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癥醫學數據庫(MIMIC)是由計算生理學實驗室開發的公開數據集,其中包括與數千個重癥監護病房入院相關的去識別化健康數據,致力于推動臨床信息學、流行病學和機器學習的研究。
MIMIC數據庫于2003年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資助下,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計算生理學實驗室、美國哈佛醫學院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BIDMC)和飛利浦醫療公司共同建立。
MIMIC 數據庫目前已經產生了MIMIC Ⅱ、Ⅲ、Ⅳ三個版本,包含了BIDMC所有內外科ICU患者的數據。MIMIC Ⅲ數據庫收集了BIDMC 2001年6月至2012年10月ICU收治的53423例成年患者數據和2001年至2008年收治的7870例新生兒重癥患者數據。MIMIC Ⅳ數據庫在MIMIC Ⅲ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改進,包括數據更新和部分表格重構,收集了2008至2019年BIDMC收治的超過19萬名患者、45萬次住院記錄的臨床數據。
數據庫收集了三類數據:臨床數據,從ICU信息系統和醫院檔案中匯總;高分辨率生理數據,從床邊監護儀獲得;死亡數據,來自社會保障局死亡檔案。
2024.5.22-2024.5.28PubMed數據庫“標題/摘要:MIMIC-IV OR MIMIC-III”搜索發現,共發表9篇MIMIC-IV論文。其中1篇二區。
外國學者文章
1.外國學者文章介紹(一)
文章題目:BOLD:血氣和血氧測定關聯數據集。
研究背景:脈搏血氧儀無創測量外周動脈血氧飽和度(SpO2),而金標準(SaO2)涉及動脈血氣測量。在他們的表現中存在著眾所周知的種族和民族差異。
數據來源:BOLD是一個數據集,旨在強調解決脈搏血氧飽和度準確性偏差的重要性,這對深色皮膚患者的影響不成比例。該數據集是通過協調三個電子健康記錄數據庫(MIMIC-III、MIMIC-IV、eICU-CRD)創建的,其中包括美國患者的重癥監護室住院時間。
方法:配對SpO2 和SaO2 測量值與時間對齊,并與各種其他社會人口統計學和參數相結合,以提供每例患者的詳細代表。
結果:BOLD包括49099個配對測量,在5分鐘的窗口內,血氧飽和度在70-100%之間。少數種族和族裔群體占數據的25%以前的研究很少達到這一比例。代碼庫是公開的。
結論:鑒于脈搏血氧儀在醫院和家庭中的普遍使用,我們希望BOLD將被利用來開發去偏算法,從而產生更公平的醫療保健解決方案。
2.外國學者文章介紹(二)
文章題目:基于反饋注意的BiLSTM處理臨床記錄的高效診斷。
研究背景:通過分析病人的臨床記錄來預測病人未來的健康狀況是智能醫學領域的一個新興領域。它有可能幫助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安全地開出治療處方,做出更準確的診斷,并改善患者護理。然而,臨床筆記由于其復雜性、高維性和稀疏性而未得到充分利用。盡管如此,這些臨床記錄對加強臨床決策具有重要的希望。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一種新的基于反饋注意力的雙向長短期記憶(FABiLSTM)模型被提出,以更有效地利用臨床記錄進行診斷。
數據來源:使用MIMIC-III數據集。
方法:該模型結合了PubMedBERT來過濾不相關信息,增強了用于數值表示和K-means聚類的全局向量詞嵌入,并執行了對詞頻率和逆文檔頻率復雜性的探索。
結果:所提出的方法在獲取信息、幫助準確預測疾病方面表現出色。在臺球優化算法的幫助下,預測能力進一步增強。使用MIMIC-III數據集對FABiLSTM方法的有效性進行了評估,準確度、精密度、F1得分和召回率分別為98.52%、98%、98.2%和98.2%,結果令人印象深刻。
結論:這些結果揭示了與目前的實踐相比,所提出的技術在哪些方面更勝一籌。
3.中國學者文章介紹(一)
文章題目:乳酸/白蛋白比值對伴有心力衰竭和慢性腎臟病患者預后結局的影響。
研究背景:先前的研究已將乳酸/白蛋白(L/A)比率與各種疾病的不良預后聯系起來,但其與心力衰竭(HF)和慢性腎臟疾病(CKD)患者死亡率的關系尚不清楚。
數據來源:利用1537例MIMIC-IV患者的數據。
方法:本研究采用Cox模型、Kaplan-Meier (KM)分析和限制性三次樣條(RCS)分析了L/A比率與住院和一年死亡率之間的關系。
結果:非幸存者組的L/A比高于幸存者組(1.04±0.78比0.58±0.29,p < 0.001),表明較高的L/A比與死亡率之間存在顯著聯系。Cox分析發現L/A比與院內全因死亡率顯著相關(HR 2.033;95% CI1.576-2.624;p < 0.001)和1年(HR 1.723;95% ci 1.428-2.078;P < 0.001)。L/A比值與死亡率呈非線性遞增關系。KM生存曲線顯示,與低L/A組相比,高L/A組的生存結果明顯較差,通過顯著的log-rank檢驗(log-rank p < 0.001)對這一差異進行了統計學驗證。心衰和CKD危重患者的L/A比值與預后不良有顯著相關性。
結論:這一發現表明,L/A比值可能有助于識別HF和CKD全因死亡高風險患者。需要進一步的大規模前瞻性研究來驗證這些結果并為臨床決策提供信息。
4.中國學者文章介紹(二)
文章題目:血清乳酸水平對急性腎損傷患者死亡率的預后價值。
研究目的:血清乳酸與各種患者的死亡率有關。本研究旨在探討血清乳酸水平是否可以獨立預測急性腎損傷(AKI)患者的死亡率。
數據來源:從重癥監護醫學信息市場(MIMIC III)數據庫中收集了4461例AKI患者,隨訪365天。
方法:根據血清乳酸分位數分為Q1≤1.60 mg/dl、Q2=1.61~2.70mg/dl、Q3≥2.71 mg/dl三組(Q1~Q3)。我們以Q1為參考,計算了乳酸鹽各分位數死亡率的風險比(HR)和95%置信區間(Cls),并構建了4個模型來調整死亡率的HR。
結果:與存活組患者相比,非存活組患者的乳酸水平明顯較高。隨著血清乳酸水平的升高,死亡率逐漸升高(Q1: 29.30%,Q2: 33.40%,Q3: 37.40%)。與各混雜因素調整后的Q1比較,Q3的hr仍為1.20 (95% Cl 1.05~1.37)。
結論:該研究表明,高血清乳酸水平是AKI患者死亡率的獨立預測因子。
5.中國學者文章介紹(三)
文章題目:惡性腫瘤增加缺血性腦卒中危重患者院內全因死亡風險:MIMIC-IV數據庫分析。
研究背景:缺血性腦卒中(IS)和惡性腫瘤(MT)在世界范圍內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兩者之間存在一些關聯。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確定MT對IS患者住院死亡率的影響。
數據來源:重癥監護醫學信息市場IV (MIMIC-IV)。
方法:根據其MT狀態,重癥監護醫學信息市場IV (MIMIC-IV)中的IS參與者分為兩組。主要終點是院內全因死亡率。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評估組間住院死亡率,并采用三個Cox回歸模型確定MT與住院死亡率之間的關系。
結果:共有1605名參與者(749名男性和856名女性)參與了這項研究。平均年齡72.030±15.463歲。其中,257名(16%)患者在醫院死亡。Kaplan-Meier分析顯示,MT組的住院生存率明顯低于非MT組。在未經調整的模型中,MT患者的住院死亡率的優勢比(OR)更高,為1.905 (95% CI, 1.320-2.748;P < 0.001)。在調整了基本信息、生命體征和實驗室數據后,MT還與住院死亡率增加相關(OR=1.844, 95% CI: 1.255-2.708;P=0.002)。
結論:在IS患者中,MT患者的全因住院死亡風險高于非MT患者。這一發現可以幫助臨床醫生更準確地評估預后并做出明智的治療決定。
更多文章如下:
中國學者:
外國學者:無
一個專門做公共數據庫的公眾號,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