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 1. 網絡的概念
- 1.1 什么是計算機網絡
- 1.2 簡單的計算機網絡
- 1.3 互聯網(或因特網,Internet)
- 1.4 計算機網絡、互連網和互聯網三者的區別
- 1.5 總結
- 2. 網絡的組成、功能
- 2.1 組成
- 2.1.1 從組成部分看
- 2.1.2 從工作方式看
- 2.1.3 從邏輯功能看
- 2.2 功能
- 2.3 總結
- 3. 三種交換技術
- 3.1 電路交換
- 3.2 報文交換
- 3.3 分組交換
- 3.4 補充:虛電路交換(基于分組交換)
- 3.5 三種技術性能分析
- 3.6 總結
- 4. 網絡的分類
- 4.1 分布范圍
- 4.2 傳輸技術
- 4.3 拓撲結構
- 4.4 使用者
- 4.5 傳輸介質
- 4.6 總結
- 5. 性能指標
- 5.1 速率、帶寬、吞吐量
- 5.2 時延、時延帶寬積、往返時延
- 5.3 信道利用率
- 5.4 總結
- 6. 網絡分層結構
- 6.1 “分層”的設計思想
- 6.2 三種常見體系結構
- 6.3 各層之間關系
- 6.4 總結
- 7. OSI參考模型 & TCP/IP模型
- 7.1 OSI參考模型
- 7.2 總結
- 7.3 TCP/IP模型
- 7.4 總結
1. 網絡的概念
1.1 什么是計算機網絡
計算機網絡是一個將眾多分散的、自治的計算機系統,通過通信設備與線路連接起來,由功能完善的軟件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1.2 簡單的計算機網絡
計算機網絡是由若干結點和連接這些結點的鏈路組成。
其中:
-
- 結點可以是計算機、集線器、交換機、路由器等
-
- 鏈路可以是有線鏈路、無線鏈路
集線器(Hub):
- 可以把多個結點連接起來,組成一個計算機網絡
- 普通民用領域已很少用集線器
- 集線器不能隔離沖突域
交換機(Switch):
- 可以把多個結點連接起來,組成一個計算機網絡
- 家庭、公司、學校通常用交換機組建內部網絡
- 交換機可以隔離沖突域
路由器(router):
- 可以把兩個或多個計算機網絡互相連接起來,形成規模更大的計算機網絡,也可稱“互連網”(internet)
- 路由器工作在網絡層,可以隔離廣播域和沖突域
注意:家用路由器 = 路由器 + 交換機 + 其他功能
一般采用交換機將物理結點連接起來,組成一個計算機網絡,然后再用路由器將此網絡與其他網絡互相連接起來,形成更大的計算機網絡,以此達到內外界交換信息,資源共享。(交換機隔離沖突域,路由器隔離廣播域)
1.3 互聯網(或因特網,Internet)
- 互聯網:由各大ISP(網絡服務提供商)和國際機構組建的,覆蓋全球范圍的互連網(internet)
- 互聯網必須使用TCP/IP協議通信,互連網可使用任意協議通信
1.4 計算機網絡、互連網和互聯網三者的區別
-
- 若干物理結點和連接這些結點的鏈路組成計算機網絡
-
- 多個計算機網絡通過路由器連接形成互連網,互連網支持任意通信協議
-
- 各個國家或地區使用TCP/IP協議族作為通信規則,將各個互連網聯合起來,形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互連網,即互聯網
1.5 總結
2. 網絡的組成、功能
2.1 組成
2.1.1 從組成部分看
網絡由硬件、軟件和協議三部分組成。
2.1.2 從工作方式看
2.1.3 從邏輯功能看
2.2 功能
特別:數據通信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
2.3 總結
3. 三種交換技術
3.1 電路交換
電路交換(Circuit Switching):通過物理線路的連接,動態地分配傳輸線路資源
電路交換的過程:
-
- 建立連接(嘗試占用通信資源)
-
- 通信(一直占用通信資源)
-
- 釋放連接(歸還通信資源)
優點:
- 通信前從主叫端到被叫端建立一條專用的物理通路,在通信的全部時間內,兩個用戶始終占用端到端的線路資源。數據直送,傳輸速率高
- 電路交換更適用于:低頻次、大量地傳輸數據
缺點:
- 建立/釋放連接,需要額外的時間開銷
- 線路被通信雙方獨占,利用率低
- 線路分配地靈活性差
- 交換節點不支持“差錯控制”(無法發現傳輸過程中發生地數據錯誤)
補充:計算機之間數據往往是“突發式”傳輸,即往往會高頻次、少量地傳輸數據,這就決定了電路交換技術必然不適用于計算機網絡地數據傳輸
3.2 報文交換
基于存儲轉發思想:把傳送的數據單元先存儲進中間節點,再根據目的地址轉發至下一節點‘
優點:
- 通信前無需建立連接
- 數據以“報文”為單位被交換節點間“存儲轉發”,通信線路可以靈活分配
- 在通信時間內,兩個用戶無需獨占一整條物理線路。相比于電路交換,線路利用率高
- 交換節點支持“差錯控制”
缺點:
- 報文不定長,不方便存儲轉發管理
- 長報文的存儲轉發時間開銷大、緩存開銷大
- 長報文容易出錯,重傳代價高
3.3 分組交換
- 基于報文交換的改進版,是將不定長報文,拆分成一個個定長的分組,使其線路利用率進一步提高,并減少重傳代價
分組交換的優點:
- 具有報文交換的所有優點
其次,相對于報文交換:
- 分組定長,方便存儲轉發管理
- 分組的存儲轉發時間開銷小、緩存開銷小
- 分組不易出錯,重傳代價低
缺點:
- 相比于報文交換,控制信息占比增加
- 相比于電路交換,依然存在存儲轉發時延
- 報文被拆分為多個分組,傳輸過程中可能出現失序、丟失等問題,增加處理的復雜度
3.4 補充:虛電路交換(基于分組交換)
過程:
-
- 建立連接(虛擬電路)
-
- 通信(分組按序、按已建立好的既定線路發送,通信雙方不獨占線路)
-
- 釋放連接
虛電路技術是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的結合,能解決分組交換過程中的分組失序問題,同時電路的建立不是物理意義上的,還是一種“虛擬”(即有更快的建立速度)
3.5 三種技術性能分析
3.6 總結
4. 網絡的分類
4.1 分布范圍
4.2 傳輸技術
4.3 拓撲結構
常見的網絡拓撲結構有總線型、環形、星形和網狀結構
4.4 使用者
4.5 傳輸介質
4.6 總結
5. 性能指標
5.1 速率、帶寬、吞吐量
- 信道(Channel):表示向某一方向傳送信息的通道(信道 != 通信線路),一條通信線路在邏輯上往往對應一條發送信道和一條接收信道
- 速率(Speed):指連接到網絡上的節點在信道上傳輸數據的速率。也稱數據率或比特率、數據傳輸速率(真題最常用)
- 速率單位:bit/s,或b/s,或bps(常用),有時也用B/s(1B=8b)
- 帶寬(bandwidth):某信道所能傳送的最高數據率
結論:節點間通信實際能達到的最高速率,由帶寬、節點性能共同限制
此外:
- 吞吐量(Throughput):指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絡(或信道、接口)的實際數據量。吞吐量受帶寬限制、受復雜的網絡負載情況影響
5.2 時延、時延帶寬積、往返時延
- 時延(Delay):指數據(一個報文或分組,甚至比特)從網絡(或鏈路)的**一端傳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有時也稱為延遲或遲延
也可這樣理解:
例題:
- 不考慮處理、排隊時延
- 考慮處理、排隊時延
- 時延帶寬積:一條鏈路中,已從發送端發出但尚未到達接收端的最大比特數,時延帶寬積 = 傳播時延 * 帶寬,常用于設計最短幀長
例題:
- 往返時延RTT(Round-Trip Time):表示從發送方發送完數據開始計時,到發送方收到來自接收方的確認總共經歷的時間
5.3 信道利用率
5.4 總結
6. 網絡分層結構
6.1 “分層”的設計思想
分層的設計思想:將龐大而復雜的問題,轉化為若干較小的局部問題
6.2 三種常見體系結構
- 網絡的體系結構是計算機網絡的各層及其協議的集合,就是這個計算機網絡及其構件所應完成的功能的精確定義(不涉及實現)
- 實現是遵循這種體系結構的前提下,用何種硬件或軟件完成這些功能的問題
- 體系結構是抽象的,而實現則是具體的
6.3 各層之間關系
- 實體:在計算機網絡的分層結構中,第n層中的活動元素(軟件+硬件)通常稱為第n層實體。不同機器上的同一層稱為對等層,同一層的實體稱為對等實體
- 協議:即網絡協議,是控制對等實體之間進行通信的規則的集合,是水平的
- 接口:即同一節點內相鄰兩層的實體交換信息的邏輯接口,又稱為服務訪問點
- 服務:服務是指下層為緊鄰的上層提供的功能調用,它是垂直的,服務要通過接口進行調用
為什么要分層?為什么要制定協議?
- 計算機網絡功能復雜 -》 采用分層結構,將諸多功能合理地劃分在不同層次 -》 對等層之間制定協議,以實現功能
- 從垂直方向上看,數據想要往下一層輸送,就得在首部套上與本層有關的一些信息,然后這些(首部信息+數據)到了下一層,便又作為了下一層數據,以此往下。同樣,數據想要往上一層輸送,就得去掉對應對等實體的首部信息,以此往上。
即:
- 三者關系為:n-SDU + n-PCI = n-PDU=(n - 1)-SDU
6.4 總結
7. OSI參考模型 & TCP/IP模型
7.1 OSI參考模型
- 口訣:物聯網叔會使用
7.2 總結
7.3 TCP/IP模型
- 已知物聯網叔會使用,那怎么用?接根網線給叔用就行。口訣:接網叔用
兩種模型的對比:
7.4 總結
至此第一章結束,這一章的內容只是籠統的介紹了整本書的知識體系,并未有過多的深入,只需有個基本印象即可,后續會按照教學模型: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和應用層的順序來進行逐層詳細的學習。本節最重要的我覺得就是三種交換技術、網絡有哪些拓撲結構,網絡的性能指標,并初步了解OSI參考模型與TCP/IP參考模型,重點記住各層的順序即可。
參考:《王道計算機考研 計算機網絡》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E411D78Q/?share_source=copy_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