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用于整理軟考網絡相關的知識點,囊括了詳細的局域網基礎的考點,能夠讓你認真備考,基礎知識一網打盡,讓后續的學習更加通暢~
第一部分:OSI七層參考模型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模型是一個理論框架,它定義了網絡通信所需要的全部功能,并將其劃分為7層。它并不具體實現,而是為我們理解和設計網絡提供了完美的藍圖。
核心思想:?對等通信。每一層都認為它在和遠端的同一層直接對話,但實際上,數據是垂直傳遞的,發送方從高層到低層,接收方再從低層到高層。
?讓我們從頂層開始,向下深入:
第7層: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作用:?用戶與網絡服務的接口,它是用戶與網絡之間的橋梁,包括用戶實際使用的網絡協議,為用戶提供網絡管理、文件傳輸、事務處理等服務。
協議舉例:
-
HTTP/HTTPS:?網頁瀏覽。
-
FTP:?文件傳輸。
-
SMTP/POP3/IMAP:?電子郵件收發。
-
DNS:?將域名解析為IP地址。
-
Telnet/SSH:?遠程登錄。
第6層: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作用:?充當“翻譯官”。負責數據的格式化、加密/解密、壓縮/解壓縮,確保應用層發出的數據能被另一端的主機理解。在應用過程之間傳送的信息提供的表示方法,只關心信息的語法和語義。解決了不同數據之間的兼容問題。
概念:?JPEG、MPEG、ASCII、加密(如SSL/TLS的部分功能)都在這一層完成。
第5層:會話層(Session Layer)
作用:?建立、管理和終止應用程序之間的會話(Session)。它負責對話的控制(全雙工或半雙工)和同步。
概念:?就像一次通話,它負責撥號、通話和掛斷。
第4層:?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作用:??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層。負責端到端(End-to-End)的通信,確保數據完整、無誤地到達目標應用程序。實現對IP數據報的分段和重組(數據切片之后傳給網絡層),獲得網絡層地址(包括虛擬信道和邏輯信道)。
核心協議:
-
TCP(傳輸控制協議):?提供面向連接的、可靠的數據傳輸。像打電話,需要先建立連接,確認對方收到信息。速度慢,但可靠。1.三次握手:建立連接;2.四次揮手:終止連接;3.流量控制、擁塞控制:保證網絡穩定。?
-
UDP(用戶數據報協議):?提供無連接的、不可靠的數據傳輸。像發短信,只管發送,不保證對方一定收到。速度快,開銷小,適用于視頻通話、在線游戲等。
重要概念:?端口號(Port),用于標識主機上的不同應用程序(如80端口對應Web服務),數據段,數據報。
第3層:網絡層(Network Layer)
作用:?負責將數據從源主機跨越多個網絡(路由)送達目標主機。總結就是負責不同網絡之間的路由選擇與邏輯尋址,解決的是“尋址”和“路徑選擇”問題。
核心協議:
-
IP(網際協議):?是整個TCP/IP協議簇的核心。提供無連接的、不可靠的傳輸服務,主要任務是尋址和分組。
-
ICMP(互聯網控制消息協議):?用于發送錯誤和控制消息,如常用的?
ping
?和?tracert
?命令。 -
ARP(地址解析協議):?將IP地址解析為MAC地址。RARP(逆向地址解析協議):將MAC地址解析為IP地址。
-
RIP, OSPF, BGP:動態路由協議,負責路由器之間的路徑選擇。
重要概念:?IP地址、路由器工作在此層)。
第2層: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
作用:?負責在同一個局域網內(即同一網段)通過MAC地址進行節點到節點(Node-to-Node)的幀傳輸(實體間的可靠傳送)。它處理物理層帶來的錯誤,提供可靠的數據傳輸。
三大功能:封裝成幀、流量控制、差錯矯正。具體可見往期內容:軟考數據鏈路層核心總結
核心概念:
-
MAC地址:設備的物理地址,全球唯一,固化在網卡中。
-
交換機:工作在此層,通過MAC地址表進行數據幀的轉發。
-
網橋:連接局域網,實現局域網之間的通信。
-
網卡:用來允許計算機在網絡上進行通訊的計算機硬件。由于其擁有MAC地址,因此屬于OSI模型的第1層和2層之間。它使得用戶可以通過電纜或無線相互連接。網卡中的MAC地址被寫在其中的一塊ROM中。
重要子層:
-
LLC(邏輯鏈路控制子層):與網絡層接口,標識上層協議。
-
MAC(介質訪問控制子層):控制設備如何共享信道,定義幀格式。
第1層:物理層(Physical Layer)
作用:?定義物理設備的標準,負責在物理介質上傳輸原始的比特流(0和1)。它關心的是電氣特性、接口規范、傳輸介質等。
概念:?網線(雙絞線、光纖)、網卡、中繼器、集線器(Hub)。
功能:按位傳輸,保證按位傳輸的正確性,向數據鏈路層提供一個透明的位流傳輸。
?
第二部分:TCP/IP四層模型
TCP/IP則是基于此藍圖建成的“現實中的互聯網”。它更簡潔,常被劃分為4層。
每一層的作用
-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 產生網絡流量的程序。
-
傳輸層?(Transport Layer): 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或不可靠傳輸。核心協議是TCP和UDP。
-
網絡層?(Internet Layer): 負責尋址和路由。核心協議是IP、ICMP、IGMP、ARP、RARP。
-
網絡接口層?(Network Access Layer): 負責在物理網絡上傳輸幀。
各種模型的對應關系:
傳輸層協議
協議 | 全稱 | 特點 | 首部字段/重要機制 |
---|---|---|---|
TCP | 傳輸控制協議 |
| 源端口、目的端口、序列號、確認號、窗口大小、SYN、ACK、FIN、RST |
UDP | 用戶數據報協議 |
| 源端口、目的端口、長度、校驗和 首部長度只有8字節 |
應用場景:
TCP:要求可靠傳輸的應用,如
- Web(HTTP/S)、
- 郵件(SMTP)、
- 文件傳輸(FTP)、
- 遠程登錄(TELNET)。
UDP:
- 實時應用,如實時音頻(RTP/RTCP)、在線游戲;
- 簡單查詢/響應,如DNS查詢;
- 廣播/多播,如TFTP、SNMP、RIP。
網際層協議
協議 | 全稱 | 作用 | 關鍵 |
---|---|---|---|
IP | 網際協議 | 無連接、不可靠的網絡層核心協議,負責尋址和路由。 |
|
ICMP | 網際控制報文協議 | 用于傳輸和控制信息,是差錯報告IP協議的輔助協議。 |
|
ARP | 地址解析協議 | 通過IP地址查找對應的MAC地址。實現邏輯地址和物理地址之間的映射。 | ARP緩存表、ARP請求(廣播)/應答(單播)過程、ARP欺騙原理。 |
RARP | 反向地址解析協議 | 通過MAC地址查找對應的IP地址。 | 常用于無盤工作站啟動時獲取IP地址,現已被DHCP取代。 |
OSPF | 開放最短路徑優先 | 內部網關協議(IGP),基于鏈路狀態算法。 | 使用Dijkstra算法計算最短路徑、將自治系統劃分為區域(Area)以減少路由更新流量、hello報文維持鄰居關系、管理距離為110。 |
RIP | 路由信息協議 | 內部網關協議(IGP),基于距離矢量算法。 |
|
BGP | 邊界網關協議 | 外部網關協議(EGP),用于在不同自治系統(AS)之間交換路由信息。 | 基于路徑矢量算法、使用TCP 179端口建立連接、路由策略非常豐富。外部路由協議,在AS之間傳遞路由信息以及優化路由信息。 |
應用層協議(按傳輸層協議分類)
基于TCP的應用層協議?(特點:需要可靠性)
協議 | 全稱 | 端口 | 作用 | 關鍵 |
---|---|---|---|---|
HTTP | 超文本傳輸協議 | 80 | 傳輸網頁內容 | 無狀態協議、請求/響應模型、方法(GET/POST等)。 |
HTTPS | 安全超文本傳輸協議 | 443 | HTTP over SSL/TLS | = HTTP + SSL/TLS,提供加密、認證和完整性保護。 |
FTP | 文件傳輸協議 | 20(數據), 21(控制) | 進行文件傳輸 | 使用雙TCP連接(控制連接持久,數據連接非持久)。在客戶端和服務器之間傳輸文件。 |
SMTP | 簡單郵件傳輸協議 | 25 | 發送郵件 | 用于MTA之間傳遞郵件。郵件從本地郵件客戶端推向郵件服務器,以及在郵件服務器之間傳輸文件。 |
POP3 | 郵局協議第3版 | 110 | 從服務器下載郵件到本地 | 操作后郵件通常不保留在服務器。 |
IMAP4 | 互聯網消息訪問協議 | 143 | 在服務器上在線管理郵件 | 操作同步在服務器上,適合多設備。 |
TELNET | 遠程終端協議 | 23 | 在本地主機上實現遠程命令行管理。 | 明文傳輸,不安全,已被SSH取代。 |
DNS | 域名系統 | 53 | 域名解析 | 區域傳輸(主從服務器同步數據)時使用TCP。 |
BGP | 邊界網關協議 | 179 | 外部網關路由協議 | 使用TCP建立連接,保證路由更新的可靠性。 |
?
基于UDP的應用層協議?(特點:簡單、快速、或需廣播)
協議 | 全稱 | 端口 | 作用 | 考點 |
---|---|---|---|---|
DNS | 域名系統 | 53 | 域名解析 | 普通查詢使用UDP,減少開銷。 |
DHCP | 動態主機配置協議 | 67(服務器), 68(客戶端) | 動態分配IP地址 | DORA過程(Discover, Offer, Request, Acknowledgement),使用廣播。 |
TFTP | 簡單文件傳輸協議 | 69 | 簡易文件傳輸 | 比FTP簡單,無認證,常用于網絡設備備份/升級鏡像。 |
SNMP | 簡單網絡管理協議 | 161/162 | 網絡管理 | Agent使用UDP?161端口接收請求,Manager使用UDP?162端口接收Trap消息。 |
RIP | 路由信息協議 | 520 | 路由信息交換 | 周期性廣播路由表,使用UDP。路由器掌握鄰接點和鏈路費用信息。 |
特殊說明協議:
協議 | 全稱 | 說明 |
---|---|---|
RPC | 遠程過程調用 | 不是一個具體協議,而是一種通信模型/框架。它允許程序調用另一臺計算機上的函數。它可以基于TCP或UDP實現。 |
第三部分:IP數據包詳解
ipv4數據包格式
IPv4 頭部是變長的,通常為 20 字節,包含“選項”時最多 60 字節。
字段名 | 長度 | 含義與作用 |
---|---|---|
版本 | 4 比特 | 標識 IP 版本,IPv4 該值為 4。 |
首部長度(IHL) | 4 比特 | 以?4 字節為單位表示 IP 頭部的長度。把首部長度調整為4的整數倍,數據部分始終是從4字節的整數倍開始。IHL最小為 5(即20 字節)。 |
服務類型 | 8 比特 | 8種優先級,默認值000。 第4位:D-低延時;第5位:T-高吞吐量;第6位:R-高可靠性; 第7位:C-低廉費用;第8位:尚未使用。 |
段總長度 | 16 比特 | 指整個 IP 數據包(頭部+數據)的總長度,單位為字節。最大 65535 字節。 |
標識 | 16 比特 | 發送方分配的編號,用于標識屬于同一個原始數據包的所有分片。 |
標志 | 3 比特 | 用于控制分片。 -?第1位:保留。 -?第2位 (DF):不分片。為1時禁止分片。 -?第3位 (MF):更多分片。為1表示后面還有分片;為0表示是最后一個分片。 |
段偏移值 | 13 比特 | 指示當前分片在原始數據包中的偏移位置,以8字節為單位。 |
生存時間(TTL) | 8 比特 | 數據包可經過的最大路由器跳數。每過一個路由器減1,為0時丟棄。用于防止環路。 |
協議 | 8 比特 | 標識數據部分承載的上層協議。 例:1→ICMP, 6→TCP, 17→UDP。 |
首部校驗和 | 16 比特 | 只校驗IP頭部,不校驗數據。每經過一個路由器都要重新計算。 |
源地址 | 32 比特 | 發送方的 IP 地址。 |
目的地址 | 32 比特 | 接收方的 IP 地址。 |
選項 | 可變 | 用于安全、源路由、時間戳等附加功能,很少使用。 |
填充 | 可變 | 通過填“0”確保 IP 頭部長度是 4 字節的整數倍。 |
ipv6數據包格式
?
IPv6 頭部是固定長度40 字節,結構大大簡化。
字段名 | 長度 | 含義與作用 | 與IPv4對比 |
---|---|---|---|
版本 | 4 比特 | 標識 IP 版本,IPv6 該值為 6。 | 同 IPv4 |
流量類別 | 8 比特 | 其中優先級字段占4位。 可擁堵控制(0~7):數據包傳輸速率減慢,可靠性更高。 不可擁堵控制(8~15):發送速度恒定,即使丟包也不重發。 | 同服務類型 |
流標號 | 20 比特 | IPv6新增字段。用于標識需要路由器特殊處理的數據流。 屬于同一流的數據包具有相同的流標號。 從同一源站發出的數據包必須具有相同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以及相同的逐跳選項首部(中間路由器處理用的選項信息和拓展首部)和路由選擇首部(控制傳輸路徑的拓展首部)。 | 新增 |
有效載荷 長度 | 16 比特 | 指IP基本頭部之外的(擴展頭部+數據)的總長度,單位字節。ipv6數據包的長度是固定的,所以沒必要規定首部長度。 | 類似于總長度,但不含固定頭 |
下一個頭 | 8 比特 | 核心字段,有兩個作用: 1. 標識上層協議(如TCP, UDP)。 2. 標識下一個擴展頭部的類型。 | 融合了IPv4的協議和選項功能 |
跳數限制 | 8 比特 | 功能同 IPv4 的 TTL,每經過一個路由器減 1。 | 同生存時間 |
源地址 | 128 比特 | 發送方的 IPv6 地址。 | 長度擴大 |
目的地址 | 128 比特 | 接收方的 IPv6 地址。 | 長度擴大 |
IPv4 與 IPv6 報頭字段對比詳解
頭部長度:
IPv4:變長(20-60字節),有
IHL
字段指示。IPv6:固定40字節,更簡潔。
地址長度:
IPv4:32位。
IPv6:128位。
分片與重組:
IPv4:由發送主機和途中的路由器共同完成。涉及標識符
Identification
、標志Flags
(DF/MF)、段偏移值Fragment Offset
字段。IPv6:只能由發送主機完成。路由器不再分片,如果包太大則丟棄并回送ICMPv6超時報文。分片信息放在分片擴展頭部中(在有效載荷字段內)。
校驗和:
IPv4:有首部校驗和
Header Checksum
字段,每經過一個路由器都要重新計算。IPv6:取消了頭部校驗和,依賴上層協議(TCP/UDP)和數據鏈路層進行差錯校驗,以提升效率。
選項/擴展:
IPv4:使用選項
Options
字段,集成在主頭部中。IPv6:使用擴展頭部鏈,通過下一個頭
Next Header
字段鏈接,更模塊化。TTL/Hop Limit:功能完全相同,IPv6中改名為
Hop Limit
。協議/下一個頭:IPv4的
Protocol
字段 = IPv6的Next Header
字段(當它指示上層協議時)。新字段:IPv6獨有的
Flow Label
(流標簽)。
?
第四部分:局域網的規則之IEEE802標準
IEEE 802標準系列
IEEE 802委員會專門制定局域網(LAN)和城域網(MAN)?的標準,它主要對應于OSI模型的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
各層協議詳細解析
- 802.1: 局域網基礎概述和結構。
- 802.2: 數據鏈路控制LLC,載波偵聽多路(CSMA/CD)。
- 802.3:以太網。
- 802.4:令牌總線訪問方法(Token Bus)。
- 802.5:令牌環(Token Ring)。
- 802.6:城域網和物理層規范隊列雙總線網(DQDB)。
- 802.7:寬帶技術。
- 802.8:光纖技術。
- 802.9:語音數據網。綜合話音/數據服務的訪問方法和物理層規范。
- 802.10:互操作LAN安全標準。
- 802.11:無線局域網訪問方法和物理層控制。
- 802.12:100VG Any LAN網。
- 802.14:交互式電視網,包括cable modern。
- 802.15:無線藍牙技術,簡單、低耗能的連接標準。
- 802.16:無線城域網(MAN)標準。
- 802.17:基于彈性分組環(RPR)構建新型寬帶電信以太網。
- 802.20:3.5GHz以上的移動寬帶無線接入系統。
最重要的標準:IEEE 802.3 和 IEEE 802.11
IEEE 802.3 - 以太網標準
MAC方法:?CSMA/CD(載波偵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 “先聽再說,邊說邊聽”。發送前先監聽信道是否空閑;空閑則發送;發送過程中持續檢測是否發生沖突,若沖突則立即停止,等待一段隨機時間后重發。(現代全雙工交換機環境中沖突已很少見)
?
IEEE 802.11 - 無線局域網標準(Wi-Fi)
MAC方法:?CSMA/CA(載波偵聽多路訪問/沖突避免)?—— 無線環境下難以檢測沖突,所以采用“避免”機制。通過預約信道、ACK確認等方式來盡量避免沖突的發生。
幀結構:以最常用的以太網幀(IEEE 802.3)為例
一個以太網幀就像一封信,有收件人地址、寄件人地址、內容和校驗碼。
以太網幀結構
| 前導碼 (7字節) | 幀起始定界符 (1字節) | 目標MAC地址 (6字節) | 源MAC地址 (6字節) | | 長度/類型 (2字節) | 數據MTU (46-1500字節) | 幀校驗序列 (4字節) |
字段 | 長度 | 作用 |
---|---|---|
前導碼 | 7字節 | 同步時鐘(101010...),物理層封裝,不計入幀長。 |
幀起始定界符 | 1字節 | 標志幀開始(10101011)。 |
目的MAC地址 | 6字節 | 目標設備的物理地址。 廣播幀地址為 |
源MAC地址 | 6字節 | 發送設備的物理地址。交換機據此學習MAC表 |
類型字段 | 2字節 | 標識上層協議(如0x0800 =IPv4,0x86DD =IPv6)。 |
數據字段 | 46~1500字節 | 上層數據包(IP包等),數據部分最小46字節(不足則填充)。 |
幀校驗序列 | 4字節 | CRC校驗碼(覆蓋目的MAC至數據字段),檢測傳輸錯誤。僅檢錯不糾錯 |
以太網V2幀總長?= 目的MAC(6) + 源MAC(6) + 類型(2) + 數據(46~1500) + FCS(4) =?64~1518字節。
以太網最小幀長:64字節
以太網最大幀長:1518字節
MTU(最大傳輸單元):1500字節,即能夠傳輸的最大的數據量
802.1Q VLAN幀:最小長度64字節;最大長度1522字節(多加了4字節VLAN Tag)
第五部分:網絡的“門牌號” —— IP地址與子網
IP地址是互聯網上的邏輯地址,用于標識一臺設備。
IPv4地址
地址分類
地址類別 | 首字節范圍 | 網絡號部分 | 地址范圍 | 網絡號個數 | 主機個數 |
---|---|---|---|---|---|
A類 | 0 - 127 | 第1個字節(0) | 1.0.0.0 ~ 127.255.255.255 | 2^7 - 2 | 2^24 - 2 |
B類 | 128 - 191 | 前2個字節(10) | 128.0.0.0 ~ 191.255.255.255 | 2^14 | 2^16 - 2 |
C類 | 192 - 223 | 前3個字節(110) | 192.0.0.0 ~ 223.255.255.255 | 2^21 | 2^8 - 2 |
D類 | 224 - 239 | 不區分網絡和主機號 (1110) | 224.0.0.0 ~ 239.255.255.255 | - | - |
E類 | 240 - 255 | 不區分網絡和主機號 (11110) | 240.0.0.0 ~ 255.255.255.255 | - | - |
注:A類地址中首字節0和127為保留地址,因此實際可用網絡號為2^7-2(126)個。各類地址中主機位全0和全1的地址有特殊用途,因此每個網絡的主機數量需要減2。
主要用途:
- A類:超大型網絡。
127.0.0.1
?為環回地址。- B類:大中型網絡。網絡數量和高容量主機之間的一種平衡。
- C類:小型網絡。網絡數量最多,但每個網絡的主機數量有限。
- D類:組播(Multicast)。用于一對多通信,代表一個組播組。
- E類:保留用于實驗。保留地址,不用于常規網絡通信。
特殊地址
-
網絡地址:?主機位全0的地址,代表一個網段本身(如?
192.168.1.0
)。 -
廣播地址:?主機位全1的地址,用于向該網段所有主機發消息(如?
192.168.1.255
)。 -
私有地址:?不能在公網使用,用于內部網絡:
-
A類:
10.0.0.0 ~ 10.255.255.255
-
B類:
172.16.0.0 ~ 172.31.255.255
-
C類:
192.168.0.0 ~ 192.168.255.255
-
-
環回地址:?A類地址的 0 和?127?為保留地址,如?
127.0.0.1
?為環回地址。
?
IPv6地址
1、地址基礎(表示、壓縮、類型)
地址表示與壓縮
格式:128位,采用冒分十六進制表示(例如?2001:0DB8:0000:0000:FEED:0000:0000:1234
)。
壓縮規則:
-
前導零壓縮:每個字段前導的0可以省略。
0DB8→
DB8
,0000→
0
。 -
連續零壓縮:連續的一個或多個全0字段可以用雙冒號?
::
?代替,但整個地址中只能使用一次。
例題:將?2001:0DB8:0000:0000:FEED:0000:0000:1234
?壓縮。
答案:2001:DB8::FEED:0:0:1234
?或?2001:DB8:0:0:FEED::1234
(均正確)。
地址類型
類型 | 前綴 | 特點與用途 | 常見示例 |
---|---|---|---|
單播 | 不固定 | 一對一通信 | ? |
??全球單播 | 2000::/3 | 相當于IPv4的公網地址,全球可達 | 2001:... 、2408:... |
??唯一本地 | FC00::/7 | 相當于IPv4的私網地址(如10.0.0.0/8 ),本地范圍使用 | FD00:... |
??鏈路本地 | FE80::/10 | 每個啟用IPv6的接口自動生成,用于同一鏈路鄰居間通信(如NDP),路由器不轉發 | FE80::1 ?(本地) |
組播 | FF00::/8 | 一對多通信,取代IPv4的廣播 | ? |
??被請求節點組播地址 | FF02::1:FFXX:XXXX | 特殊組播,由節點的單播或任播地址衍生而來,用于NDP的地址解析和DAD | 格式固定,需掌握 |
任播 | 從單播池分配 | 一對一組中最近的一個,DNS根服務器常用 |
2、地址配置
無狀態自動配置 (SLAAC) 和有狀態配置 (DHCPv6)。
無狀態地址自動配置 (SLAAC)
-
過程:主機通過向鏈路發送路由器請求(RS)?報文,路由器回應路由器通告(RA)?報文。RA中包含網絡前綴等信息,主機結合接口ID生成一個全球單播地址。
-
接口ID生成:常用?EUI-64?規則,將48位MAC地址中間插入
FFFE
并反轉第七位(U/L位)。 -
特點:不需要DHCP服務器,效率高。
有狀態地址配置 (DHCPv6)
-
過程:與傳統DHCP類似,需要DHCPv6服務器來分配地址和其他信息。
-
如何觸發:路由器發出的RA報文中的特定標志位(M標記和O標記)會指示主機是否使用DHCPv6。
3、配套協議?(NDP)
NDP:鄰居發現協議。
功能 | 替代的IPv4協議 | 使用的ICMPv6報文 |
---|---|---|
地址解析 | ARP | 鄰居請求(NS)、鄰居通告(NA) |
路由器發現 | 無直接對應 | 路由器請求(RS)、路由器通告(RA) |
重復地址檢測(DAD) | 無 | 鄰居請求(NS)、鄰居通告(NA) |
鄰居不可達檢測(NUD) | 無 | 鄰居請求(NS)、鄰居通告(NA) |
重復地址檢測(DAD):主機在給自己配置一個地址前,會發送NS消息詢問該地址是否已被占用,這是IPv6的重要安全機制。
4、過渡技術
實現 IPv4 到 IPv6 共存。
雙棧 (Dual Stack):設備同時運行IPv4和IPv6兩套協議棧。基礎方案。
隧道 (Tunneling):將IPv6報文封裝在IPv4報文中,穿越IPv4網絡。
- 常見技術:6to4、ISATAP、IPv4 over IPv6等。
轉換 (Translation):在IPv4和IPv6之間進行協議轉換。
- NAT64:將IPv6報文轉換為IPv4報文。
- DNS64:與NAT64協同工作,合成AAAA記錄和A記錄。
?
擴展:子網掩碼與無類編址(CIDR)
有類編址浪費嚴重,因此誕生了子網掩碼和VLSM(可變長子網掩碼)技術。
子網掩碼:?一串32位的二進制數,由連續的1和連續的0組成。1對應的部分就是網絡號,0對應的部分就是主機號。
例如:255.255.255.0
?(二進制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
)表示前24位是網絡號。
CIDR表示法:?IP地址/網絡位長度
,更簡潔。
例如:192.168.1.100/24
?等同于?192.168.1.100
?掩碼?255.255.255.0
。
通過子網劃分,我們可以把一個大的網絡(如一個C類網)劃分成多個更小的子網,充分利用IP地址空間。
?
本期內容到這里就結束啦,歡迎關注,共同期待下期內容~
指路:軟考知識點總結專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