0.3, 0.1)\),它們分別用不同的顏色表示。通過觀察它們在等高線圖上的位置,我們可以直觀地理解它們相對于目標分布的概率密度。在這個例子中,\(\theta'\) 落在一個稍高的等高線上,表明其概率密度略高于 \(\theta^{(t-1)}\),這也與我們之前的數學計算相符。
。。。。。。。。
例如,如果潛在空間是64維的,我們可以從64個獨立的高斯分布中分別采樣,每個高斯分布由對應的 \(\mu_i\) 和 \(\log\sigma_i^2\) 定義。這64個采樣值組成向量 \(z\),然后通過解碼器網絡映射回原始數據空間,
2*迭代抽樣**:
? ?- 對于每一個迭代 \(t = 1, 2, 3, ...\):
? ? ?a. 從提議分布 \(q(\cdot|\theta^{(t-1)})\) 中抽樣一個候選狀態 \(\theta'\)。
? ? ?b. 計算接受比率 \(\alpha = \min\left(1, \frac{p(\theta')q(\theta^{(t-1)}|\theta')}{p(\theta^{(t-1)})q(\theta'|\theta^{(t-1)})}\right)\)。對于對稱的提議分布,例如高斯隨機游走,接受比率簡化為 \(\alpha = \min\left(1, \frac{p(\theta')}{p(\theta^{(t-1)})}\right)\)。
? ? ?c. 以概率 \(\alpha\) 接受 \(\theta'\) 并將其設置為新的狀態 \(\theta^{(t)}\),否則保留當前狀態 \(\theta^{(t)} = \theta^{(t-1)}\)。 ? 舉個例子說明這個步驟
在高維空間中應用MCMC時,如你所提到的64維潛在空間,我們可以通過使用Gibbs抽樣或者Metropolis-Hastings算法來逐維地更新狀態,而不是一次性更新整個狀態向量。這里,我將通過Metropolis-Hastings算法來解釋這一過程,它允許我們在高維空間中有效地進行抽樣。
假設我們的目標是在一個64維潛在空間中抽樣,其中每個維度都有一個獨立的高斯分布定義,即 \(\theta \sim N(\mu, \sigma^2)\),其中 \(\mu\) 和 \(\sigma^2\) 分別是均值和方差,而 \(\sigma^2\) 實際上是 \(\log\sigma^2\) 的指數形式,以保持方差為正。
1. **初始化狀態**:設初始狀態 \(\theta^{(0)}\) 是一個64維的向量,其中每個元素都是從各自獨立的高斯分布中隨機抽取的。
2. **迭代抽樣**:
? ?- 對于每個迭代 \(t = 1, 2, 3, ...\)
? ? ?a. 從提議分布 \(q(\cdot|\theta^{(t-1)})\) 中抽樣一個候選狀態 \(\theta'\)。在高維情形下,一個常見的做法是僅更新狀態向量的一個維度,而其他維度保持不變。例如,在第 \(i\) 次迭代中,你可以只從第 \(i\) 維的高斯分布中抽樣一個新的值,并將其替換到 \(\theta^{(t-1)}\) 的相應位置上形成 \(\theta'\)。注意,這里 \(i\) 可以循環遍歷所有64維,這樣每輪迭代中只更新一維,但每64輪迭代后,所有維度都被考慮過一次。
? ? ?b. 計算接受比率 \(\alpha\)。由于提議分布是對稱的(高斯分布),我們可以簡化接受比率公式為 \(\alpha = \min\left(1, \frac{p(\theta')}{p(\theta^{(t-1)})}\right)\)。這里的 \(p(\cdot)\) 表示目標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數,即后驗概率或你想要抽樣的任何其他概率分布。
? ? ?c. 以概率 \(\alpha\) 接受 \(\theta'\) 并將其設置為新的狀態 \(\theta^{(t)}\),否則保留當前狀態 \(\theta^{(t)} = \theta^{(t-1)}\)。這一步確保了狀態的更新遵循Metropolis-Hastings規則,從而保證了最終狀態序列的分布逼近目標分布。
重復這個過程足夠多的次數,最終你會得到一組來自目標分布的樣本點。需要注意的是,在高維空間中,由于“維數災難”的影響,MCMC的效率可能會降低,因為提議分布可能需要更精細的調整才能有效地探索整個空間。此外,為了提高效率,可以采用一些高級的MCMC變體,如Hamiltonian Monte Carlo (HMC) 或 No-U-Turn Sampler (NUTS),它們利用梯度信息來指導抽樣,減少不必要的探索路徑。
在變分推斷(Variational Inference)的背景下,**證據下界(Evidence Lower BOund, ELBO)**和**Kullback-Leibler散度(KL divergence)**之間存在緊密聯系。ELBO是在計算不可直接求解的對數似然時所使用的一個下界,而KL散度則是衡量兩個概率分布之間的差異。
### ELBO的定義
考慮一個包含隱變量\( z \)的模型,我們有觀測數據\( x \)。我們想要最大化對數似然\( \log p(x) \),但是通常情況下,直接最大化這個對數似然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它涉及到隱變量\( z \)的復雜積分。為了簡化問題,我們可以引入一個變分分布\( q(z) \)來近似后驗分布\( p(z|x) \)。ELBO是這樣定義的:
\[
\text{ELBO}(q) = \mathbb{E}_{z \sim q(z)}[\log p(x, z)] - \mathbb{E}_{z \sim q(z)}[\log q(z)]
\]
這里,\( \mathbb{E}_{z \sim q(z)}[\log p(x, z)] \)是聯合分布\( p(x, z) \)的期望,而\( -\mathbb{E}_{z \sim q(z)}[\log q(z)] \)是\( q(z) \)的熵。
### ELBO與KL散度的關系
ELBO與KL散度的關系可以通過下面的等式來理解:
\[
\log p(x) = \text{ELBO}(q) + D_{KL}(q(z)||p(z|x))
\]
這個等式的含義是,對數似然\( \log p(x) \)等于ELBO加上KL散度。由于KL散度總是非負的,這意味著\( \log p(x) \)總是大于或等于ELBO。這就是為什么ELBO被稱為“證據下界”,因為它是對數似然的一個下界。
### 證明
為了證明上述等式,我們可以從對數似然出發,并添加和減去同一個項(\(\log p(z|x)\)):
\[
\begin{align*}
\log p(x) &= \mathbb{E}_{z \sim q(z)}[\log p(x, z)] - \mathbb{E}_{z \sim q(z)}[\log p(z|x)] + \mathbb{E}_{z \sim q(z)}[\log p(z|x)] \\
&= \mathbb{E}_{z \sim q(z)}[\log p(x, z)] - \mathbb{E}_{z \sim q(z)}[\log p(z|x)] + \mathbb{E}_{z \sim q(z)}[\log q(z)] - \mathbb{E}_{z \sim q(z)}[\log q(z)] \\
&= \mathbb{E}_{z \sim q(z)}[\log p(x, z)] - \mathbb{E}_{z \sim q(z)}[\log q(z)] - \mathbb{E}_{z \sim q(z)}[\log p(z|x) - \log q(z)] \\
&= \text{ELBO}(q) - D_{KL}(q(z)||p(z|x))
\end{align*}
\]
注意到最后一行的第二項實際上是KL散度的定義,因此我們有:
\[
\log p(x) = \text{ELBO}(q) + D_{KL}(q(z)||p(z|x))
\]
這就是我們要證明的等式。通過最大化ELBO,我們實際上是在最小化\( q(z) \)與\( p(z|x) \)之間的KL散度,從而更好地逼近真實的后驗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