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圖生視頻
- 前言:從“剎那永恒”到“動態大片”——AnimateDiff,讓圖片“活”起來!
- 第一章:痛點直擊——靜態圖像到視頻,不是“幻燈片”那么簡單!
- 第二章:探秘“時間魔法”:AnimateDiff,給擴散模型注入“靈魂”!
- 2.1 圖像擴散模型:靜止世界的“畫師”
- 2.2 AnimateDiff:解耦“空間”與“時間”的“運動模塊”
- 2.3 AnimateDiff的“魔法”如何施展?——“注入”與“協同”
- 第三章:構建“化形”鏈路:diffusers + AnimateDiff 實戰!
- 3.1 diffusers庫:你的“視頻合成”基地
- 3.2 AnimateDiffPipeline:從圖片到視頻的“一鍵變身”
- 3.3 Prompt工程:引導“運動靈魂”的咒語
- 3.4 資源考量:GPU顯存與生成速度的“新挑戰”
- 第四章:親手“點石成金”:圖 → 視頻合成實踐!
- 4.1 環境準備與模型下載
- 4.2 核心代碼:加載模型,圖片編碼,視頻生成
- 4.3 動手:運行與結果驗證
- 第五章:終極彩蛋:視頻生成——AI創作的“時間維度”與“敘事革命”!
- 尾聲:恭喜!你已掌握“圖片到視頻”合成的“化形”秘籍!
前言:從“剎那永恒”到“動態大片”——AnimateDiff,讓圖片“活”起來!
之前我們學會了如何讓AI根據你的“咒語”(Prompt)生成精美圖像(文→圖),是不是感覺AI畫畫這事兒有點像“紙上談兵”?想親手搭建一個能聽懂你“咒語”(Prompt),然后“唰”地一下,把圖片變出來的系統,是不是感覺門檻很高?
但靜態的圖片畢竟少了點“靈魂”和“動感”,對不對?你是不是雄心勃勃,想讓你的AI模型不僅僅是畫一張畫,而是能夠從一張圖片開始,賦予它生命,讓它“活”起來,變成一段栩栩如生的視頻?你可能嘗試過把圖片用傳統方法拉伸成視頻,結果就是“幻燈片播放”或者“僵硬的平移”,根本不是你想要的“動態大片”!
別怕!今天,咱們就來聊聊AI生成藝術中的“點石成金”之術——圖 → 視頻:基于 AnimateDiff 的視頻合成鏈路!它就像一位“魔法動畫師”,能讓你的靜態圖片瞬間擁有“電影感”,實現從“剎那永恒”到“動態大片”的華麗轉身!準備好了嗎?系好安全帶,咱們的“AI視頻化形之旅”馬上開始!
第一章:痛點直擊——靜態圖像到視頻,不是“幻燈片”那么簡單!
你可能覺得,把圖片變成視頻不就是把圖片復制幾幀,或者加個平移縮放特效嗎?Too young, too simple!這種“幻燈片式”的視頻,根本達不到我們的要求。
傳統的圖像到視頻,面臨的核心痛點是:
時間連續性(Temporal Consistency)的缺失: 真正的視頻,幀與幀之間有平滑、自然的過渡,物體的運動軌跡符合物理規律。而簡單的復制或平移,會讓視頻看起來僵硬、不自然,缺乏“生命力”。
內容一致性(Content Consistency)的挑戰: 當圖片開始“動”起來時,畫面中的物體、人物、背景等,必須在整個視頻中保持一致性,不能一會兒多一只手,一會兒背景突然變色。
運動控制的復雜性: 你想要的運動是怎樣的?是人物跳躍,還是汽車行駛,或者僅僅是風吹草動?如何精確控制這些運動的類型和程度,同時保持圖像內容不變?這比生成一張圖片要復雜得多。
計算資源消耗巨大: 即使是生成高質量的圖像,都非常消耗資源。生成高質量、高分辨率、長時間的視頻,更是對算力、顯存的“終極拷問”。
這些痛點,讓“圖生視頻”成為AI生成領域的一個“珠穆朗瑪峰”。但幸運的是,AnimateDiff的出現,為我們攀登這座高峰提供了強勁的“登山鎬”!
第二章:探秘“時間魔法”:AnimateDiff,給擴散模型注入“靈魂”!
AnimateDiff 就像一位“時間魔法師”,它能給普通的圖像擴散模型注入“時間”這個維度,讓它們學會如何處理和生成動態畫面!
2.1 圖像擴散模型:靜止世界的“畫師”
我們都知道,像Stable Diffusion這樣的圖像擴散模型,是生成高質量圖片的神器。它們通過迭代去噪,將隨機噪聲轉化為精美圖像。但它們的局限在于:它們是為生成靜態圖像而設計的,不具備處理時間序列的能力。
2.2 AnimateDiff:解耦“空間”與“時間”的“運動模塊”
AnimateDiff 的核心理念非常巧妙:它不從頭訓練一個巨大的視頻生成模型,而是給現有的、強大的圖像擴散模型“打補丁”,注入“運動能力”!
它是啥? AnimateDiff 是一種參數高效的運動模塊(Parameter-Efficient Motion Module)。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插件”或“外掛”,專門用來學習和控制時間維度上的運動信息。
解耦學習: AnimateDiff 巧妙地將擴散模型的學習任務解耦為:
空間生成能力: 這部分由原有的圖像擴散模型(如Stable Diffusion)負責,它已經學好了如何生成高質量的圖像內容、紋理和細節。
時間運動能力: 這部分由 AnimateDiff 運動模塊負責,它專門學習幀與幀之間的運動轉換,如何讓物體平滑地動起來,同時保持空間內容的一致性。
如何注入? AnimateDiff 運動模塊通常以時空注意力(Temporal Attention)層和時空卷積(Temporal Convolution)層的形式,插入到圖像擴散模型(尤其是U-Net)的 Transformer block 中。
2.3 AnimateDiff的“魔法”如何施展?——“注入”與“協同”
AnimateDiff 的工作流程就像一場精妙的“協同作戰”:
基礎畫作準備(圖像擴散模型): 首先,現有的圖像擴散模型負責生成每一幀的“基底”內容,保證了圖像質量和空間細節。
運動軌跡規劃(AnimateDiff運動模塊): AnimateDiff 運動模塊在此基礎上,學習并控制幀與幀之間的運動規律,確保視頻的時間一致性。它能讓圖像中的元素沿著設定的軌跡平滑過渡,而不是跳躍式變化。
協同去噪: 在視頻生成過程中,圖像擴散模型和 AnimateDiff 運動模塊協同工作,在每次迭代去噪時,同時考慮空間信息和時間運動信息,最終生成一段具有高質量和流暢運動的視頻。
Prompt引導運動: 你的Prompt不僅能指導圖像內容,還能通過 AnimateDiff 間接引導視頻中的運動。
例如,“a cat running”會比“a cat sitting”生成更多的運動。
實用驚喜! AnimateDiff 的出現,大大降低了高質量視頻生成的門檻。你不再需要從零訓練一個視頻模型,而是在強大的圖像模型基礎上,通過一個相對輕量級的模塊,就能實現“點石成金”般的視頻生成!這就像給一個只會畫靜態畫的畫家,突然安裝了一個“動畫制作大腦”!
第三章:構建“化形”鏈路:diffusers + AnimateDiff 實戰!
現在,咱們請出今天的“主角”——Hugging Face diffusers庫!它依然是我們的“魔法工具箱”,可以輕松整合 AnimateDiff 模塊!
3.1 diffusers庫:你的“視頻合成”基地
模塊化: diffusers庫以其樂高積木般的模塊化設計,讓你輕松加載和組合不同的模型組件(如VAE、U-Net、調度器)。這正是集成 AnimateDiff 的基礎。
Pipeline化: 它提供各種Pipeline,能夠將復雜的擴散過程封裝成簡潔的API調用,簡化了視頻生成流程。
模型生態: Hugging Face Hub 上有大量預訓練模型和 AnimateDiff 運動模塊可供選擇。
3.2 AnimateDiffPipeline:從圖片到視頻的“一鍵變身”
diffusers庫為 AnimateDiff 提供了專門的 AnimateDiffPipeline。然而,要實現“圖 → 視頻”,我們通常需要將輸入圖片編碼為潛在表示,然后以此為起點進行視頻生成。
基本流程:
加載基礎擴散模型: 例如 Stable Diffusion 的檢查點。
加載 AnimateDiff 運動模塊: 從 Hugging Face Hub 下載對應的運動模塊。
集成到Pipeline: diffusers提供工具將運動模塊加載到現有Pipeline中。
圖片編碼: 使用Pipeline中的VAE組件,將你的輸入圖片編碼成潛在空間中的張量。這個張量將作為視頻生成的起始噪聲(或者說,初始條件)。
生成視頻: 調用Pipeline,傳入Prompt、編碼后的圖片潛在表示(作為latents參數),以及其他生成參數。
關鍵參數:
motion_module:加載的 AnimateDiff 運動模塊的ID。
prompt:引導視頻運動和內容的文本描述。
num_frames:生成的視頻幀數。
num_inference_steps:擴散去噪步數。
latents:由輸入圖片編碼而來的起始潛在張量。
3.3 Prompt工程:引導“運動靈魂”的咒語
Prompt 不僅能控制視頻內容,更能引導視頻中的運動。
動詞的運用: 強調動作的詞語(running, jumping, flying, swimming, spinning)。
狀態的變化: 描述物體狀態的動態變化(slowly moving, quickly appearing, glowing brightly)。
負面提示詞: 排除不希望出現的偽影或不連貫的運動(blurry, shaking, distorted)。
保持一致性: 在Prompt中盡量詳細描述畫面內容,以幫助模型保持視頻內容的連貫性。
3.4 資源考量:GPU顯存與生成速度的“新挑戰”
視頻生成比圖片生成更消耗資源,你需要更強大的GPU和更精心的優化。
顯存: 生成多幀視頻意味著要同時處理多張圖像的潛在表示,顯存占用會大幅增加。
FP16/BF16: 使用半精度浮點數(torch_dtype=torch.float16或bfloat16)是必須的,能顯著降低顯存。
enable_model_cpu_offload(): 強制模型組件在不使用時卸載到CPU,以節省顯存(但會降低速度)。
enable_xformers_memory_attention(): 進一步優化注意力機制的內存。
生成速度: 生成視頻需要多步去噪和多幀渲染,速度會比單張圖片慢很多。
減少num_frames和num_inference_steps: 減少幀數和去噪步數是降低時間和顯存最直接的方法。
批量處理: 批量生成多個視頻可以提高GPU利用率。
第四章:親手“點石成金”:圖 → 視頻合成實踐!
理論說了這么多,是不是又手癢了?來,咱們“真刀真槍”地操作一下,用diffusers庫和 AnimateDiff,親手把一張圖片變成一段視頻!
4.1 環境準備與模型下載
首先,確保你的Python環境安裝了必要的庫。diffusers會自動處理模型下載。由于 AnimateDiff 運動模塊文件較大,下載可能需要一些時間。
pip install torch transformers diffusers accelerate xformers accelerate imageio[ffmpeg] opencv-python Pillow
你還需要準備一張本地圖片作為輸入。例如,你可以保存一張名為 input_image.png 的圖片。
import torch
from diffusers import AnimateDiffPipeline, MotionAdapter, DDIMScheduler, AutoencoderKL
from diffusers.utils import export_to_video, load_image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os
import imageio # 用于保存GIF
from PIL import Image# --- 設定一些參數 ---
# 基礎 Stable Diffusion 模型
BASE_MODEL_ID = "runwayml/stable-diffusion-v1-5"
# AnimateDiff 運動模塊 ID (v1-5-vae版本,兼容SD1.5)
MOTION_MODULE_ID = "wangfuyun/AnimateDiff-V3" # AnimateDiff V3PROMPT = "a cat riding a skateboard, in a cyberpunk city, highly detailed, moving"
NEGATIVE_PROMPT = "blurry, low quality, bad anatomy, deformed, static"
NUM_INFERENCE_STEPS = 25 # 去噪步數,影響速度和質量
GUIDANCE_SCALE = 7.5 # CFG刻度
NUM_FRAMES = 16 # 生成的視頻幀數 (AnimateDiff V1/V2通常支持16幀,V3/XL支持更多)
SEED = 42 # 固定隨機種子INPUT_IMAGE_PATH = "input_image.png" # 準備一張你自己的圖片,例如一張貓的圖片
OUTPUT_VIDEO_PATH = "output_video.gif" # 或者 output_video.mp4OUTPUT_DIR = "generated_videos"
os.makedirs(OUTPUT_DIR, exist_ok=True)# --- 檢查輸入圖片是否存在 ---
if not os.path.exists(INPUT_IMAGE_PATH):print(f"!!! 錯誤:找不到輸入圖片 '{INPUT_IMAGE_PATH}' !!!")print("請準備一張圖片并命名為 input_image.png 放在當前目錄下。")# 為了讓代碼能跑,這里生成一個簡單的假圖片dummy_img = Image.new('RGB', (512, 512), color = 'red')dummy_img.save(INPUT_IMAGE_PATH)print(f"已生成一個紅色方塊作為占位圖: {INPUT_IMAGE_PATH}")print("--- 環境和輸入圖片準備就緒! ---")
代碼解讀:準備
我們定義了BASE_MODEL_ID(你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和MOTION_MODULE_ID(AnimateDiff模塊)。INPUT_IMAGE_PATH是你需要準備的圖片路徑。代碼還包含了對input_image.png的檢查,如果找不到會自動生成一個紅色方塊作為占位圖,方便你測試。
4.2 核心代碼:加載模型,圖片編碼,視頻生成
這段代碼將展示如何加載所有組件,將圖片編碼為潛在表示,然后執行視頻生成。
# --- 1. 加載 MotionAdapter ---
print(f"--- 正在加載 MotionAdapter: {MOTION_MODULE_ID} ---")
adapter = MotionAdapter.from_pretrained(MOTION_MODULE_ID)
print("--- MotionAdapter 加載完成! ---")# --- 2. 加載 Stable Diffusion Pipeline 并集成 MotionAdapter ---
print(f"--- 正在加載基礎模型: {BASE_MODEL_ID} 并集成 MotionAdapter ---")
pipeline = AnimateDiffPipeline.from_pretrained(BASE_MODEL_ID, motion_adapter=adapter,torch_dtype=torch.float16 if torch.cuda.is_available() else torch.float32
)
# 設置調度器 (推薦使用 DDIMScheduler 或 EulerDiscreteScheduler)
pipeline.scheduler = DDIMScheduler.from_config(pipeline.scheduler.config)# --- 3. 確保模型在GPU上運行并進行優化 ---
if torch.cuda.is_available():pipeline.to("cuda")# 啟用xformers以優化內存和速度 (可選)try:pipeline.enable_xformers_memory_attention()print("--- xformers 內存優化已啟用 ---")except ImportError:print("--- xformers 未安裝,跳過內存優化 ---")# 啟用CPU卸載 (當GPU顯存不足時非常有用,但會降低速度)# pipeline.enable_sequential_cpu_offload()
else:print("--- 未檢測到CUDA,將在CPU上運行 (速度會非常慢) ---")print("--- 模型加載與優化完成! ---")# --- 4. 圖片編碼:將輸入圖片轉換為潛在表示 ---
# 加載圖片
input_image_pil = load_image(INPUT_IMAGE_PATH)
# 確保圖片是RGB格式,并resize到模型期望的尺寸 (通常是512x512)
# AnimateDiff 通常基于 SD1.5/2.1,它們默認輸入是 512x512
input_image_pil = input_image_pil.resize((pipeline.vae.sample_size, pipeline.vae.sample_size)) # 將PIL圖片轉換為Tensor (C, H, W)
image_tensor = transforms.ToTensor()(input_image_pil).unsqueeze(0) # 添加batch維度 (1, C, H, W)
# 歸一化到-1到1 (VAE的輸入通常是-1到1)
image_tensor = image_tensor * 2.0 - 1.0 # 使用VAE編碼圖片到潛在空間
# 形狀通常是 (1, 4, H_latent, W_latent),其中 H_latent = H/8, W_latent = W/8
# VAE 也會自動移動到GPU
print(f"\n--- 正在編碼輸入圖片 '{INPUT_IMAGE_PATH}' 到潛在空間 ---")
with torch.no_grad():# VAE的編碼器部分# encoder_dist = pipeline.vae.encode(image_tensor.to(pipeline.device))# latents_from_image = encoder_dist.latent_sample() * pipeline.vae.config.scaling_factor# 簡化:直接獲取潛在空間編碼# 確保圖片張量在正確的設備上latents_from_image = pipeline.vae.encode(image_tensor.to(pipeline.device)).latent_dist.sample()latents_from_image = latents_from_image * pipeline.vae.config.scaling_factorprint(f"--- 圖片編碼完成,潛在表示形狀: {latents_from_image.shape} ---")# --- 5. 視頻生成 ---
print(f"\n--- 正在生成視頻,Prompt: '{PROMPT}', 幀數: {NUM_FRAMES} ---")
generator = torch.Generator(device=pipeline.device).manual_seed(SEED)with torch.no_grad(): # 推理時無需計算梯度# AnimateDiffPipeline 的 latents 參數可以直接傳入起始潛在張量output = pipeline(prompt=PROMPT,negative_prompt=NEGATIVE_PROMPT,num_frames=NUM_FRAMES, # 指定生成幀數num_inference_steps=NUM_INFERENCE_STEPS,guidance_scale=GUIDANCE_SCALE,generator=generator,latents=latents_from_image # 將編碼后的圖片潛在表示作為起始點)video_frames = output.frames[0] # 返回的是一個PIL Image列表# --- 6. 保存視頻 ---
output_video_file = os.path.join(OUTPUT_DIR, OUTPUT_VIDEO_PATH)
print(f"--- 視頻生成完成,正在保存到: {output_video_file} ---")# 使用imageio保存為GIF (也支持mp4,但需要ffmpeg)
# export_to_video 是 diffusers.utils 提供的工具函數,可以保存為mp4
# 但這里為了簡潔和兼容性,使用 imageio 保存gif
imageio.mimsave(output_video_file, video_frames, fps=8) # fps=8表示每秒8幀print(f"\n--- 視頻已保存并顯示完成!請打開 '{output_video_file}' 查看。---")
代碼解讀:核心生成流程
這段代碼是“圖→視頻”系統的核心!
MotionAdapter.from_pretrained(…):首先加載 AnimateDiff 的運動模塊。
AnimateDiffPipeline.from_pretrained(BASE_MODEL_ID, motion_adapter=adapter, …):這是關鍵一步!它加載了基礎的Stable Diffusion模型,并將運動模塊作為“插件”集成進去,形成了一個具備視頻生成能力的Pipeline。
圖片編碼:
load_image(INPUT_IMAGE_PATH):加載你的輸入圖片。
input_image_pil.resize(…):將圖片調整到模型期望的尺寸(通常是512x512)。
transforms.ToTensor()(…)和* 2.0 - 1.0:將PIL圖片轉換為PyTorch Tensor,并歸一化到-1到1的范圍,
這是VAE的輸入要求。
pipeline.vae.encode(…).latent_dist.sample() * pipeline.vae.config.scaling_factor:使用Pipeline內置的VAE的編碼器部分,將處理后的圖片Tensor轉換為低維的潛在表示。這個潛在表示,就成了我們視頻生成的“起點”!
pipeline(…):調用Pipeline進行視頻生成。
num_frames:指定你想要生成多少幀。
latents=latents_from_image:最關鍵的參數! 我們把編碼后的圖片潛在表示作為起點,而不是隨機噪聲,這樣生成的視頻就會基于你的輸入圖片!
imageio.mimsave(…):將生成的PIL圖像列表保存為GIF或MP4。
4.3 動手:運行與結果驗證
現在,把上面所有代碼塊(從 import torch 到最后一個 print 語句)復制到一個 .py 文件中,例如 image_to_video_animatediff.py。
在命令行中運行:
python image_to_video_animatediff.py
觀察結果:
程序會依次下載模型(如果首次運行),然后開始圖片編碼和視頻生成。
控制臺輸出: 你會看到模型加載進度和視頻生成進度。
生成文件: 在generated_videos目錄下,你會找到一個output_video.gif(或output_video.mp4)文件。
親眼見證: 打開這個GIF/MP4文件,你會看到視頻是基于你的輸入圖片生成的,并且其中的物體會根據Prompt進行平滑的運動!這正是 AnimateDiff 的“時間魔法”!
實用提示與局限性:
硬件要求: AnimateDiff 視頻生成對GPU顯存要求較高。即使是SD1.5+AnimateDiff V3,生成16幀視頻,也建議至少12GB顯存。生成更多幀或更高分辨率,需要更高顯存(如24GB+)。如果顯存不足,請務必啟用pipeline.enable_sequential_cpu_offload(),但速度會很慢。
生成質量:
Prompt: Prompt的質量至關重要!詳細描述圖像內容和期望的運動。
基礎模型: 選擇高質量的Stable Diffusion基礎模型也很重要。
運動模塊版本: AnimateDiff 有多個版本(V1、V2、V3、XL等),選擇與你的基礎模型兼容且效果好的版本。
num_inference_steps: 步數越多,質量越好,但速度越慢。
guidance_scale: 調整CFG刻度,平衡Prompt符合度與生成多樣性。
時間一致性: 盡管 AnimateDiff 已經大大提升了時間一致性,但生成長時間、復雜運動的視頻依然是挑戰。
圖片控制: 雖然我們以圖片為起點,但視頻的運動和某些細節仍受Prompt和AnimateDiff模塊的影響。要更精確地控制視頻內容,可能需要結合ControlNet等技術。
第五章:終極彩蛋:視頻生成——AI創作的“時間維度”與“敘事革命”!
你以為視頻生成只是讓圖片動起來嗎?那可就太小看它的野心了!視頻生成,其實是AI創作的**“時間維度”,更是“敘事革命”**的起點!
知識驚喜!
視頻生成,將徹底改變內容生產、故事敘述和互動體驗!
“電影”的普惠: 以前,制作一部電影或動畫,需要巨大的資金、時間和專業團隊。現在,有了AI視頻生成技術,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通過簡單的Prompt和圖片,創作出具有電影感的短片,實現**“人人都是導演”**的夢想。
敘事形式的拓展: 視頻是最高級、最直觀的敘事形式之一。AI生成視頻的能力,意味著我們可以用前所未有的效率,將文字故事、圖片概念轉化為生動的視覺敘事,極大地豐富了內容創作的手段。
互動媒體的新紀元: 想象一下,未來游戲中的NPC(非玩家角色)不再是預設的動畫,而是可以根據
你的語音指令,實時生成表情和動作,甚至創造出一段全新的視頻對話。這將帶來更真實、更沉浸的互動體驗。
教育與模擬: 生成逼真的視頻,可以用于教育(模擬復雜實驗)、培訓(模擬操作流程)、甚至科學研究(模擬物理現象),極大地降低了實踐和模擬的成本。
元宇宙的“活化劑”: 在未來的元宇宙中,AI生成視頻的能力將成為“活化劑”。虛擬世界中的物體、NPC、場景都可以被動態生成,讓虛擬世界不再是靜態的“背景板”,而是充滿生命力的“活物”。
所以,你今天掌握的,不僅僅是視頻生成的技巧,更是理解AI如何**“掌控時間”、如何推動“敘事革命”的金鑰匙,一份指引AI走向“動態世界創造”**的宏偉藍圖!
尾聲:恭喜!你已掌握“圖片到視頻”合成的“化形”秘籍!
恭喜你!今天你已經深度解密了大規模深度學習模型中,圖 → 視頻:基于 AnimateDiff 的視頻合成鏈路的核心技巧!
? 本章驚喜概括 ?
你掌握了什么? | 對應的核心概念/技術 |
---|---|
圖到視頻的痛點 | ? 時間連續性、內容一致性、運動控制、資源消耗 |
AnimateDiff的“時間魔法” | ? 運動模塊,解耦空間與時間學習,注入現有擴散模型 |
視頻合成鏈路構建 | ? diffusers 庫,AnimateDiffPipeline ,圖片編碼為latents |
Prompt引導運動藝術 | ? 動詞運用,狀態變化,負面提示詞 |
資源優化挑戰 | ? FP16/BF16,xformers ,CPU卸載,幀數/步數優化 |
親手“點石成金” | ? PyTorch & AnimateDiff 代碼實踐,將圖片生成視頻 |
最終彩蛋的“奧秘” | ? 視頻生成是AI創作的“時間維度”,重塑內容生產和敘事方式 |
你現在不僅對AI模型的“視頻化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能親手操作,像一位專業的“魔法動畫師”一樣,將你的靜態圖片轉化為栩栩如生的動態視頻!你手中掌握的,是AI模型“圖片到視頻”合成的**“化形”秘籍**!
🔮 敬請期待! 在下一章中,我們將繼續我們的實戰之旅,探索更刺激的領域——文 + 圖 → 視頻:雙輸入控制生成,為你揭示AI模型如何同時理解文本和圖像兩種輸入,從而創造出更精準、更受控的視頻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