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_clusters
參數是告訴 K-Means 算法對 整個數據集 (X_scaled
) 進行分簇。
讓我們分解一下這個過程的邏輯:
目標:我們的目標不是要對數據進行分類,而是要從成百上千個數據點中,智能地挑選出大約30個點作為貝葉斯優化的“起點”。這些起點需要盡可能地分散,以覆蓋整個特征空間,避免優化過程過早陷入局部最優 。 ?
方法: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代碼采用 K-Means 算法作為一種工具。它首先將整個數據集 (
X_scaled
) 作為輸入,并告訴 K-Means 算法:“請把所有這些數據點分成n_init
(比如30)個簇”。執行:
kmeans.fit_predict(X_scaled)
這行代碼執行的就是這個操作。它會遍歷所有的數據點,并將它們各自歸入30個簇中的一個。結果:完成聚類后,我們就有了30個簇,每個簇都包含了一部分數據點。然后,代碼會從每個簇中挑選出一個最具代表性的點(即距離該簇中心最近的實際數據點)。
最終產出:這30個從不同簇中挑選出的代表點,就構成了我們的初始訓練集 (
X_train
,y_train
)。
總結一下:
輸入:K-Means 算法的輸入是整個數據集。
n_clusters
的作用:它定義了要從整個數據集中劃分出多少個區域或簇。輸出:K-Means 算法的輸出是每個數據點的簇標簽。代碼利用這些標簽來挑選出30個初始點。
所以,不是先有30個初始數據再對它們分簇,而是通過對整個數據集進行分簇,來得到那30個初始數據點。這是一種確保初始樣本具有良好多樣性和空間覆蓋性的高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