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 前言
- 什么是加密貨幣?
- 什么是以太幣(ETH)
- 鑄造 ETH
- 燃燒 ETH
- ETH 面額
- 傳輸 ETH
- 查詢 ETH
- 以太幣的經濟模型:發行與流通
- 以太幣與其他代幣的區別
- 以太幣的歷史與市場地位
- 總結
前言
以太幣(Ether,簡稱 ETH)是以太坊(Ethereum)區塊鏈的原生加密貨幣,既是以太坊網絡的 “燃料”,也是其生態系統的價值載體。它不僅可以像比特幣一樣作為點對點的價值轉移工具,更核心的作用是支撐以太坊智能合約的運行和網絡共識的維護,是理解以太坊生態的基礎。
什么是加密貨幣?
加密貨幣是一種基于分布式賬本(區塊鏈)的交換媒介。
交換媒介是指被廣泛接受、可支付任何商品和服務的物品,而分類賬是記錄交易的數據存儲系統。 區塊鏈技術允許用戶在分類賬上進行交易,而不必依賴受信賴的第三方來維護分類賬。
第一個加密貨幣是由 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 創建的比特幣。 自 2009 年比特幣發行以來,人們已經在許多不同的區塊鏈上制作了數以千計的加密貨幣。
什么是以太幣(ETH)
以太幣 (ETH) 是用于以太坊網絡上許多事物的加密貨幣。 從根本上講,以太幣是唯一可接受的交易費支付方式,并且在合并(pow過渡到pos)之后,在主網上驗證和提出區塊需要以太幣。 以太幣還被用作 去中心化金融 借貸市場的主要抵押形式,非同質化代幣市場的主要記賬單位以及提供服務、銷售實體商品賺取的付款等。
以太坊允許開發者創建 去中心化應用程序 (dapp),它們共享算力池。 這個共享池是有限的,因此以太坊需要一種機制來確定誰可以使用它。 否則,某個 dapp 可能會意外或惡意地消耗所有網絡資源,從而導致其他應用程序無法訪問算力池。
ETH 加密貨幣支持以太坊算力的定價機制。 當用戶想要完成一筆交易時,他們必須支付以太幣,使他們的交易被區塊鏈識別。 這些使用成本被稱為 gas 費用,gas 費用的多少取決于執行交易所需的算力和全網當時的算力需求。
因此,即使某惡意 dapp 無限循環提交,交易最終也會耗盡 ETH 并終止,從而使網絡恢復正常。
人們經常會混淆以太坊和以太幣 — 當人們談及“以太坊的價格”時,他們指的是以太幣的價格。
鑄造 ETH
鑄造是指在以太坊分類賬上創造新以太幣的過程。 底層以太坊協議創造出新以太幣,單一用戶不可能創造。
以太幣鑄造出來,用來獎勵提議的每個區塊,以及在每個時段的檢查點獎勵驗證者執行的和達成共識有關的其他活動。 總發行量取決于驗證者的數量和它們質押的以太幣數量。 在所有驗證者都誠實且在線的理想情況下,以太幣總發行量會在所有驗證者中等分,但現實中分配情況會因驗證者的表現而異。 總發行量的大約 1/8 會獎勵給區塊提議者,剩余部分在其它驗證者中分配。 區塊提議者還會獲得交易費小費和礦工可提取價值,但這些都來自流通中的以太幣,而非新發行的以太幣。
2022 年以太坊 “合并”(The Merge)后,從工作量證明(PoW)轉向權益證明(PoS),以太幣成為維護網絡安全的核心抵押品:
- 任何人需質押至少 32 ETH 才能成為 “驗證者”,參與區塊打包和共識過程;
- 驗證者若誠實履職(如正確打包區塊、驗證交易),會獲得 ETH 獎勵;若作惡(如打包無效區塊、離線不參與共識),質押的 ETH 會被部分或全部沒收(懲罰機制)。
通過 “質押 ETH”,以太坊將網絡安全性與代幣價值深度綁定,大幅降低了能耗(較 PoW 階段減少 99.9%)。
燃燒 ETH
除了通過區塊獎勵創建以太幣,以太幣也能通過“燃燒”過程銷毀。 當 ETH 被燃燒掉,它也就永久退出流通。
以太坊上的每一筆交易都會發生以太幣銷毀。 當用戶為他們的交易支付費用時,網絡根據交易需求設置的基礎燃料費會被銷毀。 以太幣銷毀再加上可變區塊大小和最高燃料費,簡化了以太坊上的交易費估算。 網絡需求量高時,區塊燃燒的以太幣數量可以多于鑄造的以太幣數量,有效地抵消了以太幣的發行。
銷毀基礎費抑制區塊生產者操縱交易的能力。 例如,如果區塊生產者獲得了基礎費,他們可以免費添加自己的交易,并提高其他所有人的基礎費。 或者,礦工可以將基礎費退還給一些鏈下用戶,造成交易費市場更加不透明和復雜。
ETH 面額
由于以太坊上很多交易數額都比較小,因此以太幣有幾種面額,可以作為較小的記賬單位。 在這些面額中,Wei 與 Gwei 特別重要。
Wei 是最小的以太幣面額,因此在以太坊黃皮書等眾多技術實現中,都以 Wei 為單位進行計算。
Gwei(giga-wei 的縮寫),常用于描述以太坊上的燃料費用。
面額 | ETH 值 | 常見用法 |
---|---|---|
Wei | 10^-18 | 技術實施 |
Gwei | 10^-9 | 可讀燃料費用 |
傳輸 ETH
以太坊上的每筆交易都包含一個 value 字段,指定從發送者地址發送到接收者地址的以太幣轉賬金額(以 Wei 為單位)。
當接收者地址是智能合約時,在智能合約執行其代碼后,這些轉賬的以太幣可用于支付燃料費用。(這部分在智能合約細說)
查詢 ETH
用戶可以通過檢查帳戶的 balance 字段來查詢任何帳戶的以太幣余額,該字段顯示以太幣持有數量(以 Wei 為單位)。
Etherscan 是一種常用工具,用于通過基于 Web 的應用程序檢查地址余額。 例如,此 Etherscan頁面 顯示以太坊基金會的余額。 也可以通過使用錢包或直接向節點提出請求來查詢帳戶余額。
以太幣的經濟模型:發行與流通
以太幣的供應機制隨以太坊的升級不斷調整,核心目標是平衡 “網絡安全性” 與 “代幣稀缺性”:
- 總量與發行:從 “無上限” 到 “通縮傾向”
- 早期(PoW 階段):以太幣無固定總量,通過礦工打包區塊發行(初始區塊獎勵 5 ETH,后逐步降至 3 ETH、2 ETH),每年通脹率約 4-5%。
- 合并后(PoS 階段):發行機制改為 “驗證者獎勵”,區塊獎勵從 PoW 的 2 ETH 降至約 0.05-0.1 ETH / 塊(具體取決于網絡活躍度),年通脹率降至 1-2%。
- 通縮機制:2021 年 “倫敦升級” 引入 “EIP-1559”,每筆交易的部分 Gas 費會被 “銷毀”(永久從流通中移除)。若銷毀量超過新增發行量,ETH 會進入通縮(流通量減少)。2023 年以來,ETH 已多次出現月度通縮,增強了其稀缺性。
- 流通與分布
- 截至 2025 年,ETH 總流通量約 1.2 億枚(具體隨銷毀和發行動態變化);
- 約 30% 的 ETH 被質押在 PoS 驗證者節點中(無法自由交易),增強了流通盤的穩定性;
- 機構持有比例提升:2024 年美國現貨 ETH ETF 獲批后,貝萊德、道富等機構增持 ETH,推動其從 “加密貨幣” 向 “機構級資產” 演進。
以太幣與其他代幣的區別
以太坊上有數千種基于 ERC-20、ERC-721 等標準發行的代幣(如 USDC、UNI、NFT),但以太幣與它們的核心區別在于:
- 原生性:ETH 是以太坊網絡的 “底層貨幣”,由協議直接定義;其他代幣是基于以太坊智能合約發行的 “上層資產”,依賴 ETH 支付 Gas 費才能轉賬或交互。
- 網絡控制權:ETH 持有者可通過 “以太坊改進提案(EIP)” 參與網絡規則的投票(如是否調整 Gas 機制、是否升級共識),而其他代幣僅能影響其對應項目的規則。
- 安全性:ETH 的安全性與整個以太坊網絡的算力(PoW 時期)或質押量(PoS 時期)綁定,是生態中安全性最高的資產;其他代幣的安全性依賴其合約代碼和市場共識,風險更高。
以太幣的歷史與市場地位
- 2015 年:隨以太坊主網上線首次發行,初始價格約 0.3 美元;
- 2017 年:因 ICO 熱潮推動,價格一度突破 1400 美元;
- 2021 年:DeFi 和 NFT 爆發,價格創歷史新高(約 4800 美元);
- 2022 年:合并后轉向 PoS,市值穩居全球第二(僅次于比特幣),是機構配置加密資產的核心標的。
總結
以太幣不僅是一種 “加密貨幣”,更是以太坊網絡的 “功能代幣”—— 它既是智能合約運行的 “燃料”,也是 PoS 共識的 “安全抵押品”,還是生態內價值交換的核心媒介。其價值不僅來自市場炒作,更源于以太坊作為 Web3 基礎設施的網絡效應(開發者、DApps、用戶的規模)。隨著以太坊持續升級(如分片、Layer 2 擴容),以太幣的作用將從 “支付 Gas” 擴展到支撐更復雜的全球價值網絡,成為連接數字經濟與現實世界的關鍵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