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網中,數據的傳輸依賴于一系列標準化的技術規范,核心包括幀結構封裝、介質訪問控制機制和物理層編碼技術,具體如下:
1. 以“幀(Frame)”為基本傳輸單元
以太網在數據鏈路層將網絡層的數據包(如IP包)封裝為“以太網幀”,作為數據傳輸的基本單位。幀結構包含固定字段:
- 目的MAC地址(6字節):接收設備的物理地址;
- 源MAC地址(6字節):發送設備的物理地址;
- 類型/長度字段(2字節):標識上層協議類型(如0x0800表示IP協議)或數據長度;
- 數據字段(46-1500字節):封裝的上層數據(不足46字節時自動填充);
- FCS校驗字段(4字節):通過CRC循環冗余校驗檢測幀傳輸是否出錯。
這種結構化封裝確保數據在鏈路層的可靠識別和傳輸。
2. 介質訪問控制:從CSMA/CD到全雙工交換
-
傳統共享介質以太網(如10BASE-T):采用CSMA/CD(帶沖突檢測的載波監聽多路訪問) 機制,解決多設備共享同一物理介質的沖突問題:
- 載波監聽:發送數據前檢測介質是否空閑;
- 沖突檢測:發送時若檢測到信號沖突(多個設備同時發送),立即停止發送并等待隨機時間后重試。
-
現代交換式以太網:通過交換機實現全雙工通信,每個端口獨立連接設備,消除了共享介質的沖突問題,無需CSMA/CD,傳輸效率大幅提升。
3. 物理層編碼技術:適配不同速率與介質
根據速率和傳輸介質(雙絞線、光纖等),以太網采用不同的編碼技術將二進制數據轉換為物理信號:
- 10Mbps以太網(如10BASE-T):使用曼徹斯特編碼,每個比特周期中間強制電平跳變(既表示數據,又提供時鐘同步)。
- 100Mbps以太網(如100BASE-TX):采用4B/5B編碼(將4位數據轉為5位符號,保證直流平衡)+ MLT-3調制(減少信號跳變,適配雙絞線)。
- 1Gbps及以上以太網:
- 1000BASE-T:8B/10B編碼(8位數據轉10位符號,效率80%)+ PAM-5調制(5級幅度,每符號承載2比特);
- 10Gbps及更高:64B/66B編碼(效率96.97%)+ PAM-4調制(4級幅度,每符號承載2比特),適配光纖或高等級雙絞線(如Cat6a)。
總結
以太網數據傳輸的核心是:以幀為單位封裝數據,通過CSMA/CD(共享介質)或全雙工交換(交換式網絡)實現介質訪問,結合適配速率和介質的物理層編碼技術,完成二進制數據到物理信號的轉換與傳輸。這一體系確保了以太網從早期10Mbps到現代400Gbps乃至更高速率的兼容與演進。
為何不使用差分曼徹斯特編碼
以太網在發展過程中未采用差分曼徹斯特編碼,核心原因與其技術特性、以太網的設計目標(如速率提升、實現復雜度、兼容性)以及歷史演進路徑密切相關,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1. 編碼效率與速率限制的沖突
差分曼徹斯特編碼與曼徹斯特編碼同屬“自同步編碼”,其編碼邏輯決定了每個比特需要至少一次電平跳變(中間跳變用于同步,起始跳變用于表示數據),這導致兩者的編碼效率均為50%(即傳輸1比特數據需占用2個單位的帶寬)。
對于早期以太網(如10BASE-T,速率10Mbps),這種效率尚可接受(實際占用20MHz帶寬),但隨著以太網向高速率演進(100Mbps、1Gbps乃至更高),50%的效率會導致帶寬需求翻倍(如100Mbps需200MHz帶寬),遠超普通雙絞線(如Cat5)的物理傳輸能力(高頻信號衰減嚴重)。
相比之下,以太網后續采用的編碼技術(如4B/5B效率80%、8B/10B效率80%、64B/66B效率96.97%)大幅提升了編碼效率,降低了對物理介質的帶寬需求,更適合高速傳輸。因此,效率低下的差分曼徹斯特編碼自然被淘汰。
2. 實現復雜度與成本問題
差分曼徹斯特編碼的邏輯比曼徹斯特編碼更復雜:
- 曼徹斯特編碼僅通過“中間跳變方向”直接表示數據(高→低=1,低→高=0),硬件電路設計簡單;
- 差分曼徹斯特編碼需要對比當前比特與前一比特的關系(起始處是否跳變),這要求電路額外存儲前一比特的狀態并進行邏輯判斷,增加了硬件設計的復雜度和成本。
早期以太網(20世紀80年代)受限于硬件集成度和成本控制,更傾向于選擇實現簡單的曼徹斯特編碼。而當后續需要提升速率時,工程師們選擇了“編碼+調制”結合的方案(如4B/5B+MLT-3、PAM調制),而非轉向更復雜的差分曼徹斯特編碼。
3. 與以太網介質訪問機制的適配性不足
以太網早期采用CSMA/CD(帶沖突檢測的載波監聽多路訪問) 機制,核心是“實時檢測信號沖突并快速響應”(沖突發生后需立即停止發送并重試)。
曼徹斯特編碼的“中間跳變”特性讓信號的“有無”和“沖突”更容易被檢測(沖突時信號會出現異常疊加);而差分曼徹斯特編碼的信號跳變更復雜(起始處和中間均可能跳變),會增加沖突檢測電路的設計難度——需要區分“正常跳變”和“沖突導致的異常跳變”,不利于快速響應沖突。
相比之下,曼徹斯特編碼的信號特征更簡單,與CSMA/CD機制的適配性更好,這也是早期以太網選擇它的重要原因。
4. 歷史演進與標準化路徑的選擇
以太網的編碼技術選擇與標準化進程密切相關:
- 1983年IEEE 802.3標準(10BASE5/2)確定采用曼徹斯特編碼,此時差分曼徹斯特編碼已用于令牌環網絡(IEEE 802.5),兩者分屬不同的網絡體系(以太網vs令牌環),技術路線被固化;
- 當以太網向100Mbps(快速以太網)演進時,為突破曼徹斯特編碼的效率瓶頸,標準化組織選擇了4B/5B編碼(結合MLT-3調制),而非轉向差分曼徹斯特編碼(效率同樣低下且兼容性差);
- 后續千兆、萬兆以太網進一步采用更高效的編碼(8B/10B、64B/66B),形成了“效率優先”的技術路線,差分曼徹斯特編碼因不符合這一路線而被徹底排除。
總結
以太網未采用差分曼徹斯特編碼,本質是技術特性與需求的不匹配:其50%的編碼效率無法滿足高速傳輸需求,復雜的實現邏輯增加了成本和沖突檢測難度,且與以太網“效率優先、簡單實用”的設計理念及標準化路徑相悖。相比之下,從曼徹斯特編碼到4B/5B、64B/66B的演進,更貼合以太網在速率、成本和兼容性上的持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