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集《大乘起信論》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四頁,卯三、總顯四種大義。

這一大科是講到心生滅門。生滅的因緣是依止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當中有兩種功能:一個是覺,一個是不覺。覺悟的功能又分成兩種:一個是始覺,一個是本覺。我們今天講到本覺,本覺當中又分成兩種,前面的一科是隨染本覺,是約著本覺的作用來說明本覺;那這個地方是講到性凈本覺,是約著本覺的體性。我們如何了解本覺的體性?從四種殊勝的功能來了解這個本覺的體性。看論文:

復次,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凈鏡。

本覺的體性開展出來,有四種殊勝的功能,簡單的說有兩種:一個是虛空,一個是凈鏡,也就是說本覺有空如來藏跟不空如來藏。從空的角度,講出一個譬喻就是虛空,這個虛空前面也說過了。法藏大師解釋虛空是用二義:第一個周遍義,就是本覺能夠周遍十法界,在十法界的眾生當中都具足了本覺,叫做虛空;第二個虛空是無差別義,就是法界一相。這個本覺它是在凡不減,在圣不增,出生死而不染,證涅槃而非凈,它沒有增減的差別,就是空如來藏;其次,它不空,就像一個鏡子有能生義,能夠顯現種種自利、利他的功德:就是一個是空如來藏,一個是不空如來藏,從這兩個角度來了解本覺的體性。

云何為四?一者、如實空鏡;二者、因熏習鏡;三者、法出離鏡;四者、緣熏習鏡。

有四種,這四種我們先看第一個。

一者、如實空鏡。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非覺照義故。

本覺的體性,第一個是如實空。什么叫空呢?就是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雖然這個本覺有時候是被不覺所蒙蔽,它會顯現種種的天、人、餓鬼、畜生的雜染境界;但是從本覺的體性當中,它是遠離一切的境界之相。說虛空,你用墨汁去潑虛空,你也不能染污虛空;你用白色的油漆去潑虛空,虛空也是一個如的境界:它是遠離一切黑白的境界相。所以簡單的說它是非覺照義故。

非覺照義蕅益大師解釋說:它不是凡夫的妄念能夠分別出來的。就是說我們凡夫在整個社會的發展,他一天到晚打妄想,他能夠發明很多很多的東西,他能夠想出各式各樣的資具出來;但是我們凡夫的歷史經過百千萬劫以后,沒有人能夠想到本覺的內涵,不可能,因為它是非覺照義故,它不是你向外追求而能夠覺照得到的。

天臺《小止觀》里面講到對治魔事,就是你在修行的時候有魔障應該怎么辦呢?智者大師他教授兩個方法:第一個有相行,就是歸依三寶,念佛、念法、念僧,你或者念佛、或者誦經、或者依止大眾的僧團憶念三寶的力量,這叫有相行;第二個,智者大師告訴我們無相行,就是你安住在空性,魔王不能干擾你。

這個無相行在寶靜大師的注解當中,他講一個公案說:佛在世的時候,佛陀去托缽,魔王要障礙佛陀,就現出一個牧牛人的相狀,手上拿著一個手杖,披頭散發站在一個大石頭上,非常的驕慢。佛陀拿著缽安詳走過來以后,魔王就跟很驕慢的問佛陀說:瞿曇,你要到哪里去?佛陀一看就知道這個牧牛人是魔王,就反問魔王說:那你要到哪里去呢?魔王就很高傲的說:我就帶著這些牛在人間、天上到處的享樂。我們知道魔王就是修習善業,他歡喜布施、持戒,但是他沒有出離心,貪著五欲就變成魔王。所以他說:我是一個牧牛者,我帶了很多的眾生去積集善業。積集善業干什么呢?不是追求無上菩提智,是受用這些五欲的果報,所以我的活動范圍就在人天里面活動。

魔王很高興的講完以后,就問佛陀說:瞿曇你到哪里去呢?佛陀說:我要去的地方是你不能去的地方。什么叫做不能去的地方?寶靜大師說:就是安住在空性。就是說當魔王干擾你的時候,你能夠觀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的時候,魔王找不到你,因為非覺照義故。就這個地方不是一般的意識分別心所能夠到達的境界,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個地方講這個空,不是我們向外攀緣所能夠覺照的,是依止我空、法空的智慧才能夠相應的。

二者、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于中現。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眾生故。

這個本覺的體性有四種相貌,簡單的說就是體大跟相大。前面的如實空是講它的體大,這以下的二、三、四是講它的相大。相大當然就講不空,相大當中的第二段是一個總說。

因熏習鏡,這個因我們解釋一下。因就是生起清凈法的因種,它有能生義,生起種種的清凈法。

我們看它的解釋,謂如實不空。這以下有兩段,兩段當中第一段是約著所顯現的境界:一切世間境界之下,都是在本覺的體性顯現。這個境界跟本覺是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法藏大師說:不出就是不離,不入就是不即,不離不即。這個是講到第一個情況。第二個是不失不壞,它不失去也不減少。法藏大師說:這個一切的因緣相在本覺的體性顯現,不出不入是解釋它的法性本來空寂,不失不壞是解釋因果絲毫不爽。不管空、不管因果,都是依止一心而顯現,所以講常住一心。

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一切法的本性就是本覺的體性。這一段是講到它所顯現的萬法。不過從本論的意思來看,它的因熏習鏡是講下一段,是約著能顯現的覺體;前面是約著所顯現的萬法。本論的重點是下一段,約著能顯現的覺體。

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眾生故。這個本覺的空,它不是頑空,它有對治染法的功能,這染法不能染,它不動的體性具足無漏的功德來熏習眾生。具足無漏熏功德故,在法藏大師的注解說叫做本覺內熏。就是說我們這一念明了分別的心性,無量劫當中在三界一次一次的打滾,流轉三界中,這是一個很長的時間。但是我們內心當中有一種功能在不斷的提醒我們,或者說是熏習我們,告訴我們要怎么樣呢?厭惡生死,欣求涅槃,就是有一種功能,叫做本覺內熏。

本覺內熏這句話,蕅益大師講得很詳細,他說:這個本覺內熏,就是一種出世的善根。什么叫出世的善根呢?蕅益大師進一步解釋說:佛性雄猛,不可破壞。就是我們的本覺里面這個不空如來藏,它有一種非常堅定的體性,這個體性會引導我們厭惡生死,欣求涅槃,那這個體性是非常堅固的。不管你過去曾經造了多少五逆十惡的罪業,都不能破壞這種佛性內熏的功能,它不為一切法所破壞,而能夠破壞一切法。

過去,美國有一個碩士,這個碩士后來出家了,出家以后他修行的章法就是朝山,到美國各地去拜山。拜山以后他寫下心得,叫做《修行者的日記》。他在朝山當中,有些人羞辱他,有些人贊嘆他、供養他,有人就問他說:你是一個碩士,依你的資糧力,你在人世間可以享受榮華富貴,你為什么要出家,在這個地方辛辛苦苦的拜山呢?這個比丘就回答他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出世的善根,當這個善根被啟動以后,不是任何的境界所能夠障礙的。就是蕅益大師說的佛性雄猛,不可破壞。

我們可以這樣講:一個人說要出家修行,他覺得很多很多的障礙、很多的罣礙──這個人沒有真正的發心。就是說一個人善根真正被啟動的時候,所有的障礙都不是障礙。你覺得出家有很多的障礙,那表示你還活在你的妄想當中,你真實的因熏習鏡那個不空如來藏的善根沒有真正的觸動。

所以這個地方講:我們本覺的體性雖然是空,但是這個空里面有一種潛伏的功能。它干什么呢?具足無漏熏眾生故,它白天、晚上不斷的告訴我們要厭惡生死、欣求涅槃。當然我們沒有去注意它,這個功能對我們就不能產生一定的效果;雖然它沒有顯現,但是功能是存在的,這個叫做本覺內熏。這個是不空(或者講相大)的一個總說。這個本覺內熏,到底它的內心是產生什么樣的功能?這以下分兩段:

三者、法出離鏡。謂不空法,出煩惱礙智礙,離和合相,淳凈明故。

這個地方是約著自受用的功德來說。這個法,什么叫法呢?這個法就是戒定慧。這個本覺的內熏,它會引生一種戒定慧的功德,它能夠對治我們的煩惱,叫做出離。我們看論文:謂不空法,當這個本覺內熏的功能假藉我們聞思修的因緣啟動以后,就有出煩惱礙跟智礙的功能。這個煩惱礙就是煩惱障,這個智礙就是所知障,遠離這些和合相(本論里面看到和合相,你就知道是阿賴耶,阿賴耶識它是一個真妄的和合。),破除這個阿賴耶相,恢復我們的本性清凈。

法出離鏡這個地方很重要,就是說你要相信你心中的戒法、或者是禪定法、或者智慧之法,是能夠對治煩惱的,你要相信這件事情。我們無量劫來在心中熏習很多的煩惱,各式各樣的煩惱都有,貪欲、瞋恚、忌妒、高慢,你要能夠相信這些煩惱都是虛妄相,因為顛倒生、因緣有是虛妄。什么是真實相呢?就是我們內心當中的本性是能夠出離的,那種真實的功德是能夠對治虛妄相,就是光明能夠破除黑暗,這個地方叫法出離鏡,這個法有出離煩惱的力量。

四者、緣熏習鏡。謂依法出離故,遍照眾生之心,令修善根,隨念示現故。

這個緣,這個地方指的是利他的功德,成就眾生得度的因緣。謂依法出離故,遍照眾生之心,令修善根,隨念示現故。當本覺不空的因熏習鏡被觸動以后,它能夠成就法出離鏡;以這個清凈心作基礎,能夠遍照眾生的差別根機,使令眾生修習種種的信、進,念、定、慧的善根,隨順眾生心念的好壞,來顯現種種的差別因緣,應以何身得度,就現何身而為說法令他解脫,這個叫做緣熏習鏡。

這個地方是講到性凈本覺,就是我們打妄想的心中,具足如實空跟如實不空這種潛伏功能,等待我們去開發。本論的覺講得很詳細,這個始覺的智慧講到四種始覺智,本覺講到兩種本覺。

這個地方我們作一個總結。

大、小乘的修學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觀心,所以小乘的學者很喜歡說內觀法。這個內跟外的差別就是心——心內跟心外,所以這個內觀法講得非常好,剛開始應該內觀,內觀以后再外觀,依止大悲。大悲是外觀,智慧是內觀,內觀是對心的觀照,就有所不同了。我們整個佛教的修學宗旨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個主題,說是觀照我們這一念心有三種差別:

一、小乘觀心

第一個是小乘的教法,小乘的教法觀心,認為這個心純粹是雜染性,說是心是惡源,形為罪藪,所以我們看不出在小乘的經典當中有所謂的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對贊嘆我們心的本性跟諸佛是沒有差別這樣的話,我們在《阿含經》幾乎是看不到的;我們只看到佛陀告訴我們:我們這一念心是不凈的、是苦惱的、是無常、是無我的,是這樣的一個雜染的心識。因為心是雜染的,只好把它完全消滅了。所以在觀心當中,小乘的學者對心的態度,認為心是純粹的雜染,這是第一個重點。這樣子在破惡方面有很大的力量;但這個生善、度眾生的時候,你用這個觀法會產生很大的障礙。

二、天臺觀心

第二種的觀法就是天臺宗的思想:天臺的圓教思想認為心是完全純凈的。當然它能夠安立圓教,它有它的經論根據,根據《法華》《涅槃》,它認為我們的心完全是清凈的,說是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是完全不存在的。這個時候天臺宗的圓教,它在教理上的認知心是純然清凈,所以他修證的時候,就是正直舍方便,但修無上道,這些枝枝葉葉的對治都不須要,直接的正念真如,這一念心直接觀照到不生不滅的清凈本性。這些所謂的無常觀、業果觀都不須要。利根人,像禪宗的人,直接從一念不生,即名為佛,就悟入了本性。這個是比較樂觀一點,認為心是純然清凈的,這種觀法有它的傳承,《法華》《涅槃》就是這種思想。

三、本論觀心

第三種本論是根據《楞伽經》為基礎,開展出來的:馬鳴菩薩比較中道,他認為:心的本性是清凈,但是帶妄,所以他認為心是真妄和合。說我們這一念心本性是清凈,但是一念的妄動就變成阿賴耶識,就帶妄了,生滅跟不生滅和合。但是值得慶幸的是──真實能夠破除虛妄。所以我們看本論里面講到始覺智四種智慧,它前面的業果觀、無常觀跟空觀,都是對治這個虛妄相;到了第四個的時候,他修無念法門,直接觀照這一念心,覓心了不可得,直接的契證真如。

所以本論比較中道,就是我們這一念心是帶妄,真如帶妄,或者說在纏真如。所以本論后面正式的修行方便,它有對治觀,也有根本觀。根本觀直接的觀照真如,直接的覓心了不可得,就在那個地方安住;雖覓心了不可得,但無始的熏習有一些虛妄的煩惱,那就要假藉這個業果觀、無常觀、空觀善巧對治了。所以本論對心的態度,認為是真妄和合,這個觀心法門基本上有三個重點。到這個地方把阿賴耶識覺的功能都講完了。

寅二、釋不覺義

卯一、總明不覺依覺故無實

前面是講到覺悟的功德,這以下講出不覺的相貌。這當中分兩科,先看卯一、總明不覺依覺故無實,我們看論文:  

所言不覺義者,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念無自相,不離本覺。

這個不覺的相貌,法藏大師說:本論當中的不覺有兩種相貌:第一個是根本不覺,或者說是根本無明;第二個是枝末不覺,或者講枝末無明。這一段是先講根本不覺。

什么叫根本不覺呢?

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念無自相,不離本覺。說是我們這一念心:剛開始是清凈本然、離諸對待,是沒有個體生命的差別。那怎么會有不覺呢?剛開始就是我們不能夠如實了知真如的法是平等不二的。就是我們剛開始的生命現象,是沒有我相、人相的對立,那是一切法如的相貌,如的相貌本來是非常好。

但是不覺心起,而有其念。我們的心剛開始是怎么回事呢?說真如不守自性,一念的妄動,我們總是覺得應該要向外攀緣比較好,生起一個向外攀緣的心就動,就不覺心起;不覺心起以后,而有其念,就產生很多個體的生命現象出現。

就是剛開始的生命是離諸對待的,沒有時間相、沒有空間相、沒有差別相,開始動了第一個念頭以后,糟糕了!開始有時間、空間、各式各樣的因緣果報,就是從最初的一念妄動。這個妄動是念無自相,不離本覺,雖然妄動,但是它不離開我們的本覺。

所以馬鳴菩薩很慈悲,他在說話的時侯,經常會給我們一些鼓勵:雖然打了妄想,但是你要永遠相信──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就是消滅這些妄想是可以做到的。為什么呢?因為本性沒有失掉。

這一段話很重要,根本不覺。我們期末考會考這一段,什么叫根本不覺?就是因為以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就是剛開始我們不能安住在真如的平等法,而向外的妄動,一動了以后,就產生個體生命了,所以這個個體生命不是上帝給我們的,是我們一念妄動,就是十二因緣的第一個無明,無明就產生業力、行,就產生阿賴耶識,就產生很多的果報,這叫根本不覺。這以下講出一個譬喻:

猶如迷人,依方故迷。

若離于方,則無有迷。

眾生亦爾。依覺故迷。

若離覺性,則無不覺。

一個在路途上迷惑的人,他為什么會迷惑呢?因為他有方向的概念,他有東西南北,把東邊當做西邊,把西邊當做東邊,所以他才有所謂的迷惑。如果我們把這個方向的概念都消失掉,那就沒有所謂的迷惑可言。這是一個譬喻,這以下合法:眾生亦爾。依覺故迷。若離覺性,則無不覺。眾生就是因為有本覺,有覺才有所謂的迷,就是說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那如果沒有真如,那當然就沒有所謂的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就是有覺才產生迷,所以離開了覺性就沒有所謂的迷惑可言,說是離開了水就沒有波浪可言。

以有不覺妄想心故,能知名義,為說真覺。若離不覺之心,則無真覺自相可說。

這個地方法藏大師作一個總結。法藏大師說:前面一段,是真有待妄之義,這個真實的功德有對待妄想的義理,真有待妄之義;下面一段是妄有起凈之功,在妄想當中它有生起凈化的功德,妄有起凈之功。

我們解釋一下以有不覺妄想心故,能知名義,為說真覺。

因為有不覺的妄想存在,我們為了要說明這個迷義,才說明這個覺悟,所以真有待妄之義,就是覺悟跟不覺,這兩個因為對立才能夠安立,真有待妄之義,就是有妄想才安立覺。

第二段更重要了,第二段是重點。若離不覺之心,則無真覺自相可說。

你說我們現在在不覺,把不覺消失掉了,完全棄舍這個不覺之心,你也找不到真覺的自相可得,就是妄有起凈之功。就是說我們流轉在三界中,何處是依怙?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是在生滅門活動,我們沒有一個人在真如門安住,沒有一個人。雖然這是生滅門,但是你離開了生滅門,你就不能契入真如門,說是就路還家。我們從最初的覺而變成不覺,但這個不覺跟覺是合在一起的,所以你用無想定把這個不覺的心消滅掉,你也會失掉這個覺的功德,那就錯損菩提了,是這個意思。

這個地方等于是告訴我們:雖然一念的妄動全體變成不覺,但是這個本覺的體性沒有失掉,它有這個意思。當然這一段話的重點還是在發明根本不覺,就是根本不覺是由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這個是說明我們生命的一個源頭,就為什么會有生命呢?就是這樣產生的。我們再看第二段:

卯二、別示不覺虛妄相

復次依不覺故,生三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離。云何為三?

前面一段是講根本不覺,這以下講枝末不覺。這個根本不覺法藏大師說:根本不覺是迷真取妄。對真如平等法生起迷惑,一念妄動就產生這個不覺,迷真取妄,這叫根本不覺。枝末不覺是執妄為真,在妄想當中又把它執為是真實的,就產生一個妄想的相續。例如:我們剛開始眼睛有毛病,從虛空中變出一個花。虛空本來沒有花,就產生一個個體生命的花出來,這個叫做根本不覺。進一步我們認為這個花是真實的,開始對這個花種種的攀緣造作,又引生很多的事情,這個叫做枝末不覺。枝末不覺開展出來有九種相貌,有三細六粗。三細六粗先講三細,三細六粗都是枝末不覺。

一者、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即不動。動即有苦,果不離因故。

當我們最初的一念妄動以后,在我們的清凈本性當中生起的第一個相貌叫無明業相。法藏大師解釋這個業相有兩種意思:第一個是造作義,就是我們下面論文解釋的第一段叫造作義;第二個是招感義,招感果報的功德這叫業相。

一、造作義: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即不動。

當我們最初一念妄動以后,就產生一個業力了。當然業的意思就是動。什么叫業呢?簡單的說就是一種動相,它不斷的活動。當然這個業好一點的可能造善業,不好一點造罪業,那不管是善業跟惡業都是一種動相,就是造作義。

二、招感義,動即有苦,果不離因故。

這個動就是業,業就招感果報,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這些果報從真如來說都是苦惱的,相對涅槃來說它都有老病死的系縛,所以都是苦惱的。

簡單的說:無明業相一言以蔽之,就是一個個體生命真正的開始,就是為什么會有這個我、你這些差別。眾生會有人、畜生、餓鬼這種個體生命,就是一念妄動以后所變現的無明業相。這個業相如果是善業,他的果報會莊嚴一點;如果是罪業,就是卑賤苦惱:這些都是以無明為根本所發動的業相。

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

既然有個體生命,就有一個能照見的,就有能所,就著人來說他有一個能照見相,或者說是能受用。當我們有個體生命以后,我們在個體生命當中,就有一個能受用的東西,能受用的叫能見相。

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

這個是所受用。當然善業強的人,他受用的都是安樂的五塵;罪業所受用的是一個苦惱的五塵。

這一段在法藏大師的判定,都是屬于阿賴耶識,都是依他起性。這三個諸位要注意,一念不覺生三細,這個三細是同時出現的。就是當有無明業相的時侯,也就同時有能見相跟境界相,這都是非常微細的和合識阿賴耶識,都是依他起性。

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我們再看下面的六粗。這個六粗就是前七轉識的作用所產生的遍計所執性,就是這個個體生命在無明業相的個體生命當中,由這個境界的刺激、不斷的造作所產生的六種相貌。

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云何為六?  

這六種相是一者智相,二者相續相,三者執取相,四者計名字相,五者起業相,六者業系苦相。  

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

這個智是一種分別心,特別是第六意識的分別功能叫智相,就是我們依于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我們這一念個體生命的心,跟這個好壞的境界接觸的時侯,就產生很多的虛妄分別,這個分別的緣故,就產生了愛跟不愛。這個愛就是希望,就是說我們在個體生命受用境界的時候,有兩種希望:有些東西我們希望跟它和合,有些東西我們希望跟它遠離。總之,由于境界的受用,先產生一個希望,這個內心當中對種種的東西有所期待、有所希望,這叫智相。這是一個很微細的分別。

二者、相續相。依于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

依止前面的這種智分別的希望,就產生苦受跟樂受。我們跟所希望的境界接觸而產生樂受,跟不希望的境界接觸而產生產苦受,由前面的希望跟境界接觸以后,進一步產生痛苦跟快樂的感受,這個叫相續相。這樣的感受又會加強我們對前面的希望。

法藏大師說:前面的智相是一個點狀的,這個相續相是一個累積性的。就是說我們本來只是對某一個東西希望,但是當你真正接觸的時侯,你產生樂受就加強這個希望;對某一個東西我們是不喜歡的,但是由于業力的因素我們還是要跟它接觸,結果產生痛苦,這個痛苦又加強我們不喜歡的希望。這個相續相,就是把前面的希望變成一種累積性、一種更強烈的希望,叫做相續相。

三者、執取相。依于相續,緣念境界,住持苦樂;心起著故。

依于前面的這種相續,一次一次的去緣念受用這些美好的境界,產生一種住持,這個住持就是產生堅固的執取,對于快樂感受、或者痛苦感受的執取,就產生一種執取相。這個執取相按照我們現在的白話來說,就是一種生命的經驗。

以我個人的一些小經驗:我小時侯有一次生病感冒,感冒當然身體功能比較差;后來我吃一種豆子,吃完以后就吐。從今以后,我看到這種豆子就害怕。這個就是一種生命的經驗,就是你曾經在某一種境界里面受用,一次一次的受用,產生苦樂的感受以后,你就產生一種取著;取著你就產生一種所謂的執取相,對好的東西的執取,對壞的東西也產生執取,就產生一種所謂的生命的經驗。

四者、計名字相。依于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故。

透過前面對境界好壞的執取,這個時侯進一步安立各種名言──這個人是好人、這個人是壞人,這個人是我的朋友、這個人是我的冤家,把這個名言安立以后,就使令我們對生命的執取這種概念就更加的堅定,而且把這種執取擴大,無限制的擴大。所以這個名言安立以后,我們的妄想就變得更加復雜,這個分別我執就是這個計名字相產生的,最粗顯的就是計名字相,說是自我意識,就是你心中的概念名言。到這個地方,等于是惑(惑業苦的惑),就是由細到粗,從一個智相、相續相、執取相到計名字相。

五者、起業相。依于名字,尋名取著,造種種業故。  

我們對生命有很多的思想以后,就依止我們的思想去造業了,我們認為這件事情是功德相、是對的,我們就會去做;這件事情對我們有傷害的,我們就避免去做:就依止個人心中的思想概念,去做他認為對的事情,這當中就造業。如果你的概念是正確的就造善業,如果你的思想是錯誤的就造罪業。

六者、業系苦相,以依業受報,不自在故。

你造了業,這個業就有招感義,在三界里面得果報:如果是善業,就招感安樂的果報;是罪業,就招感痛苦的果報。不管安樂、不管痛苦,都離不開老病死的系縛,所以使令我們身心不得自在。這個是果報。最后作個總結:

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

這些三細六粗,一言以蔽之,都是一念心的顛倒引生的,一切的雜染法,都是不覺所引生出來的。

這個六粗相我們簡單的說一下:

剛開始我們從持戒的角度,是先破第五個起業相。剛開始先不要造罪業,先不要問為什么,就是依止對三寶的信心,相信佛陀的教授,能夠使令我們離苦得樂,就是相信佛陀的制教,相信佛陀是一切智者,能夠引導我們離苦得樂。所以我們剛開始持戒的時侯,所破的是起業相。

以持戒作基礎,再修的止觀,那就破第四個計名字相,就破壞我們一種思想的名言。我們凡夫的名言最嚴重的就是貪戀娑婆,我們一直認為娑婆世界是可樂的。

所以以凈土宗來講,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我們在修觀的時候,就是先安立名言,告訴我們:娑婆世界是惡夢者也,極樂世界是好夢者也;極樂世界是醒夢者也,娑婆世界是添夢者也。就是你要用這個佛法的清凈名言,來修正我們的概念,這個止觀就是先破除計名字相,所謂的滅相續心、破和合識。

好!我們把阿賴耶識的覺跟不覺講到這個地方全部講完。

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本文來自互聯網用戶投稿,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場。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pswp.cn/diannao/35272.shtml
繁體地址,請注明出處:http://hk.pswp.cn/diannao/35272.shtml
英文地址,請注明出處:http://en.pswp.cn/diannao/35272.shtml

如若內容造成侵權/違法違規/事實不符,請聯系多彩編程網進行投訴反饋email:809451989@qq.com,一經查實,立即刪除!

相關文章

解決SpringMVC使用MyBatis-Plus自定義MyBaits攔截器不生效的問題

自定義MyBatis攔截器 如果是SpringBoot項目引入Component注解就生效了,但是SpringMVC不行 import lombok.extern.slf4j.Slf4j; import org.apache.ibatis.executor.parameter.ParameterHandler; import org.apache.ibatis.executor.statement.StatementHandler; i…

亮數據,一款新的低代碼爬蟲利器!

在當今數據驅動型時代,數據采集和分析能力算是個人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然而,手動采集數據耗時費力且效率低下,而且容易被網站封禁。 我之前使用過一個爬蟲工具,亮數據(Bright Data) ,是一款低…

力扣隨機一題 哈希表 排序 數組

博客主頁:誓則盟約系列專欄:IT競賽 專欄關注博主,后期持續更新系列文章如果有錯誤感謝請大家批評指出,及時修改感謝大家點贊👍收藏?評論? 2491.劃分技能點相等的團隊【中等】 題目: 給你一個正整數數組…

【深海王國】小學生都能玩的單片機?零基礎入門單片機Arduino帶你打開嵌入式的大門!(9)

Hi?(?o?)?, 各位深海王國的同志們,早上下午晚上凌晨好呀~辛勤工作的你今天也辛苦啦 (o゜▽゜)o☆ 今天大都督繼續為大家帶來系列——小學生都能玩的單片機!帶你一周內快速走進嵌入式的大門,let’s go! (9&#x…

殷山:摩斯大模型隱私保護技術和應用探索

背景介紹 6月20日下午,“2024信通院數據智能大會”圓滿落幕,摩斯技術負責人殷山在論壇上分享了摩斯在大模型隱私保護技術和行業應用的探索。 殷山發表“大模型隱私保護”主題演講 摩斯技術負責人殷山在“數據智能安全主題論壇“上,帶來“大…

web學習筆記(六十八)項目總結

目錄 1.如何取到對象的第一項的鍵名 2.如何在鍵名不確定的情況下取到對象的第一項的值 3.如何獲取對象的長度 4.計算屬性和watch監聽監聽深層數據 5.樣式穿透 1.如何取到對象的第一項的鍵名 可以通過Object.keys將對象轉化為一個包含對象所有可枚舉屬性名的數組&#xff…

Java中的微服務架構實現方法

Java中的微服務架構實現方法 大家好,我是免費搭建查券返利機器人省錢賺傭金就用微賺淘客系統3.0的小編,也是冬天不穿秋褲,天冷也要風度的程序猿! 在當今軟件開發的環境中,微服務架構已經成為了構建大型應用程序的主流…

NIVision-LabVIEW在灰度圖上畫圓

問題來源 在csdn上看到的這樣一個問題,好像也沒個正經答案,都用chatGPT回答,挺沒勁的。不說提供個vi源代碼,至少也來張截圖嘛。我想著問題也不難,就自己動動手吧。 代碼展示1 1、首先使用imaq ArrayToImage.vi創建了一…

java error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并發修改異常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概述 這個異常在 Java 中通常發生在以下場景:當某個線程在遍歷一個集合(如 ArrayList、HashMap 等)的過程中,另一個線程嘗試修改這個集合的結構(如添加、刪除元素)&#…

java中處理RunTimeException類的方式

在Java中,RuntimeException是所有運行時異常的父類。一些常見的RuntimeException子類包括: NullPointerException(空指針異常):當試圖訪問空對象的屬性或調用空對象的方法時拋出。IllegalArgumentException&#xff0…

sheng的學習筆記-AI-學習向量量化

AI目錄 sheng的學習筆記-AI目錄-CSDN博客 需要學習前置知識:聚類,可參考 sheng的學習筆記-AI-聚類(Clustering)-CSDN博客 什么是學習向量量化 “學習向量量化”(Learning Vector Quantization,簡稱LVQ)是試圖找到一…

【Android面試八股文】ViewHolder為什么要被聲明成靜態內部類?

文章目錄 ViewHolder為什么要被聲明成靜態內部類?1. 避免隱式引用導致的內存泄漏2. 提高性能3. 代碼可讀性和維護性實例代碼總結ViewHolder為什么要被聲明成靜態內部類? 將 ViewHolder 聲明為靜態內部類有幾個重要的原因,這樣做可以提高性能并避免潛在的內存泄漏。下面是詳…

Qt | 子類化 QStyle(Qt自帶圖標大全)

01、簡介 1、把繪制自定義部件外觀的步驟大致分為三大板塊,如下: ①、樣式元素:即指定需要繪制的圖形元素(比如焦點框、按鈕,工具欄等)。樣式元素使 用 QStyle 類中的一系列枚舉(共有 11 個枚舉)進行描述。 ②、樣式選項:包含了需要繪制的圖形元素的所有信息,比如包含…

Tomcat 下載部署到 idea

一、下載Tomcat Tomcat 是Apache 軟件基金會(Apache Software Foundation)下的一個核心項目,免費開源、并支持Servlet 和JSP 規范。屬于輕量級應用服務器,在中小型系統和并發訪問用戶不是很多的場合下被普遍使用,是開發…

啟動VMWare虛擬機報錯

1. 無法打開內核設備“\\.\VMCIDev\VMX”: 操作成功完成。是否在安裝 VMware Workstation 后重新引導? 模塊“DevicePowerOn”啟動失敗。 未能啟動虛擬機。 解決辦法: 解決辦法: 將 Ubuntu 64 位.vmx 找到vmci0.present"TRUE"這行改成 vmci0.present "FAL…

wireshark工具獲取設備IP地址

背景: 一個網口抓包工具,主要是升級XX設備時候不知道網口的ip地址。每次需要一個一個試,比較麻煩。 使用步驟: 1、連接好XX設備與筆記本,在網絡連接里面找到以太網,沒有出現紅色X號,表示網線連…

文心一言 VS 訊飛星火 VS chatgpt (289)-- 算法導論21.3 2題

二、寫出使用路徑壓縮的 FIND-SET 過程的非遞歸版本。如果要寫代碼,請用go語言。 文心一言: 在并查集(Union-Find)數據結構中,路徑壓縮(Path Compression)是一種優化技術,用于減少…

智能倉儲:立體倉WCS設計

自動化立體倉庫簡稱高架倉庫,是采用高層貨架存放貨物,以巷道堆垛起重機為主,結合入庫出庫周邊設備來進行作業的一種倉庫。 立體倉主體由貨架、巷道式堆垛機、輸送機等組成。 電氣控制系統、上位監控系統(Warehouse Control Syste…

【前后端實現】AHP權重計算

AHP權重計算: 需求:前端記錄矩陣維度、上三角值,后端構建比較矩陣、計算權重值并將結果返回給前端 比較矩陣構建 如果你想要根據上三角(不包括對角線)的值來構建對稱矩陣,那么你可以稍作修改上述的generate…

.NET 語言特定指南

.NET Language-Specific Guide 本指南將教您如何使用 Docker 創建容器化的 .NET 應用程序。通過本指南,您將學習如何: 容器化并運行 .NET 應用程序設置本地環境以使用容器開發 .NET 應用程序使用容器運行 .NET 應用程序測試使用 GitHub Actions 配置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