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性代數 · 矩陣 | 秩 / 行秩 / 列秩 / 計算方法

注:本文為 “線性代數 · 矩陣 | 秩” 相關合輯。
圖片清晰度受引文原圖所限。
略作重排,未全校去重。
如有內容異常,請看原文。


矩陣的秩及其應用

一、矩陣秩的基本概念

(一)k 階子式

設矩陣 A=(aij)m×nA = (a_{ij})_{m \times n}A=(aij?)m×n?,在矩陣 AAA 中任意選取 kkk 行(1≤k≤m1 \leq k \leq m1km)和 kkk 列(1≤k≤n1 \leq k \leq n1kn),將位于這些行與列交叉處的 k2k^2k2 個元素按原有的相對位置組成一個 kkk 階行列式,該行列式稱為矩陣 AAA 的一個 k 階子式

對于 m×nm \times nm×n 矩陣 AAAkkk 階子式的總數為組合數 Cmk×Cnk\mathrm{C}_{m}^{k} \times \mathrm{C}_{n}^{k}Cmk?×Cnk?(其中 Cnk=n!k!(n?k)!\mathrm{C}_{n}^{k} = \frac{n!}{k!(n - k)!}Cnk?=k!(n?k)!n!? 表示從 nnn 個元素中選取 kkk 個元素的組合數)。

示例:設矩陣 A=(123413411412)A = \begin{pmatrix} 1 & 2 & 3 & 4 \\ 1 & 3 & 4 & 1 \\ 1 & 4 & 1 & 2 \end{pmatrix}A=?111?234?341?412??

  • 選取第 1、2 行和第 2、4 列,交叉處元素組成的 2 階子式為 D2′=∣2431∣D_2' = \begin{vmatrix} 2 & 4 \\ 3 & 1 \end{vmatrix}D2?=?23?41??
  • 選取第 1、3 行和第 1、3 列,交叉處元素組成的 2 階子式為 D2′′=∣1311∣D_2'' = \begin{vmatrix} 1 & 3 \\ 1 & 1 \end{vmatrix}D2′′?=?11?31??
  • 該矩陣的 2 階子式總數為 C32×C42=3×6=18\mathrm{C}_{3}^{2} \times \mathrm{C}_{4}^{2} = 3 \times 6 = 18C32?×C42?=3×6=18,3 階子式總數為 C33×C43=1×4=4\mathrm{C}_{3}^{3} \times \mathrm{C}_{4}^{3} = 1 \times 4 = 4C33?×C43?=1×4=4

(二)矩陣秩的定義

設矩陣 A=(aij)m×nA = (a_{ij})_{m \times n}A=(aij?)m×n?,若存在一個 rrr 階子式不為 000,且所有 r+1r + 1r+1 階子式(若存在)全為 000,則稱 rrr 為矩陣 AAA 的秩,記作 R(A)R(A)R(A)rank(A)\mathrm{rank}(A)rank(A)

特殊規定:零矩陣(所有元素均為 000 的矩陣)的秩為 000,即 R(0)=0R(0) = 0R(0)=0

重要結論

  1. 對任意 m×nm \times nm×n 矩陣 AAA,必有 0≤R(A)≤min?{m,n}0 \leq R(A) \leq \min\{m, n\}0R(A)min{m,n}
  2. nnn 階方陣 AAA 的秩 R(A)=nR(A) = nR(A)=n,則稱 AAA滿秩矩陣(或非奇異矩陣),此時 det?(A)≠0\det(A) \neq 0det(A)=0det?(A)\det(A)det(A) 表示矩陣 AAA 的行列式);
  3. nnn 階方陣 AAA 的秩 R(A)<nR(A) < nR(A)<n,則稱 AAA降秩矩陣(或奇異矩陣),此時 det?(A)=0\det(A) = 0det(A)=0

(三)秩的等價描述

矩陣的秩本質反映了矩陣中行(或列)向量的線性無關性,具體等價描述如下:

  • 行秩:矩陣 AAA 的行向量組中線性無關的行向量的最大個數;
  • 列秩:矩陣 AAA 的列向量組中線性無關的列向量的最大個數;
  • 定理:對任意矩陣 AAA,其行秩 = 列秩 = 秩(即 R(A)=行秩=列秩R(A) = \text{行秩} = \text{列秩}R(A)=行秩=列秩)。

二、矩陣秩的計算方法

(一)子式判別法(定義法)

根據矩陣秩的定義,通過尋找“最高階非零子式”來確定秩,步驟如下:

  1. 從低階子式開始計算,先判斷 1 階子式(即矩陣元素)是否全為 000:若全為 000,則 R(A)=0R(A) = 0R(A)=0;若存在非零 1 階子式,繼續判斷 2 階子式;
  2. 若存在非零 2 階子式,繼續判斷 3 階子式,以此類推;
  3. 找到最大的 rrr,使得存在非零 rrr 階子式,且所有 r+1r + 1r+1 階子式全為 000,則 R(A)=rR(A) = rR(A)=r

示例 1:求矩陣 A=(123001010010)A = \begin{pmatrix} 1 & 2 & 3 & 0 \\ 0 & 1 & 0 & 1 \\ 0 & 0 & 1 & 0 \end{pmatrix}A=?100?210?301?010?? 的秩

  • 選取第 1、2、3 行和第 1、2、3 列,組成的 3 階子式為 ∣123010001∣=1≠0\begin{vmatrix} 1 & 2 & 3 \\ 0 & 1 & 0 \\ 0 & 0 & 1 \end{vmatrix} = 1 \neq 0?100?210?301??=1=0
  • 矩陣 AAA3×43 \times 43×4 矩陣,不存在 4 階子式;
  • 因此 R(A)=3R(A) = 3R(A)=3

示例 2:求矩陣 D=(125034000)D = \begin{pmatrix} 1 & 2 & 5 \\ 0 & 3 & 4 \\ 0 & 0 & 0 \end{pmatrix}D=?100?230?540?? 的秩

  • 1 階子式(如元素 111222555 等)非零,2 階子式(如 ∣1203∣=3≠0\begin{vmatrix} 1 & 2 \\ 0 & 3 \end{vmatrix} = 3 \neq 0?10?23??=3=0)非零;
  • 所有 3 階子式(僅 1 個,即矩陣 DDD 的行列式)為 ∣125034000∣=0\begin{vmatrix} 1 & 2 & 5 \\ 0 & 3 & 4 \\ 0 & 0 & 0 \end{vmatrix} = 0?100?230?540??=0
  • 因此 R(D)=2R(D) = 2R(D)=2(原內容此處寫為 R(A)R(A)R(A),屬于符號混淆,已修正為 R(D)R(D)R(D))。

(二)初等變換法(最常用方法)

1. 重要定理

矩陣的初等變換(行變換或列變換)不改變矩陣的秩,即若矩陣 AAA 經過初等變換化為矩陣 BBB,則 R(A)=R(B)R(A) = R(B)R(A)=R(B)

初等變換的類型

  • 行變換:
    1. 交換兩行(記為 ri?rjr_i \leftrightarrow r_jri??rj?);
    2. 用非零常數 kkk 乘某一行(記為 krik r_ikri?k≠0k \neq 0k=0);
    3. 某一行的 kkk 倍加到另一行(記為 ri+krjr_i + k r_jri?+krj?)。
  • 列變換:
    1. 交換兩列(記為 ci?cjc_i \leftrightarrow c_jci??cj?);
    2. 用非零常數 kkk 乘某一列(記為 kcik c_ikci?k≠0k \neq 0k=0);
    3. 某一列的 kkk 倍加到另一列(記為 ci+kcjc_i + k c_jci?+kcj?)。
2. 行階梯形矩陣的定義

滿足以下兩個條件的矩陣稱為 行階梯形矩陣

  1. 全零行(所有元素均為 000 的行)位于矩陣的下方;
  2. 非零行的第一個非零元素(稱為“主元”)的列序數,從上到下嚴格遞增。

示例(102?401?120000)\begin{pmatrix} 1 & 0 & 2 & -4 \\ 0 & 1 & -1 & 2 \\ 0 & 0 & 0 & 0 \end{pmatrix}?100?010?2?10??420?? 是行階梯形矩陣(主元分別在第 1 列、第 2 列,列序數遞增,全零行在最下方)。

3. 計算步驟
  1. 對矩陣 AAA 施行初等行變換,將其化為行階梯形矩陣 BBB
  2. 行階梯形矩陣 BBB 中非零行的行數,即為矩陣 AAA 的秩(R(A)=非零行數R(A) = \text{非零行數}R(A)=非零行數)。

示例 1:求矩陣 A=(102?4213?6?1?1?12)A = \begin{pmatrix} 1 & 0 & 2 & -4 \\ 2 & 1 & 3 & -6 \\ -1 & -1 & -1 & 2 \end{pmatrix}A=?12?1?01?1?23?1??4?62?? 的秩

  • 第一步:消去第 1 列下方元素(以第 1 行第 1 列元素 111 為主元)
    A→r2?2r1(102?401?12?1?1?12)→r3+r1(102?401?120?11?2)A \xrightarrow{r_2 - 2 r_1} \begin{pmatrix} 1 & 0 & 2 & -4 \\ 0 & 1 & -1 & 2 \\ -1 & -1 & -1 & 2 \end{pmatrix} \xrightarrow{r_3 + r_1} \begin{pmatrix} 1 & 0 & 2 & -4 \\ 0 & 1 & -1 & 2 \\ 0 & -1 & 1 & -2 \end{pmatrix}Ar2??2r1???10?1?01?1?2?1?1??422??r3?+r1???100?01?1?2?11??42?2??
  • 第二步:消去第 2 列下方元素(以第 2 行第 2 列元素 111 為主元)
    →r3+r2(102?401?120000)\xrightarrow{r_3 + r_2} \begin{pmatrix} 1 & 0 & 2 & -4 \\ 0 & 1 & -1 & 2 \\ 0 & 0 & 0 & 0 \end{pmatrix}r3?+r2???100?010?2?10??420??
  • 行階梯形矩陣中非零行的行數為 222,因此 R(A)=2R(A) = 2R(A)=2

示例 2:求矩陣 A=(4?2112?2?18?7214?13)A = \begin{pmatrix} 4 & -2 & 1 \\ 1 & 2 & -2 \\ -1 & 8 & -7 \\ 2 & 14 & -13 \end{pmatrix}A=?41?12??22814?1?2?7?13?? 的秩

  • 第一步:交換第 1、2 行(使第 1 列主元為 111,簡化計算)
    A→r1?r2(12?24?21?18?7214?13)A \xrightarrow{r_1 \leftrightarrow r_2} \begin{pmatrix} 1 & 2 & -2 \\ 4 & -2 & 1 \\ -1 & 8 & -7 \\ 2 & 14 & -13 \end{pmatrix}Ar1??r2???14?12?2?2814??21?7?13??
  • 第二步:消去第 1 列下方元素
    →r2?4r1(12?20?109?18?7214?13)→r3+r1(12?20?109010?9214?13)→r4?2r1(12?20?109010?9010?9)\xrightarrow{r_2 - 4 r_1} \begin{pmatrix} 1 & 2 & -2 \\ 0 & -10 & 9 \\ -1 & 8 & -7 \\ 2 & 14 & -13 \end{pmatrix} \xrightarrow{r_3 + r_1} \begin{pmatrix} 1 & 2 & -2 \\ 0 & -10 & 9 \\ 0 & 10 & -9 \\ 2 & 14 & -13 \end{pmatrix} \xrightarrow{r_4 - 2 r_1} \begin{pmatrix} 1 & 2 & -2 \\ 0 & -10 & 9 \\ 0 & 10 & -9 \\ 0 & 10 & -9 \end{pmatrix}r2??4r1???10?12?2?10814??29?7?13??r3?+r1???1002?2?101014??29?9?13??r4??2r1???1000?2?101010??29?9?9??
  • 第三步:消去第 2 列下方元素
    →r3+r2(12?20?109000010?9)→r4+r2(12?20?109000000)\xrightarrow{r_3 + r_2} \begin{pmatrix} 1 & 2 & -2 \\ 0 & -10 & 9 \\ 0 & 0 & 0 \\ 0 & 10 & -9 \end{pmatrix} \xrightarrow{r_4 + r_2} \begin{pmatrix} 1 & 2 & -2 \\ 0 & -10 & 9 \\ 0 & 0 & 0 \\ 0 & 0 & 0 \end{pmatrix}r3?+r2???1000?2?10010??290?9??r4?+r2???1000?2?1000??2900??
  • 行階梯形矩陣中非零行的行數為 222,因此 R(A)=2R(A) = 2R(A)=2

(三)含參數矩陣的秩(需分類討論)

當矩陣中含參數時,需根據參數的取值判斷最高階非零子式的階數,進而確定秩。

示例:設矩陣 A=(1?1123λ?1253μ6)A = \begin{pmatrix} 1 & -1 & 1 & 2 \\ 3 & \lambda & -1 & 2 \\ 5 & 3 & \mu & 6 \end{pmatrix}A=?135??1λ3?1?1μ?226??,且 R(A)=2R(A) = 2R(A)=2,求 λ\lambdaλμ\muμ 的值

  • 第一步:對 AAA 施行初等行變換化為行階梯形
    A→r2?3r1(1?1120λ+3?4?453μ6)→r3?5r1(1?1120λ+3?4?408μ?5?4)A \xrightarrow{r_2 - 3 r_1} \begin{pmatrix} 1 & -1 & 1 & 2 \\ 0 & \lambda + 3 & -4 & -4 \\ 5 & 3 & \mu & 6 \end{pmatrix} \xrightarrow{r_3 - 5 r_1} \begin{pmatrix} 1 & -1 & 1 & 2 \\ 0 & \lambda + 3 & -4 & -4 \\ 0 & 8 & \mu - 5 & -4 \end{pmatrix}Ar2??3r1???105??1λ+33?1?4μ?2?46??r3??5r1???100??1λ+38?1?4μ?5?2?4?4??
  • 第二步:由 R(A)=2R(A) = 2R(A)=2 可知,行階梯形矩陣中第 3 行需為全零行,因此第 2、3 行對應元素成比例
    λ+38=?4μ?5=?4?4\frac{\lambda + 3}{8} = \frac{-4}{\mu - 5} = \frac{-4}{-4}8λ+3?=μ?5?4?=?4?4?
  • 第三步:求解比例方程
    ?4?4=1\frac{-4}{-4} = 1?4?4?=1,得 λ+3=8×1?λ=5\lambda + 3 = 8 \times 1 \implies \lambda = 5λ+3=8×1?λ=5?4=(μ?5)×1?μ=1-4 = (\mu - 5) \times 1 \implies \mu = 1?4=(μ?5)×1?μ=1
  • 因此,當 λ=5\lambda = 5λ=5μ=1\mu = 1μ=1 時,R(A)=2R(A) = 2R(A)=2

三、矩陣化簡的形式與方法

(一)矩陣化簡的基本原理

矩陣化簡通過初等變換(行變換或列變換)實現,初等變換不改變矩陣的秩,是計算秩、求解線性方程組的關鍵工具。常見化簡目標包括行階梯形、行簡化行階梯形、列階梯形及等價標準形,不同形式適用于不同場景。

(二)常見化簡形式及規則

1. 行階梯形(Row Echelon Form, REF)

REF 是“階梯狀”的基礎化簡形式,需滿足以下 4 條規則:

  1. 全零行位于矩陣最下方;
  2. 非零行的第一個非零元素(稱為“主元”)的列索引,嚴格大于上一行主元的列索引(形成“階梯”結構);
  3. 主元下方的所有元素全為 000
  4. 主元可為任意非零數(無需強制為 111)。

示例(主元用橙色標注):
(23570?14200030000)\begin{pmatrix} \color{orange}{2} & 3 & 5 & 7 \\ 0 & \color{orange}{-1} & 4 & 2 \\ 0 & 0 & 0 & \color{orange}{3} \\ 0 & 0 & 0 & 0 \end{pmatrix} ?2000?3?100?5400?7230??

用途:快速判斷矩陣的秩(非零行數 = 秩);初步求解線性方程組(需后續“回代”步驟)。
注意:一個矩陣的 REF 不唯一(主元可縮放,不同初等行變換可能得到不同 REF)。

2. 行簡化行階梯形(Reduced Row Echelon Form, RREF)

RREF 是 REF 的“最簡形式”,在 REF 規則基礎上額外滿足 2 條嚴格規則:

  1. 所有主元的值必為 111
  2. 主元上方的所有元素全為 000(即主元列僅主元為 111,其余元素均為 000)。

示例(將上述 REF 化為 RREF,主元用橙色標注):
(1017/2001?4000010000)\begin{pmatrix} \color{orange}{1} & 0 & 17/2 & 0 \\ 0 & \color{orange}{1} & -4 & 0 \\ 0 & 0 & 0 & \color{orange}{1} \\ 0 & 0 & 0 & 0 \end{pmatrix} ?1000?0100?17/2?400?0010??

重要性質:一個矩陣的 RREF 是唯一的(無論采用何種初等行變換,最終結果完全相同)。
用途:直接讀取線性方程組的解(無需回代);確定矩陣的主元列(對應列空間的基);判斷向量組的線性相關性。

3. 列階梯形(Column Echelon Form, CEF)

CEF 與 REF 邏輯對稱,通過初等列變換實現,需滿足以下 4 條規則:

  1. 全零列位于矩陣最右側;
  2. 非零列的第一個非零元素(稱為“列主元”)的行索引,嚴格大于左一列列主元的行索引;
  3. 列主元右側的所有元素全為 000
  4. 列主元可為任意非零數(無需強制為 111)。

示例(列主元用橙色標注):
(20003?10054007230)\begin{pmatrix} \color{orange}{2} & 0 & 0 & 0 \\ 3 & \color{orange}{-1} & 0 & 0 \\ 5 & 4 & 0 & 0 \\ 7 & 2 & \color{orange}{3} & 0 \end{pmatrix} ?2357?0?142?0003?0000??

用途:分析矩陣的行空間(非零行是行空間的基);計算矩陣的左逆(當矩陣列滿秩時)。

4. 等價標準形(相抵標準形)

若同時允許初等行變換和初等列變換,任意 m×nm \times nm×n 矩陣可化為唯一的“等價標準形”,形式為:
E=(Ir0r×(n?r)0(m?r)×r0(m?r)×(n?r))\mathbf{E} = \begin{pmatrix} \mathbf{I}_r & \mathbf{0}_{r \times (n-r)} \\ \mathbf{0}_{(m-r) \times r} & \mathbf{0}_{(m-r) \times (n-r)} \end{pmatrix} E=(Ir?0(m?r)×r??0r×(n?r)?0(m?r)×(n?r)??)
其中:

  • m,nm, nm,n 分別為原矩陣的行數和列數;
  • r=R(A)r = R(A)r=R(A)(矩陣的秩);
  • Ir\mathbf{I}_rIr?rrr 階單位矩陣,0\mathbf{0}0 為對應維度的零矩陣。

示例(秩為 2223×43 \times 43×4 矩陣的等價標準形):
(100001000000)\begin{pmatrix} 1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end{pmatrix} ?100?010?000?000??

用途:判斷兩個矩陣是否“等價”(若兩個矩陣的等價標準形相同,則二者等價);簡化矩陣的秩與行列式計算。

(三)矩陣化簡的應用場景總結

為清晰區分不同化簡形式的適用場景,下表梳理了重要信息:

化簡目標推薦化簡形式操作方式典型用途
快速計算矩陣的秩行階梯形(REF)初等行變換初步分析矩陣的有效維度,判斷向量組線性相關性
求解線性方程組行簡化行階梯形(RREF)初等行變換直接讀取唯一解或無窮解的通解,無需回代
確定列空間的基行簡化行階梯形(RREF)初等行變換主元列對應原矩陣的列向量,構成列空間的基
確定行空間的基列階梯形(CEF)初等列變換主元行對應原矩陣的行向量,構成行空間的基
判斷兩個矩陣是否等價等價標準形初等行變換 + 初等列變換比較兩個矩陣的結構相似度,驗證是否可通過初等變換互化

四、矩陣秩的性質

AAABBB 為任意矩陣,kkk 為非零常數,nnn 為方陣的階數,則矩陣的秩滿足以下性質,下表結合“性質內容”與“直觀說明”展開:

性質序號性質內容說明
1R(AT)=R(A)R(A^T) = R(A)R(AT)=R(A)(轉置后秩不變)矩陣的行秩 = 列秩,轉置后行與列互換,秩的本質(線性無關向量的最大個數)不變
2R(A)≤min?{m,n}R(A) \leq \min\{m, n\}R(A)min{m,n}AAAm×nm \times nm×n 矩陣)秩反映矩陣的“有效維度”,無法超過矩陣的行數(行向量最大可能無關個數)或列數(列向量最大可能無關個數)
3R(kA)=R(A)R(kA) = R(A)R(kA)=R(A)k≠0k \neq 0k=0非零常數 kkk 僅縮放矩陣元素,不改變子式的“非零性”(非零子式縮放后仍非零,零子式縮放后仍為零)
4R(A)=0?A=0R(A) = 0 \iff A = 0R(A)=0?A=0(零矩陣的充要條件)零矩陣所有子式均為 000,故秩為 000;若 R(A)=0R(A)=0R(A)=0,則無任何非零子式,矩陣必為零矩陣
5R(A+B)≤R(A)+R(B)R(A + B) \leq R(A) + R(B)R(A+B)R(A)+R(B)(和的秩不超過秩的和)矩陣 A+BA + BA+B 的行向量可由 AAABBB 的行向量組線性表示,因此其線性無關向量的最大個數不超過兩組向量無關個數之和
6R(AB)≤min?{R(A),R(B)}R(AB) \leq \min\{R(A), R(B)\}R(AB)min{R(A),R(B)}(乘積的秩不超過因子矩陣的秩)ABABAB 的列向量可由 AAA 的列向量線性表示(故 R(AB)≤R(A)R(AB) \leq R(A)R(AB)R(A)),行向量可由 BBB 的行向量線性表示(故 R(AB)≤R(B)R(AB) \leq R(B)R(AB)R(B)),因此取最小值
7R(A)+R(B)?n≤R(AB)R(A) + R(B) - n \leq R(AB)R(A)+R(B)?nR(AB)(Sylvester 不等式)nnn 階方陣 AAABBB,乘積的秩存在下界,反映了因子矩陣秩與乘積矩陣秩的“關聯約束”,可用于證明矩陣可逆性等問題
8AAAnnn 階可逆矩陣,則 R(AB)=R(B)R(AB) = R(B)R(AB)=R(B)R(BA)=R(B)R(BA) = R(B)R(BA)=R(B)可逆矩陣可通過初等變換化為單位陣,而初等變換不改變矩陣的秩,因此 AAA 的可逆性不影響 BBB 的秩傳遞

五、矩陣秩的應用

矩陣的秩是連接“矩陣結構”與“線性代數問題”的橋梁,以下從四個典型場景展開,結合示例說明其應用邏輯:

(一)判斷線性方程組的解

對于線性方程組 Ax=bA \boldsymbol{x} = \boldsymbol{b}Ax=bAAAm×nm \times nm×n 系數矩陣,A ̄=(A∣b)\overline{A} = (A \mid \boldsymbol{b})A=(Ab) 為增廣矩陣),解的存在性與唯一性完全由 R(A)R(A)R(A)R(A ̄)R(\overline{A})R(A) 的關系決定,重要結論如下:

  1. 無解R(A)<R(A ̄)R(A) < R(\overline{A})R(A)<R(A)(增廣矩陣的秩比系數矩陣多 111,對應矛盾方程 0=d≠00 = d \neq 00=d=0,即“約束條件沖突”);
  2. 唯一解R(A)=R(A ̄)=nR(A) = R(\overline{A}) = nR(A)=R(A)=n(秩等于未知數個數,無自由變量,即“約束條件恰好確定唯一解”);
  3. 無窮多解R(A)=R(A ̄)<nR(A) = R(\overline{A}) < nR(A)=R(A)<n(秩小于未知數個數,存在自由變量,即“約束條件不足,解有多個”)。

示例:判斷方程組 {x1+4x2+7x3=12x1+5x2+8x3=23x1+6x2+9x3=3\begin{cases} x_1 + 4 x_2 + 7 x_3 = 1 \\ 2 x_1 + 5 x_2 + 8 x_3 = 2 \\ 3 x_1 + 6 x_2 + 9 x_3 = 3 \end{cases}????x1?+4x2?+7x3?=12x1?+5x2?+8x3?=23x1?+6x2?+9x3?=3? 的解

  • 第一步:構造增廣矩陣 A ̄=(147125823693)\overline{A} = \begin{pmatrix} 1 & 4 & 7 & 1 \\ 2 & 5 & 8 & 2 \\ 3 & 6 & 9 & 3 \end{pmatrix}A=?123?456?789?123??
  • 第二步:初等行變換化為行階梯形:
    A ̄→r2?2r1(14710?3?603693)→r3?3r1(14710?3?600?6?120)→r3?2r2(14710?3?600000)\overline{A} \xrightarrow{r_2 - 2 r_1} \begin{pmatrix} 1 & 4 & 7 & 1 \\ 0 & -3 & -6 & 0 \\ 3 & 6 & 9 & 3 \end{pmatrix} \xrightarrow{r_3 - 3 r_1} \begin{pmatrix} 1 & 4 & 7 & 1 \\ 0 & -3 & -6 & 0 \\ 0 & -6 & -12 & 0 \end{pmatrix} \xrightarrow{r_3 - 2 r_2} \begin{pmatrix} 1 & 4 & 7 & 1 \\ 0 & -3 & -6 & 0 \\ 0 & 0 & 0 & 0 \end{pmatrix}Ar2??2r1???103?4?36?7?69?103??r3??3r1???100?4?3?6?7?6?12?100??r3??2r2???100?4?30?7?60?100??
  • 第三步:分析秩的關系:R(A)=2R(A) = 2R(A)=2R(A ̄)=2R(\overline{A}) = 2R(A)=2,且未知數個數 n=3n = 3n=3,滿足 R(A)=R(A ̄)<nR(A) = R(\overline{A}) < nR(A)=R(A)<n,因此方程組有無窮多解。

(二)判斷向量組的線性相關性

設向量組 α1,α2,…,αs\alpha_1, \alpha_2, \dots, \alpha_sα1?,α2?,,αs? 構成矩陣 AAA(列向量組構成 A=(α1,α2,…,αs)A = (\alpha_1, \alpha_2, \dots, \alpha_s)A=(α1?,α2?,,αs?),行向量組構成 A=(α1Tα2T…αsT)A = \begin{pmatrix} \alpha_1^T \\ \alpha_2^T \\ \dots \\ \alpha_s^T \end{pmatrix}A=?α1T?α2T?αsT???),則向量組的線性相關性與 R(A)R(A)R(A) 的關系為:

  1. R(A)=sR(A) = sR(A)=s,則向量組 線性無關(矩陣的秩等于向量個數,所有向量均可作為“有效約束”,無冗余);
  2. R(A)<sR(A) < sR(A)<s,則向量組 線性相關(矩陣的秩小于向量個數,存在冗余向量,可由其他向量線性表示)。

示例:判斷向量組 α1=(1,2,3)T\alpha_1 = (1, 2, 3)^Tα1?=(1,2,3)Tα2=(2,5,8)T\alpha_2 = (2, 5, 8)^Tα2?=(2,5,8)Tα3=(3,6,9)T\alpha_3 = (3, 6, 9)^Tα3?=(3,6,9)T 的線性相關性

  • 構造矩陣 A=(α1,α2,α3)=(123256389)A = (\alpha_1, \alpha_2, \alpha_3) = \begin{pmatrix} 1 & 2 & 3 \\ 2 & 5 & 6 \\ 3 & 8 & 9 \end{pmatrix}A=(α1?,α2?,α3?)=?123?258?369??
  • 初等行變換化為行階梯形:A→r2?2r1(123010389)→r3?3r1(123010020)→r3?2r2(123010000)A \xrightarrow{r_2 - 2 r_1} \begin{pmatrix} 1 & 2 & 3 \\ 0 & 1 & 0 \\ 3 & 8 & 9 \end{pmatrix} \xrightarrow{r_3 - 3 r_1} \begin{pmatrix} 1 & 2 & 3 \\ 0 & 1 & 0 \\ 0 & 2 & 0 \end{pmatrix} \xrightarrow{r_3 - 2 r_2} \begin{pmatrix} 1 & 2 & 3 \\ 0 & 1 & 0 \\ 0 & 0 & 0 \end{pmatrix}Ar2??2r1???103?218?309??r3??3r1???100?212?300??r3??2r2???100?210?300??
  • R(A)=2<3R(A) = 2 < 3R(A)=2<3(向量個數),因此向量組線性相關。

(三)判斷矩陣的可逆性

nnn 階方陣 AAA,“可逆性”與“秩”緊密關聯,以下條件完全等價(可互相推導):

  1. AAA 可逆(存在逆矩陣 A?1A^{-1}A?1,滿足 AA?1=A?1A=InA A^{-1} = A^{-1} A = \mathbf{I}_nAA?1=A?1A=In?);
  2. AAA 為滿秩矩陣(R(A)=nR(A) = nR(A)=n,即矩陣無冗余行/列,有效維度等于階數);
  3. det?(A)≠0\det(A) \neq 0det(A)=0(行列式非零,對應“最高階子式非零”,符合滿秩定義);
  4. AAA 可通過初等行變換化為單位陣 In\mathbf{I}_nIn?(初等變換不改變秩,單位陣秩為 nnn,故 AAA 秩也為 nnn)。

示例:設 A=(123212312)A = \begin{pmatrix} 1 & 2 & 3 \\ 2 & 1 & 2 \\ 3 & 1 & 2 \end{pmatrix}A=?123?211?322??,驗證 AAA 可逆并化為單位陣

  • 第一步:計算 R(A)R(A)R(A)
    A→r2?2r1(1230?3?4312)→r3?3r1(1230?3?40?5?7)→r3?53r2(1230?3?400?13)A \xrightarrow{r_2 - 2 r_1} \begin{pmatrix} 1 & 2 & 3 \\ 0 & -3 & -4 \\ 3 & 1 & 2 \end{pmatrix} \xrightarrow{r_3 - 3 r_1} \begin{pmatrix} 1 & 2 & 3 \\ 0 & -3 & -4 \\ 0 & -5 & -7 \end{pmatrix} \xrightarrow{r_3 - \frac{5}{3} r_2} \begin{pmatrix} 1 & 2 & 3 \\ 0 & -3 & -4 \\ 0 & 0 & -\frac{1}{3} \end{pmatrix}Ar2??2r1???103?2?31?3?42??r3??3r1???100?2?3?5?3?4?7??r3??35?r2???100?2?30?3?4?31???
  • 行階梯形中非零行數為 3=n3 = n3=n(階數),故 R(A)=3R(A) = 3R(A)=3AAA 可逆;
  • 第二步:繼續化為單位陣:
    →r3×(?3)(1230?3?4001)→r2+4r3(1230?30001)→r2×(?13)(123010001)→r1?3r3(120010001)→r1?2r2(100010001)=I3\xrightarrow{r_3 \times (-3)} \begin{pmatrix} 1 & 2 & 3 \\ 0 & -3 & -4 \\ 0 & 0 & 1 \end{pmatrix} \xrightarrow{r_2 + 4 r_3} \begin{pmatrix} 1 & 2 & 3 \\ 0 & -3 & 0 \\ 0 & 0 & 1 \end{pmatrix} \xrightarrow{r_2 \times (-\frac{1}{3})} \begin{pmatrix} 1 & 2 & 3 \\ 0 & 1 & 0 \\ 0 & 0 & 1 \end{pmatrix} \xrightarrow{r_1 - 3 r_3} \begin{pmatrix} 1 & 2 & 0 \\ 0 & 1 & 0 \\ 0 & 0 & 1 \end{pmatrix} \xrightarrow{r_1 - 2 r_2} \begin{pmatrix} 1 & 0 & 0 \\ 0 & 1 & 0 \\ 0 & 0 & 1 \end{pmatrix} = \mathbf{I}_3r3?×(?3)??100?2?30?3?41??r2?+4r3???100?2?30?301??r2?×(?31?)??100?210?301??r1??3r3???100?210?001??r1??2r2???100?010?001??=I3?

(四)數據降維和信息壓縮

在機器學習、信號處理等領域,矩陣的秩反映“數據冗余度”:低秩矩陣(R(A)?min?{m,n}R(A) \ll \min\{m, n\}R(A)?min{m,n})表示數據存在大量冗余,可通過“保留核心信息、剔除冗余”實現降維與壓縮,典型應用為奇異值分解(SVD)主成分分析(PCA)

  • 邏輯:對矩陣 AAA 進行奇異值分解,得 A=UΣVTA = U \Sigma V^TA=UΣVT,其中 Σ\SigmaΣ 為對角矩陣,對角元素(奇異值)按從大到小排列;取前 rrr 個非零奇異值(r=R(A)r = R(A)r=R(A))對應的子矩陣,可得到原矩陣的低秩逼近 Ar=UrΣrVrTA_r = U_r \Sigma_r V_r^TAr?=Ur?Σr?VrT?,實現用 r(m+n?r)r(m + n - r)r(m+n?r) 個元素表示原 m×nm \times nm×n 矩陣(大幅減少存儲量)。
  • 示例:圖片壓縮。灰度圖片可表示為 m×nm \times nm×n 矩陣(元素為像素灰度值),若矩陣秩 rrr 遠小于 mmmnnn,用低秩逼近矩陣 ArA_rAr? 替代原矩陣,視覺上幾乎無差異,但存儲量顯著降低。

六、特殊矩陣的秩

部分結構特殊的矩陣,其秩可直接通過“直觀特征”計算,無需復雜變換,以下列舉兩類典型矩陣:

(一)三角矩陣

三角矩陣分為上三角矩陣和下三角矩陣,其秩由“主對角線元素”直接決定:

  • 上三角矩陣(主對角線下方元素全為 000):(a11a12…a1n0a22…a2n????00…ann)\begin{pmatrix} a_{11} & a_{12} & \dots & a_{1n} \\ 0 & a_{22} & \dots & a_{2n} \\ \vdots & \vdots & \ddots & \vdots \\ 0 & 0 & \dots & a_{nn} \end{pmatrix}?a11?0?0?a12?a22??0???a1n?a2n??ann???
  • 下三角矩陣(主對角線上方元素全為 000):(a110…0a21a22…0????an1an2…ann)\begin{pmatrix} a_{11} & 0 & \dots & 0 \\ a_{21} & a_{22} & \dots & 0 \\ \vdots & \vdots & \ddots & \vdots \\ a_{n1} & a_{n2} & \dots & a_{nn} \end{pmatrix}?a11?a21??an1??0a22??an2????00?ann???
  • 秩的計算規則:三角矩陣的秩等于主對角線上非零元素的個數。
    (原因:三角矩陣的行列式為“主對角線元素乘積”,最高階非零子式的階數由非零對角元素的個數決定)。

示例:上三角矩陣 A=(23500400?1)A = \begin{pmatrix} 2 & 3 & 5 \\ 0 & 0 & 4 \\ 0 & 0 & -1 \end{pmatrix}A=?200?300?54?1??,主對角線元素為 2,0,?12, 0, -12,0,?1,非零個數為 222,故 R(A)=2R(A) = 2R(A)=2

(二)對角矩陣

對角矩陣是特殊的三角矩陣(主對角線外元素全為 000),形式為:(a110…00a22…0????00…ann)\begin{pmatrix} a_{11} & 0 & \dots & 0 \\ 0 & a_{22} & \dots & 0 \\ \vdots & \vdots & \ddots & \vdots \\ 0 & 0 & \dots & a_{nn} \end{pmatrix}?a11?0?0?0a22??0???00?ann???

  • 秩的計算規則:對角矩陣的秩等于對角線上非零元素的個數(與三角矩陣規則一致,因對角矩陣同時屬于上三角矩陣和下三角矩陣)。

示例:對角矩陣 B=(?300000005)B = \begin{pmatrix} -3 & 0 & 0 \\ 0 & 0 & 0 \\ 0 & 0 & 5 \end{pmatrix}B=??300?000?005??,對角線上非零元素為 ?3-3?3555,共 222 個,故 R(B)=2R(B) = 2R(B)=2

七、MATLAB 計算矩陣秩的代碼實現

在 MATLAB 中,可直接使用內置函數 rank() 快速計算矩陣的秩,其底層通過奇異值分解(SVD)實現,能有效避免數值誤差對結果的影響。以下為具體實現步驟與示例:

% 1. 定義矩陣 A(以 3×3 矩陣為例)
A = [1 2 3; 4 5 6; 7 8 9];% 2. 計算矩陣 A 的秩
rank_A = rank(A);% 3. 顯示結果
disp(['矩陣 A 的秩為: ', num2str(rank_A)]);

運行結果:矩陣 A 的秩為: 2(與通過初等變換手動計算的結果一致)。

說明

  • rank() 函數的邏輯是:對矩陣進行奇異值分解,得到奇異值后,將小于某個閾值(默認約為 10?1510^{-15}10?15)的奇異值視為 000,非零奇異值的個數即為矩陣的秩;
  • 閾值可通過函數參數調整,例如 rank(A, tol)tol 為自定義閾值,適用于對數值精度有特殊要求的場景;
  • 該函數適用于任意維度的矩陣(包括非方陣),是工程計算中高效可靠的秩計算工具。

八、例題解析:矩陣秩的應用

(一)題目

已知行簡化行階梯形矩陣 A=(120400130000)A = \begin{pmatrix} 1 & 2 & 0 & 4 \\ 0 & 0 & 1 & 3 \\ 0 & 0 & 0 & 0 \end{pmatrix}A=?100?200?010?430??,完成以下任務:

  1. AAA 的秩;
  2. AAA 的行秩并驗證其與秩的關系;
  3. AAA 的列秩并驗證其與秩的關系。

(二)解答過程

1. 求矩陣 AAA 的秩

根據“行階梯形矩陣的秩等于非零行的行數”這一結論:

  • 矩陣 AAA 中,非零行包括第 1 行 (1204)\begin{pmatrix} 1 & 2 & 0 & 4 \end{pmatrix}(1?2?0?4?) 和第 2 行 (0013)\begin{pmatrix} 0 & 0 & 1 & 3 \end{pmatrix}(0?0?1?3?),共 222 行;
  • 零行僅第 3 行 (0000)\begin{pmatrix} 0 & 0 & 0 & 0 \end{pmatrix}(0?0?0?0?),且位于所有非零行下方(符合行階梯形結構)。

因此,R(A)=2R(A) = 2R(A)=2

2. 求矩陣 AAA 的行秩

矩陣 AAA 的行向量組為:
α1=(1,2,0,4),α2=(0,0,1,3),α3=(0,0,0,0)\alpha_1 = (1, 2, 0, 4),\ \alpha_2 = (0, 0, 1, 3),\ \alpha_3 = (0, 0, 0, 0)α1?=(1,2,0,4),?α2?=(0,0,1,3),?α3?=(0,0,0,0)

行秩是“行向量組中線性無關的最大向量個數”,分析如下:

  • 線性無關性驗證:假設存在常數 k1,k2k_1, k_2k1?,k2? 使得 k1α1+k2α2=0k_1\alpha_1 + k_2\alpha_2 = \boldsymbol{0}k1?α1?+k2?α2?=0(零向量),展開得:
    (k1,2k1,k2,4k1+3k2)=(0,0,0,0)(k_1, 2k_1, k_2, 4k_1 + 3k_2) = (0, 0, 0, 0)(k1?,2k1?,k2?,4k1?+3k2?)=(0,0,0,0)
    解得 k1=0k_1 = 0k1?=0k2=0k_2 = 0k2?=0,故 α1,α2\alpha_1, \alpha_2α1?,α2? 線性無關;
  • 最大性驗證:零向量 α3\alpha_3α3? 可由 α1,α2\alpha_1, \alpha_2α1?,α2? 線性表示(α3=0?α1+0?α2\alpha_3 = 0 \cdot \alpha_1 + 0 \cdot \alpha_2α3?=0?α1?+0?α2?),因此行向量組中線性無關的最大向量個數為 222

因此,AAA 的行秩為 222,且 R(A)=行秩R(A) = \text{行秩}R(A)=行秩

3. 求矩陣 AAA 的列秩

矩陣 AAA 的列向量組為:
β1=(100),β2=(200),β3=(010),β4=(430)\beta_1 = \begin{pmatrix} 1 \\ 0 \\ 0 \end{pmatrix},\ \beta_2 = \begin{pmatrix} 2 \\ 0 \\ 0 \end{pmatrix},\ \beta_3 = \begin{pmatrix} 0 \\ 1 \\ 0 \end{pmatrix},\ \beta_4 = \begin{pmatrix} 4 \\ 3 \\ 0 \end{pmatrix}β1?=?100??,?β2?=?200??,?β3?=?010??,?β4?=?430??

列秩是“列向量組中線性無關的最大向量個數”,分析如下(選取主元列 β1,β3\beta_1, \beta_3β1?,β3? 驗證):

  • 線性無關性驗證:假設存在常數 l1,l3l_1, l_3l1?,l3? 使得 l1β1+l3β3=0l_1\beta_1 + l_3\beta_3 = \boldsymbol{0}l1?β1?+l3?β3?=0(零向量),展開得:
    (l1l30)=(000)\begin{pmatrix} l_1 \\ l_3 \\ 0 \end{pmatrix} = \begin{pmatrix} 0 \\ 0 \\ 0 \end{pmatrix}?l1?l3?0??=?000??
    解得 l1=0l_1 = 0l1?=0l3=0l_3 = 0l3?=0,故 β1,β3\beta_1, \beta_3β1?,β3? 線性無關;
  • 最大性驗證:非主元列可由主元列線性表示:
    • β2=2β1+0?β3\beta_2 = 2\beta_1 + 0 \cdot \beta_3β2?=2β1?+0?β3?β4=4β1+3β3\beta_4 = 4\beta_1 + 3\beta_3β4?=4β1?+3β3?,因此列向量組中線性無關的最大向量個數為 222

因此,AAA 的列秩為 222,且 R(A)=列秩=行秩R(A) = \text{列秩} = \text{行秩}R(A)=列秩=行秩

(三)結論

通過例題驗證,矩陣的秩、行秩與列秩三者完全相等,這一性質是矩陣理論的重要結論,也是理解矩陣結構與向量組關系的關鍵。

九、總結

矩陣的秩是線性代數中刻畫矩陣“本質維度”的重要概念,其定義基于子式的非零性,計算可通過子式判別法或更高效的初等變換法實現。矩陣的秩具有諸多重要性質,如轉置不變性、乘積秩的有界性等,這些性質為分析矩陣關系提供了有力工具。

在應用層面,矩陣的秩決定了線性方程組解的存在性與唯一性,可判斷向量組的線性相關性,驗證矩陣的可逆性,同時在數據降維、信息壓縮等領域有廣泛應用。掌握矩陣秩的概念、計算方法與應用場景,是學好線性代數的重要基礎。


從兩個角度看矩陣和向量相乘

Limi @_zhihu

前提條件

設矩陣 AAA 與向量 xxx 進行乘法運算,結果為向量 bbb,其維度與 xxx 相同。進行此乘法運算的前提條件是矩陣 AAA 的列數等于向量 xxx 的行數。以下從兩個方面探討如何求得 bbb :行視角(Row Aspect)和列視角(Column Aspect)。

行視角(Row Aspect)

img

將矩陣 AAA 視作“行向量的堆疊”,即 AAA 的每一行均為一個向量。則向量 bbb 的第 iii 個維度的值為 AAA 的第 iii 行向量與 xxx 作內積的結果,即 bi=(Ai,x)b_i = (A_i, x)bi?=(Ai?,x) 。內積運算要求兩個向量的維度相同,這也解釋了矩陣與向量相乘時矩陣列數與向量行數需相等的原因。此外,在矩陣 ×\times× 矩陣的運算中,常采用的計算方法為:矩陣 AAA 的第 iii 行與矩陣 BBB 的第 jjj 列相乘,結果為 Ci,jC_{i,j}Ci,j? 。矩陣 ×\times× 向量可視為矩陣 ×\times× 矩陣的特殊情形,即右側矩陣僅有一列。

列視角(Column Aspect)

img

將矩陣 AAA 視作“列向量的并列”,即每一列均為一個向量。以向量 xxx 的第 iii 個元素乘以矩陣 AAA 的第 iii 個列向量,可得到 nnn 個向量(若矩陣 AAAnnn 列)。將這 nnn 個向量相加,即得結果 bbb ,表達式為

b=∑i=1nAi?xib = \sum_{i=1}^{n} A_i \ast x_i b=i=1n?Ai??xi?

其中,AiA_iAi? 為列向量,xix_ixi? 為標量。此方法同樣解釋了矩陣列數與向量行數需相等的原因。該方法可視為對矩陣 AAAnnn 個向量進行線性組合以得到新向量,在某些情況下更易于理解。在 3b1b 的線性代數課程中,有一種解釋是將 AAA 的每個列向量視為向量空間的基向量,向量 xxx 的每個值為對應基向量的投影長度。將每個投影長度與基向量相乘后再求和,即可得到新向量。

總結與對比

img

img

綜合來看,列視角(Column Aspect)在理解矩陣與向量相乘方面更具優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發布于 2022-08-04 17:14?廣東


矩陣的秩以及行秩 = 列秩的原因

Limi @_zhihu

在矩陣理論中,矩陣的秩是一個重要概念,廣泛應用于多個數學分支。矩陣的秩定義為矩陣中線性無關行向量或列向量的最大數目。具體來說,矩陣 AAA 的列秩是其線性無關列向量的最大數目,而行秩是其線性無關行向量的最大數目。這兩個定義是等價的,即矩陣的秩等于其行秩也等于其列秩。

用數學符號表示,矩陣 AAA 的秩通常記作 r(A)r(A)r(A)rk(A)\text{rk}(A)rk(A)rank?A\text{rank}\ Arank?A。矩陣的秩反映了矩陣中線性無關向量的最大數量,這一數量決定了矩陣的“厚度”或“維度”。

對于矩陣 Am×nA_{m \times n}Am×n?,可以將其視為由 nnn 個列向量組成的矩陣。每個列向量對應一個基底,因此極大線性無關組的列向量個數(矩陣的秩)也稱為列空間(Column Space)的維度。

在求解矩陣的秩時,通常通過基本行變換將其轉換為階梯矩陣。在階梯矩陣中,每一行的第一個非零元素的列數依次向右移動(全零行除外)。即第 i+1i + 1i+1 行的第一個非零元素位于第 iii 行第一個非零元素的右下方。矩陣的秩 rrr 等于階梯矩陣中單位向量(unit vector)的個數。單位向量是指向量中只有一個元素為 1,其余元素均為 0,也稱為基向量(pivot column)或標準向量(standard vector),類似于 one-hot 編碼。例如,[1,0,0][1, 0, 0][1,0,0][0,1,0][0, 1, 0][0,1,0] 均為單位向量。

img

如圖所示,左側為原始矩陣,右側為階梯矩陣。階梯矩陣中有 3 個單位向量(紅色框標記),因此列秩為 3。紫色向量為何不能計入矩陣的極大線性無關組呢?因為其非零元素出現的位置并非對應行的第一個,即在其左側存在單位向量,該向量可由其左側的單位向量線性表示。例如,圖中的矩陣 [?1,0,1,0]=?1×[1,0,0,0]+0×[0,1,0,0]+1×[0,0,1,0][-1, 0, 1, 0] = -1 \times [1, 0, 0, 0] + 0 \times [0, 1, 0, 0] + 1 \times [0, 0, 1, 0][?1,0,1,0]=?1×[1,0,0,0]+0×[0,1,0,0]+1×[0,0,1,0]。線性無關向量組中的向量不能相互表示,因此紫色向量不能計入。

通過上述例子可知,單位向量的特點是:該向量中 1 的位置是其所在行的第一個非零元素。階梯矩陣中單位向量的個數即為矩陣的秩。進一步分析可得,“第一個出現的非零元素” 的個數等于非零行的行數,即行秩。因此,矩陣的行秩等于列秩。此外,還可得出 rank(A)≤min?{m,n}\text{rank}(A) \leq \min\{m, n\}rank(A)min{m,n}

總結如下圖:

img

img

三種典型的子空間

列空間(Column Space)與行空間(Row Space)與零空間(Null Space)

img

對于零空間(Null Space),即 Ax=0Ax = 0Ax=0 的基礎解系構成的空間。以下是一個例子,其中存在 2 個自由變量(free variable),可得兩個基向量(basis),因此零空間的維度為 2。矩陣的秩為 3,滿足 rank(A)+dimension(Null?space)=n\text{rank}(A) + \text{dimension}(\text{Null space}) = nrank(A)+dimension(Null?space)=n

img

具體分析如下:共有 nnn 個變量,其中 kkk 個為自由變量,其余 n?kn - kn?k 個變量可直接確定。在由 kkk 個自由變量構成的 kkk 維空間中,任取一個向量,再與 n?kn - kn?k 個確定的值組合,即可得到 Ax=0Ax = 0Ax=0 的解。從另一個角度理解,存在 kkk 個自由變量,是因為在階梯矩陣中,有 kkk 個列向量可由其余 n?kn - kn?k 個基向量(pivot columns)線性表示。因此,給定一組 n?kn - kn?k 個值,即可求得一組 kkk 個值。綜合所有情況,可形成一個 kkk 維空間。

單位向量(unit vector)的重要作用

單位向量是指向量中僅有一個位置為 1,其余位置均為 0。對于 nnn 維向量,存在 nnn 個單位向量。按“1” 的位置從小到大排序,分別為 e1,e2,e3,…,ene_1, e_2, e_3, \dots, e_ne1?,e2?,e3?,,en?。其中,e1=[1,0,0,…,0]Te_1 = [1, 0, 0, \dots, 0]^Te1?=[1,0,0,,0]Te2=[0,1,0,…,0]e_2 = [0, 1, 0, \dots, 0]e2?=[0,1,0,,0]…\dotsen=[0,0,0,…,1]Te_n = [0, 0, 0, \dots, 1]^Ten?=[0,0,0,,1]T

利用這些單位向量可“提取矩陣”。具體而言,AeiA e_iAei? 得到的向量是矩陣 AAA 的第 iii 列。以下是一個示例:

[01?10][10]=[0?1][01?10][01]=[10]\begin{bmatrix} 0 & 1 \\-1 & 0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1 \\0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0 \\-1 \end{bmatrix} \quad \begin{bmatrix} 0 & 1 \\-1 & 0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0 \\1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1 \\0 \end{bmatrix} [0?1?10?][10?]=[0?1?][0?1?10?][01?]=[10?]

矩陣與向量相乘可視為向量與其對應投影長度的乘積。單位向量 eie_iei? 僅在第 iii 個位置為 1,其余位置為 0,因此只有矩陣 AAA 的第 iii 個列向量的投影長度為 1,其余投影長度為 0,從而可提取矩陣 AAA 的第 iii 列。

編輯于 2022-08-07 20:16


線性代數 —— 矩陣的列秩和行秩

原創于 2019-09-04 19:20:42 發布

1. 矩陣的列秩和行秩及秩的關系(行秩 = 列秩 = 秩)

img

在這里插入圖片描述

2. 初等行變換不改變矩陣的線性相關性

img

img

3. 任一矩陣的秩、行秩和列秩相等

img

4. 求矩陣列向量組的秩及最大無關組示例

img

img


via:

  • 矩陣秩的計算方法-CSDN博客
    https://blog.csdn.net/edward_zcl/article/details/90177159

  • 矩陣的秩及其求法-CSDN博客
    https://blog.csdn.net/qq_55342245/article/details/120188405

  • 什么是矩陣的秩,矩陣的秩如何計算?-CSDN博客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4114030/article/details/143424474

  • 從兩個角度看矩陣和向量相乘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49884913

  • 矩陣的秩以及為什么行秩=列秩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0019600

  • 線性代數學習筆記——矩陣的列秩和行秩_行秩和列秩怎么求-CSDN博客
    https://blog.csdn.net/hpdlzu80100/article/details/100545450

本文來自互聯網用戶投稿,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場。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pswp.cn/news/923604.shtml
繁體地址,請注明出處:http://hk.pswp.cn/news/923604.shtml
英文地址,請注明出處:http://en.pswp.cn/news/923604.shtml

如若內容造成侵權/違法違規/事實不符,請聯系多彩編程網進行投訴反饋email:809451989@qq.com,一經查實,立即刪除!

相關文章

Ajax-day2(圖書管理)-彈框顯示和隱藏

Bootstrap 彈框圖書管理-Bootsrap 彈框&#xff08;一&#xff09;屬性控制一、模板代碼二、彈框模板三、bootsrap 的顯示彈框屬性完整代碼&#xff08;二&#xff09;JS 控制一、模板代碼二、步驟圖書管理-Bootsrap 彈框 Bootstrap 框架渲染列表&#xff08;查&#xff09;新…

【Linux網絡】認識https

認識https一&#xff0c;概念鋪墊1.1 什么是加密&#xff1f;1.2 為什么要加密&#xff1f;1.3 加密的方式1.4 數據摘要&數據指紋二&#xff0c;認識https2.1 方案1-只使用對稱加密2.2 方案2-只使用非對稱加密2.3 方案3-雙方都使用非對稱加密2.4 方案4-非對稱加密對稱加密2…

OC-AFNetworking

文章目錄AFNetworking簡介問題&#x1f914;優化策略解決AFNetworking局限性使用單例進行網絡請求的優勢使用單例進行網絡請求的風險最優使用使用參數講解POST請求AFNetworking 簡介 這篇文章旨在實現使用AFNetworking設置一個集中的單通道網絡對象&#xff0c;該對象與MVC組建…

【數據結構】跳表

目錄 1.什么是跳表-skiplist 2.skiplist的效率如何保證&#xff1f; 3.skiplist的實現 3.1節點和成員設計 3.2查找實現 3.3前置節點查找 3.4插入實現 3.5刪除實現 3.6隨機層數 3.7完整代碼 4.skiplist跟平衡搜索樹和哈希表的對比 1.什么是跳表-skiplist skiplist是由…

html實現右上角有個圖標,鼠標移動到該位置出現手型,點擊會彈出登錄窗口。

寫了一段html代碼實現的效果&#xff1a;實現右上角有個圖標&#xff0c;鼠標移動到該位置出現手型&#xff0c;點擊會彈出登錄窗口。功能實現前端&#xff0c;沒有實現后端。<!DOCTYPE html> <html lang"zh-CN"> <head><meta charset"UTF…

STM32G4 電流環閉環(二) 霍爾有感運行

目錄一、STM32G4 電流環閉環(二) 霍爾有感運行2. 霍爾有感運行附學習參考網址歡迎大家有問題評論交流 (* ^ ω ^)一、STM32G4 電流環閉環(二) 霍爾有感運行 2. 霍爾有感運行 文章使用的BLDC在定子側以互差120電角度的位置安裝三個霍爾元件Ha&#xff0c;Hb&#xff0c;Hc。當…

展示框選擇

好的&#xff0c;非常感謝您提供更詳細的項目情況。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父子組件通信場景。 根據您的新需求&#xff0c;我將對代碼進行重構&#xff1a; FaultSelect.vue (子組件): 這個組件現在將變得更加“純粹”。它只負責自身的下拉框邏輯&#xff0c;不關心外部按鈕&#…

第5課:上下文管理與狀態持久化

第5課:上下文管理與狀態持久化 課程目標 掌握上下文存儲和檢索策略 學習會話狀態管理 了解數據持久化方案 實踐實現上下文管理系統 課程內容 5.1 上下文管理基礎 什么是上下文管理? 上下文管理是Agent系統中維護和利用歷史信息的能力,包括: 對話歷史:用戶與Agent的交互…

計算機畢業設計 基于大數據技術的醫療數據分析與研究 Python 大數據畢業設計 Hadoop畢業設計選題【附源碼+文檔報告+安裝調試】

博主介紹&#xff1a;?從事軟件開發10年之余&#xff0c;專注于Java技術領域、Python、大數據、人工智能及數據挖掘、小程序項目開發和Android項目開發等。CSDN、掘金、華為云、InfoQ、阿里云等平臺優質作者? &#x1f345;文末獲取源碼聯系&#x1f345; &#x1f447;&…

K8S集群管理(2)

目錄 1.什么是Pod的根容器&#xff1f; 2.解釋Pod的生命周期。 3.Init類型容器有什么特點&#xff0c;主要用途&#xff1f; 4.Sidecar類型容器和Init容器的區別在哪&#xff1f; 5.什么是靜態Pod&#xff1f; 6.說明K8s控制器的作用&#xff1f; 7.什么是ReplicaSet&#xff0…

視頻全模態referring分割:Ref-AVS: Refer and Segment Objects in Audio-Visual Scenes

一、TL&#xff1b;DR 為什么要做&#xff1a;傳統的referring分割無法使用音頻模態&#xff0c;本文提出Reference audio-visual Segmentation本文怎么做&#xff1a;構建首個 Ref-AVS 基準數據集通過充分利用多模態提示&#xff0c;將音頻信息通過和文本融合作為載體&#x…

A股大盤數據-20250916分析

&#x1f4ca; 一、大盤數據深度分析1.1 &#x1f9ee; 市場活躍度與資金流向總成交額&#xff1a;滬深京合計約 2.37萬億元&#xff0c;市場交投活躍&#xff0c;深市成交&#xff08;13516.4億&#xff09;明顯高于滬市&#xff08;9897.9億&#xff09;&#xff0c;顯示中小…

[計算機畢業設計]基于深度學習的噪聲過濾音頻優化系統研究

前言 &#x1f4c5;大四是整個大學期間最忙碌的時光,一邊要忙著備考或實習為畢業后面臨的就業升學做準備,一邊要為畢業設計耗費大量精力。近幾年各個學校要求的畢設項目越來越難,有不少課題是研究生級別難度的,對本科同學來說是充滿挑戰。為幫助大家順利通過和節省時間與精力投…

貪心算法應用:NFV功能部署問題詳解

Java中的貪心算法應用&#xff1a;NFV功能部署問題詳解 1. NFV功能部署問題概述 網絡功能虛擬化(NFV, 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是一種將傳統網絡設備功能從專用硬件轉移到虛擬化軟件的技術。在NFV功能部署問題中&#xff0c;我們需要將各種虛擬網絡功能(VNFs)部署到有…

SeriLog測試

安裝Serilog.Sinks.Seq(5.2.3.0)&#xff0c;Serilog.Sinks.File(7.0.0) 下載Seq安裝包并安裝&#xff08;https://datalust.co/download&#xff09; 代碼如下&#xff1a; private Logger _logger;private void button1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_logger new Lo…

HarmonyOS 5.0應用開發——V2裝飾器@param的使用

【高心星出品】 文章目錄V2裝飾器param的使用概念使用方法案例V2裝飾器param的使用 概念 在鴻蒙ArkTS開發中&#xff0c;Param裝飾器是組件間狀態管理的重要工具&#xff0c;主要用于父子組件間的單向數據傳遞&#xff0c;這一點與V1中的prop類似。 Param裝飾的變量支持本地…

SLAM | 無人機視覺/激光雷達集群SLAM技術進展綜述

主要內容如下: 無人機集群SLAM技術概述:介紹無人機集群SLAM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及面臨的挑戰,使用表格對比不同傳感器配置的特點。 多傳感器融合與協同SLAM架構:分析集中式、分布式和混合式協同架構的特點,使用表格對比不同架構的優缺點。 視覺協同SLAM的技術進展:總結直接…

信息化系統運維文檔資料,運維服務方案,運維巡檢方案

1、系統服務內容?1.1 服務目標?1.2 信息資產統計服務?1.3 網絡與安全系統運維服務?1.4 主機與存儲系統運維服務?1.5 數據庫系統運維服務?1.6 中間件運維服務?2、服務管理制度規范?2.1 服務時間管理?2.2 運維人員行為規范?2.3 現場服務支持規范?2.4 問題記錄與歸檔規…

JavaScript——document對象

DOM 是 document object model&#xff08;文檔對象模型&#xff09;的縮寫。它是一種與平臺、語言無關的接口&#xff0c;允許程序動態地訪問或更新 HTML、XML 文檔的內容、結構和樣式&#xff0c;且提供了一系列的函數和對象來實現增、刪、改、查操作。DOM 對象的一個特點是&…

UART,IIC,SPI總線(通信協議)

嵌 入 式 軟 件 筆 試 題要求&#xff1a;閉卷考試&#xff08;不能翻書、不能開電腦&#xff09;&#xff1b;作答時間50分鐘&#xff1b;共10道題目。volatile的作用有哪些volatile&#xff1a; 防止編譯器對代碼進行優化&#xff0c;直接從內存中取最新的值 應用場景&#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