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到1學Pandas(七):Pandas 在機器學習中的應用

目錄

  • 一、數據預處理
    • 1.1 特征提取
    • 1.2 數據標準化與歸一化
    • 1.3 特征編碼
  • 二、特征工程
    • 2.1 特征選擇?
    • 2.2 特征組合與衍生?
    • 2.3 缺失值處理策略?
  • 三、模型訓練與評估
    • 3.1 數據集劃分
    • 3.2 模型訓練與預測
    • 3.3 模型評估與調優
  • 四、Pipeline 構建
    • 4.1 自動化工作流
    • 4.2 模型部署與應用
    • 4.3 模型監控與更新


一、數據預處理

在機器學習中,數據預處理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它直接影響到模型的性能和效果。Pandas 作為強大的數據處理庫,在數據預處理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下面將詳細介紹數據預處理中的幾個重要步驟。

1.1 特征提取

特征提取是從原始數據中獲取有價值信息的過程,這些信息將作為機器學習模型的輸入特征。對于文本特征提取,常用的工具是scikit-learn庫中的CountVectorizer和TfidfVectorizer。CountVectorizer用于統計文本中每個詞的出現次數,將文本轉換為詞頻矩陣。例如:

from sklearn.feature_extraction.text import CountVectorizercorpus = ["機器學習需要數據", "深度學習需要大量數據"]
vectorizer = CountVectorizer()
X = vectorizer.fit_transform(corpus)
print(vectorizer.get_feature_names())
print(X.toarray())

運行上述代碼,輸出結果如下:

['大量', '學習', '數據', '深度', '機器學習', '需要']
[[0 1 1 0 1 1][1 1 1 1 0 1]]

可以看到,CountVectorizer統計了所有文章中的詞,并對每篇文章在詞的列表里統計每個詞出現的次數。

TfidfVectorizer則是通過加權詞頻(TF)和逆文檔頻率(IDF)來衡量詞語的重要性,公式為:TF?IDF(t,d)=TF(t,d)×log(NDF(t))TF - IDF(t,d) = TF(t,d) \times log(\frac{N}{DF(t)})TF?IDF(t,d)=TF(t,d)×log(DF(t)N?),其中NNN為總文檔數,DF(t)DF(t)DF(t)為包含詞ttt的文檔數。這種方法能更好地突出文本中的關鍵信息,常用于文本分類、關鍵詞提取等任務。

對于時間特征提取,pandas提供了強大的時間序列處理功能。可以將時間字符串轉換為datetime類型,然后提取出年、月、日、時、分、秒等信息作為特征。例如:

import pandas as pddata = {'date': ['2024-01-01 10:00:00', '2024-01-02 15:30:00']}
df = pd.DataFrame(data)
df['date'] = pd.to_datetime(df['date'])
df['year'] = df['date'].dt.year
df['month'] = df['date'].dt.month
df['day'] = df['date'].dt.day
df['hour'] = df['date'].dt.hour
print(df)

輸出結果為:

                 date  year  month  day  hour
0 2024-01-01 10:00:00  2024      1    1    10
1 2024-01-02 15:30:00  2024      1    2    15

這樣就成功提取了時間特征,這些特征可以為機器學習模型提供更多關于時間的信息,有助于提高模型的預測能力。

1.2 數據標準化與歸一化

數據標準化與歸一化是為了消除不同特征之間的量綱差異,使數據具有可比性,同時也有助于提升模型的訓練效果。常見的標準化方法有 Z-score 標準化和 Min-Max 縮放。

Z-score 標準化,又稱標準分數或零均值單位方差標準化,是一種將數據轉換為均值為 0、標準差為 1 的標準正態分布的方法。其計算公式為:Z=(X?μ)σZ = \frac{(X - \mu)}{\sigma}Z=σ(X?μ)?,其中XXX是原始數據值,μ\muμ是數據的均值,σ\sigmaσ是數據的標準差。通過這種轉換,可以消除不同數據尺度之間的差異,使得不同特征具有可比性,這在機器學習、統計分析及數據挖掘中尤為重要,因為它有助于提高算法的收斂速度和預測精度。在scikit-learn庫中,可以使用StandardScaler類來實現 Z-score 標準化。示例代碼如下: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import numpy as np# 示例數據
data = np.array([[1], [2], [3], [4], [5]])
# 創建StandardScaler對象
scaler = StandardScaler()
# 擬合并轉換數據
standardized_data = scaler.fit_transform(data)
print(standardized_data)

運行上述代碼,會將輸入數據標準化為均值為 0、標準差為 1 的分布,便于后續的分析和建模。

Min-Max 縮放是一種線性變換,通過將原始數據減去最小值并除以最大值與最小值之間的差來實現。它將原始數據縮放到一個固定范圍,通常是[0,1][0,1][0,1]。公式為:X′=(X?Xmin)(Xmax?Xmin)X' = \frac{(X - X_{min})}{(X_{max} - X_{min})}X=(Xmax??Xmin?)(X?Xmin?)?,其中XXX是原始數據,XminX_{min}Xmin?XmaxX_{max}Xmax?分別是該特征的最小值和最大值,X’X’X是縮放后的值。這種方法簡單易實現,且能直觀地理解數據分布范圍,但對于異常值非常敏感,不適用于數據分布不是線性的場景。當數據處理范圍外的新數據出現時,模型可能無法作出正確預測,需要重新計算新的最大和最小值。在實際應用中,可以使用scikit-learn庫中的MinMaxScaler類來實現 Min-Max 縮放。示例代碼如下: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MinMaxScaler
import numpy as np# 示例數據
data = np.array([[1], [2], [3], [4], [5]])
# 創建MinMaxScaler對象
scaler = MinMaxScaler()
# 擬合并轉換數據
scaled_data = scaler.fit_transform(data)
print(scaled_data)

上述代碼會將數據縮放到([0,1])區間內,展示了 Min-Max 縮放的具體實現過程。

1.3 特征編碼

在機器學習中,許多模型要求輸入數據是數值型的,因此需要對分類變量進行編碼。常見的編碼方式有獨熱編碼和標簽編碼。

獨熱編碼(One-Hot Encoding),也被稱作名義編碼(Nominal Encoding),是將分類變量轉換為二進制形式的過程。在這種表示法中,每個類別值被表示為一個新的二進制列,并且這些列在原始數據集中是獨立的。每個類別值的二進制向量只會在對應類別的位置上有一個 1,其他位置都是 0。這種編碼方式使得所有的類別值都可以通過 0 和 1 來表示,從而保持了類別之間的離散性,避免了為類別變量賦予順序關系而可能帶來的誤導。在pandas中,可以使用get_dummies函數進行獨熱編碼。例如:

import pandas as pddata = {'color': ['red', 'green', 'blue']}
df = pd.DataFrame(data)
encoded_df = pd.get_dummies(df)
print(encoded_df)

輸出結果為:

   color_blue  color_green  color_red
0           0            0          1
1           0            1          0
2           1            0          0

可以看到,color列的分類變量被成功轉換為了獨熱編碼形式,每個類別對應一個新的二進制列。

標簽編碼(Label Encoding)是一種將分類變量轉換為數值型的方法,通過給每個類別分配一個唯一的整數來實現,這樣每個類別都對應一個數值,從而可以被模型所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標簽編碼為類別變量賦予了一個順序關系,這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誤導模型。在scikit-learn庫中,可以使用LabelEncoder類進行標簽編碼。示例代碼如下: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LabelEncoder# 原始類別數據
categories = ['cat', 'dog','mouse', 'cat', 'dog']
# 創建LabelEncoder實例
label_encoder = LabelEncoder()
# 對數據進行編碼
encoded_categories = label_encoder.fit_transform(categories)
print(encoded_categories)

運行上述代碼,輸出結果為:

[0 1 2 0 1]

可以看到,cat被編碼為 0,dog被編碼為 1,mouse被編碼為 2 ,實現了分類變量到數值的轉換。在實際應用中,需要根據數據的特點和模型的要求選擇合適的編碼方式。

二、特征工程

在機器學習流程中,特征工程是連接數據與模型的關鍵橋梁。優質的特征能夠大幅提升模型性能,而 Pandas 憑借其強大的數據操作能力,成為特征工程實施的核心工具。接下來,我們將深入探討特征選擇、特征組合與衍生以及缺失值處理的進階策略。?

2.1 特征選擇?

特征選擇的目的是從眾多特征中篩選出對目標變量預測最有價值的子集,減少冗余信息,降低模型復雜度,提升訓練效率和泛化能力。Pandas 結合 scikit-learn 庫,能高效實現多種特征選擇方法。?

過濾法(Filter Methods)基于特征與目標變量的統計關系進行篩選,不依賴具體模型。例如,可通過計算特征與目標變量的皮爾遜相關系數、互信息值等指標,保留高相關性特征。使用 Pandas 的corr()方法能快速計算特征間的相關系數,再結合sort_values()排序后篩選:?

?# 計算特征與目標變量的相關系數
corr_matrix = df.corr()
target_corr = corr_matrix['target'].abs().sort_values(ascending=False)
# 選擇相關性最高的前10個特征
selected_features = target_corr[:10].index.tolist()
filtered_df = df[selected_features + ['target']]
?

包裝法(Wrapper Methods)將特征選擇視為搜索問題,通過不斷迭代選擇最優特征子集。以遞歸特征消除(RFE)為例,它從所有特征開始,逐步移除對模型性能影響最小的特征。結合 Pandas 數據框和 scikit-learn 的 RFE 類,可實現自動化選擇:?

?from sklearn.feature_selection import RFE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inearRegression# 定義模型和RFE選擇器
model = LinearRegression()
rfe = RFE(model, n_features_to_select=5)  # 選擇5個特征
# 擬合數據
rfe.fit(df.drop('target', axis=1), df['target'])
# 獲取選中的特征
selected_features = df.drop('target', axis=1).columns[rfe.support_].tolist()
wrapped_df = df[selected_features + ['target']]

嵌入法(Embedded Methods)則利用模型訓練過程中產生的特征重要性指標進行選擇,如線性回歸的系數、決策樹的特征重要性等。使用 Pandas 可方便地對這些指標進行排序和篩選:?

?from sklearn.ensemble import RandomForestRegressor# 訓練隨機森林模型獲取特征重要性
model = RandomForestRegressor()
model.fit(df.drop('target', axis=1), df['target'])
# 構建特征重要性系列并排序
feature_importance = pd.Series(model.feature_importances_, index=df.drop('target', axis=1).columns)
sorted_importance = feature_importance.sort_values(ascending=False)
# 選擇重要性前10的特征
embedded_features = sorted_importance[:10].index.tolist()
embedded_df = df[embedded_features + ['target']]

2.2 特征組合與衍生?

通過特征組合與衍生,能挖掘出隱藏在原始特征中的深層信息,提升模型對數據模式的捕捉能力。特征交叉是常見的組合方式,例如將類別特征與數值特征相乘,或兩個類別特征進行交叉:?
?

# 類別特征與數值特征交叉?
df['category_numeric_interaction'] = df['category_feature'] * df['numeric_feature']?
?
# 兩個類別特征交叉?
df['category_cross'] = df['category1'] + '_' + df['category2']?

?
多項式擴展可生成特征的高階項和交叉項,適用于捕捉特征間的非線性關系。借助 scikit-learn 的 PolynomialFeatures 和 Pandas 的結合,能快速實現:?
?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PolynomialFeatures?
?
# 選擇需要擴展的數值特征?
numeric_features = ['num1', 'num2', 'num3']?
poly = PolynomialFeatures(degree=2, include_bias=False)?
poly_features = poly.fit_transform(df[numeric_features])?
# 將生成的多項式特征轉換為數據框并與原數據合并?
poly_df = pd.DataFrame(poly_features, columns=poly.get_feature_names_out(numeric_features))?
combined_df = pd.concat([df, poly_df], axis=1)?
?

此外,還可根據業務知識構建衍生特征,如從日期特征中衍生出周末 / 工作日標識、從用戶行為數據中衍生出活躍度指標等。例如,基于用戶的消費金額和消費次數,衍生出平均每次消費金額:?
?

df['avg_consumption_per_time'] = df['total_consumption'] / df['consumption_times']?

?

2.3 缺失值處理策略?

對于機器學習模型,恰當的缺失值處理至關重要,不當的處理可能導致模型偏差或性能下降。除了基礎的均值、中位數插補,更高級的方法能更好地保留數據分布特征。?

K 近鄰插補(KNN Imputation)利用相似樣本的特征值來填充缺失值,適用于數值型特征。通過 scikit-learn 的 KNNImputer 結合 Pandas 使用:?
?

from sklearn.impute import KNNImputer?
?
# 選擇需要插補的數值特征?
numeric_features = df.select_dtypes(include=['float64', 'int64']).columns?
# 初始化KNN插補器?
imputer = KNNImputer(n_neighbors=5)?
# 進行插補并轉換為數據框?
imputed_data = imputer.fit_transform(df[numeric_features])?
df_knn_imputed = df.copy()?
df_knn_imputed[numeric_features] = imputed_data?

?
多重插補(Multiple Imputation)通過構建多個完整數據集來處理缺失值,考慮了缺失值的不確定性,適用于復雜數據場景。使用 fancyimpute 庫的 IterativeImputer:?
?

from fancyimpute import IterativeImputer?
?
# 初始化多重插補器?
imputer = IterativeImputer()?
# 進行插補?
imputed_data = imputer.fit_transform(df.select_dtypes(include=['float64', 'int64']))?
# 轉換為數據框?
df_multiple_imputed = df.copy()?
df_multiple_imputed[df.select_dtypes(include=['float64', 'int64']).columns] = imputed_data?

?
對于分類特征的缺失值,可采用眾數插補,或為缺失值單獨設置一個類別,以保留缺失信息:?
?

# 眾數插補?
df['category_feature_mode_imputed'] = df['category_feature'].fillna(df['category_feature'].mode()[0])?
?
# 缺失值設為單獨類別?
df['category_feature_missing_as_category'] = df['category_feature'].fillna('Missing')?
?

在實際應用中,需根據特征類型、缺失比例以及模型特性選擇合適的缺失值處理策略,必要時可通過交叉驗證比較不同方法的效果。?

三、模型訓練與評估

在完成數據預處理和特征工程后,接下來就進入到模型訓練與評估階段。這一階段是機器學習的核心環節,直接關系到模型的性能和應用效果。

3.1 數據集劃分

在機器學習中,為了準確評估模型的性能,需要將數據集劃分為訓練集、驗證集和測試集。訓練集用于訓練模型,讓模型學習數據中的模式和規律;驗證集用于調整模型的超參數,防止模型過擬合;測試集則用于評估模型的泛化能力,即模型在未知數據上的表現。

使用 Pandas 進行數據集劃分時,通常會結合scikit-learn庫中的train_test_split函數。例如,假設有一個包含特征和目標變量的數據集,我們可以按照以下方式進行劃分: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讀取數據集
data = pd.read_csv('your_dataset.csv')
# 劃分特征和目標變量
X = data.drop('target_column', axis=1)
y = data['target_column']
# 劃分訓練集和測試集,測試集占比20%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 進一步從訓練集中劃分出驗證集,驗證集占訓練集的20%
X_train, X_val, y_train, y_val = train_test_split(X_train, y_train,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在上述代碼中,test_size參數指定了測試集或驗證集所占的比例,random_state參數用于設置隨機種子,確保每次劃分的結果一致,便于實驗的復現。通過合理劃分數據集,可以更準確地評估模型的性能,避免模型在訓練過程中出現過擬合或欠擬合的問題。

3.2 模型訓練與預測

將 Pandas 數據框轉換為模型輸入格式時,需要根據具體的模型要求進行相應的處理。以邏輯回歸模型為例,在scikit-learn庫中,可以直接使用LogisticRegression類進行訓練和預測。以下是具體的步驟和代碼實現: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ogisticRegression# 創建邏輯回歸模型實例
model = LogisticRegression()
# 使用訓練集數據進行模型訓練
model.fit(X_train, y_train)
# 使用訓練好的模型對測試集進行預測
y_pred = model.predict(X_test)

在上述代碼中,首先創建了一個邏輯回歸模型實例model,然后使用fit方法將訓練集數據X_train和y_train傳入模型進行訓練,訓練完成后,使用predict方法對測試集數據X_test進行預測,得到預測結果y_pred。通過這些步驟,就完成了從數據框到模型輸入格式的轉換以及模型的訓練和預測過程。

3.3 模型評估與調優

模型評估是判斷模型性能優劣的重要環節,常用的評估指標有準確率(Accuracy)、精確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F1 分數(F1-Score)、混淆矩陣(Confusion Matrix)、ROC 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等。

準確率是指預測正確的樣本數占總樣本數的比例,公式為:Accuracy=TP+TNTP+TN+FP+FNAccuracy = \frac{TP + TN}{TP + TN + FP + FN}Accuracy=TP+TN+FP+FNTP+TN?,其中TPTPTP表示真正例,TNTNTN表示真負例,FPFPFP表示假正例,FNFNFN表示假負例。

精確率是指正確預測為正的樣本數占全部預測為正的比例,公式為:Precision=TPTP+FPPrecision = \frac{TP}{TP + FP}Precision=TP+FPTP?

召回率是指正確預測為正的樣本數占全部實際為正的比例,公式為:Recall=TPTP+FNRecall = \frac{TP}{TP + FN}Recall=TP+FNTP?

F1 分數是精確率和召回率的調和平均數,用于綜合評估模型在精確率和召回率之間的平衡,公式為:F1=2×Precision×RecallPrecision+RecallF1 = \frac{2 \times Precision \times Recall}{Precision + Recall}F1=Precision+Recall2×Precision×Recall?

混淆矩陣是一個展示模型預測結果與實際類別之間對應關系的矩陣,對于二分類問題,通常以 2x2 的矩陣形式出現,包含TPTPTPTNTNTNFPFPFPFNFNFN四個指標,通過混淆矩陣可以直觀地了解模型的錯誤類型和分布情況。

ROC 曲線則是一種研究學習器泛化性能的有力工具,其縱軸是真正例率(True Positive Rate,TPR),即預測為正實際為正的樣本數占全部實際為正的比例;橫軸是假正例率(False Positive Rate,FPR),即預測為正實際為負的樣本數占全部實際為負的比例。ROC 曲線越靠近左上角,說明模型的性能越好,AUC 值(Area Under ROC Curve)則是指 ROC 曲線下的面積,用于量化評估模型的性能,AUC 值越大,模型的性能越好,取值范圍在 0.5 到 1 之間。

在 Python 中,可以使用scikit-learn庫中的metrics模塊來計算這些評估指標。例如:

from sklearn import metrics# 計算準確率
accuracy = metrics.accuracy_score(y_test, y_pred)
# 計算精確率
precision = metrics.precision_score(y_test, y_pred)
# 計算召回率
recall = metrics.recall_score(y_test, y_pred)
# 計算F1分數
f1_score = metrics.f1_score(y_test, y_pred)
# 計算混淆矩陣
confusion_matrix = metrics.confusion_matrix(y_test, y_pred)
# 計算ROC曲線和AUC值
fpr, tpr, thresholds = metrics.roc_curve(y_test, model.predict_proba(X_test)[:, 1])
auc = metrics.auc(fpr, tpr)

通過計算這些評估指標,可以全面了解模型的性能表現,發現模型存在的問題,進而進行針對性的改進。

超參數調優是提升模型性能的重要手段,它通過調整模型的超參數,找到一組最優的超參數組合,使模型在驗證集上表現最佳。常見的超參數調優方法有網格搜索(Grid Search)、隨機搜索(Random Search)、貝葉斯優化(Bayesian Optimization)等。

網格搜索是一種系統地搜索超參數空間的方法,它通過窮舉搜索遍歷所有可能的超參數組合,對于每組超參數,模型在訓練集上訓練并在驗證集上評估性能,從而找到最佳組合。雖然網格搜索簡單易實現,對于搜索空間較小的問題能找到全局最優解,但它的計算復雜度高,隨著超參數的維度和可能取值數量增加,搜索空間呈指數級增長,且如果某些超參數的作用較小或對模型性能影響不大,依然會浪費大量計算資源。

隨機搜索則是從所有可能的超參數組合中隨機選擇一定數量的組合進行嘗試,而不是窮盡所有可能性。與網格搜索相比,隨機搜索計算效率高,通過減少搜索空間中的點,顯著降低計算成本,在高維空間中更有可能找到接近最優的解,但它沒有系統性,不保證找到全局最優解,且需要事先定義采樣數量。

貝葉斯優化基于高斯過程模型,根據之前的結果選擇下一個超參數組合進行評估,它利用貝葉斯統計理論構建代理模型來預測目標函數的表現,從而高效地搜索超參數空間,適用于高維度的超參數搜索,但計算成本也相對較高。

在scikit-learn庫中,可以使用GridSearchCV和RandomizedSearchCV類來實現網格搜索和隨機搜索。例如:

from sklearn.ensemble import RandomForestClassifier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GridSearchCV, RandomizedSearchCV
from scipy.stats import randint# 定義隨機森林模型
model = RandomForestClassifier(random_state=42)# 定義超參數網格
param_grid = {'n_estimators': [10, 50, 100],'max_depth': [5, 10, 15],'min_samples_split': [2, 5, 10]
}# 使用GridSearchCV進行網格搜索
grid_search = GridSearchCV(estimator=model, param_grid=param_grid, cv=3, scoring='accuracy')
grid_search.fit(X_train, y_train)
print("Best parameters (Grid Search):", grid_search.best_params_)# 定義超參數分布
param_dist = {'n_estimators': randint(10, 200),'max_depth': randint(5, 50),'min_samples_split': randint(2, 20)
}# 使用RandomizedSearchCV進行隨機搜索
random_search = RandomizedSearchCV(estimator=model, param_distributions=param_dist, n_iter=10, cv=3, scoring='accuracy', random_state=42)
random_search.fit(X_train, y_train)
print("Best parameters (Random Search):", random_search.best_params_)

在上述代碼中,首先定義了一個隨機森林模型model,然后分別定義了超參數網格param_grid和超參數分布param_dist,接著使用GridSearchCV和RandomizedSearchCV進行網格搜索和隨機搜索,通過fit方法在訓練集上進行訓練和超參數調優,并輸出最佳的超參數組合。通過超參數調優,可以進一步提升模型的性能,使其更好地適應實際應用的需求。

四、Pipeline 構建

4.1 自動化工作流

在機器學習項目中,構建自動化工作流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減少人為錯誤。使用scikit-learn庫中的Pipeline類,可以將數據預處理和模型訓練等步驟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連貫的工作流程。Pipeline類的作用是將多個數據處理步驟和機器學習模型按照順序組合成一個單一的對象,使得整個數據處理和建模過程可以通過一次調用完成。

例如,我們可以將數據標準化、特征選擇和邏輯回歸模型訓練組合在一個Pipeline中:

from sklearn.pipeline import Pipeline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from sklearn.feature_selection import SelectKBest, f_classif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ogisticRegression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iris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加載鳶尾花數據集
iris = load_iris()
X = iris.data
y = iris.target# 劃分訓練集和測試集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構建Pipeline
pipeline = Pipeline([('scaler', StandardScaler()),('selector', SelectKBest(score_func=f_classif, k=3)),('classifier', LogisticRegression())
])# 訓練模型
pipeline.fit(X_train, y_train)# 預測
y_pred = pipeline.predict(X_test)

在上述代碼中,Pipeline包含了三個步驟:首先使用StandardScaler進行數據標準化,接著使用SelectKBest和f_classif進行特征選擇,最后使用LogisticRegression進行模型訓練。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方便地對整個工作流程進行管理和維護,并且在進行交叉驗證和模型評估時,也能更加方便地應用于整個流程。同時,Pipeline還能確保數據在各個步驟之間的傳遞和處理是正確且一致的,避免了在不同步驟中對數據進行重復處理或錯誤處理的風險。

4.2 模型部署與應用

將訓練好的模型部署到生產環境是機器學習項目的重要環節,它使得模型能夠為實際業務提供服務。常見的部署方式有以 Web 服務或批處理方式進行部署。

以 Web 服務為例,我們可以使用Flask或FastAPI等框架將模型封裝成 API 接口,方便其他系統調用。下面是一個使用Flask框架部署模型的簡單示例: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request, jsonify
import joblib# 創建Flask應用
app = Flask(__name__)# 加載訓練好的模型
model = joblib.load('trained_model.pkl')@app.route('/predict', methods=['POST'])
def predict():# 獲取請求中的數據data = request.json# 進行預測prediction = model.predict(data)return jsonify({'prediction': prediction.tolist()})if __name__ == '__main__':app.run(debug=True)

在這個示例中,首先創建了一個Flask應用,然后加載了訓練好的模型。接著定義了一個/predict的路由,當接收到 POST 請求時,從請求中獲取數據并使用模型進行預測,最后將預測結果以 JSON 格式返回。

對于批處理方式,通常是將模型應用于一批數據文件。例如,我們有一批存儲在 CSV 文件中的數據,需要使用訓練好的模型進行預測,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joblib# 加載訓練好的模型
model = joblib.load('trained_model.pkl')# 讀取CSV數據
data = pd.read_csv('new_data.csv')# 進行預測
predictions = model.predict(data)# 將預測結果保存到新的CSV文件
result_df = pd.DataFrame({'prediction': predictions})
result_df.to_csv('prediction_results.csv', index=False)

通過上述步驟,實現了將模型應用到新數據上進行預測,并將預測結果保存到文件中,滿足了批處理的需求。

4.3 模型監控與更新

使用 Pandas 監控模型在線性能是確保模型持續有效的重要手段。可以通過定期計算模型的性能指標,如準確率、精確率、召回率等,來評估模型的表現。同時,分析預測結果的分布情況,檢查是否存在異常值或偏差,也是監控模型性能的有效方法。例如,我們可以從生產環境中獲取模型的預測結果和實際標簽數據,計算性能指標: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sklearn import metrics# 假設從生產環境獲取的數據
data = pd.read_csv('production_data.csv')
y_true = data['actual_label']
y_pred = data['predicted_label']# 計算準確率
accuracy = metrics.accuracy_score(y_true, y_pred)
# 計算精確率
precision = metrics.precision_score(y_true, y_pred, average='weighted')
# 計算召回率
recall = metrics.recall_score(y_true, y_pred, average='weighted')print(f"Accuracy: {accuracy}")
print(f"Precision: {precision}")
print(f"Recall: {recall}")

定期更新模型是為了讓模型適應數據分布的變化和業務需求的改變,保持模型的準確性和有效性。隨著時間的推移,數據分布可能會發生變化,新的數據可能包含新的模式和趨勢,如果模型不及時更新,其性能可能會下降。更新模型的方法通常是重新收集數據,進行數據預處理和特征工程,然后使用新的數據重新訓練模型,并將新模型部署到生產環境中。例如:

# 重新收集數據
new_data = pd.read_csv('newly_collected_data.csv')
# 劃分特征和目標變量
X_new = new_data.drop('target_column', axis=1)
y_new = new_data['target_column']# 重新訓練模型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ogisticRegression
new_model = LogisticRegression()
new_model.fit(X_new, y_new)# 保存新模型
import joblib
joblib.dump(new_model, 'updated_model.pkl')

通過上述步驟,實現了模型的更新,確保模型能夠持續準確地為業務提供服務。在實際應用中,還可以結合自動化部署工具,實現模型的自動更新,提高模型的運維效率。

本文來自互聯網用戶投稿,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場。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pswp.cn/web/91297.shtml
繁體地址,請注明出處:http://hk.pswp.cn/web/91297.shtml
英文地址,請注明出處:http://en.pswp.cn/web/91297.shtml

如若內容造成侵權/違法違規/事實不符,請聯系多彩編程網進行投訴反饋email:809451989@qq.com,一經查實,立即刪除!

相關文章

LangChain和LangGraph 里面的 `create_react_agent`有什么不同

這兩個函數雖然名稱相同,但來自不同的庫(LangChain 和 LangGraph),它們在實現和使用上有一些關鍵區別: 主要區別特性LangChain 的 create_react_agentLangGraph 的 create_react_agent所屬庫LangChainLangGraph設計目的…

PostgreSQL 與 Oracle 數據庫字段類型的詳細對比

一、數值類型對比數據類型OraclePostgreSQL說明整數NUMBER(p,0)SMALLINT/INT/BIGINTOracle 統一用 NUMBER,PG 區分精度范圍浮點數BINARY_FLOATREAL單精度浮點雙精度浮點BINARY_DOUBLEDOUBLE PRECISION雙精度浮點高精度小數NUMBER(p,s)NUMERIC(p,s)精確數值存儲自增序…

JVM 性能調優實戰:讓系統性能 “飛” 起來的核心策略

在 Java 應用的生命周期中,性能問題如同隱藏的 “暗礁”—— 初期可能不顯眼,但隨著用戶量增長和業務復雜度提升,微小的性能損耗會被無限放大,最終導致系統響應遲緩、頻繁卡頓甚至崩潰。JVM 性能調優的目標,就是通過優…

Android Handler 完全指南

在 Android 開發中,Handler 是線程通信的核心工具 —— 當你在子線程下載圖片后需要更新 UI,當你在 TCP 連接中收到數據需要通知界面,當你需要延遲執行某個任務時,都會用到 Handler。這個看似簡單的類,卻蘊含著 Androi…

梳理Ego-Planner模式下5通道、6通道與無人機模式的關系

Copilot said: 你需要梳理Ego-Planner模式下5通道、6通道與無人機模式的關系,以及軌跡跟隨、緊急情況和人工接管的流程。下面結合你的描述和三張圖片,對核心邏輯進行總結和整理: --- ## 一、狀態組合與對應模式(見圖1)…

odbc和jdbc什么區別

ODBC 和 JDBC 都是用于連接和操作數據庫的標準接口,但它們分別面向不同的編程語言和平臺。下面是它們的區別與對比,幫助你理解它們的用途和適用場景。📊 一、基本概念對比特性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JDBC&am…

境外期貨Level2高頻Tick歷史行情數據獲取與應用指南

在金融量化分析中,本地數據的高效使用是提升策略效果的重要基礎。本文以CSV格式的本地數據為核心,以外盤期貨分鐘數據、CME/COMEX/CBOT歷史行情為例,闡述專業化的數據處理與應用方法,為研究者提供可行性方案。一、數據預處理標準化…

迅為RK3588開發板安卓GPIO調用-APP運行測試

將網盤上的安卓工程文件復制到 Windows 電腦上。確保工程路徑中使用英文字符,不包含中文。接著,啟動 Android Studio,點擊“Open”按鈕選擇應用工程文件夾,然后點擊“OK”。由于下載 Gradle 和各種 Jar 包可能需要一段時間&#x…

以太坊下一階段的關鍵——隱私

1. 引言 隨著以太坊慶祝其十周年紀念,Aztec Labs 聯合創始人兼 CEO Zac Williamson 和以太坊基金會 PSE 負責人 Sam Richards 表示,以太坊必須加強其對隱私的原始承諾。 以太坊慶祝十周年紀念,標志著智能合約、去中心化金融(DeF…

CTFpwn學習筆記1-棧溢出

棧溢出通過寫入超出數組定義范圍的字符長度達到溢出,從而覆蓋棧上其余數據,覆蓋返回地址約等于控制程序執行流例如:經過ida反編譯后,發現這里要將v2的值修改為11.28125才能獲得flag,同時我們可以發現這里使用了gets這個…

使用 Android Studio 中的 Gemini,讓 Flutter 開發更便捷

作者 / Flutter 產品經理 Ander Dobo 及 Gemini in Android Studio 產品經理 Sandhya Mohan在 Android Studio 中創建 Android 應用的 Flutter 開發者將迎來一次重大的飛躍: Android Studio 中的 Gemini 已全面支持 Dart 和 Flutter 開發!這意味著您可以直接在您青睞…

Deep Learning_ Foundations and Concepts-Springer (2024)【拜讀】前向編碼器20章

Diffusion Models 擴散模型 我們已經了解到,構建強大的生成模型的一種有效方法是:先引入一個關于潛在變量z的分布p(z),然后使用深度神經網絡將z變換到數據空間x。由于神經網絡具有通用性,能夠將簡單固定的分布轉化為關于x的高度靈…

Spring全局異常處理最佳實踐

全局異常處理器詳解 什么是全局異常處理器? 全局異常處理器是Spring框架提供的統一異常處理機制,用于集中處理應用程序中所有控制器(Controller)層拋出的異常。它的核心價值在于: 統一異常處理:避免在每個C…

STL學習(十一、常用的算數算法和集合算法)

目錄 一、常用的算數算法 1.accmulate 2.fill 二、常用的集合算法 1.set_intersection 2.set_union 3.set_difference 一、常用的算數算法 包含頭文件為<numeric> 1.accmulate 函數原型 accmulate(iterator beg, iterator end, value) // 計算元素累計和 // …

DeepSort 算法分析詳解

DeepSort 算法分析詳解 DeepSort 簡介 DeepSort (Deep Learning Sort) 是一種基于深度學習的多目標跟蹤算法&#xff0c;由 Wojke 等人于 2017 年提出。它是對傳統 Sort (Simple Online and Realtime Tracking) 算法的改進&#xff0c;通過引入深度特征提取網絡來增強目標關聯的…

基于深度學習的醫學圖像分析:使用Capsule Networks實現醫學圖像分類

前言 醫學圖像分析是計算機視覺領域中的一個重要應用&#xff0c;特別是在醫學圖像分類任務中&#xff0c;深度學習技術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展。醫學圖像分類是指將醫學圖像分配到預定義的類別中&#xff0c;這對于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xff0c;Capsule…

G9打卡——ACGAN

&#x1f368; 本文為&#x1f517;365天深度學習訓練營中的學習記錄博客&#x1f356; 原作者&#xff1a;K同學啊 1.導入庫及參數 import argparse import os import numpy as npimport torchvision.transforms as transforms from torchvision.utils import save_imagefrom…

應用war/jar包是用TongWeb企業版,還是嵌入版?

在判斷應用應該采用TongWeb哪個版本時&#xff0c;存在一種錯誤的觀點&#xff1a;如果應用包是jar包&#xff0c;則需要采用TongWeb嵌入版&#xff1b;如果應用包是war包&#xff0c;則需要采用TongWeb企業版。 正確的判斷方法&#xff1a;1. 首先應用為jar包&#xff0c;且符…

Linux ARM 平臺 C 語言操作 Excel 文件的常用庫與工具匯總(支持 xls 和 xlsx)

在 Linux 或嵌入式 ARM 平臺開發中&#xff0c;使用 C 語言操作 Excel 文件是一項常見需求&#xff0c;特別是在工業設備數據采集、日志導出、報表生成等場景。Excel 文件格式復雜&#xff0c;手工解析成本高&#xff0c;因此使用現成的庫可以極大簡化開發工作。 本文整理了若…

Apache Ignite 集群標識(Cluster ID)和集群標簽(Cluster Tag)

這是一個關于 Apache Ignite 集群標識&#xff08;Cluster ID&#xff09;和集群標簽&#xff08;Cluster Tag&#xff09; 的重要配置概念。我們來一步步深入理解這段文檔的含義&#xff0c;并結合實際場景說明其用途。&#x1f9e9; 一、核心概念&#xff1a;Cluster ID 與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