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IPI PHY驅動簡介
1. MIPI 協議分層
-
應用層:顯示(DSI)、攝像頭(CSI)。
-
協議層:定義像素/圖像幀如何封裝成數據包。
-
物理層(PHY):具體電氣信號傳輸方式 —— 這里就是 D-PHY 或 C-PHY。
2. D-PHY(Differential PHY)
-
傳輸方式:差分信號(類似 LVDS/USB/PCIe 的思想)。
-
信號線結構:
-
1 對時鐘差分對(CLK+ / CLK?)
-
N 對數據差分對(Data Lane,1/2/4/8 對可選)
-
每對數據線可以雙向使用(通常上行/下行配置固定)。
-
-
速率:
-
典型 80 Mbps ~ 4.5 Gbps 每 lane(新規范更高)。
-
-
模式:
-
HS(High Speed):高速差分傳輸圖像數據。
-
LP(Low Power):低速單端模式,用于配置/空閑。
-
-
特點:成熟穩定、實現簡單,但需要更多的引腳。
3. C-PHY(Current Mode PHY / 3-wire PHY)
-
傳輸方式:三線一組(Trio),通過 3 根線的電平組合編碼數據。
-
信號線結構:
-
沒有獨立時鐘線。
-
每 3 根線作為一組(Trio)既承載數據也承載時鐘信息(嵌入式時鐘)。
-
-
編碼方式:三相編碼(3 wires → 6 states → 每符號傳 2.28 bit)。
-
速率:
-
C-PHY 速率通常以 **Gsps(三相符號率)**表示,比如 2.5 Gsps。
-
實際數據帶寬比 D-PHY 同頻率更高(編碼效率高)。
-
-
特點:
-
IO 引腳更少:同樣帶寬下,C-PHY 需要的線比 D-PHY 少。
-
帶寬利用率更高。
-
設計和調試復雜度更高。
-
4. 對比總結
特性 | D-PHY | C-PHY |
---|---|---|
信號模式 | 差分對 | 三線一組(Trio) |
是否有獨立時鐘線 | 有(CLK±) | 沒有(嵌入時鐘) |
線數 | 2×N(數據) + 2(時鐘) | 3×N(每 Trio) |
編碼 | NRZ(1 bit/Hz) | 三相編碼(~2.28 bit/Hz) |
帶寬效率 | 相對低 | 更高 |
實現難度 | 成熟、簡單 | 較復雜 |
應用 | 普遍用于 DSI/CSI | 新產品高分辨率 DSI/CSI 越來越多采用 |
5. 實際使用
-
很多 SoC / 模塊(比如手機)在 同一個接口上支持 D-PHY 和 C-PHY(稱 DSI Combo PHY),根據面板/攝像頭模塊需求選擇。
-
例如:
-
低分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