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整理的 AI軟件測試學習筆記,涵蓋性能測試工具鏈、AI大模型應用及開發實踐,分為四大模塊:
一、性能測試工具鏈與數據分析
1. 工具鏈整合效果
- JMeter + InfluxDB + Grafana
- JMeter壓測數據存儲至云端InfluxDB,實現分布式壓測和歷史數據對比
- Grafana大屏實時展示TPS、響應時間、錯誤率等核心指標
- 示例監控項:
SELECT mean("responseTime") FROM "jmeter" WHERE $timeFilter GROUP BY time(10s)
- Prometheus + Node Exporter
- 采集服務器CPU、內存、磁盤IO等資源數據
- 預警規則配置(如CPU持續>80%觸發告警)
2. 壓測數據分析方法
- 瓶頸定位
- 關聯JMeter響應時間與服務器資源峰值(如高延遲時CPU是否打滿)
- 慢SQL分析:通過Prometheus監控數據庫查詢耗時
- 性能報告生成
- 使用Grafana生成PDF報告,標注性能拐點和優化建議
二、AI大模型在測試場景的應用
1. 垂直領域應用方向(非泛化生成)
場景 | AI技術實現 | 工具示例 |
---|---|---|
自動化測試腳本生成 | 根據需求描述生成Selenium/Pytest代碼 | ChatGPT API + 自定義Prompt |
缺陷根因分析 | 分析日志提取異常模式并定位模塊 | LangChain + 日志聚類模型 |
測試用例智能補充 | 基于需求文檔挖掘邊界條件 | 大模型微調 + 規則引擎 |
性能測試結果預測 | 歷史數據訓練模型預測系統容量瓶頸 | TensorFlow時序預測模型 |
- 技術分層與工具選擇
2. 開發層級與工具選型
- 底層開發(高階)
- 自主訓練行業專用模型(需標注測試數據集)
- 使用PyTorch構建缺陷分類模型
- 應用層開發(低代碼)
- 通過Dify平臺快速搭建測試問答機器人
- 調用阿里云百煉API生成測試報告摘要
三、AI測試智能體開發實踐
1. 技術棧組成
2. 性能分析智能體案例
- 數據輸入:JMeter結果JSON + Prometheus監控數據
- AI處理:
- LangChain調用大模型API分析性能瓶頸
- 輸出優化建議(如數據庫索引缺失、線程池配置不足)
- 自動化輸出:生成Markdown報告并推送至釘釘群
3. 快速開發工具
- Dify平臺:拖拽式構建測試用例生成工具
# 示例:通過API生成測試用例 def generate_test_case(requirement):response = dify_api(prompt=f"作為QA工程師,為以下需求生成測試用例:{requirement}",temperature=0.3)return parse_response(response)
- LangChain應用:將多個AI服務串聯實現復雜邏輯
四、學習路徑與資源
1. 分階段學習計劃
- 基礎階段:
- JMeter分布式壓測
- PromQL語法精講
- Grafana儀表盤搭建
- AI集成階段:
- LangChain官方文檔(重點Agent和Chain)
- 大模型API調用實戰(OpenAI/智譜清言)
- 項目實戰:
- 搭建智能日志分析系統
- 開發自動化測試腳本生成器
2. 推薦工具清單
類型 | 工具 | 應用場景 |
---|---|---|
性能監控 | Prometheus + Grafana | 資源監控與壓測可視化 |
大模型平臺 | 阿里云百煉/智譜清言OpenAPI | 測試場景NLP處理 |
低代碼開發 | Dify | 快速構建測試AI應用 |
框架 | LangChain | 復雜AI工作流編排 |
關鍵提示:
- 優先使用云服務API而非本地部署大模型
- AI測試開發=20%模型調用+80%測試領域知識
- 從具體場景切入(如自動生成SQL注入測試用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