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AI智能體領域,Monica團隊近期發布的Manus被譽為全球首個通用型AI智能體。該項目推出后迅速爆紅,邀請碼一號難求,隨之而來的是各路開發者快速構建了眾多類似的開源替代方案。其中,MetaGPT團隊的5位工程師僅用3小時就開發完成了一個開源版本——OpenManus,短短幾天時間便獲得超過3萬的GitHub星標,再次引發行業廣泛關注。本文將深入解析OpenManus的核心技術原理、架構設計和實際使用體驗,帶領讀者一起探索這個備受矚目的開源AI智能體框架。
OpenManus項目全面概述
OpenManus是一個完全開源的通用AI智能體框架,其核心理念是"No fortress, purely open ground"(無堡壘,純開放之地)。
項目核心特點:
- 完全開源,無需任何邀請碼即可立即使用
- 支持多種復雜任務類型的智能處理
- 提供強大的瀏覽器自動化能力
- 內置Python代碼執行環境
- 實現了高效的多智能體協作流程
- 提供豐富且可擴展的工具調用機制
OpenManus的核心技術原理
精心設計的架構體系
OpenManus采用了高度模塊化、分層的架構設計,大量運用了面向對象的設計模式和最佳實踐。系統按照模塊職責清晰劃分為多個功能層次:
- 應用層:主入口和運行文件(main.py、run_flow.py等)
- 智能體層:實現各種代理的核心行為(app/agent/)
- 工具層:提供各種功能工具的實現(app/tool/)
- 基礎設施層:配置管理、日志系統、LLM接口等
項目目錄結構清晰直觀:
app/
:核心應用代碼agent/
:各類智能體實現(Manus、Browser、Tool call等)tool/
:工具集合實現(Python執行器、瀏覽器操作、文件處理等)flow/
:多智能體協作的流程管理系統prompt/
:存儲系統提示模板和指令集
config/
:配置文件目錄examples/
:示例代碼和使用案例workspace/
:工作區文件夾,用于存儲智能體生成的所有文件
OpenManus的工作流程詳解
OpenManus的工作流程主要遵循"plan->action->review->action->review…"的循環模式,直到觸發結束條件。具體流程如下:
-
用戶輸入處理階段:
- 用戶輸入prompt后,系統自動創建智能體實例并傳遞用戶指令
- 智能體將用戶輸入存儲到內部記憶系統(Memory)中
-
任務計劃制定階段:
- 專門的規劃智能體調用LLM針對prompt進行系統化的任務拆分
- 將復雜問題科學地拆解成一系列邏輯連貫的子任務序列
-
思考與行動循環階段:
- 思考(Think):分析當前狀態和歷史記錄,智能選擇最合適的工具
- 行動(Act):精確執行選定的工具完成特定任務
- 觀察(Observe):全面收集工具執行的所有結果數據
- 更新記憶:將執行結果記錄到內部記憶系統
-
結果輸出階段:
- 當滿足終止條件(達到最大步數或任務完成標志)時,返回完整結果給用戶
以下是OpenManus核心工作流程的詳細流程圖:
核心代碼實現解析
在agent/planning.py
文件中,OpenManus通過以下關鍵代碼創建初始任務計劃:
async def create_initial_plan(self, request: str) -> None:"""Create an initial plan based on the request."""logger.info(f"Creating initial plan with ID: {self.active_plan_id}")messages = [Message.user_message(f"Analyze the request and create a plan with ID {self.active_plan_id}: {request}")]self.memory.add_messages(messages)response = await self.llm.ask_tool(messages=messages,system_msgs=[Message.system_message(self.system_prompt)],tools=self.available_tools.to_params(),tool_choice=ToolChoice.AUTO,)# ... 后續處理代碼
而在agent/toolcall.py
文件中,實現了智能體思考和行動的核心功能:
async def think(self):"""Process current state and decide next actions using tools"""# ... 讓LLM智能選擇最合適的工具執行任務response = await self.llm.ask_tool(messages=self.messages,system_msgs=[Message.system_message(self.system_prompt)]if self.system_promptelse None,tools=self.available_tools.to_params(),tool_choice=self.tool_choices,)# ... 后續處理代碼async def act(self):"""Execute tool calls and handle their results"""# ... 調用具體的工具執行任務for command in self.tool_calls:result = await self.execute_tool(command)# ... 后續處理代碼
OpenManus詳細安裝與使用指南
安裝OpenManus環境
OpenManus提供了兩種便捷的安裝方法,強烈推薦使用uv方式進行安裝。
方法一:使用conda環境管理
conda create -n open_manus python=3.12
conda activate open_manus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mannaandpoem/OpenManus.git
cd OpenManus
pip install -r requirements.txt
方法二:使用uv包管理工具(推薦方式)
本文測試環境為Windows 11系統,因此下面腳本使用的是Windows PowerShell命令。不過Linux/macOS用戶也可參考注釋中的對應命令。
# 安裝uv工具
# Linux/macOS系統使用:
# curl -LsSf https://astral.sh/uv/install.sh | sh
# Windows PowerShell使用:
iwr -useb https://astral.sh/uv/install.ps1 | iex# 安裝OpenManus項目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mannaandpoem/OpenManus.git
cd OpenManus
uv venv --python 3.12
# source .venv/bin/activate # Unix/macOS系統使用
.venv\Scripts\activate # Windows系統使用
uv pip install -r requirements.txt# 安裝瀏覽器自動化工具(可選但推薦)
playwright install
為什么強烈推薦使用uv?
uv是一款現代化的Python包管理工具,相比傳統的pip和conda,它具有以下顯著優勢:
- 極速安裝效率:uv采用Rust語言編寫,安裝依賴包的速度比傳統pip快5-10倍
- 智能依賴解析:uv能更準確地解析和處理復雜的依賴關系網絡
- 并行下載與安裝:uv支持多線程并行下載和安裝包,大幅提高配置效率
- 高效緩存機制:uv擁有更智能的緩存策略,有效減少重復下載
- 一體化虛擬環境管理:uv集成了虛擬環境創建和管理功能
- 最小化依賴沖突:uv的先進依賴解析算法可以有效減少依賴沖突問題
對于大型復雜項目如OpenManus,使用uv可以顯著減少環境配置時間,并有效降低依賴沖突的風險。
配置OpenManus連接大語言模型
OpenManus需要正確配置LLM API才能正常使用。詳細步驟如下:
- 創建個人配置文件:
cp config/config.example.toml config/config.toml
- 編輯
config/config.toml
添加您的API密鑰和自定義設置:
# 全局LLM配置
[llm]
model = "gpt-4o" # 默認使用OpenAI的gpt-4o模型
base_url = "https://api.openai.com/v1"
api_key = "sk-..." # 替換為您的OpenAI API密鑰
max_tokens = 4096
temperature = 0.0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雖然官方文檔默認推薦使用OpenAI的gpt-4o模型,但只要遵守OpenAI接口協議規范的其他API服務商也完全可用。在本文測試中,我成功將配置更換為常用的API供應商OpenRouter,并成功調用了目前Agent能力最強的大語言模型Claude 3.7 Sonnet。
只需按照下面的示例修改配置文件中的相關參數即可輕松完成替換:
[llm]
model = "anthropic/claude-3.7-sonnet" # 使用的大語言模型
base_url = "https://openrouter.ai/api/v1" # API服務端點URL
api_key = "sk-or-..." # 替換為您的OpenRouter API密鑰
max_tokens = 8192 # 響應中的最大token數量
temperature = 0.0 # 控制生成結果的隨機性
OpenManus實戰測試與效果展示
安裝配置完成后,只需執行一行簡單命令即可立即運行OpenManus:
python main.py
為了與原版Manus的運行效果進行直觀對比,我在Manus上選取了一個Tesla股票分析案例作為測試基準。如下圖所示,Manus通過系統規劃、數據搜集、綜合分析等一系列步驟,最終生成了一份完整的專業分析報告。
因此,在OpenManus的命令行交互界面中,我輸入了完全相同的指令:“幫我做一下Tesla的股票投資分析報告,以Markdown格式輸出”。隨后,OpenManus立即開始執行任務規劃,自動啟動瀏覽器搜集相關資料,最后成功撰寫了一份結構完整的專業分析報告。
下圖展示了OpenManus工作過程的實時截圖,可以清晰看到OpenManus自動打開了瀏覽器并主動搜集Tesla相關財務數據和市場信息:
最終,OpenManus按照用戶要求將分析結果以Markdown格式保存到了workspace目錄下。我使用Markdown Preview Enhanced插件在Cursor編輯器中打開了生成的文件,效果如下圖所示。不難發現,OpenManus生成的報告在結構組織和內容質量上與原版Manus的效果高度相似。
OpenManus多模型性能測試與成本分析
借助OpenRouter的靈活接口,我得以自由切換不同大語言模型來執行相同的股票分析任務。下面是詳細的測試結果記錄:
-
GPT-4o測試:
- 實驗結果:20步操作后卡死,重復困在某個特定步驟上
- 任務完成情況:任務未能成功完成
- API調用成本:0.6美元
-
Claude 3.7 Sonnet測試:
- 實驗結果:僅用17步順利完成所有任務
- 任務完成質量:生成的分析報告專業度高,內容豐富
- API調用成本:0.912美元
-
Gemini Flash 2.0測試:
- 實驗結果:同樣用17步完成全部任務
- 任務完成質量:生成的報告質量一般,部分分析深度不足
- API調用成本:僅需0.028美元,極具成本優勢
需要說明的是,20步操作是OpenManus的默認最大嘗試步數限制。通過以上對比測試可以清晰看出,OpenManus與不同大語言模型的適配效果存在明顯差異。即便是高端的GPT-4o模型也不能保證每次都能成功執行完整流程,而Claude 3.7 Sonnet在任務完成效率和輸出質量上表現最為出色,但成本也相對較高。從性價比角度考慮,Gemini Flash 2.0雖然輸出質量稍遜,但其極低的調用成本使其成為預算有限場景下的理想選擇。
應用前景與發展趨勢
隨著AI智能體技術的迅猛發展,以下幾個方向將成為行業未來發展的重點:
- 多模態交互能力:智能體將能同時處理文本、圖像、音頻等多種輸入和輸出
- 更強大的推理能力:通過工具鏈優化和新型架構提升智能體的理解和推理能力
- 自主學習與適應:智能體將具備從交互中學習和改進自身能力的特性
- 更低的使用門檻:簡化部署流程,降低技術門檻,實現更廣泛的應用
OpenManus作為一個開源項目,有望在這些趨勢中保持活躍發展,并通過社區協作不斷完善功能。
結論與展望
OpenManus作為一個純開源的通用AI智能體框架,充分展示了如何構建一個功能強大且架構優雅的智能體系統。它采用了模塊化、分層的設計理念,具有出色的可擴展性和靈活性,同時該項目也在持續優化中,未來表現值得期待。
隨著人工智能領域的快速發展,智能體技術將在更多場景中發揮關鍵作用。OpenManus作為一個開源的通用智能體框架,為研究人員和開發者提供了一個極具價值的起點和參考實現,非常值得AI領域從業者深入研究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