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inx是一個廣泛使用的高性能Web服務器,它能夠處理大量的并發連接,但同時也會生成大量的日志文件。為了有效管理這些日志文件并確保系統的正常運行,我們需要定期對Nginx的日志文件進行切割和歸檔。本文將介紹如何使用Bash腳本和Logrotate來實現Nginx日志的切割。
Bash腳本實現
假設Nginx的訪問日志文件位于/var/log/nginx/access.log
#!/bin/bashLOG_FILE="/var/log/nginx/access.log"
ARCHIVE_DIR="/var/log/nginx/archive"# 判斷歸檔目錄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則創建
if [ ! -d "$ARCHIVE_DIR" ]; thenmkdir -p $ARCHIVE_DIR
fi# 使用gzip壓縮日志文件并移動到歸檔目錄
DATE=$(date +"%Y%m%d%H%M%S")
mv $LOG_FILE "$ARCHIVE_DIR/access_$DATE.log"
gzip "$ARCHIVE_DIR/access_$DATE.log"# 重新打開日志文件,以便Nginx繼續寫入新的日志
kill -USR1 $(cat /var/run/nginx.pid)
以上腳本的功能包括:
- 檢查歸檔目錄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則創建。
- 將當前的訪問日志文件移動到歸檔目錄,并使用gzip進行壓縮。
- 向Nginx發送USR1信號,以便重新打開日志文件,使Nginx能夠繼續寫入新的日志。
Logrotate實現
Logrotate是一個Linux系統上用來管理日志文件的工具,它可以定期輪轉日志文件、壓縮舊的日志文件以及刪除過期的日志文件。Logrotate通過配置文件定義輪轉規則,并由系統的cron任務周期性地執行。
假設Nginx的有兩個訪問日志文件分為位于
- /apps/openresty/nginx/logs/head/access.log
- /apps/openresty/nginx/logs/domain/access.log。
在/etc/logrotate.d目錄下創建一個名為nginx的文件,并添加以下內容
/apps/openresty/nginx/logs/head/access.log
/apps/openresty/nginx/logs/domain/access.log
{daily # 每天切割missingok # 忽略錯誤rotate 7 # 最多保留多少個存檔compress # 切割后且壓縮delaycompress # 延遲壓縮動作在下一次切割notifempty # 日志為空就不切割create 640 qhdrsj qhdrsj # 切割的文件權限sharedscripts # 共享腳本,結果為空postrotate # 收尾動作,重新生成nginx日志if [ -f /apps/openresty/nginx/logs/domain/nginx.pid ]; thenkill -USR1 `cat /apps/openresty/nginx/logs/domain/nginx.pid`fiif [ -f /apps/openresty/nginx/logs/head/nginx.pid ]; thenkill -USR1 `cat /apps/openresty/nginx/logs/head/nginx.pid`fiendscript # 結束動作}
以上配置的含義如下:
- daily:每天輪轉一次日志。
- missingok:如果日志文件不存在,則不報錯。
- rotate 7:保留最近的7個歸檔文件。
- compress:使用gzip壓縮輪轉后的日志文件。
- delaycompress:延遲壓縮,直到下一次輪轉時才壓縮上一次的日志文件。
- notifempty:如果日志文件為空,則不輪轉。
- create:設置新創建的日志文件的權限和屬主。
- sharedscripts:在所有日志文件輪轉之后執行一次腳本。
- postrotate和endscript:在輪轉后執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