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趕在阿里巴巴成立26周年之際,高德地圖推出了首個基于用戶行為產生的榜單“高德掃街榜”,被定義為“阿里生活服務超級新入口”,試圖重新構建一套線下服務的信用體系。
上線第二天,就有媒體報道稱“使用高德掃街榜的用戶超過4000萬人”。而根據QuestMobile數據,大眾點評在2025年8月的日均活躍用戶規模為3260.57萬,等于高德掃街榜上線當天就躋身“國內最大的美食榜”。
曾經被王興信奉和推崇的“無邊界戰爭”,似乎迎來了回旋鏢:抖音、小紅書代表的社交平臺,用種草內容撕開了本地生活的缺口;京東、阿里的閃購攻勢愈演愈烈,外賣市場的格局開始重新排位;阿里推出的“高德掃街榜”,進一步將戰事擴大到了 “到店”場景…
如果說外賣大戰已經填平了美團的“護城河”,“高德掃街榜”則一把火燒向了大眾點評——堪稱美團“現金牛”的業務。王興接下來需要面對的,將是艱苦卓絕的“城墻保衛戰”。
01 最危險的進攻來自側翼
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最危險的進攻,往往不是氣勢洶洶的正面沖鋒,而是意想不到的側翼。
2025年9月以前,美團的注意力被牽制在了閃購:先是京東高舉高打進軍外賣;而后淘寶發起了全面攻勢,地鐵上、電梯里以及各大APP首頁,充斥著淘寶閃購的廣告;就連恪守“本分”的拼多多,也傳出有意染指即時零售。
作為美團核心業務的操盤手,王莆中曾在媒體采訪時公開喊話“停戰”,認為沖單沒有意義,行業這么卷,最終只剩下泡沫。有關部門的“約談”,也一度叫停了不計代價的瘋狂補貼。
可戰事并沒有停下來。
按照高盛的測算,僅在2025年第二季度,阿里、美團、京東就在閃購戰場燒了250億元。同一時期的美團財報顯示,用戶年均交易頻次、即時零售日訂單量峰值均創造了新紀錄,但凈利潤同比下降了89%。
京東外賣、淘寶閃購的輪流沖鋒,已經讓美團感受到了“疼”。王興依然在財報會議中信誓旦旦地表示維持2025年“每單1元、利潤率約3%”的長期盈利假設不變,并將在第三季度將加大戰略投入。
閃購戰事等多重因素讓美團凈利潤承壓,卻帶來了更多的流量,有機會在其他業務上挽回一城。比如美團的到店業務,在2025年第二季度的訂單量同比增長超過40%,酒旅交易規模在“五一”黃金周創下歷史峰值。
過去幾個季度的財報中,美團沒有單獨拆分到店酒旅業務的營收和利潤,但2021年的財報曾公布一組數據:到店業務為美團貢獻的經營溢利為141億元,是同期美團外賣業務經營溢利的2.27倍。外界已經習慣于盯著美團的外賣業務,其實到店和酒旅才是美團利潤的核心基石。
只要“現金牛”業務線不失守,美團就有能力持續補貼外賣,借助外賣訂單量的增長,為高利潤的到店、酒旅等源源不斷的輸送流量。在閃購戰場的姿態固然是被動防守,也有信心一直打下去。
可當阿里用“高德掃街榜”奇襲到店場景,閃購戰場現階段的“焦土博弈”策略恐怕將難以為繼。
回顧一下2022年的情景,抖音正式入局本地生活服務,用團購券切走了美團點評利潤最豐厚的到店業務:用戶在刷視頻時被種草,順手下單一個優惠團購,消費決策路徑被極大縮短。美團股價一路下跌至60塊附近,市值不斷萎縮,也正說明到店業務才是美團最核心的“命門”。
現在,阿里也朝美團的“命門”發起了進攻。
02 為何高德會是一把利劍
要理解高德的威脅,不妨將目光投向海外。
在2011年以前,“海外版大眾點評”Yelp高達75%的流量來自Google跳轉,但在Google Places上線后,Google修改了與本地服務相關搜索請求的結果展示頁,將地圖和Places的POI信息優先于其他結果進行展示。Yelp CEO多次控訴Google導致他們流量下滑,特別是在內容更少、競爭更激烈的國際市場。
同樣的故事正在中國上演。
地圖APP過去扮演的是“送水工”的角色——用戶現在大眾點評上做出決策,然后跳轉到高德進行導航。
到了AI時代,坐擁1.7億日活用戶、每天超1.2億人次搜餐廳、娛樂場所的高德,已經不甘于做“工具型App”,選擇向“服務型超級入口”進化。
其中的底層邏輯在于,AI正在重構本地生活的服務范式:用戶只需用自然語言提出一個模糊的需求,比如“預訂一間適合商務宴請、環境安靜的中餐廳包房”,AI就能基于空間認知和推理,直接給出最優方案并完成預訂。
現在高德要做的,是讓用戶從“決策”到“導航”再到“履約”的全流程,都在自己的生態內閉環完成。用戶在高德上搜索餐廳、酒店、娛樂等POI信息時,已經在用戶決策的最前端完成了“截胡”。
“高德掃街榜”的上線,可以看做是對本地生活賽道的總攻,對點評模式的一次根本性挑戰。
點評模式的存在,讓美團在很長時間里掌握了線下商戶的話語權——決定著用戶去哪家店消費,用戶基于口碑排序,商戶基于曝光競爭,形成一個圍繞平臺轉的商業閉環。
可點評系統的本質還是榜單,主要基于用戶的UGC評價。隨著時間的推移,UGC模式在行業內普遍暴露出刷評、過度營銷等問題,商家需要投入精力去“運營”榜單,消費者需要花費時間去甄別信息的真偽。
高德官方對“掃街榜”的定義是“線下服務信用體系”,沒有在點評的內容和數量上與大眾點評競爭,而是建立一套新的游戲規則:在導航數據的基礎上,引入支付寶芝麻信用體系,結合用戶信用等級為可信評價加權,再借助AI風控,有效識別、過濾虛假和噪聲評價。
“行為+信用”的組合拳,被業內解讀為對傳統點評模式的挑戰:用戶不需要去看長篇大論的評價,不需要去分辨哪些是廣告。因為一個店鋪被多少用戶設置為導航終點,用戶實際到店停留的時長,用戶的真實消費頻次等數據,遠比圖文評價有參考價值(具體效果仍待觀察)。
一旦高德的新路徑被驗證,建立起適用于線下服務的信用體系,將對美團現有模式形成實質性挑戰。
03 平臺轉移的在位者困境
站在阿里的視角,這并不是一場針對美團的戰爭,而是對“線上線下超級服務入口”的爭奪。
回顧阿里過去二十年的布局,以淘寶、天貓為核心的電商體系,抓住了線上服務入口;閃購提供外賣在內的近場商品履約,高德通過掃街榜重塑線下服務業的“信用體系”,旨在構建線下消費決策入口。
換句話說,阿里要完成的是“線上淘寶+線下高德”的雙入口閉環,美團恰好站在這條必經之路上。
需要美團管理層思考的,是怎么才能結束被動局面?是像高德一樣重建新信用機制,像抖音一樣布局內容種草,還是開放地圖與支付能力,重做一款具備生態屬性的地圖級應用?
如果美團的武器庫里只有“對抗”,大概率已經落入了“在位者困境”。
硅谷頂級VC分析師Benedict Evans將AI浪潮視作新一輪的“平臺轉移”,重要性和PC、互聯網、iPhone的誕生處于同一級別,認為AI在商業市場的演變,不是顛覆所有規則的“奇點事件”,而是遵循歷史規律的技術范式轉移。
特別提到了 “在位者困境”,即行業里的既有巨頭在新技術或新平臺出現時,往往因為要保護現有的業務和利潤來源,而行動遲緩、錯過轉型窗口,最后的結果,反而是被后來者超越。
這才是美團當下面臨的最大風險。
外賣業務本身就是低利潤的防御戰,到店業務又是不能丟失的現金牛。任何試圖防守的動作,都會在短期內沖擊到利潤表。如果什么都不做,注定會一步步滑向“被替代”的邊緣。
問題的關鍵在于,美團能否主動跳出“在位者困境”,在舊秩序崩塌前,先一步自我革命,開啟一個新的增長敘事?
某種程度上說,高德已經給美團做了示范——擺脫思維上的桎梏,主動尋找AI時代的生存方式和增長空間。
高德CEO郭寧曾在媒體采訪時談到:高德正在打造一個為物理世界而生的行動引擎,而任何行動都離不開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解。
聽起來有點抽象,內核仍是AI化,簡單來說就是以AI Agent為目標統一產品與技術架構,從搜索、推薦到行前、行中、行后,交互與工具被整合到同一智能體能力棧中。地圖不再只是連接出發地與目的地的APP,而是能夠“看見—推理—行動”的空間智能體,本地生活服務正是智能體能力的一環。
如果美團只想著守住現有業務,很可能會被后浪吞沒。
畢竟這是一場平臺級的重構戰,而非一場單點的對抗戰。對美團來說,真正的挑戰不是阿里和抖音的進攻有多猛,而是自己能否打破路徑依賴,找到在新一輪“平臺轉移”中的位置。
04 寫在最后
不管怎樣,美團再次被推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
前線的外賣業務激戰正酣,側翼“利潤中樞”的保衛戰已經刻不容緩,無不考驗著美團的戰略定力和創新能力。
過去十幾年中,美團靠著龐大的“鐵軍團隊”、和數百萬商家的深度綁定、在用戶端強大的交易心智,一次次轉危為安。但這一次,對手的打法已經完全不同,不僅是一場關乎市場份額的戰斗,更是一場關乎未來商業模式和用戶心智的終局之戰,原有的戰爭規則正逐漸失效。
而穿過黑暗的道路,至今仍未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