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15 kHz 到 20 MHz:為什么 LTE 帶寬不能被子載波間隔整除?
1. 引言
在 LTE 系統中,子載波間隔被固定為 15 kHz,而系統帶寬卻被設計為 1.4、3、5、10、15、20 MHz 六個檔位。乍一看,這些帶寬似乎無法被 15 kHz 整除,很多初學者會產生疑問:
為什么 LTE 系統帶寬不是子載波間隔的整數倍?
本文將從子載波、資源塊、系統帶寬與保護帶等角度,逐步解析這一設計背后的邏輯。
2. LTE 中的子載波與資源塊
- 子載波(Subcarrier):LTE 下行采用 OFDM,每個子載波間隔固定為 15 kHz。
- 資源塊(Resource Block, RB):LTE 并不是以單個子載波為分配單位,而是將 12 個子載波 × 15 kHz = 180 kHz 定義為一個 RB。
因此,在頻域中,調度和分配都是基于 RB 進行的,而不是單獨的子載波。
3. 系統帶寬的設計邏輯
LTE 的系統帶寬檔位(1.4、3、5、10、15、20 MHz)并不是從子載波間隔反推得出的,而是由 3GPP 標準化組織根據以下考慮確定的:
- 適配現有的運營商頻譜資源(常見頻段通常以 MHz 為單位分配)。
- 保證與 GSM、WCDMA 等前代系統頻譜規劃的兼容性。
因此,LTE 帶寬優先考慮 整數 MHz 檔位,而不是“15 kHz 的整數倍”。
4. 有效帶寬 vs 系統帶寬
LTE 的“系統帶寬”并不等于可用子載波數 × 15 kHz。
系統帶寬實際上包含了 有效帶寬(RB 組成) + 兩側保護帶(Guard Band)。
常見帶寬配置如下表:
系統帶寬 | RB 數量 | 有效帶寬 (RB×180 kHz) | FFT 點數 | 采樣率 | 保護帶約占 |
---|---|---|---|---|---|
1.4 MHz | 6 | 1.08 MHz | 128 | 1.92 MHz | ~0.32 MHz |
3 MHz | 15 | 2.7 MHz | 256 | 3.84 MHz | ~0.3 MHz |
5 MHz | 25 | 4.5 MHz | 512 | 7.68 MHz | ~0.5 MHz |
10 MHz | 50 | 9.0 MHz | 1024 | 15.36 MHz | ~1.0 MHz |
15 MHz | 75 | 13.5 MHz | 1536 | 23.04 MHz | ~1.5 MHz |
20 MHz | 100 | 18.0 MHz | 2048 | 30.72 MHz | ~2.0 MHz |
說明:
- 有效帶寬由資源塊決定,始終比系統帶寬小。
- 差值部分就是保護帶,用于隔離相鄰系統,減少干擾。
5. 為什么要留保護帶
LTE 之所以在系統帶寬與有效帶寬之間留出保護帶,原因包括:
- 抗鄰道干擾:避免與相鄰信道或系統的頻譜相互干擾。
- 滿足射頻濾波器特性:濾波器在帶寬邊緣需要滾降區。
- 減少邊緣子載波失真:保證中間有效子載波的傳輸質量。
換句話說,保護帶并不承載用戶數據,但對系統可靠性至關重要。
6. FFT 點數與采樣率的匹配
在實現上,OFDM 調制解調通過 IFFT/FFT 完成,頻域分辨率取決于 FFT 點數。
- 采樣率 = FFT 點數 × 子載波間隔。
- FFT 點數必須足夠大,才能覆蓋有效帶寬和保護帶。
舉例:
- 20 MHz 系統帶寬 → 有效帶寬 18 MHz → FFT 2048 點 → 采樣率 30.72 MHz。
- 這樣,頻譜映射可以整齊落在 FFT 網格上,既滿足有效子載波承載數據,又能容納保護帶。
7. 總結
- LTE 系統帶寬并不是 15 kHz 的整數倍,這是因為帶寬檔位由 標準化頻譜分配習慣決定。
- 實際上傳輸數據的是 有效帶寬(RB 組成),比系統帶寬小。
- 系統帶寬 = 有效帶寬 + 保護帶。
- FFT 點數和采樣率則負責在實現層面保證頻譜映射的整齊性。
一句話總結:
LTE 的帶寬是頻譜占用的外部定義,而有效子載波帶寬才是系統內部的真實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