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 發布的一份針對 113,620 起數據泄露事件的年度全球分析報告發現,平均數據泄露成本同比下降了 9%,這主要歸功于更快的發現和遏制速度。
該報告與波耐蒙研究所 (Ponemon Institute) 合作完成,發現全球平均數據泄露成本從 2024 年的 488 萬美元下降至 444 萬美元,與 2023 年的成本水平一致。然而,如果不是美國遭受攻擊,全球成本會更低,美國的平均成本飆升 9%,達到 1022 萬美元。
IBM X-Force 情報服務全球負責人 Kevin Albano 表示,盡管某些地區的網絡攻擊數量持續增加,但總體而言,網絡安全團隊在過去一年的應對能力比前幾年有所提升。他補充道,這表明網絡安全團隊在采用最佳實踐來預防網絡攻擊并在不到 100 天的時間內恢復方面,已經達到了更高的成熟度。
連續第二年,惡意內部攻擊導致的平均泄露成本最高,為 492 萬美元,緊隨其后的是供應鏈泄露(491 萬美元)和網絡釣魚攻擊(480 萬美元)。
報告還指出,2025年拒絕支付贖金的勒索軟件受害者數量(63%)高于2024年(59%)。然而,勒索或勒索軟件事件的平均成本仍然很高,尤其是在攻擊者披露的情況下(508萬美元)。與此同時,今年勒索軟件受害者報告涉及執法部門的人數(40%)低于去年的53%。
此外,IBM 報告還發現,與去年(53%)相比,計劃在數據泄露后投資安全的組織數量大幅減少(49%),其中不到一半的計劃投資安全計劃的組織專注于基于人工智能(AI)的安全解決方案或服務,盡管使用人工智能和自動化的安全團隊大大縮短了數據泄露時間 80 天,并將平均數據泄露成本降低了 190 萬美元。
報告還發現,人工智能正開始被網絡攻擊者更廣泛地利用。平均而言,16% 的數據泄露事件涉及攻擊者使用人工智能,最常見的是人工智能生成的網絡釣魚攻擊(37%)和深度偽造冒充攻擊(35%)。
同時,報告指出,涉及人工智能模型和應用程序的攻擊事件仍然有限(13%),其中97%源于缺乏適當的訪問控制。在今年接受調查的組織中,20%表示他們因涉及影子人工智能的安全事件而遭受數據泄露。大多數遭受數據泄露的組織(63%)要么沒有人工智能治理政策,要么仍在制定中。即使制定了政策,也只有不到一半的組織擁有人工智能部署的審批流程,61%的組織缺乏人工智能治理技術。
報告顯示,在已制定治理政策的組織中,只有少數(34%)對未經批準的人工智能進行定期審計。
評估數據泄露的成本自然會因組織而異。例如,IBM 就將數百萬美元的聲譽成本納入考量。無論使用何種指標,有一點是明確的:即使網絡安全維護難度加大,但基本的打地鼠游戲依然存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