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恢復通常側重于物理基礎設施,如硬盤和網絡設備,而勒索軟件恢復則涉及數據完整性和防范網絡威脅。
BackBox 產品管理副總裁 Amar Ramakrishnan表示,在災難中,企業可能面臨硬件受損等問題,但在網絡安全事件中,企業只需要填補漏洞,重置設備等。由于自然災害會以多種方式影響數據中心,因此企業必須制定多項計劃,并明確規定優先事項。
Ramakrishnan認為,了解并記錄哪些情況需要配備設備,哪些不需要,是災難恢復計劃流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災害和勒索軟件攻擊都會給公司帶來巨大的損失。Arcserve 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銷售副總裁 Steve Butterfield表示,雖然每種類型的攻擊各不相同,但都可能造成災難性損失,導致企業長時間停業或完全停止運營。
許多組織從合規性角度出發,采取災難恢復和網絡事件響應措施。Qmulos 公司合規戰略副總裁 Igor Volovich 認為,有些時候,他們所做的準備只是最低限度的工作。雖然這樣做是必要的,但還不夠。他建議,更好的辦法是將合規要求視為詳細的指南,并根據自動收集、分析和實時報告的數據采用更全面的視角。這當然包括加強安全態勢,以及制定或更新全面的災難恢復計劃。Butterfield表示,企業的災后恢復計劃應包括數據備份策略,包括恢復重點目標(RPO)和恢復時間目標(RTO),以及數據恢復、系統恢復和業務連續性的詳細程序。
有效的備份方案是必須的,Butterfield?建議遵循?3-2-1-1?策略。3-2-1-1 策略指的是保留三份數據副本(一份主副本和兩份備份),其中兩份以兩種格式存儲在本地,一份存儲在云或安全存儲的異地。最后一個代表不可變存儲,即備份以一次寫入、多次讀取的格式保存,無法更改或刪除。
Butterfield表示,不可更改性與加密的不同之處在于沒有密鑰,因此不可能讀取或逆轉不可更改性。這為企業提供抵御任何災難的最后一道防線。此外,Butterfield還提倡使用云存儲,因為云存儲具有“無與倫比的可擴展性和靈活性”。一些云解決方案通過自動備份和復制到多個數據中心來實現快速恢復,這樣,即使本地發生災難,數據仍然可以訪問。但是,除了云,企業還可以考慮硬盤備份,它既可靠又經濟實惠。Butterfield認為,硬盤是長期數據歸檔的絕佳選擇,尤其適用于異地氣隙存儲--無論是虛擬還是物理氣隙。
對于大量數據而言,硬盤的成本效益也非常高。在制定恢復戰略時,Ramakrishnan 建議針對不同的潛在危機制定不同的計劃,并將其存儲在網絡運營中心的物理文件夾中,同時提供電子副本。“雖然電子訪問至關重要,但實體文件提供了有形的備份,在數字系統可能受到損害的情況下也很容易訪問。
”如果工程師能做好充分準備來處理突發事件,那么無論是面對自然災害還是勒索軟件攻擊,都能減少業務停機時間。此外,Ramakrishnan表示,要讓網絡團隊及安全團隊參與到災難恢復計劃中,以確保發生意外情況時,能夠得到網絡團隊的指導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