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距離2024年初中生古詩文大會還有4個半月時間,我們來看10道選擇題真題和詳細解析,了解古詩文大會的考察方式和知識點,從而更好地備考。
以下題目截取自我獨家制作的在線真題集,都是來自于歷屆真題,去重、合并后,每道題都有參考答案和解析。
為幫助孩子自測和練習,題目的答案和解析統一附后。
*1. 下列句中"至"的意義與其他三句"至"的意義不同的一項是()。
A.劉氏卒,遂至京師任職
B.期日中,過中不至
C.獻縣一令,待吏役至有恩
D.強呼數人至,皆猙獰相向
*2. 下列詩與其題材對應不正確的一項是()。
A.劉方平《春怨》——宮怨詩
B.韋莊《金陵圖》——題回詩
C.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二首》——題壁詩
D.歐陽修《別滁》——羈旅詩
*3. 下列屬于孟子主張的一項是()。
A.小國寡民
B.兼爰非攻
C.民貴君輕
D.嚴刑峻法
*4. 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竹馬之交”“總角之交”指交情深厚的朋友;
B.“莫逆之交”指彼此情投意合的朋友;
C.“刎頸之交”指即使掉腦袋也不變心的朋友;
D.“君子之交”,指看上去很平談,而重在道義的朋友;
*5. 以下對句子解釋不正確的是()。
A.三年不窺園:形容學習刻苦專心
B.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比喻不把制造內亂的罪魁禍首清除,國家或地方就不得安寧
C.芳蘭生門,不得不鋤:比喻人生活的環境被污染了,就必須要清干凈
D.擲地作金石聲:形容文章詞藻華美,語調鏗鏘。后也用來稱人才華之高
*6. 以下各項中"其"的解釋不正確的是()。
A.南岐在蜀山之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它的)
B.故其地之民無一人無癭者(那個)
C.終莫知其為丑(他們)
D.丈人知其一,未知其二(那)
*7. 以下關于"虎熟視久之,至以首抵觸,庶幾其一懼"的解釋,不正確的是()。
A.熟:仔細
B.之:指小兒
C.庶幾:或許可以,表示希望
D.其:指小兒
*8. 以下和"衣不重采"中包含的詞性活用現象不同的一項是()
A.稍稍賓客其父
B.其岸勢犬牙差互
C.一鼓作氣
D.一狼洞其中
*9. 以下和荀子"人有失針者,尋之不得,忽而得之;非目加.明也,眸而得之也"意思最接近的一項是()。
A.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
B.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D.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10. 以下選項中的"假"與"晉侯復假道于虞"中"假"的意義相同的是()。
A.假仁假義
B.齊有善相狗者,其鄰假以買取鼠之狗
C.家中無書,每向人假
D.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答案和解析見文末。
推薦學習資源:初中古詩文大會配套學習資源,幫助孩子提高備考效率、夯實語文和古詩文知識儲備,語文考試和中考也能多得好幾分
附:本期初中古詩文大會真題參考答案和解析
1C。C是極其,非常的意思。ABD表示到的意思。
2D。歐陽修于公元1045年(宋仁宗慶歷五年)八月貶為滁州(州治在今安徽滁縣)知州,在滁州做了兩年多的地方官。公元1048年(慶歷八年),改任揚州知州,這首《別滁》詩就是當時所作。【知識拓展】羈旅詩又稱為記行詩、行旅詩,是指詩人因各種原因遠離家國,用詩歌的形式反映客居異鄉的艱難、漂泊無定的辛苦并引發對親人的思念,對故鄉的思歸,對自我人生如寄處境的感慨等內容的詩歌。
3C。孟子提出了“仁政”學說,“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游歷于齊、宋、滕、魏、魯等諸國,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后歷時二十多年。
4A。“竹馬之交”“總角之交”指幼年時的朋友。【知識拓展】各種友情的稱謂:車笠之交:不以貴賤而異的朋友。杵臼之交:比喻交朋友不計較貧富和身份。布衣之交:表示平民間的友誼,褒義。忘年之交:打破年齡、輩分的差異而結成的朋友。竹馬之交:從小在一起玩的異性朋友。忘形之交:彼此以心相許,不拘形跡的朋友。患難之交:逆境中結交的朋友。莫逆之交:莫:沒有;逆:抵觸。志同道合的朋友。金蘭之交:情投意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八拜之交:世代有交情的兩家弟子謁見對方長輩時的禮節,舊時也稱異姓結拜的兄弟。肺腑之交:無話不談,推心置腹的朋友。泛泛之交:交情不深的朋友。點頭之交:交往中僅點點頭打個招呼,感情不深厚的朋友。市道之交:古時以做買賣的手段結交的朋友,也泛指生意上的朋友。酒肉之交:一起吃吃喝喝玩玩的不干正事的朋友。刎頸之交:一起同生共死的朋友。君子之交:看上去很平淡,而重在道義的朋友。
5C。芳蘭生門,不得不鋤,意思是比喻能人賢士性格耿直,不被容忍,勢必除去。出自《三國志.蜀志.周群傳》:“張裕亦曉占候,而天才過群,……先主常銜其不遜,……將誅之。諸葛亮表請其罪,先主答曰:‘芳蘭生門,不得不鋤。’”
6D。事物。
7B。“之”用在表示時間的副詞后,理解時要注意它的“強調”功能。例如:久之,強調時間長;頃之,強調時間短。出自宋代蘇軾的《小兒不畏虎》。【原文】有婦人晝日置小兒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馳來,婦人倉皇沉水避之。二小兒戲沙上自若。虎熟視久之,至以首抵觸,庶幾其一就懼;而兒癡,竟不知。虎亦尋卒去。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懼之人,威亦無所施歟!【譯文】有個婦人白天將兩個小孩安置在沙灘上,而自己去河邊洗衣服。老虎從山上跑了下來,婦人慌忙地潛入水里來躲避老虎,兩個小孩還是像剛才一樣在沙灘上玩耍。老虎仔細地盯著他們看了很久,甚至用頭來觸碰他們,希望讓其中一個能夠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最終還是不知道害怕,最后,老虎終于離開了。估計老虎吃人,先要對人施加威風來嚇唬人;可是(對于)不害怕的人,它的威風也就沒有施展的地方!
8B。B項中“犬牙”是名詞作狀語,例句和其余選項是名詞作動詞。A衣,C鼓,D洞。
9C。荀子曰:“人有失針者,尋之不得,忽而得之;非目加明也,眸而得之也。”荀子說:“有個失掉針的人,怎么也找不到,忽然有時找到了;不是眼睛增加了明亮度啊,而是回眸才得到了的。”
10C。C和題干均為“借”的意思。A虛假。B委托。D假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