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設計要點
1.輕量化:
核心目標: 最大程度減輕結構重量,提升有效載荷能力、續航時間、飛行速度和機動性。
實現手段: 選用高比強度/比剛度材料(碳纖維復合材料、航空鋁合金、鈦合金、工程塑料)、拓撲優化、尺寸優化、拓撲優化、中空/夾層結構設計、功能集成。
2.強度與剛度:
強度: 結構必須能承受飛行中遇到的各種極限載荷而不發生永久變形或斷裂。
剛度: 結構需有足夠剛度抵抗變形,保證氣動外形精度、避免氣動彈性問題、保證傳感器的安裝精度和穩定性、確保飛控系統穩定。
3.氣動效率:
外形優化: 設計流線型外形,減少阻力。
表面質量: 保證結構表面光滑、連續,減少寄生阻力。
布局設計: 優化機翼、尾翼、起落架、傳感器支架等部件的布局,減少相互干擾和氣動遮蔽。
4.功能性集成:
空間布局: 合理規劃內部空間,緊湊、高效地容納電池��、飛控、電機電調、通信設備、任務載荷(、線纜、散熱系統等。
結構多功能化: 設計時考慮結構同時作為設備安裝平臺、線纜通道、散熱器等。
模塊化設計: 便于快速更換任務模塊、電池、維修部件(如旋翼臂)。
5.可靠性與安全性:
冗余設計: 對關鍵結構考慮冗余路徑。
損傷容限: 結構在出現小損傷(如小裂紋)后仍能安全完成飛行任務。
失效模式分析: 預測結構可能的失效模式(斷裂、屈曲、疲勞),并在設計中規避或緩解。
適墜性: 對某些應用(如物流、載人無人機),需考慮在意外墜毀時保護載荷或人員的安全。
6.可制造性與成本:
工藝選擇: 設計與所選制造工藝相匹配,避免過于復雜或難以加工的幾何形狀。
公差控制: 合理設定公差,保證裝配精度和性能,同時控制制造成本。
裝配性: 設計應便于快速、準確地裝配和后續維護。
材料成本: 在性能滿足要求的前提下,選擇成本效益高的材料和工藝。
7.環境適應性:
耐候性: 考慮在溫度、濕度、鹽霧、紫外線輻射等環境因素下的性能穩定性和耐久性(材料選擇、防護涂層)。
抗振性: 隔離或抑制電機、旋翼產生的振動,保護精密電子設備和傳感器。
電磁兼容: 結構設計(如碳纖維的導電性)可能影響天線性能,需考慮電磁屏蔽或天線布局優化。
二、 設計難點
1.輕量化與強度/剛度的矛盾:
這是最核心的難點。追求極致輕量化往往意味著削弱結構,如何找到最優平衡點極具挑戰。過度減重可能導致結構脆弱,剛度不足引發振動或氣動彈性問題;過于保守則犧牲性能。
2.多學科耦合優化:
結構與氣動耦合: 結構變形影響氣動性能,氣動載荷又作用于結構(氣動彈性問題)。
結構與飛控耦合: 結構動力學特性(模態、剛度分布)直接影響飛控系統的穩定性和響應性能。
結構與載荷/任務耦合: 不同任務載荷對結構布局和強度提出不同要求。
同時優化結構、氣動、控制、熱管理等多學科目標非常復雜。
3.復雜載荷預測與驗證:
載荷不確定性: 飛行環境復雜多變(突風、湍流、非標準機動、意外碰撞),精確預測所有可能的極限載荷組合困難。
動態載荷: 振動、沖擊載荷(如著陸、發射)的分析和測試難度大。
疲勞載荷譜: 建立準確的長期服役疲勞載荷譜并進行壽命預測是難點。
4.復合材料結構的復雜性:
設計自由度大但復雜: 鋪層方向、順序、厚度、材料組合的選擇空間巨大,但最優設計依賴經驗和復雜仿真。
制造工藝敏感: 性能高度依賴制造工藝質量(孔隙率、纖維取向、固化度),工藝缺陷易導致性能下降。
損傷檢測與修復: 內部損傷不易發現,修復困難。
5.成本與性能的權衡:
高性能材料(如高端碳纖維)和先進制造工藝(如高精度模具、自動鋪絲)成本高昂,如何在有限成本預算下滿足性能指標是商業化的關鍵挑戰。
大批量生產時,設計需高度考慮生產效率和良率。
6.新型布局與結構的挑戰:
傾轉旋翼/混合動力等復雜構型: 帶來結構動力學、氣動干擾、機構設計等新難題。
柔性/可變形結構: 如折疊機翼,涉及柔性機構、大變形分析、控制等挑戰。
三、 設計依據點
1.設計要求和規范:
任務需求: 是設計的起點,包括飛行性能指標、有效載荷、使用環境、壽命要求、可靠性/安全性指標等。
適航規章與標準: 對于特定類型無人機,需遵循民航管理部門發布的適航標準。即使不強制適航,也應參考相關工業標準和最佳實踐。
客戶特定要求: 滿足客戶提出的特殊需求。
2.空氣動力學原理:
升力、阻力、力矩的產生機制。
翼型選擇、機翼平面形狀設計、展弦比、梢根比、扭轉角等參數設計依據。
尾翼設計(安定面、操縱面)依據穩定性與操縱性要求。
計算和仿真確定氣動載荷分布。
3.結構力學原理:
材料力學: 應力/應變分析、強度理論(屈服、斷裂)、屈曲穩定性分析。
結構動力學: 模態分析(固有頻率、振型)、振動響應分析、疲勞壽命分析(S-N曲線、Miner法則)、沖擊分析。
有限元分析: 進行靜強度、剛度、屈曲、模態、頻響、隨機振動、疲勞、沖擊等仿真的核心工具。
4.材料科學與工程:
材料性能數據(密度、彈性模量、強度極限、疲勞強度、斷裂韌性、熱膨脹系數、環境耐受性等)是選材和設計的直接依據。
材料加工工藝特性(可制造性)決定設計細節。
5.制造工藝約束:
所選工藝的能力、精度、最小特征尺寸、拔模角要求、裝配公差鏈等直接約束結構設計。
6.成本與供應鏈:
目標成本決定了材料、工藝和設計復雜度的上限。
關鍵材料和零部件的可獲得性、采購周期和成本是重要考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