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跟蹤AI熱點新聞動向和震撼發展 想要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前沿進展嗎?訂閱我們的簡報,深入解析最新的技術突破、實際應用案例和未來的趨勢。與全球數同行一同,從行業內部的深度分析和實用指南中受益。不要錯過這個機會,成為AI領域的領跑者。點擊訂閱,與未來同行! 訂閱:https://rengongzhineng.io/
【本周AI新聞: 炸裂的一周- ChatGPT新圖像生成席卷全網 和 Google的 瘋狂輸出!】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8DofYAE6K/
想象一塊畫布逐漸被喚醒:先是模糊的筆觸勾勒出地平線,隨后野馬的輪廓浮現,它們在波羅的海崎嶇山脈間奔騰,每一個細節如夢境般依次顯現。本文將深入探討一種前沿的人工智能模型——GPT-4o——是如何通過自回歸方式“逐步夢想”出圖像的。我們將用“山中野馬”這一形象比喻,來闡釋這種順序式圖像合成的技術原理,并與其他生成方法(如擴散模型、對抗生成網絡GAN、以及混合型變換器)進行比較,進而思考這種“流動式”圖像生成對未來AI創意力意味著什么。
從語言到視覺:自回歸模型進軍圖像生成領域
生成式AI近年來取得了巨大進展,模型已能生成文本、圖像乃至視頻。盡管生成方法種類繁多,但來自語言領域的強大范式——自回歸模型(Autoregressive Model)正掀起圖像生成領域的新浪潮。
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GPT 類模型通過“預測下一個詞”獲得了驚人的流暢度。GPT-4o 將這一理念擴展至視覺領域——它本質上是“圖像領域的 GPT”,通過逐步生成“圖像Token”(圖像令牌),直到拼湊出完整圖像。
自回歸圖像生成:從文本基礎邁向視覺創新
自回歸模型核心原理
以 GPT-4o 為代表的自回歸模型,將圖像生成任務分解為“逐Token預測”的過程。這些系統借鑒語言建模的思想,在前一步輸出的基礎上,迭代性地預測下一個“圖像補丁”或Token,其聯合概率分布可表示為:
P(z1,z2,...,zN)=P(z1)?P(z2∣z1)?P(z3∣z1,z2)?P(zN∣z1,...,zN?1)P(z_1, z_2, ..., z_N) = P(z_1) \cdot P(z_2|z_1) \cdot P(z_3|z_1, z_2) \cdots P(z_N|z_1, ..., z_{N-1})P(z1?,z2?,...,zN?)=P(z1?)?P(z2?∣z1?)?P(z3?∣z1?,z2?)?P(zN?∣z1?,...,zN?1?)
其中 ziz_izi? 表示離散圖像Token。與擴散模型不同的是,自回歸模型一次生成一個Token,無法回頭修改,因此適合“實時流式輸出”——這對于交互式應用尤為關鍵。
GPT-4o 的圖像Token化策略
GPT-4o 使用一種分層的向量量化變分自編碼器(VQ-VAE)來將圖像壓縮為離散代碼網格。以256×256圖像為例,編碼后為32×32的Token網格(共1024個Token),每個Token對應一個8×8像素的圖像補丁。
這一壓縮方案兼顧效率與圖像保真度,盡管可能會產生一些偽影,但現代方法通過以下優化手段來緩解:
-
擴展型Codebook:超過8192個圖像補丁,提升精細度
-
多階段細化:先粗略勾勒大致結構,再添加細節
模型結構解析:GPT-4o 如何保持圖像連貫性
Transformer 架構機制
GPT-4o 所采用的 Transformer 架構利用“自注意力機制”融合局部與全局上下文,關鍵技術包括:
-
軸向注意力(Axial Attention):分別處理圖像的行和列,降低計算量同時保留二維空間結構
-
位置編碼(Positional Encoding):為每個Token嵌入其在圖像中的坐標,保持幾何一致性
-
稀疏注意力(Sparse Attention):優先關注最近生成的Token,同時保持全局意識
訓練與優化策略
在訓練階段,GPT-4o 使用“教師強制訓練法”(teacher forcing),通過成對的圖文數據集最小化交叉熵損失函數。麻省理工的研究指出,將模型規模擴展至200億參數后,可以有效處理復雜圖像提示(如“黃昏下帶有運動模糊的野馬群”),同時避免GAN模型常見的“模式坍縮”問題。
逐步生成的圖像生長:波羅的海山脈中的野馬們
要真正體會自回歸圖像生成的魔力,我們可以分階段來看一幅圖像是如何逐漸顯現的。我們以GPT-4o為畫師,逐步“繪制”出一幅野馬奔騰于波羅的海山脈的畫面。每一個階段都代表生成了某一比例的Token,從最初的模糊輪廓到最終高清圖像。這是一場“夢境”的展開,也是AI如何維持連貫性的技術過程。
階段1:畫布蘇醒——模糊輪廓與大致形狀
一開始,畫布幾乎是空白的。GPT-4o 可能只生成了 1% 左右的Token。此時圖像僅有灰蒙蒙的背景,也許隱隱約約出現了地平線或山脈的輪廓,甚至某個“馬”的幽影。這是模型確定場景結構的第一步:設定天空的主色調、光線方向、地面與天空的分布等。
這階段最關鍵的是 構圖設定,就像藝術家用鉛筆勾勒一張草圖。GPT-4o 利用訓練中學到的常識(如“馬通常在地上而不是空中”)來安排畫面內容。
階段2:形態顯現——馬匹輪廓與山巒成型
當生成進度達到約10–15%時,圖像中的形狀開始變得清晰。你可以看到幾匹野馬的剪影——可能有一匹揚起前蹄,其他幾匹在奔跑中。山的輪廓也更明顯了,呈深綠色或灰色,背景可能有日落的漸變天空。
此時,GPT-4o 已決定:
-
有多少匹馬
-
它們的相對位置與動作姿勢
-
山脈的布局與透視
技術上,模型在放置每個新Token時,會 參考之前的Token,以確保馬的身體是完整連貫的,比如頭部、身體、腿的位置相接,不會“漂浮”或錯位。
階段3:色彩與動感——定義顏色、動作與動態
大約在生成進度25–30%時,圖像開始具有獨特的視覺風格。野馬的顏色區分開來,可能有深棕或黑色,陽光在它們身上閃耀,蹄下塵土飛揚。山體呈現更豐富的色彩:巖石、森林、甚至雪頂等。天空可能有幾縷云彩。
此階段的任務是細化 局部一致性。例如:
-
駿馬的鬃毛若向右飄動,說明它正朝左奔跑,接下來的腿部Token也會體現出“奔跑”而非“站立”的姿態
-
若陽光來自左方,山體和馬的陰影也會與此一致
GPT-4o 利用 自注意力機制,確保不同部分之間的一致性。它不會孤立地處理每個Token,而是結合上下文進行預測。
階段4:輪廓清晰——邊界與細節開始明確
當圖像生成進度達到約50%時,畫面變得相當清晰了。你能看到每匹馬的眼睛、肌肉線條、馬蹄和鼻孔等細節。山上的樹木輪廓也清晰可辨,甚至可能出現湖泊倒影,天空則展現清晰的云層結構。
此階段重點是銳化邊緣與結構細節。GPT-4o 會:
-
加強馬體輪廓與天空之間的對比度
-
添加眼睛的高光,或者鬃毛紋理的細節
-
根據已經生成的部分,選擇最合理的Token來補全局部細節
這相當于藝術家使用細筆描繪面部表情與輪廓邊緣,讓整個畫面更加立體真實。
階段5:精雕細琢——鬃毛飛舞、巖石嶙峋、塵土飛揚
大約生成到70%時,圖像進入了精細化階段。你能看到:
-
馬鬃的根根分明
-
巖石上的紋理、陽光下的反光
-
湖面的波紋、天空的倒影
-
塵土被馬蹄激起的顆粒感
此階段體現了 GPT-4o 高頻細節生成的能力。模型需要極度精準地控制:
-
紋理方向(如鬃毛與風向)
-
高光位置(例如在馬汗水的反光處)
-
空間透視與遠近細節層次(遠山模糊、近景清晰)
這一階段,GPT-4o 的注意力機制會更加集中于小區域的Token選擇,但同時仍保持全局一致性,比如陽光角度、動作方向等。
階段6:一致性校驗——微調細節與過渡銜接
生成進度超過80%后,圖像的變化肉眼可能不易察覺。但此時GPT-4o 正在做最后的校對與微調:
-
調整邊緣的鋸齒,使其更平滑(類似抗鋸齒)
-
平衡相鄰區域的顏色過渡,消除突兀感
-
若某匹馬缺少塵土、呼出的白氣等動態細節,則補上這些Token
雖然模型不能“回頭修改”已有Token,但可以通過選擇合適的相鄰Token來填補過渡區域,達到視覺上的連貫統一。
階段7:高清完成——每一個像素都歸位
當100% Token生成完畢,GPT-4o 解碼所有Token,輸出最終圖像:一幅震撼的高清畫面,野馬奔騰在波羅的海山脈中,陽光照耀著雪峰,近處馬匹肌肉分明,甚至能數出地上的青草葉片。
這是 自回歸模型完美結尾的時刻,靠的正是:
-
Transformer 的全局上下文感知
-
良好的訓練數據與tokenizer設計
-
隨時間逐步建構并保持一致性的“創作過程”
自回歸 vs 擴散模型 vs GAN vs 混合模型:GPT-4o 的定位與對比
生成模型的發展分化出了多種技術流派。GPT-4o 的自回歸方法只是其中一種,其他代表還包括擴散模型、對抗生成網絡(GAN)以及多種Transformer混合架構。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對比:
-
生成速度
-
圖像質量與一致性
-
控制能力(可控性)
-
實時交互能力
🎯 擴散模型:精細但慢
代表模型:Stable Diffusion、DALL·E 2、Imagen等
機制:從純噪聲出發,通過“去噪”一步步逼近真實圖像
優點:
-
細節豐富,畫質極佳
-
能在生成過程中反復修正錯誤
-
支持修圖、重繪、局部生成(如 inpainting)
缺點:
-
慢! 一張圖要反復運行幾十甚至上百步
-
中間步驟圖像是“噪聲+模糊”,無法實時顯示中間狀態
-
算法復雜,部署成本高
? 自回歸模型(GPT-4o):一步步生成,每步都有效果
機制:從第一個圖像Token開始,每一步都根據已有Token預測下一個
特點:每生成一步,圖像就“成長”一步,直到最終完成
優點:
-
生成速度快,無需反復計算整張圖
-
支持“流式展示”——每幾個Token就可以預覽一次圖像進展
-
條件控制簡單:只需將提示文本作為前置Token即可
缺點:
-
一旦錯誤生成了某個Token,后續無法修改(沒有“反悔”)
-
對細節還原可能略遜擴散模型,但通過更大的模型規模已在彌補
總結一句:GPT-4o 是“邊畫邊想”的藝術家,擴散模型則是“先打草稿再一遍遍修改”的工匠。
🧠 GAN(對抗生成網絡):快速、高保真,但不穩定
代表模型:StyleGAN、BigGAN、VQGAN
機制:由生成器與判別器對抗訓練,生成器試圖“騙過”判別器生成逼真圖像
優點:
-
生成速度極快(一次性出圖)
-
圖像質量非常高,尤其在人物面部等單一場景上表現優異
-
很適合高分辨率圖像
缺點:
-
訓練難度大,容易“模式崩潰”(只會生成幾種風格)
-
控制能力差,不容易指定具體內容或風格
-
多物體、多場景組合能力差,難以處理復雜提示
GAN 的生成就像一鍵“噴圖”,效果驚艷但難以駕馭方向。而 GPT-4o 可以按“故事邏輯”一步步創作。
🤖 混合方法:融合兩者優點的嘗試
代表模型:HART、Parti、MaskGIT、Muse
機制:通常先用自回歸快速生成結構草圖,再用擴散模型精細化細節
優點:
-
同時兼具 速度 + 質量
-
比純擴散模型快 5-10 倍
-
控制能力強,可用于復雜場景
-
支持并行生成多個Token(如MaskGIT)
缺點:
-
模型結構更復雜,訓練成本高
-
實時展示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不如AR那么自然)
這些模型的策略正是:“先用AR模型畫大圖,再讓擴散模型修修補補”。
📚 現實世界中的應用與啟示
GPT-4o 并不僅僅是個研究樣本,它的“逐步生成圖像”能力正帶來深遠的現實影響,特別適用于以下幾個方向:
1?? 生成式敘事與互動媒體
想象一個故事平臺,AI 能根據小說或游戲劇情實時生成插圖。例如:
作者寫道:“傍晚時分,五匹野馬沖入波羅的海山脈,蹄聲如雷。”
GPT-4o 立即開始繪圖,從模糊剪影到完整畫面,隨著故事節奏逐步呈現。
更驚艷的是:游戲設計師可以讓畫面根據玩家選擇動態生成,甚至根據天氣/情緒調整場景(如“現在下雨了,請生成黃昏雨中奔跑的馬群”)。
這就像隨身帶著一個“畫風百變的概念藝術家”,為每個劇情節點實時“繪圖”。
2?? 動畫與分鏡:一鍵出概念圖
電影導演或游戲美術可使用 GPT-4o 快速創建分鏡圖。例如:
-
“在金色夕陽下,騎士登上海岸” → 立即生成十種視覺草圖
-
“同一場景,切換為夜間暴雨效果” → 幾秒即可得圖
這使得創意團隊可以在概念階段快速試驗不同構圖、氣氛與風格。尤其對中小型創作者是極大賦能。
3?? 圖形設計與創作工具插件
未來,Photoshop 或 Figma 中或許將集成 GPT-4o 模型:
-
你畫一個粗略輪廓
-
GPT-4o 自動填充細節、生成貼圖
-
你通過自然語言微調(如“讓這里變得更光滑”)
相比擴散模型那種“等十幾秒才出完整圖”,GPT-4o 每一筆都能看見,更適合人機互動創作。
4?? 實時渲染與 XR 擴展現實體驗
在增強現實(AR)或虛擬現實(VR)場景中,GPT-4o 可用于:
-
生成你眼前看到的內容風格化版本(如“這條街變成梵高風格”)
-
在你四處轉頭時,邊走邊生成新的景色
甚至通過眼動追蹤技術,實現注視區域高精度生成,外圍區域低精度,從而節省計算資源,實現真正意義的“AI驅動實時沉浸感”。
5?? 教育、博客與創作者工具
老師可以快速用文字生成教學插圖,如“展示自回歸圖像生成的過程”。
博主可以用它為文章自動生成封面圖、視覺示意圖。
學生、個人創作者,不需懂設計,也能將創意變為圖像。
?? 挑戰與思考
當然,強大生成能力也伴隨風險:
-
誤用風險:假圖造謠、偽造事件、惡意合成
-
版權與創作價值問題:原創藝術與AI生成內容的界限模糊
-
能源消耗:大模型訓練與推理都需大量算力
解決方法包括:
-
數字水印與真偽識別機制
-
合理使用協議與平臺監管
-
模型壓縮與低功耗本地運行等技術優化(如 MIT 的 HART 模型可在手機上運行)
🎨 “流動的夢境”:AI 如何模擬人類的想象
GPT-4o 的“逐Token生成”不僅是一種技術機制,它其實模擬了人類的思維流程:
-
人類想象也不是一次到位的——我們先想到一個模糊概念(比如“馬奔騰”)
-
然后腦中逐漸填充出細節:動作、光線、背景、顏色……
-
最后我們可能重新想象某個細節——這類似“擴散模型的反復潤色”
-
但“逐步構建”的過程,正是 GPT-4o 的核心方式
GPT-4o 的圖像生成不是靜態輸出,而是一個連續的思考過程,就像 AI 在“做夢”。
你甚至可以記錄每個Token的生成過程,還原整個“AI夢境的構建軌跡”——這不僅可視化了模型的“思路”,也讓生成更可控、更可解釋。
🔮 展望未來:一切皆可串流,一切皆可生成
未來,我們或許會看到:
-
一個模型生成文字、圖像、聲音甚至視頻,一次生成整個多媒體故事
-
AI輔助創作成為主流,人類負責指導與創意,AI負責實現
-
新型社交平臺誕生:不是分享靜態圖文,而是分享“AI夢境”:可交互、可定制、為你專屬生成
? 總結:從逐Token構建,到逐步改變世界
GPT-4o 的自回歸圖像生成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快、更可控、更具互動性的AI創作方式,也展示了AI“想象力”的雛形。
就像山中奔騰的野馬,它既充滿原始能量,又在每一步中小心安排——從起筆到完工,它既是狂野的想象力,也是精致的工程。
未來,我們與 AI 的共創,將不再是工具使用關系,而是真正意義的“協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