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云計算技術逐漸成熟,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在本地數據中心自行搭建云平臺,滿足數據合規、業務性能與連續性、節約成本等多方面的需求。不過,面對多種多樣的自建云產品,不少用戶會有類似的疑問:自建云等于私有云嗎?私有云與專屬云有什么區別?混合云、分布式云和企業云又是什么樣的“云”?...... 以下,我們將針對自建云常見概念——私有云、專有云、混合云、分布式云,和企業云——進行解讀!

私有云
私有云是一個與“公有云”相對的概念,參考 Gartner《Hype Cycle for Cloud Computing, 2024》報告中的定義,私有云強調“僅由一個組織使用,或者確保一個組織與其他組織完全隔離”。建設私有云時,企業可以選擇自建私有云,采購傳統 IT 廠商提供的軟硬一體化私有云,或商用虛擬化/超融合軟件產品配合兼容的硬件設備,部署在自有數據中心。也可選擇公有云服務商/運營商提供的專有云,由供應商提供運維支持。
專有云
專有云方案以公有云技術棧為核心,主要由公有云服務商/運營商在企業數據中心建設專有的云資源池,用戶可使用隔離的物理資源,確保數據安全的同時,獲得與公有云一致的靈活交付與按需擴容體驗。
專有云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公有云存在的數據安全問題,但用戶對部署專有云所采用的軟硬件的自主選擇權較弱,通常由服務商負責基礎設施層面的軟硬件選型與配置。此外,專有云也存在長期訂閱成本較高、技術棧綁定等問題。
混合云
參考 Gartner《Hype Cycle for Cloud Computing, 2024》報告中的定義,混合云計算整合了兩個或多個獨立的公有云和私有云服務,基于策略的協同式服務供給、使用與管理模式。
混合云計算可以讓企業用戶同時享受到公有云和私有云的優勢——既可以在公有云上部署新應用,用于迭代開發和測試,又可以將企業核心數據部署在私有云上,享受公有云靈活快捷和私有云安全穩定的好處。因此,部分企業會將敏感數據和應用部署在私有云中,而將計算密集型工作負載或大數據分析任務放在公有云中,確保安全的同時降低成本。
分布式云
參考 Gartner《Hype Cycle for Cloud Computing, 2024》報告,分布式云能夠讓企業在任意位置獲取持續的云化服務,包括本地機房、智慧建筑/城市、通訊基礎設施等,由云服務提供商負責技術管理、實施并支持技術演進。
尤其是邊緣站點等對低延遲計算要求較高的場景,分布式云能夠提供更靠近邊緣的服務,且由單一供應商提供運維支持的特性,可降低企業運維難度。不過,相比集中式公有云,分布式云在擴展能力上有所限制,部署在網絡/電信設備上的分布式云技術也不太成熟,邊緣站點獨立運營管理的特點也為企業用戶統一管理帶來一定的挑戰。
企業云
企業云是一個新興的概念,重點關注企業整體建云需求——企業可能分階段、分區域建設各種形態的企業云基礎設施,因此需要一套可承載多種業務系統、部署在多種環境、可靈活擴展并統一管理的云平臺,滿足企業不同階段的建云需求。因此,企業云的具體形態可包括私有云、超融合、分布式云和混合云等多種方式。
Gartner 在《Market Guide for Full-Stack 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 Software》報告中也提到,目前不少超融合廠商正在進一步拓寬至私有云和邊緣計算市場。以 VMware、Nutanix、志凌海納 SmartX 為代表的廠商,都將產品升級為“企業云”(如 VMware Cloud Foundation、Nutanix Cloud Platform、SmartX 榫卯企業云平臺),滿足企業整體的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