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的大學學習[2]? 曾毅 誰能改變我的命運[大學二年級] 如果說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是一種被動學習狀態,對計算機科學不能攬其全貌,那么進入大學二年級以后的學習便是比較有針對性的了,但這種轉變并非偶然,同樣也是經過了艱苦的學習換來的…… 大學的學習也不例外,大學一年級的假期照樣形同虛設,看書和程序設計的時間每天不少于12個小時。在那個假期主要完成了計算機文化那本書的閱讀以及深入學習C語言程序設計。后來二年級的假期還閱讀了《IEEE計算機先驅獎》以及《ACM圖靈獎》這兩本書。 進入大學二年級的我還沒有從假期的自學回過味來,突然學校領導讓在一年級搞個經驗交流會,我那個時候在學校做學習部的部長,順理成章的去給計算機系的學生做了一個入學講座。 ………… 后來又閱讀了《計算機科學技術百科全書》這本書中的部分內容,整理成了一片文章“計算機科學的內涵和外延”?。到這個時候,認為自己至少大概了解了到底計算機科學都包括了哪些內容,也就可以開始有的放矢的學習了…… 應當說專業課的學習在到了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就進入了一個集中,關鍵的學習階段。計算科學的核心課程會在這段時間在各個學校展開。這一階段的主要課程有:數據結構,離散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學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程。 由于計算機所解決的問題都是從生活中抽象出來的問題,其復雜性不言而喻,所以我們需要這樣精確有效的工具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復雜問題。算法、數據結構都是程序設計中必不可少的精確工具。算法的重要性是每一個計算機專業的大學生都十分清楚的。?沒有算法,程序就失去了靈魂。數據結構與算法的學習是艱苦的,最開始的時候,我無法區分各種算法之到底有什么關系,只能機械被動的接受,但是隨著課程學習的深入,開始可以比較深入的領會一些算法,并比較各種算法的優劣,由數據結構的學習,進而展開了對算法的學習,在算法方面我讀的書還算比較多,但是有一些后來覺得不值得一讀,書名不便公開,但是《算法導論》這本是必須推薦的,計算機系的學生鮮有不知道此書的,但如果你仍然還沒有讀過,我認為你至少在大學4年級之前讀完它。 離散數學被稱為是計算理論的靈魂,我認為一點也不過分。我曾拜讀過南京大學sir前輩的《胡侃理論計算科學》一文,文中提到“從理想的狀態來看,離散數學最好分開六門課:集合,邏輯,圖論,組合,代數,數論。”我們那個時候學習課程主要集中在集合論與數理邏輯,圖論與代數系統。在數理邏輯領域,中科院軟件所陸鐘萬教授的《面向計算機科學的數理邏輯》是本領域內的精品。圖論和電路網絡以及計算機網絡等領域結合的非常緊密,也是離散數學學科中相當有趣味的一個分支。例如哥尼斯堡七橋等問題都可以使大家體會到實際問題理論抽象的巨大價值。我下個學期的研究生方向具體課題是空間數據庫,一個重要的模型是地理信息系統,其中離散數學理論在圖的構建,查詢等分支中都有很廣泛的應用。原先離散數學和數據結構歸在一起成為離散數學結構,后來由于數據結構的內容比較多,分出來了,不過最近國外好像有些大學又把它們合并到了一起,道理當然不用說,可能還是考慮到交叉的部分比較多。比較經典的書我看過得應算是《Discrete?Mathematical?Structures》了,清華大學出版社有個影印版的。?集合論語數理邏輯部分是由王愛萍教授執教的,這部分理論性非常強,而王老師的數學背景使得課程嚴密的推理幾乎無懈可擊,甚是精彩。圖論部分是北京科技大學的閻慶春老師教授的,趣味頗多,以至于現在回想起來很容易就能根據他所講的一些笑話將理論貫穿于一線。?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這門課我認為對于計算機系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確被傳統的工程數學教學思路繞個一塌糊涂,連續概率幾乎是每一個學校的教學重點,至少在我們學校是,但是對于計算機系的學生來說離散概率得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例如在數字信號處理課程中我們就經常使用離散概率的理論基礎。計算機科學中概率論的主要應用領域有分析網絡和分布式系統,隨機化算法和協議,離散時間信號處理等。可惜我概率論學習不夠深入,以至在離散時間信號處理學習的時候費了不少周折,但對概率論本身的理解卻因此深入了不少。?至于人工智能學科,主要是拜中科院自動化所李小堅博士所賜,在那半年中最有紀念意義的便是完成了一個用Lisp語言開發的智能聊天系統。多媒體技術課程中完成了“北京工業大學多媒體教學系統”課題,雖然很簡單,但這幾乎是我在大學階段第一個正式的項目,如果說實踐上的積累,那么這應當算是正式的第一筆…… 如果說對于英語考試,有一句名言叫做“English?cannot?be?studied,?but?can?be?learned.”意思就是說學習英語不是機械的記憶而在全方位的學習,實踐與領悟。我推薦的教材和方法有:《李陽瘋狂英語》、《王強口語》(新東方著名的口語教師王強先生編著),以及《鐘道隆逆向英語》。 ![]() |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daisy-popule/archive/2007/11/22/968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