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sidian 文件夾體系構建 -INKA
本篇文章主要分享一下自己折騰學習實踐過的 INKA 框架方法。原地址:Obsidian文件夾體系構建–INKA。
文章目錄
- Obsidian 文件夾體系構建 -INKA
- 前言
- INKA
- 簡介
- INKA 理論最佳實踐
- 實際應用
- 反思
前言
- 上文 Obsidian文件夾體系構建-ACCESS筆記組織法 中介紹了實踐 ACCESS 方法走向崩潰的原因以及一些反思。
- 積重難返后我又研究學習起 INKA 方法,這緣起于:如何建立一個閉環的筆記體系-INKA 這篇文章。
INKA
簡介
INKA 方法輕實踐重采集,是以知識流轉為核心的筆記體系,它契合知識從輸入到應用的生命周期,可將筆記流程分為四個階段:
- Inbox (輸入):
- 快速收集信息素材。例如:網頁鏈接、靈感碎片。強調是快速捕獲,避免信息流失。
- Note (筆記):
- 對 Inbox 信息進行初步加工、理解和提煉,形成筆記摘要。
- Knowledge (知識):
- 系統化整理和組織 Note 筆記,結構化體系化知識庫。
- Apply (應用):
- 將 Knowledge 知識應用于實踐,解決問題產出價值。
INKA 理論最佳實踐
實際應用
- Inbox
- “Inbox”階段快速收集的信息來不及處理,形成“信息垃圾場”。
- Note、Knowledge 轉化率太低:
- 將“Inbox”中的信息轉化為“Note”和“Knowledge”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導致轉化率太低。下圖中僅 1% 的 Inbox 能轉化成為 Apply。
- 而 Note、Knowledge 筆記太少導致知識庫停滯不前。
- 整理提煉后的筆記難以具體歸類到 Note、Knowledge 哪個文件夾中。
- Apply 文件成了雞肋:
- 若是按照 Note、Knowledge、Apply 的順序層層遞進,轉化率以及反饋周期太長,導致半途而廢。
- 若是不按照層層遞進的順序,那么 Note、Knowledge 是不是就冗余了?
- Apply 文件的稀缺,導致知識庫淪為純粹的知識收集和整理工具,而缺失了輸出反饋迭代的后半段循環。
反思
- 重產出,圍繞主題收集信息,做到有的放矢
- 輸出行動鏈路盡可能短,反饋盡可能及時
- 分類簡單明了,做到無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