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IDS(聯合能力集成與開發系統)知識圖譜
-
-
-
- 1. JCIDS概述
- 2. JCIDS的提出背景
- 3. JCIDS核心流程
- 4. JCIDS分析方法
- 5. JCIDS優勢
- 6. JCIDS與采辦系統的關系
- 7. JCIDS知識圖譜結構
- 8. 對我的啟示
- 9.JCIDS(聯合能力集成與開發系統)相關術語列表
- 10. 參考文獻
-
-
1. JCIDS概述
- 定義:JCIDS是美軍用于識別、評估和優先發展軍事能力的系統化流程,強調“基于能力”的需求生成。
- 核心目標:
- 解決聯合作戰能力缺口。
- 協調裝備與非裝備(DOTMLPF)解決方案。
- 替代舊有的“需求生成系統(RGS)”。
- 關鍵文件:
- 初始能力文件(ICD) → 能力開發文件(CDD) → 能力生產文件(CPD)。
2. JCIDS的提出背景
- 驅動因素:
- 聯合作戰需求:適應《2010/2020聯合作戰構想》,打破軍種壁壘。
- 戰略轉型:從“基于威脅”轉向“基于能力”(應對不確定威脅,如“9·11”事件)。
- RGS缺陷:軍種各自為政、重復建設、互操作性差。
- 政策依據:
- 2003年首次發布CJCSI 3170.01系列文件,后續多次修訂(如2009年CJCSI 3170.01G)。
3. JCIDS核心流程
- 基于能力的評估(CBA):
- 功能領域分析(FAA):
- 輸入:國家戰略、聯合作戰方案(JOpsC)。
- 輸出:優先級任務與能力列表。
- 功能需求分析(FNA):
- 對比現有能力與需求,識別差距/冗余。
- 功能解決方案分析(FSA):
- 評估裝備與非裝備(DOTMLPF)方案。
- 輸出:ICD(裝備)或DOTMLPF改革建議(非裝備)。
- 功能領域分析(FAA):
4. JCIDS分析方法
- 自頂向下(Top-Down):
- 從國家戰略→聯合作戰方案→具體能力需求。
- 綜合體系結構:
- 包含作戰視圖(OV)、系統視圖(SV)、技術標準視圖(TV)。
- 替代方案分析(AoA):
- 評估不同方案的成本、風險、效益。
5. JCIDS優勢
- 聯合作戰導向:避免“煙囪式”系統,確保互操作性。
- 國防部統籌:減少軍種重復建設。
- 非裝備整合:強調DOTMLPF(條令、訓練等)與裝備協同。
- 動態適應:通過迭代分析應對未來不確定性。
6. JCIDS與采辦系統的關系
- 銜接DAS(國防采辦系統):
- ICD/CDD/CPD對應采辦里程碑(Milestone A/B/C)。
- 聯合需求監督委員會(JROC):審批關鍵需求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