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詞設計原則:簡潔性、明確性、具體性如何平衡?
1. 提示詞設計三大原則的核心內涵
1.1 簡潔性
1.1.1 定義
用最少的文字傳遞核心信息,避免冗余和不必要的描述。比如 “寫 3 個春天的成語” 比 “我想讓你寫出來 3 個和春天有關系的成語詞語” 更簡潔。
1.1.2 重要性
大模型處理簡潔的提示詞時,能更快抓住重點,減少理解偏差。同時,用戶也能節省構思和輸入的時間。
1.1.3 常見誤區
把簡潔等同于簡略。簡潔是去掉廢話,而不是缺少關鍵信息。比如 “寫文章” 就太簡略,不算簡潔。
1.2 明確性
1.2.1 定義
讓大模型清楚知道要做什么,不產生歧義。提示詞中的任務、要求等要清晰易懂,比如 “用說明文介紹電腦的組成部分”。
1.2.2 重要性
明確的提示詞能讓大模型的輸出更貼合用戶需求,減少反復修改的次數。如果提示詞模糊,大模型可能會生成偏離預期的內容。
1.2.3 常見誤區
使用模糊的詞匯,比如 “大概”“差不多”“一些” 等。這些詞會讓大模型難以把握任務的具體范圍。
1.3 具體性
1.3.1 定義
在提示詞中加入細節信息,讓任務更具象。比如 “寫 3 個適合小學生的春天戶外活動,每個活動說明玩法和注意事項”。
1.3.2 重要性
具體的提示詞能引導大模型生成更詳實、更有針對性的內容。尤其是在處理復雜任務時,細節能讓大模型的輸出更有價值。
1.3.3 常見誤區
過度堆砌細節,導致提示詞冗長。比如在提示詞中加入和任務無關的背景故事,反而會干擾大模型的理解。
2. 單一原則過度使用的問題
2.1 過度追求簡潔性
2.1.1 問題表現
提示詞過于簡短,缺少關鍵信息。比如 “寫報告”,大模型不知道是寫什么主題的報告,也不知道報告的格式和長度。
2.1.2 導致后果
大模型生成的內容范圍寬泛,沒有聚焦點,用戶需要多次補充信息才能得到滿意結果,反而降低了效率。
2.1.3 案例
用戶輸入:“介紹動物”。大模型可能會列舉各種動物的基本信息,而用戶其實只想了解 “家養寵物狗的飼養方法”,結果完全不符。
2.2 過度追求明確性
2.2.1 問題表現
反復強調任務的性質,卻沒有給出具體細節。比如 “寫一篇明確的、沒有歧義的、關于旅行的文章,一定要明確主題,明確風格”。
2.2.2 導致后果
提示詞中充滿了 “明確”“清楚” 等詞匯,但大模型還是不知道具體要寫什么內容,輸出的文章可能依然空洞。
2.2.3 案例
用戶輸入:“寫一篇明確的美食推薦,要明確推薦的菜品,明確推薦理由”。大模型可能會回復 “請你明確說明想了解哪個地區的美食”,因為提示詞沒有具體信息。
2.3 過度追求具體性
2.3.1 問題表現
提示詞中加入大量細節,甚至包含重復的信息。比如 “寫一個關于西紅柿炒雞蛋的做法,要寫清楚用什么樣的西紅柿,最好是紅色的、成熟的西紅柿,還要寫清楚用什么樣的雞蛋,新鮮的雞蛋,不能是壞的雞蛋,還要寫清楚步驟,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
2.3.2 導致后果
大模型需要花費更多精力篩選有效信息,可能會忽略核心內容,甚至因為提示詞過長而出現理解錯誤。
2.3.3 案例
用戶輸入一段包含 200 字細節的提示詞,描述如何寫一篇 50 字的短評。大模型生成的短評反而偏離了主題,因為被過多的細節干擾。
3. 三大原則的平衡方法
3.1 先明確核心任務,奠定平衡基礎
3.1.1 操作步驟
- 用一句話寫出最核心的任務,比如 “寫一份周末家庭出游計劃”。
- 檢查這句話是否清晰,大模型能否理解基本任務。
- 以此為基礎,再考慮添加細節和簡化表達。
3.1.2 案例
核心任務:“推薦適合初學者的 3 款相機”。在此基礎上,再考慮如何讓提示詞更簡潔和具體。
3.2 用簡潔的語言承載明確的任務
3.2.1 操作步驟
- 列出任務的關鍵要素:主題、類型、范圍等。
- 用簡單的詞匯把這些要素組合起來,去掉不必要的修飾詞。
- 確保組合后的句子能讓大模型明確知道要做什么。
3.2.2 案例
關鍵要素:主題(職場溝通)、類型(技巧)、數量(5 個)。組合后:“寫 5 個職場溝通技巧”。既簡潔又明確。
3.3 在明確的框架內補充具體細節
3.3.1 操作步驟
- 確定明確的任務框架,比如 “寫一篇關于夏季防暑的短文”。
- 思考框架內需要補充的具體信息,如 “適合老年人的防暑方法”“防暑的飲食建議” 等。
- 把具體信息有序地加入框架中,避免雜亂。
3.3.2 案例
框架:“介紹 3 種夏季水果”。補充細節后:“介紹 3 種適合夏天吃的低糖水果,每種說明口感和營養價值”。明確且具體。
3.4 刪減冗余信息,保持整體簡潔
3.4.1 操作步驟
- 寫完提示詞后,通讀一遍,標記出重復或不必要的內容。
- 刪掉標記的內容,檢查是否影響任務的明確性和具體性。
- 重復以上步驟,直到提示詞簡潔且信息完整。
3.4.2 案例
原始提示詞:“我想讓你寫 3 個適合孩子的游戲,孩子是小學生,大概 7-12 歲,這些游戲要適合在室內玩,因為外面可能下雨,每個游戲寫清楚怎么玩,要寫得具體一點”。刪減后:“寫 3 個適合 7-12 歲小學生的室內游戲,每個說明玩法”。更簡潔,信息未丟失。
4. 不同場景下的平衡策略
4.1 簡單任務場景(如生成短句、列舉物品)
4.1.1 平衡重點
以簡潔性和明確性為主,適當簡化具體性。因為任務簡單,不需要太多細節。
4.1.2 示例提示詞
“列舉 5 種常見的蔬菜”“寫一句生日祝福語”。
4.1.3 設計思路
用簡短的語言說清任務即可,不需要額外的細節。比如列舉蔬菜,明確數量和類型后,大模型就能快速完成。
4.2 中等難度任務場景(如寫短文、提建議)
4.2.1 平衡重點
三者均衡考慮,明確任務核心,加入必要細節,同時保持語言簡潔。
4.2.1 示例提示詞
“寫一篇 200 字左右的短文,介紹秋天的公園景色,突出樹葉的變化”“給剛入職的新人提 3 條工作建議,每條說明理由”。
4.2.3 設計思路
先確定任務的核心要求,如短文的主題和字數,建議的對象和數量。再加入關鍵細節,如 “樹葉的變化”“說明理由”。最后用簡潔的語言組織起來。
4.3 復雜任務場景(如寫報告、設計方案)
4.3.1 平衡重點
以明確性和具體性為主,在保證信息完整的前提下追求簡潔。復雜任務需要更多細節支撐,但也要避免冗長。
4.3.2 示例提示詞
“寫一份關于公司產品季度銷售的分析報告,包含銷售數據、同比變化、暢銷產品原因分析,用圖表形式展示數據,報告長度控制在 1000 字以內”。
4.3.3 設計思路
先搭建清晰的任務框架,如報告的組成部分。再填充每個部分的具體要求,如數據展示形式、字數限制。最后檢查語言,去掉重復表述,確保簡潔。
4.4 創意類任務場景(如寫故事、編段子)
4.4.1 平衡重點
適當放寬明確性,保留一定的創作空間,同時保證簡潔性和核心細節的具體性。創意任務需要靈活度,但不能讓大模型完全偏離方向。
4.4.2 示例提示詞
“寫一個關于貓咪和老鼠成為朋友的短故事,故事要有一個意外的結尾,字數 500 字左右”。
4.4.3 設計思路
明確故事的核心要素,如主角、關系、結尾要求和字數。不需要規定太細的情節,給大模型留下創意空間,同時用簡潔的語言表達。
5. 平衡原則的提示詞設計步驟
5.1 步驟一:明確任務目標
5.1.1 操作方法
問自己三個問題:“我想讓大模型做什么?”“這個任務的核心是什么?”“我希望得到什么樣的結果?”
5.1.2 示例
任務目標:讓大模型推薦適合家庭聚會的 3 道菜。核心是 “家庭聚會”“3 道菜”“推薦”。
5.2 步驟二:列出必要信息
5.2.1 操作方法
圍繞任務目標,列出實現目標需要的關鍵信息,如對象、數量、格式、風格等。
5.2.2 示例
針對 “推薦適合家庭聚會的 3 道菜”,必要信息包括:家庭聚會(對象)、3 道(數量)、菜的做法簡單(要求)、適合老人和孩子(人群)。
5.3 步驟三:組織語言,兼顧簡潔
5.3.1 操作方法
把列出的必要信息用簡單的語言組合起來,去掉重復和冗余的表達,確保句子通順。
5.3.2 示例
組合后:“推薦 3 道適合家庭聚會的菜,要求做法簡單,適合老人和孩子”。
5.4 步驟四:檢查平衡度
5.4.1 操作方法
- 檢查簡潔性:有沒有可以刪掉的廢話?
- 檢查明確性:大模型能清楚知道要做什么嗎?
- 檢查具體性:必要的細節是否都包含了?
5.4.2 調整方法
如果某一原則不足,就針對性補充。比如發現不夠具體,就加入更多細節;如果太冗長,就刪減不必要的信息。
6. 常見平衡問題及解決辦法
6.1 問題一:提示詞太簡略,信息不明確
6.1.1 表現
提示詞短,大模型無法理解具體任務,比如 “寫攻略”。
6.1.2 解決辦法
補充核心信息,明確任務的主題、類型等。修改為 “寫一份北京 3 日游攻略,包含景點和美食推薦”。
6.2 問題二:提示詞冗長,重點不突出
6.2.1 表現
提示詞包含大量細節,但關鍵信息被淹沒,比如前面提到的西紅柿炒雞蛋做法的冗長提示詞。
6.2.2 解決辦法
刪減重復信息,提煉核心細節,用簡潔的語言重新組織。修改為 “寫西紅柿炒雞蛋的做法,說明食材選擇和步驟”。
6.3 問題三:提示詞明確但不具體,內容空洞
6.3.1 表現
知道要做什么類型的任務,但沒有細節支撐,比如 “寫一篇明確的學習方法文章”。
6.3.2 解決辦法
加入具體的細節,如學習的對象、方法的數量、適用場景等。修改為 “寫 3 個適合中學生的數學學習方法,每個說明具體操作步驟”。
6.4 問題四:提示詞具體但不簡潔,邏輯混亂
6.4.1 表現
細節多,但排列無序,語言啰嗦,比如 “我想讓你寫 3 個運動,這 3 個運動是適合早上做的,早上做運動對身體好,所以要推薦 3 個,每個運動說一下怎么做,需要什么工具”。
6.4.2 解決辦法
梳理細節的邏輯,用簡潔的語言按順序表達。修改為 “推薦 3 個適合早上做的運動,每個說明做法和所需工具”。
7. 平衡原則的實踐案例分析
7.1 案例一:寫作類任務
7.1.1 任務需求
讓大模型寫一篇關于 “垃圾分類” 的宣傳短文,適合貼在小區公告欄。
7.1.2 提示詞設計過程
- 明確任務目標:寫垃圾分類宣傳短文,用于小區公告欄。
- 列出必要信息:主題(垃圾分類)、用途(小區公告欄)、風格(通俗易懂、口語化)、內容(分類方法、好處)、字數(300 字左右)。
- 組織語言:“寫一篇 300 字左右的垃圾分類宣傳短文,貼在小區公告欄,內容包括分類方法和好處,語言通俗易懂”。
- 檢查平衡度:簡潔(沒有廢話)、明確(知道是宣傳短文及用途)、具體(有內容和風格要求),三者平衡。
7.1.3 效果分析
大模型生成的短文符合小區公告欄的場景,語言簡單,包含了分類方法和好處,完全貼合需求。
7.2 案例二:編程類任務
7.2.1 任務需求
讓大模型用 Python 寫一個計算 1 到 100 之和的程序,并加入注釋。
7.2.2 提示詞設計過程
- 明確任務目標:用 Python 寫計算 1 到 100 之和的程序,加注釋。
- 列出必要信息:編程語言(Python)、功能(計算 1 到 100 之和)、要求(加注釋)。
- 組織語言:“用 Python 寫一個計算 1 到 100 之和的程序,給代碼加上注釋”。
- 檢查平衡度:簡潔(語言簡短)、明確(知道編程任務和語言)、具體(有功能和注釋要求),三者平衡。
7.2.3 效果分析
大模型生成的代碼能正確計算結果,并且有清晰的注釋,滿足任務需求。
7.3 案例三:學習類任務
7.3.1 任務需求
讓大模型解釋 “光合作用” 的原理,適合初中生理解。
7.3.2 提示詞設計過程
- 明確任務目標:解釋光合作用原理,適合初中生。
- 列出必要信息:概念(光合作用)、對象(初中生)、要求(通俗易懂、避免復雜術語)。
- 組織語言:“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光合作用的原理,適合初中生理解,避免使用復雜術語”。
- 檢查平衡度:簡潔(表達直接)、明確(知道解釋的概念和對象)、具體(有語言和術語要求),三者平衡。
7.3.3 效果分析
大模型的解釋沒有使用專業術語,用簡單的例子說明原理,初中生能輕松理解。
8. 提升平衡能力的訓練方法
8.1 模仿優秀提示詞
8.1.1 方法步驟
- 收集各領域的優秀提示詞,分析其中如何體現簡潔性、明確性和具體性。
- 模仿這些提示詞的結構和語言風格,改寫為自己的任務。
- 對比自己寫的和原版的差異,找出改進點。
8.1.2 示例
優秀提示詞:“推薦 5 本適合小學生的科幻小說,每本說明推薦理由和適合的年齡段”。改寫任務:推薦 5 本適合高中生的歷史書籍。改寫后:“推薦 5 本適合高中生的歷史書籍,每本說明推薦理由和主要內容”。
8.2 提示詞修改練習
8.2.1 方法步驟
- 自己寫一個提示詞,輸入大模型,查看輸出結果。
- 分析結果是否符合預期,找出提示詞在平衡三原則上的問題。
- 針對性修改提示詞,再次測試,對比兩次結果的差異。
8.2.2 示例
第一次提示詞:“寫點關于運動的東西”。結果太寬泛。修改后:“寫 3 種適合辦公室的簡單運動,每種說明做法和好處”。結果更具體,符合預期。
8.3 多場景練習
8.3.1 方法步驟
- 選擇不同的任務場景,如寫作、編程、推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