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了20個金融工程、金融和經濟學知識點及邏輯,這些是理解金融市場運作和進行量化分析的基石。
1. 金融工程 - 遠期與期權(Forward & Option)的定價與風險管理
- 遠期定價: 利用無套利原則,遠期合約的價格應等于標的物在即期市場的價格加上或減去無風險利率的持有成本(如利息收入或倉儲成本)。例如:F0=S0e(r?q)TF_0 = S_0 e^{(r-q)T}F0?=S0?e(r?q)T,其中F0F_0F0?是遠期價格,S0S_0S0?是即期價格,rrr是無風險利率,qqq是收益率(如股息率),TTT是到期時間。
- 期權定價: 基于 Black-Scholes 模型,考慮標的物價格、行權價、到期時間、無風險利率和波動率。其邏輯是通過對沖組合構建無風險資產,再利用無套利原則進行定價。
- 希臘字母 (Greeks): Delta, Gamma, Vega, Theta, Rho 分別衡量期權價格對不同因素變化的敏感度,是風險管理和對沖的關鍵工具。
- 金融工程- 風險管理:VaR (Value at Risk) 與壓力測試
-
VaR: 在給定置信水平和時間段內,預期投資組合的最大損失。常用的計算方法包括:歷史模擬法(基于過去數據直接模擬)、參數法(假設收益率服從特定分布,如正態分布)和蒙特卡洛模擬法(隨機生成大量情景)。VaR 缺點是不能衡量極端損失,對尾部風險無能為力。
-
壓力測試: 模擬極端不利的市場情景(如金融危機、利率飆升等),評估投資組合在這些情景下的潛在損失,是 VaR 的重要補充,旨在識別模型假設失效時的風險。
3. 金融工程 - 投資組合理論 (MPT) 與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CAPM)
-
MPT (馬科維茨均值-方差模型): 投資者在給定風險下追求最大收益,或在給定收益下追求最小風險。通過將不同資產組合,可以達到分散風險的效果,構建有效前沿。
-
CAPM: 解釋了單個資產或投資組合的預期收益與其風險(由 β\betaβ 系數衡量,表示資產收益對市場收益的敏感度)之間的關系。公式:E(Ri)=Rf+βi(E(Rm)?Rf)E(R_i) = R_f + \beta_i (E(R_m) - R_f)E(Ri?)=Rf?+βi?(E(Rm?)?Rf?)。是衡量資產風險溢價的重要理論。
4. 金融 - 公司金融:資本結構與股利政策
-
資本結構: 指公司用于融資的債務和股權的比例。
-
MM 定理 (Modigliani-Miller Theorem) 在理想條件下(無稅、無交易成本等)認為公司的價值與資本結構無關。然而,在考慮公司稅、破產成本、代理成本等現實因素后,存在一個最優資本結構,可以使公司價值最大化。
-
股利政策: 公司如何將利潤分配給股東(以股利形式還是保留利潤用于再投資)。不同的股利政策(如高股利、低股利、股票回購)對公司價值和股東偏好有不同影響。
5. 金融 - 估值:股權、債權與企業估值
- 股權估值: 主要方法包括股利折現模型 (DDM)(基于未來股利現金流)、自由現金流模型 (FCFF/FCFE)(基于公司或股權自由現金流)和相對估值法(如市盈率 P/E、市凈率 P/B,與同行業公司比較)。
- 債權估值: 債券的價值等于其未來所有現金流(票息和本金)按市場利率折現的現值。
- 企業估值: 綜合考慮股權和債權,常用方法如 DCF (現金流折現法),通過預測公司未來現金流并用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WACC) 進行折現。
6. 金融 - 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
- 金融市場: 資金供求雙方進行交易的場所,包括貨幣市場(短期資金,如銀行間拆借、短期債券)和資本市場(長期資金,如股票、債券)。其功能包括資源配置、風險分散、價格發現等。
- 金融機構: 促進資金流動的機構,如商業銀行(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投資銀行(承銷、并購、交易)、基金(集合投資)、保險公司。理解金融市場和機構的運作機制是理解經濟體系的關鍵。
7. 經濟學 - 宏觀經濟學:國民收入、通貨膨脹與失業
- 國民收入核算: GDP (國內生產總值) 是衡量一國經濟總產出的最重要指標,反映了經濟活動的總體水平。
- 通貨膨脹: 物價總水平持續上漲的現象,常用 CPI (消費者物價指數) 衡量。適度通脹有利于經濟,惡性通脹則有害。
- 失業: 勞動力市場未能充分就業,分為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和周期性失業。理解這些宏觀經濟指標及其相互關系是分析經濟形勢的基礎。
8. 經濟學 - 宏觀經濟學: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 財政政策: 政府通過調整稅收和支出水平來影響總需求和經濟活動。
- 擴張性財政政策(減稅、增加支出)刺激經濟,緊縮性財政政策(增稅、減少支出)抑制通脹。
- 貨幣政策: 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利率、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等工具來控制貨幣供應量,影響經濟活動。擴張性貨幣政策(降息、降準)刺激經濟,緊縮性貨幣政策(加息、提準)抑制通脹。理解這兩種政策的傳導機制和局限性至關重要。
9. 經濟學 - 微觀經濟學:供求關系與市場結構
- 供求關系: 需求曲線(價格與需求量反向關系)和供給曲線(價格與供給量正向關系)共同決定了市場上的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
- 彈性衡量需求量或供給量對價格變化的敏感度。
- 市場結構: 影響廠商行為和資源配置效率,主要類型包括:完全競爭(眾多買賣方、產品同質)、壟斷(唯一賣方)、寡頭(少數大廠商)、壟斷競爭(眾多廠商、產品差異化)。理解這些是分析個體市場行為和效率的基礎。
10. 經濟學 - 國際經濟學:比較優勢與匯率
- 比較優勢理論: 一國即使在所有產品生產上都不如另一國,但只要在某些產品上擁有相對較低的機會成本,就可以通過貿易獲得收益。這是國際貿易的基礎。
- 匯率: 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的兌換比率。固定匯率(政府干預穩定匯率)和浮動匯率(由市場供求決定)是兩種主要制度。匯率變動影響進出口、資本流動和國際競爭力。理解國際貿易和金融的原理是分析全球經濟互動的重要工具。 |
- 金融工程:蒙特卡洛模擬 (Monte Carlo Simulation)
- 核心思想: 通過隨機抽樣和重復實驗來模擬某個過程的結果,尤其適用于難以通過解析方法求解的問題。
- 應用: 在金融領域廣泛應用于期權定價(尤其是復雜路徑依賴型期權)、VaR 計算、風險管理以及投資組合績效預測。
- 邏輯: 基于大數定律,當模擬次數足夠多時,樣本的平均值會趨近于期望值。通過大量模擬未來可能的情景,我們可以估計各種結果出現的概率及其分布,從而進行風險評估和決策。
- 金融工程:固定收益證券:債券估值與久期/凸性
- 債券估值: 債券的內在價值等于其未來所有現金流(票息和到期本金)按市場要求的到期收益率 (YTM) 折現的現值。
- 久期 (Duration): 衡量債券價格對利率變化的敏感度。久期越長,債券價格對利率變動越敏感。分為麥考利久期和修正久期。
- 邏輯: 久期是衡量債券利率風險的關鍵指標,用于構建免疫策略(使資產和負債的久期匹配,以抵消利率變動的影響)。
- 凸性 (Convexity): 衡量久期對利率變化的敏感度,即價格-收益率曲線的彎曲程度。凸性為正對投資者有利,因為它表示當利率下降時,價格上漲的幅度大于利率上升時價格下跌的幅度。
- 邏輯: 凸性是對久期風險衡量的補充,尤其在利率大幅變動時顯得更為重要。
- 金融:投資分析:基本面分析與技術分析
- 基本面分析: 通過研究公司的財務報表、行業狀況、宏觀經濟環境等內在價值因素來評估證券價值,判斷其是被低估還是高估。
- 技術分析: 通過研究歷史價格和交易量數據圖表,識別模式和趨勢,預測未來價格走勢,不關注證券的內在價值。
- 邏輯: 兩種分析方法代表了投資者對市場有效性的不同看法。基本面分析認為市場可能存在非理性定價,而技術分析則認為歷史價格模式會重演。
- 金融:金融監管:目標、工具與挑戰
- 目標: 維護金融體系穩定、保護投資者、促進公平競爭、防止系統性風險。
- 工具: 包括資本充足率要求、杠桿限制、流動性監管、存款保險、行為監管(如反洗錢、消費者保護)等。
- 邏輯與挑戰: 金融監管旨在平衡金融創新與風險控制,但也面臨監管套利、“大而不倒”問題以及國際協調的挑戰。例如,2008年金融危機后,全球金融監管體系進行了重大改革(如巴塞爾協議III)。
- 金融:公司治理 (Corporate Governance)
- 核心: 涉及公司管理層、董事會、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和責任體系。
- 目標: 確保公司在實現經濟效率的同時,兼顧所有利益相關者的權益,防止內部人控制和代理問題。
- 邏輯: 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有助于提升公司透明度、降低代理成本、吸引投資者,從而提高公司價值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 經濟學:市場失靈 (Market Failure) 與政府干預
- 市場失靈: 指市場機制無法有效配置資源的情況。主要形式包括:外部性(生產或消費對第三方產生影響,如污染)、公共物品(非競爭性、非排他性,如國防)、信息不對稱(一方掌握比另一方更多信息,如檸檬市場)、自然壟斷。
- 政府干預: 當市場失靈時,政府可能通過稅收、補貼、法規、提供公共物品等方式進行干預,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 邏輯: 理解市場失靈是政府干預經濟的理論基礎,但政府干預也可能導致“政府失靈”。
- 經濟學:經濟周期 (Business Cycle) 理論
- 定義: 指經濟活動圍繞其長期增長趨勢周期性波動的現象,包括繁榮、衰退、蕭條和復蘇四個階段。
- 理論: 不同學派對經濟周期的成因有不同解釋,如凱恩斯主義(總需求波動)、貨幣主義(貨幣供應量變動)、真實經濟周期理論(技術沖擊和供給側因素)。
- 邏輯: 理解經濟周期有助于預測經濟走勢,指導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如在衰退期采取擴張性政策)。
- 經濟學:博弈論 (Game Theory)
- 核心: 研究在策略互動中,理性決策者如何選擇行動,以及他們的行動如何影響最終結果。
- 概念: 納什均衡(每個參與者都選擇了在給定其他參與者策略的情況下,對自己最優的策略,因此沒有一方有動機單方面改變策略)、囚徒困境、零和博弈與非零和博弈。
- 應用: 在經濟學中廣泛應用于分析寡頭市場競爭、國際貿易談判、勞資關系、公共選擇等領域。在金融中可用于分析市場微觀結構和投資者行為。
- 經濟學:消費者行為理論:邊際效用與無差異曲線
-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在一定時間內,當消費者消費某種商品的數量持續增加時,其新增的每一單位商品所帶來的效用(滿足感)是遞減的。
- 無差異曲線: 表示給消費者帶來相同滿足程度(效用)的兩種商品所有組合點的連線。消費者總是傾向于選擇更高(更遠)的無差異曲線。
- 邏輯: 這些理論解釋了消費者如何根據有限的預算和偏好做出最優選擇,是微觀經濟學中需求曲線和消費者剩余的基礎。
- 經濟學:生產者行為理論:成本、收益與利潤最大化
- 成本: 包括固定成本、可變成本、總成本、平均成本和邊際成本。沉沒成本是已經發生且無法回收的成本,不應影響未來決策。
- 收益: 總收益、平均收益和邊際收益。
- 利潤最大化: 生產者在邊際收益 (MR) 等于邊際成本 (MC) 時實現利潤最大化。
- 邏輯: 這些概念解釋了企業如何根據市場價格和自身生產成本來決定生產數量和定價策略,是供給曲線和市場均衡的基礎。
博客內容如有錯誤歡迎指出~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