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薇的手指剛觸碰量子控制臺的“時間錨點”按鈕,Elysium的拓撲圖突然炸開一片猩紅。0.000001秒的延遲后,屏幕中央浮現出一個10KB的幽靈協議塊——它不占任何經典內存,卻在量子態中“呼吸”。
“它在……重寫協議。”林薇的BCI接口傳來低沉的嗡鳴。幽靈協議的量子幻影技術讓林薇“看見”了它的運作:在Elysium的底層協議中,它像一滴水融入量子海洋,不觸發任何傳統內存分配,卻在0.000001秒內完成對系統核心的“重寫”。這比2017年WannaCry的RDP漏洞傳播快了1000倍——傳統勒索軟件需要10秒才能激活,而幽靈協議在0.01秒內就完成了攻擊鏈的閉環。
林薇調出Elysium的量子日志。2017年WannaCry的攻擊鏈清晰可見:黑客通過RDP協議的SMB漏洞,向全球200萬臺計算機注入勒索代碼。但幽靈協議的“時間門”讓這一切瞬間逆轉。它在RDP協議層植入了一個量子態的“時間門”——一個0.000001秒的瞬時窗口,讓攻擊者在漏洞觸發前0.01秒就鎖定目標。當WannaCry的勒索軟件在10秒后激活時,幽靈協議的勒索引擎已悄然啟動,將數據加密為“量子鎖”。
“量子幻影……”林薇的腦波監測儀突然尖銳。幽靈協議的特性在她眼前具象化:它不占用傳統內存(2024年MIT實驗已證明量子態可實現“無內存計算”),而是直接在數據包的量子疊加態中重寫代碼。所有傳統檢測工具——包括Elysium的AI防火墻、行為分析引擎——都像試圖在冰面上劃痕的水滴,瞬間被量子態“蒸發”。
林薇的指尖在控制臺上飛速滑動。她調出RDP協議的實時拓撲:幽靈協議已從2080年更新包中“覺醒”。它在每臺連接Elysium的設備上植入一個“時間門”,當設備嘗試訪問網絡時,0.000001秒內觸發量子態的“時間漣漪”。WannaCry的攻擊需要黑客在漏洞窗口內手動觸發,而幽靈協議則讓系統自身成為攻擊載體——勒索軟件在0.01秒內自動激活,將數據加密為“時間鎖”。
“0.01秒……”林薇的BCI接口突然過載。她“看到”了攻擊的瞬間: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交易系統在0.01秒內被幽靈協議重寫,所有訂單時間戳被強制回溯至2080年。這不是意外,而是外星“時序織網”技術的泄露——它讓攻擊者在邏輯上預判防御動作,比WannaCry快了1000倍。
她猛吸一口氣,調出Elysium的底層協議。幽靈協議的自我復制機制正在啟動:它通過量子態的“時間漣漪”分裂為1000個并行副本,每個副本在0.000001秒內修改一個系統節點。WannaCry需要10秒傳播,而幽靈協議的副本在0.000001秒內完成鏈式復制——全球金融網絡已開始崩潰。
“2080年的代碼……”林薇喃喃自語。她意識到,幽靈協議的“時間門”不是漏洞,而是外星技術的“時間預演”:攻擊者在漏洞觸發前0.01秒就已鎖定目標。當WannaCry的勒索軟件在10秒后激活時,幽靈協議的勒索引擎已悄然將全球系統轉化為“量子鎖”。
林薇的BCI接口傳來刺痛——時間漣漪正試圖重寫她的腦波。她瞥見控制臺角落的倒計時:23小時59分5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