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于量化小論壇策略分享會板塊精華帖,作者為孫小迪,發布于2025年2月17日。
以下為精華帖正文:
01
前言
學習了一段時間交易后,我發現在幾百年的歷史中,不同門派的交易理論對同一種市場特征的稱呼不一樣,但都在說同一件事。這篇文章以經典的頭肩形態為例,頭肩形態分為頭肩頂和頭肩底兩種。
02
(1700年代)日本蠟燭圖技術
三尊頂與倒三尊底
在《日本蠟燭圖技術》這本書中,描述了這種形態的特征:
市場先后三次均從某一個高價位上回落下來,或者市場對某一個高價位向上進行了三次嘗試,但都失敗了。
如果中間的波峰高于兩側的波峰,類似于在佛教寺廟的大殿里,中間供奉著釋迦牟尼,他的塑像最高大,兩邊是他的弟子,他們的塑像比較小,這就構成了三尊頂部形態,這種形態構成了一種主要頂部反轉過程。
03
(1930年代)威科夫理論
底部吸籌和頂部派發
在《威科夫操盤法》這本書中,從供需的角度分析了價格變化,威科夫認為價格運動的主要原因是供求關系,主力會在底部進行吸籌買入,在頂部進行派發賣出。
終極震倉:主力在底部吸籌過程中會刻意制造暴跌行情,讓散戶恐慌,逼迫散戶交出籌碼。對應頭肩底的底部。
搶購高潮:主力在頂部派發過程中會刻意制造暴漲行情,讓散戶興奮,誘惑散戶買入籌碼。對應頭肩頂的頂部。
04
(1948年代)圖表分析學派
頭肩頂與頭肩底
在《股市趨勢技術分析》這本書中,首次提到了頭肩頂與頭肩底這個詞(沿用至今),明確了該形態的ABCD四個階段,和每個階段的成交量特征,以及左肩/頭部/右肩/頸線的位置。
05
(2000年代)訂單流策略
主力獲取流動性
先講講主力交易的特征:買賣的資金量很大,必須尋找市場中流動性充足的區域進行買賣,如果市場流動性不足,買賣會造成價格的巨大波動。所以主力會刻意制造一些流動性充足的區域來進行買賣,叫做流動性池子。
震蕩區間就是一個典型流動性池子,在區間上下邊緣會積累大量的流動性。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市場上絕大部分交易教程,都是這么教散戶的。
大量的散戶想在震蕩區間上邊緣買入:做突破的散戶想在這里開倉多單(買入),做回調的散戶會在這里止損空單(買入)。
大量的散戶想在震蕩區間下邊緣賣出:做突破的散戶想在這里開倉空單(賣出),做回調的散戶會在這里止損多單(賣出)。
所以主力會在紅圈位置進行買賣,獲取大量流動性(也叫獵殺止損),在形態上就形成了頭肩頂和頭肩底。
06
總結
從18世紀的日本蠟燭圖技術到21世紀的訂單流策略,交易理論在形式上不斷演變,但價格走勢沒有變,價格走勢的背后是人性,貪婪與恐懼、希望與絕望、從眾與逆勢,這些人性的特質在市場中反復上演。這時候就會理解利弗莫爾的那句話:投機如山岳一樣古老,華爾街沒有新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