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書是拙作《高中生學習法》的修訂版。
《高中生學習法》出版已有十余年。這期間,腦科學研究不斷進步,十幾年前無法解釋的事情現在已經開始逐漸明晰。同時,書中有些內容甚至已經被明確證實是錯誤的。也就是說,《高中生學習法》這本書,僅十余年就已落后于時代了。
此次修訂再版,我以最新的科學觀點重新審讀了《高中生學習法》的內容和表述,在必要之處進行。餓大刀闊斧的修訂與增補。最終,本書的使用范圍已不再僅限于高考,而是擴大到從中考到社會上的各種資格考試、職稱考試等。
如此一來,盡管本書保留了原版中與高中生交流的行文風格,但是書名還是刪除了原有的“高中生”一詞。
在這里,我想先明確表達一下自己的想法。十多年前出版的《高中生學習法》其內容已經過時,這一點在當下是毫無疑問的。但同時也意味著,此次修訂的內容在十年或者二十年后可能也會過時,說不定有些內容還會被證明是錯誤的。對于這個問題,我認為:所謂科學的進步,原本也正是需要不斷糾錯的。
科學就是假說的循環往復:建立假說,驗證這個假說——有時是進行反證——然后再建立新的假說。本書也正是基于這種科學認知寫就的。
科學家大都謹慎,對于無法確定的事便會閉口不談。從目前腦科學研究的水平來看,所謂的“科學學習法”原本就是一種自我標榜的說法,為時尚早。
但是我認為,在科學成果實際應用之前,科學家一直閉口不言,也不過是科學家的一種利己主義罷了。
搜集完整的科學證據可能需要數十年,如果在這期間只能耐心等待,那么很多人就可能錯失自己人生中的機會。所以,最大限度地應用當下已經證實的科學知識,去嘗試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這又有何不可呢?
本書就是秉承這種信念創作的,因此希望各位讀者不要將本書奉為“絕對真理”,而是將它看作“記憶研究專家池谷裕二的私人學習法”。
為了完成這本書,我竭盡全力地綜合了專業領域多方面的信息。“信息”的關鍵在于時效性和準確性,而這兩者往往如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因此,我在寫作時很是費了一番心思,才在腦科學研究百年傳承的經典知識和最新的研究之間尋得了一個良好的平衡點。
說起來,大家知道記憶在人腦中是如何形成的,又保存于何處嗎?不了解腦的機制就去學習,相當于不知道體育運動的規則就去埋頭苦練,注定事倍功半;而理解運動的規則后再去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則能提供效率,早日進步。
學習也是如此。要想研究高效率的學習方法,首要之事是理解人腦規則(在當前的腦科學研究范圍內)。然后,在學習中注意不去違背人腦規則,或者說去靈活利用人腦規則。
此外,針對“學習方法”領域中廣為流傳的一些“傳言”和“迷信”,本書也從腦科學的角度進行了真偽考察。為此,本書將先向讀者講解記憶究竟是什么,并說明記憶的機制、原理,然后在此基礎上考察鍛煉記憶力的方法。
這里所說的“學習”并不局限于學校里的學習。一旦掌握了高效的學習方法,就可以將之應用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說。本書所介紹的各種技巧,應該都能讓各位讀者在日后的工作和學習中受益。若本書能夠對各位讀者在發掘腦的潛能、實現自我等方面有些許幫助,我將深感榮幸。
第1章 記憶究竟是什么
1-1 能力只能用考試檢測嗎?
“記憶”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奇妙之物。它究竟存在于人腦的何處,又是以怎樣的形式存在的呢?在學校中,老師判斷學生是否已經掌握所授知識,如果僅靠眼睛來打量、觀察學生,則會無從判斷。畢竟記憶有別于筆記或備忘錄,并非肉眼可見的有形之物。
這種情況下,“考試”便應運而生。老師在確信自己講授確當、沒有遺漏的前提下,會自信滿滿地設計考試試題。如果考試的結果不理想,那么老師就可以判斷學生的頭腦里沒有相關知識。同時,對于未能完成學習義務的學生,老師也會為其貼上“差生”的標簽。
但是,考場上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題目會做,但時間不夠用;一些知識有印象,卻怎么也想不起來;在交卷的一瞬間,記不起來的內容便能清晰地出現在腦海中,等等。如果發生了上述情況,即便是認真復習的人,也會和完全沒有記住任何知識的人一樣得低分。之前為考試付出的各種努力付諸東流不說,還會被視為“懶惰”“無能”。這其中的委屈與悔恨實在無以言表。
因此,對于參加考試的人來說,提前預測考點并據此進行復習和訓練,就成為了應對考試的最佳策略。
但是話說回來,看不見也摸不著的“知識”,一定要通過考試這種形式才能確認其是否存在嗎?比如,可不可以不考試,而只通過給人腦拍一張照片就能判斷知識的有無呢?再進一步說,有沒有更簡單、更可靠的方法,可以用來確定某人“頭腦清晰”或“記憶力超群”呢?
實際上,通過現代的腦科學研究,這種近乎“魔法”的事已經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大家都知道,腦存在于頭部,打開頭蓋骨就可以看到。毫無疑問,“記憶”這種東西也存在于某個地方。不過,倘若記憶的存在形式是固體或者液體,那尋找記憶便如探囊取物。遺憾的是,記憶既非固體也非液體,因此尋找記憶這項研究,也是醫學研究中最難被攻陷的“堡壘”。
計算機的“記憶”是使用磁性原理的硬盤來存儲信息,音樂CD則是使用可以反射激光的細小凹坑來記錄信息。人類的“記憶”也是一樣的,它一定以某種物理形式存在于人腦中。若非如此,人腦遍無法去記憶。
記憶的形成,意味著信息在人腦中留下了“痕跡”。所以,只要對腦進行適當處理,就可以實際“看到”這些信息的痕跡。其實,我的研究室已經成功觀察到了腦的這些信息痕跡,甚至還看到了一部分無法通過考試來確認的“潛在記憶”。
1-2 神經元“創造”出的腦
腦科學中對“記憶”的描述如下:
記憶是將神經回路的動力學(dynamics)現象轉化為一定規則,在突觸重疊的空間中,根據讀取的外部時空信息,形成一種內部信息表達的過程。
看到這種表述,恐怕一般的讀者都會一頭霧水,毫無頭緒。簡單來說,記憶的“真相”就是“新神經回路的形成”。
這里出現了一個名次——神經回路。有一種說法認為,人腦中存在1000億個神經元(意外的是,我們現在仍然無法獲取人腦中神經元的準確數字)。每一個神經元都能通過“神經纖維”分別與其他一萬個神經元相連,這種由神經元之間相互連接構成的系統就是“神經回路”。
我們可以把上述關系想象成如下情況,即眾多住宅(神經元)通過密集的道路(神經纖維)相連,形成了城市(神經回路)。
與道路網密布的城市類似,腦也是由神經回路這種“網絡”構造出來的。在神經回路這張網絡上,“神經信號”來回奔走、傳遞,腦便是使用這種“神經信號”來處理信息的。這與計算機使用電信號進行運算的過程非常相似。
計算機由復雜的半導體回路構成。精巧的計算機程序,可以創造出電信號的“道路”。例如加法的計算,程序可以創造出“從這邊出發向那邊走,然后在某處拐彎”的進程。當電流按照程序設定的流程流動時,計算機就能得出加法運算的結果。
數據在電路中會被轉化為單純的數字信號,即用1和0來表示電荷的有無,并以這種形式來進行保存和讀取。不只是加法,無論多么復雜的運算,甚至連聲音、影像等信息,也都是基于有或無的二進制來處理的。實際上,人腦的記憶及其處理方式與此類似,使用的也是數字信號。
為了更容易理解,請大家將神經網絡想象成一張方格紙,把神經纖維想象成方格紙上橫豎排列的方格。如果我們在整張紙上畫畫或者寫字,從遠處能夠看清方格紙上到底畫了或寫了什么,但是如果從近處看這張紙,能看到的就只有“涂滿的方格”和“沒有涂滿的方格”而已。這就是二進制,人腦和計算機運行機制的共同點也正在于此。
1-3 記住與忘記
在此,我還以計算機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存儲器)和硬盤之間的關系為例,講解與其類似的、人腦的“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之間的關系。
計算機的數據長期保存在硬盤中,硬盤甚至可以保存幾百、幾千本百科全書的數據。然而,僅將數據保存在硬盤中,對于計算機而言是沒有價值的。能夠去使用存儲的信息,才能發揮計算機作為“計算機”的作用。
為了讓計算機能夠處理存儲的信息,RAM就出場了。RAM是一處臨時保存信息的場所,相當于人腦的短期記憶。計算機只能處理調入RAM的信息。當計算機想要讀取信息時,就需要將硬盤中的信息調入RAM;反過來,如果計算機想要保存信息,也要先經由RAM再將其保存在硬盤上。總之,RAM就相當于一座連接計算機內部與外部的“橋梁”。
其實,大家的腦中也存在類似的情況。無論是從長期記憶里調取信息,還是向長期記憶里保存信息,都需要一個臨時存儲信息的場所,這就是短期記憶。通常來說,要想讓記憶長期保存在人腦中,都要先通過短期記憶這一關。
短期記憶有一個小缺點,它的容量比較小,不能同時保存太多的信息,而且保存下來的信息也會很快被忘記(所以才叫“短期記憶”)。
舉例來說,這就好比是我們為吃泡面燒了一壺水,等待水開的過程中接到了朋友打來的電話。這時,如果我們和朋友聊的非常開心,就很有可能忘記正在燒水這件事。這是因為“燒水”只是短期記憶。計算機的運行原理也與之類似。如果在保存之前就關閉文檔,那么寫好的文檔就會丟失,這是因為文檔只保存在了RAM中,而非硬盤之中,它和短期記憶一樣,很快就會被“忘記”。
因此,要想形成長期記憶,關鍵就在于如何利用短期記憶。保存文件時應該認真為文件命名并做好分類整理工作,如果缺少這些步驟,那么在需要時就無法迅速地調取數據。這就像在我們的腦中明明存儲著相關知識,但在考試時卻愣是想不起來那樣,真是一出慘劇。
如果知識把物品胡亂堆在倉庫,倉庫里就會變得雜亂無章。與其說是倉庫,還不如說是垃圾場。同理,如果毫無章法得記憶知識,我們的腦也會變成這種狀態。
本書就是從這樣的觀點出發,思考如何能夠有效的吸收知識。為此,我提出的第一個關鍵詞“海馬體”,它是談及“記憶”時繞不過去的重要話題。
不想學習的時候就看書吧
————————————
僅用于本人學習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