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ent TARS 是 Manus 的直接競爭對手,兩者在 AI Agent 領域形成了顯著的技術與生態對抗。
一、技術架構與功能定位的競爭
-
集成化架構 vs 模塊化設計
Agent TARS 基于字節跳動的 UI-TARS 視覺語言模型,將視覺感知、推理、接地(grounding)和記憶集成到統一模型中,實現端到端任務自動化。而 Manus 采用模塊化框架,需人工預定義工作流程,靈活性強但依賴人工干預。例如,在操作復雜 GUI 界面時,TARS 能自主解析屏幕元素并執行多步驟操作(如自動調整 PPT 配色),而 Manus 需預設操作腳本。 -
任務執行范圍的差異
- 系統級操作能力:TARS 支持本地化部署,可直接調用命令行、文件系統等底層功能,而 Manus 主要依賴云端虛擬機實現瀏覽器與代碼操作。例如 TARS 能直接編輯本地文檔并執行 Git 命令,而 Manus 需通過云端環境中轉。
- 跨平臺性能:TARS 在 AndroidWorld 測試中得分 46.6(超越 GPT-4o 的 34.5),尤其在移動端任務中表現更優。
二、生態與商業模式的對抗
-
開源開放 vs 封閉生態
TARS 以 開源模式 吸引開發者,支持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協議,允許動態擴展工具鏈(如集成 200+ 社區插件)。而 Manus 保持技術封閉性,其核心框架與訓練數據未公開,僅通過邀請制提供商業服務(二手邀請碼價格達 9 萬元)。 -
企業級場景滲透
TARS 的工作流編排能力更適合企業級復雜任務,例如競品監控→數據清洗→報告生成→郵件通知的全鏈路自動化,而 Manus 更側重個人用戶的輕量化需求(如數據抓取、圖表生成)。測試顯示,TARS 在 50 步長任務中的成功率比 Manus 高 30%。
三、用戶體驗與成本對比
維度 | Agent TARS | Manus |
---|---|---|
交互靈活性 | 提供多模態看板,實時展示任務流圖譜與中間工件 | 交互局限于預設流程,可視化以動態圖表為主 |
開發友好度 | 提供 Python/JS/Go SDK,支持拖拽式流程設計 | 依賴社區插件擴展功能 |
使用成本 | 開源免費,本地部署無持續費用 | 高門檻(邀請碼稀缺)+ 訂閱制收費 |
四、當前競爭格局與挑戰
-
TARS 的短期優勢
- 執行速度:因集成化架構優化,任務響應速度比 Manus 快約 30%。
- 擴展潛力:MCP 協議可能成為多模型協作的新標準,吸引更多開發者共建生態。
-
TARS 的現存短板
- 跨平臺兼容性:當前僅支持 macOS,而 Manus 已覆蓋主流操作系統。
- 依賴外部模型:需調用 OpenAI/Claude 等第三方 API,受限于供應商穩定性。
結論
Agent TARS 憑借開源策略、端到端架構和企業級場景適配能力,已成為 Manus 的強力挑戰者。盡管在生態成熟度與穩定性上仍需完善,但其技術路線更符合 AI Agent 的“平民化”趨勢,可能重塑行業格局。對于開發者與企業用戶,TARS 提供了更低成本、更高自由度的選擇;而個人用戶若偏好“開箱即用”體驗,Manus 仍具有一定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