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去年上半年從銷售行業轉行到測試的,從銷售公司辭職之后選擇去培訓班培訓軟件測試,經歷了四個月左右的培訓,在培訓班結課前兩周就開始投簡歷了,在結課的時候順利拿到了offer。在新的公司從事軟件測試工作已經將近半年有余,回想當時面試的過程,想分享一些自己的感悟,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不知道從啥時候開始,互聯網行業就開始卷起來了,除了開發崗,測試崗也是卷的不行,不少招聘信息都要求至少本學歷、三年軟件測試經驗,除了功能測試,像接口、自動化、Linux命令都得會,甚至連性能測試都得會,雖然最后去了公司基本只是做功能測試,但是不妨礙面試官問你各方面的知識,不愧是大家所說的“面試造航母,上班擰螺絲”。
我總共面試了四家公司,其中一家自研、三家外包,最開始面試的是杭州的一家外包,做國外銀行項目的,因為工作的同事有不少外國朋友,所以需要日常能看英文的文檔、能用口語進行交流,因此面試的第一個題目就是用英文做自我介紹,不過這個是在面試前一天人事小姐姐已經告知了,所以自己也準備了一下,好歹算蒙混過關吧,但是背誦下來的人家能聽出來。后面問的題目大多就是一些常見的問題了,以下列舉一些大家被問的頻率較高的問題:
1、常用的Linux命令,分別說出對應命令的用途;
2、說一下get和post的區別?
3、http和https有什么區別?
4、常見的響應狀態碼有哪幾種?分別代表什么含義?
5、做過自動化測試嗎?說一下自己當時是怎么做的?
6、自己印象最深刻的bug是什么?
7、常見的設計測試用例的方法有哪些?
8、講一下近期做過的項目
9、說一下自己對軟件測試行業的理解?
10、自己的職業規劃
因為之前都有準備過,所以大多數都能回答上來,但是后面問了關于Java和Python的一些并且的知識,有的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了,面試官說公司的項目是用Java開發的,所以后期自動化測試會涉及到寫Java代碼,所以會考察一些編程的知識,問我會不會,我雖然學過但是并不算會,但還是勉強說了會,而且說進了公司可以學。整個面試過程30分鐘左右吧,我感覺面試官問問題的節奏很快,總共問的問題大大小小得有20多個,我自己面試完以為能過一面,結果第二天面試被告知不太符合要求,我就把自己面試的時候的錄音拿出來聽,分析自己回答得不好的地方,自己回聽的時候發現當時還是太緊張了,說話語速過快。
第一次面試有了經驗,后面我就會在面試之前調整心態,盡量讓自己在面試過程中保持一個積極自信的狀態,語速基本和平時說話一樣,題目也準備的更充分了。第二家面試的是一家深圳的做大數據產品的公司,問的問題大部分和我上面列舉的差不多,但是也有專門針對大數據測試的問題,我印象很深的一個問題是三面的時候項目經理問的,他問在做自動化測試的時候,如何構造大量的數據,我當時回答的是用pymysql連接數據庫,是用for循環去構造,但是項目經理追問我還有什么其他方法,我左思右想確實沒想到,過一會他問我了不了解存儲過程,我這才意識到沒準備這個知識點,結果也可想而知。我原本覺得這次面試都三面了肯定可以拿offer的,哪知道還是準備不夠充分,說實話對這個結果有些沮喪。
第三家面試更無語,一面完之后,外包那邊的人事說甲方崗位暫時招滿了,需要等他們出新的崗位,我就沒指望這家了。
第四家面試也是最后一次面試,順利了通過了一面,當天面試完就和我確定了第二天二面的時間,第二天二面的時候面試官那邊臨時有事又推遲了一個小時,我當時只能繼續準備我的題目,面試的時候也是問了一些常規問題,然后連著問兩個問題,一個我答錯了一部分,另一個是邊思考回答,也不知道答對沒有,反正是來回說了五分鐘左右吧。第一個問題是有張學生表,有張成績表,現在想要查詢出語數外三門總成績大于270分的學生姓名,計算總成績應該用sum關鍵字而我說成了是count關鍵字;第二個問題是有100只小球,外觀都一樣,其中一只球質量不一樣,現在有一臺天平,如何用最少的次數找出這個質量不一樣的小球,這個當時回答的時候繞了圈子,事后發現并不難。面完之后我覺得應該沒戲了,結果第二天告訴我面試過了,然后就談薪資、入職時間啥的,一個星期之后順利辦理入職。
通過我面試的經驗,我認為一定要做好以下幾件事情:
1、多熟悉題目,先記牢面試一般會問的共性的問題,然后再準備一些非普遍性的問題,盡量擴大自己的知識面,無論是對面試還是日后工作都有好處。
2、珍惜面試機會。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面試,只要自己能參加的都盡量參加,因為經歷面試才能檢驗自己準備是否充分,暴露自己的問題。面試完之后要多反思自己的問題,爭取下次做的更好。
3、調整好心態,面試過程中保持積極自信的態度,不要過早考慮結果,過程中發揮好了,結果也不會差,要相信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