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斯信道下通信感知一體化的性能極限(劉凡)
文章目錄
- 背景


背景
通信和感知在硬件結構上相似,高效地利用資源,實現相互的增益;
感知是基于不同的任務,比如目標檢測(檢測概率,虛警概率),估計任務(從收到的信號中去估計有用的參數,均方誤差,CRB),識別(知道目標的語義信息,就是目標分類,識別準確率),這些感知指標基本都是可靠性
指標,感知的結果難以量化成一個比特,所以我們不去討論感知的有效性。
考慮估計指標,估計參數, E { ( η ? η ^ ) ( η ? η ^ ) T } ? J ? 1 = { E [ ? 2 ln ? p ( Y , η ) ? η ? η T ] } ? 1 \mathbb{E}\Big\{(\mathbf{\eta}-\mathbf{\hat{\eta}})(\mathbf{\eta}-\mathbf{\hat{\eta}})^{\mathrm{T}}\Big\}\geqslant\mathbf{J}^{-1}=\Big\{\mathbb{E}\left[\frac{\partial^{2}\ln p(\mathbf{Y},\mathbf{\eta})}{\partial\mathbf{\eta}\partial\mathbf{\eta}^{\mathrm{T}}}\right]\Big\}^{-1} E{(η?η^?)(η?η^?)T}?J?1={E[?η?ηT?2lnp(Y,η)?]}?1,估計的參數是 η \eta η(比如距離、速度和角度等),比如發射一個信號打到一個目標上,返回的信號就攜帶了關于這個目標信息。信號記作 Y \mathbf{Y} Y,服從一定概率的隨機變量, η \eta η也是隨機變量(列向量),拿到 Y \mathbf{Y} Y對 η \eta η作估計,記作 η ^ \hat{\eta} η^?, 求MSE即 E { ( η ? η ^ ) ( η ? η ^ ) T } \mathbb{E}\Big\{(\mathbf{\eta}-\mathbf{\hat{\eta}})(\mathbf{\eta}-\mathbf{\hat{\eta}})^{\mathrm{T}}\Big\} E{(η?η^?)(η?η^?)T},統計里MSE有下界,下界就是CRB(CRB是感知的性能極限),CRB的PDF越尖,包含目標的信息就越多,它的逆就是誤差的bound(CRB的PDF多尖定義為Fisher Information,Fisher Information是聯合分布 p ( Y , η ) p(\mathbf{Y},\mathbf{\eta}) p(Y,η),為什么是聯合分布,這是一個貝葉斯的CRB),聯合分布 p ( Y , η ) p(\mathbf{Y},\mathbf{\eta}) p(Y,η)對 η ) \mathbf{\eta}) η)求二階導取期望, [ ? 2 ln ? p ( Y , η ) ? η ? η T ] \left[\frac{\partial^{2}\ln p(\mathbf{Y},\mathbf{\eta})}{\partial\mathbf{\eta}\partial\mathbf{\eta}^{\mathrm{T}}}\right] [?η?ηT?2lnp(Y,η)?]叫Hessian矩陣(海森矩陣,Hessian矩陣求期望就是Fisher信息矩陣
),海森矩陣求期望再取逆叫做CRB matrix
,矩陣 { ( η ? η ^ ) ( η ? η ^ ) T } \Big\{(\mathbf{\eta}-\mathbf{\hat{\eta}})(\mathbf{\eta}-\mathbf{\hat{\eta}})^{\mathrm{T}}\Big\} {(η?η^?)(η?η^?)T}在半正定意義上大于等于Hessian矩陣的逆,對 { ( η ? η ^ ) ( η ? η ^ ) T } \Big\{(\mathbf{\eta}-\mathbf{\hat{\eta}})(\mathbf{\eta}-\mathbf{\hat{\eta}})^{\mathrm{T}}\Big\} {(η?η^?)(η?η^?)T}求跡tra,將所有誤差加起來,CRB一般是 { E [ ? 2 ln ? p ( Y , η ) ? η ? η T ] } ? 1 \Big\{\mathbb{E}\left[\frac{\partial^{2}\ln p(\mathbf{Y},\mathbf{\eta})}{\partial\mathbf{\eta}\partial\mathbf{\eta}^{\mathrm{T}}}\right]\Big\}^{-1} {E[?η?ηT?2lnp(Y,η)?]}?1求trace。
一般的CRB中 η \eta η是確定變量, p ( Y , η ) p(\mathbf{Y},\mathbf{\eta}) p(Y,η)會變成似然函數(可以這樣理解,觀測數據和參數的聯合分布
,當其中一個給定
,為了使得PDF最大
,去優化另外一個,都是優化似然函數
)。
半正定 (positive semidefinite)矩陣表示一個對稱矩陣,其所有特征值都非負。
這意味著,對于任意非意 x \mathfrak{x} x,都有:
x T ( E { ( η ? η ^ ) ( η ? η ^ ) T } ? J ? 1 ( η ) ) x ≥ 0 \mathbf{x}^T\left(\mathbb{E}\Big\{(\eta-\hat{\eta})(\eta-\hat{\eta})^\mathrm{T}\Big\}-\mathbf{J}^{-1}(\eta)\Big)\mathbf{x}\geq0\right. xT(E{(η?η^?)(η?η^?)T}?J?1(η))x≥0
下面討論性能極限(通信人的傳統),研究一個新的通信系統第一步先搞清楚性能極限,兩個極限:速率和CRB,此時性能極限就不是一個點了,而是一個邊界,相當于2元的優化問題。速率和CRB如果同時達到最優(CRB最小,Rate達到最大,為Bound B矩形邊界,意味著通信和感知之間沒有任何矛盾
),Bound A是Time sharing
可以達到的界,最優的CRB在左下工作點概率是P1,最高的rate在右上工作點概率是P2,P1+P2=1,概率變化就可以得到Bound A直線,這條線叫做分時內界(time sharing inner bound)
,代表資源上通信和感知正交分配
的情況(通信和感知沒有共享資源)。一個比較實際的折中
就是Bound C,通信和感知有一部分資源
是共享的。
如何分配通信和感知的資源
:通信和感知有不同的評價指標,對資源的分配和調度就有不同的側重點。比如正交分配(在時間、頻譜或者波束上分配通信和感知,時分、頻分和空分)。另外是一體化波形,會得到Bound C,如何找到Bound C并且逼近。
找到這條界:ISAC信道分為3種,1)強耦合:通信的目標也是感知的目標;2)中度耦合:感知和通信分成兩條徑都被手機接受;3)弱耦合:通信和感知的兩個目標在物理上隔得很遠。三種耦合程度部分決定了邊界的形狀。
強耦合,抽象成兩個subspace,兩個subspace方向相同,朝一個方向打,通信和感知完全復用。中度耦合,復用就是各自的投影。弱耦合,兩個空間正交,不得不正交分配資源,資源沒辦法復用。
如果考慮一個簡單的beamforming問題,對于某個目標角度的CRB的優化,通信速率滿足一個門限和一個功率的約束。
向量高斯信道,MIMO或者OFDM信道
。
感知接收機和發射機是否分開:
自發自收,一個通信用戶,一個或者多個Target,ISAC的發射機,感知接收機。
發和收分開,但是中間可以用光纖連接,接受合作。
Y c = H c X + Z c , Y s = H s ( η ) X + Z s \mathbf{Y}_\mathrm{c}=\mathbf{H}_\mathrm{c}\mathbf{X}+\mathbf{Z}_\mathrm{c},\mathbf{Y}_\mathrm{s}=\mathbf{H}_\mathrm{s}(\mathbf{\eta})\mathbf{X}+\mathbf{Z}_\mathrm{s} Yc?=Hc?X+Zc?,Ys?=Hs?(η)X+Zs?其中 Y c \mathbf{Y}_\mathrm{c} Yc?是通信接收信號, Y s \mathbf{Y}_\mathrm{s} Ys?是感知接收信號; X \mathbf{X} X是一個unified waveform
,隨機變量(只有隨機信號才能攜帶信息);樣本協方差矩陣,假設有N個天線,一個block的長度是T, X \mathbf{X} X就是一個N×T的矩陣(或者對應OFDM中N個OFDM符號,每個符號有T個子載波), X \mathbf{X} X的共軛轉置/T就是樣本協方差矩陣;求期望就是統計協方差矩陣。
一些重要的假設:
雷達的感知,感知的目標不能發射信號;
ISAC信號 X \mathbf{X} X對于感知接收機是已知
的,因為在自發自收和發和收分開兩種場景下,都是連接的。但是對通信接收機是未知的。
η \mathbf{\eta} η是IId
,每T個symbol,iid地變化一次。
通信的channel, H c \mathbf{H}_\mathr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