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D 控制技術深度剖析:從基礎原理到高級應用
最近在項目中有要開始進行PID的控制了,隔了很久沒有做PID控制的東西了,所以想正好借這個機會,溫習一下和PID有關的內容。
系列文章目錄
PID控制技術深度剖析:從基礎原理到高級應用(一)
PID控制技術深度剖析:從基礎原理到高級應用(二)
PID控制技術深度剖析:從基礎原理到高級應用(三)
PID控制技術深度剖析:從基礎原理到高級應用(四)
PID控制技術深度剖析:從基礎原理到高級應用(五)
文章目錄
- PID 控制技術深度剖析:從基礎原理到高級應用
- 系列文章目錄
- 七、PID 控制的 C 語言實現示例
- 7.1 位置式 PID 控制的 C 語言實現
- 7.2 增量式 PID 控制的 C 語言實現
- 7.3 抗積分飽和 PID 控制的 C 語言實現
- 7.4 模糊 PID 控制的 C 語言實現
- 7.5 自適應 PID 控制的 C 語言實現
- 八、總結與展望
- 8.1 PID 控制的優勢與局限
- 8.2 PID 控制的發展趨勢
- 8.3 實際應用建議
七、PID 控制的 C 語言實現示例
7.1 位置式 PID 控制的 C 語言實現
以下是一個位置式 PID 控制器的 C 語言實現示例:
typedef struct {float Kp; // 比例系數float Ki; // 積分系數float Kd; // 微分系數float setpoint; // 設定值float last_error; // 上一次的誤差float integral; // 積分項float output_min; // 輸出最小值限制float output_max; // 輸出最大值限制
} PIDController;// PID控制器初始化函數
void PID_Init(PIDController *pid, float Kp, float Ki, float Kd, float setpoint, float output_min, float output_max) {pid->Kp = Kp;pid->Ki = Ki;pid->Kd = Kd;pid->setpoint = setpoint;pid->last_error = 0.0;pid->integral = 0.0;pid->output_min = output_min;pid->output_max = output_max;
}// PID計算函數
float PID_Compute(PIDController *pid, float feedback) {float error = pid->setpoint - feedback;float P = pid->Kp * error;pid->integral += error;float I = pid->Ki * pid->integral;float D = pid->Kd * (error - pid->last_error);float output = P + I + D;// 輸出限幅if (output > pid->output_max) {output = pid->output_max;} else if (output < pid->output_min) {output = pid->output_min;}// 保存當前誤差用于下一次計算pid->last_error = error;return output;
}
代碼說明:
-
PIDController
結構體包含了 PID 控制器的所有參數和狀態變量。 -
PID_Init
函數用于初始化 PID 控制器的參數。 -
PID_Compute
函數根據當前反饋值計算控制輸出,實現了位置式 PID 算法。 -
代碼中包含了輸出限幅處理,防止控制量超出安全范圍。
-
積分項
integral
累積了所有歷史誤差,這是位置式 PID 的關鍵特性。
7.2 增量式 PID 控制的 C 語言實現
以下是一個增量式 PID 控制器的 C 語言實現示例:
typedef struct {float Kp; // 比例系數float Ki; // 積分系數float Kd; // 微分系數float setpoint; // 設定值float last_error; // 上一次的誤差float prev_error; // 上上次的誤差float output_min; // 輸出最小值限制float output_max; // 輸出最大值限制
} IncrementalPIDController;// 增量式PID控制器初始化函數
void IncrementalPID_Init(IncrementalPIDController *pid, float Kp, float Ki, float Kd, float setpoint, float output_min, float output_max) {pid->Kp = Kp;pid->Ki = Ki;pid->Kd = Kd;pid->setpoint = setpoint;pid->last_error = 0.0;pid->prev_error = 0.0;pid->output_min = output_min;pid->output_max = output_max;
}// 增量式PID計算函數
float IncrementalPID_Compute(IncrementalPIDController *pid, float feedback) {float error = pid->setpoint - feedback;float delta_P = pid->Kp * (error - pid->last_error);float delta_I = pid->Ki * error;float delta_D = pid->Kd * (error - 2 * pid->last_error + pid->prev_error);float delta_output = delta_P + delta_I + delta_D;// 輸出限幅if (delta_output > pid->output_max) {delta_output = pid->output_max;} else if (delta_output < pid->output_min) {delta_output = pid->output_min;}// 保存誤差用于下一次計算pid->prev_error = pid->last_error;pid->last_error = error;return delta_output;
}
代碼說明:
-
IncrementalPIDController
結構體包含了增量式 PID 控制器的所有參數和狀態變量。 -
IncrementalPID_Init
函數用于初始化增量式 PID 控制器的參數。 -
IncrementalPID_Compute
函數根據當前反饋值計算控制量增量,實現了增量式 PID 算法。 -
增量式 PID 不需要積分項,而是通過計算當前誤差與前兩次誤差的關系來確定控制增量。
-
每次調用
IncrementalPID_Compute
函數返回的是控制量的增量,而不是絕對輸出值。
7.3 抗積分飽和 PID 控制的 C 語言實現
積分飽和是 PID 控制中常見的問題,當誤差持續存在時,積分項會不斷累積導致輸出飽和。以下是一個具有抗積分飽和功能的 PID 控制器實現示例:
typedef struct {float Kp; // 比例系數float Ki; // 積分系數float Kd; // 微分系數float setpoint; // 設定值float last_error; // 上一次的誤差float integral; // 積分項float output_min; // 輸出最小值限制float output_max; // 輸出最大值限制
} AntiWindupPIDController;// 抗積分飽和PID初始化函數
void AntiWindupPID_Init(AntiWindupPIDController *pid, float Kp, float Ki, float Kd, float setpoint, float output_min, float output_max) {pid->Kp = Kp;pid->Ki = Ki;pid->Kd = Kd;pid->setpoint = setpoint;pid->last_error = 0.0;pid->integral = 0.0;pid->output_min = output_min;pid->output_max = output_max;
}// 抗積分飽和PID計算函數
float AntiWindupPID_Compute(AntiWindupPIDController *pid, float feedback) {float error = pid->setpoint - feedback;float P = pid->Kp * error;// 條件積分:只有當輸出未達到極限時才更新積分項if (!((P > pid->output_max && error > 0) || (P < pid->output_min && error < 0))) {pid->integral += error;}float I = pid->Ki * pid->integral;float D = pid->Kd * (error - pid->last_error);float output = P + I + D;// 輸出限幅if (output > pid->output_max) {output = pid->output_max;} else if (output < pid->output_min) {output = pid->output_min;}// 保存當前誤差用于下一次計算pid->last_error = error;return output;
}
代碼說明:
-
在計算積分項時,首先檢查當前的比例項輸出是否已經達到了輸出限制。
-
如果比例項輸出已經達到限制,說明系統已經處于飽和狀態,此時停止積分項的累積,避免積分飽和。
-
只有當輸出未達到限制時,才繼續累積積分項,這樣可以有效防止積分飽和導致的控制性能下降。
-
其他部分與標準的位置式 PID 實現類似。
7.4 模糊 PID 控制的 C 語言實現
以下是一個模糊 PID 控制器的 C 語言實現示例:
// 模糊PID控制器結構體
typedef struct {PIDController pid; // 基礎PID控制器FuzzyController fuzzy; // 模糊控制器float error; // 當前誤差float last_error; // 上一次誤差float error_rate; // 誤差變化率
} FuzzyPIDController;// 模糊PID初始化函數
void FuzzyPID_Init(FuzzyPIDController *fpid, float Kp, float Ki, float Kd, float setpoint, float output_min, float output_max) {PID_Init(&fpid->pid, Kp, Ki, Kd, setpoint, output_min, output_max);Fuzzy_Init(&fpid->fuzzy); // 模糊控制器初始化fpid->error = 0.0;fpid->last_error = 0.0;fpid->error_rate = 0.0;
}// 模糊PID計算函數
float FuzzyPID_Compute(FuzzyPIDController *fpid, float feedback) {// 計算誤差和誤差變化率fpid->error = fpid->pid.setpoint - feedback;fpid->error_rate = (fpid->error - fpid->last_error) / sample_time;// 模糊推理調整PID參數Fuzzy_AdjustParameters(&fpid->fuzzy, fpid->error, fpid->error_rate);// 更新PID參數PID_SetParameters(&fpid->pid, fpid->fuzzy.Kp, fpid->fuzzy.Ki, fpid->fuzzy.Kd);// 計算PID輸出float output = PID_Compute(&fpid->pid, feedback);// 保存當前誤差用于下一次計算fpid->last_error = fpid->error;return output;
}
代碼說明:
-
模糊 PID 控制器由一個基礎 PID 控制器和一個模糊控制器組成。
-
模糊控制器根據當前誤差和誤差變化率調整 PID 參數。
-
Fuzzy_AdjustParameters
函數實現模糊推理過程,根據輸入的誤差和誤差變化率調整 PID 參數。 -
模糊 PID 控制器的參數調整周期通常與 PID 計算周期相同,或者略長。
-
模糊控制器的具體實現需要根據模糊規則和隸屬函數來設計。
7.5 自適應 PID 控制的 C 語言實現
以下是一個基于模型參考的自適應 PID 控制器的 C 語言實現示例:
// 自適應PID控制器結構體
typedef struct {PIDController pid; // 基礎PID控制器ReferenceModel ref_model; // 參考模型float error; // 當前誤差float last_error; // 上一次誤差float output; // 控制器輸出
} AdaptivePIDController;// 自適應PID初始化函數
void AdaptivePID_Init(AdaptivePIDController *apid, float Kp, float Ki, float Kd, float setpoint, float output_min, float output_max) {PID_Init(&apid->pid, Kp, Ki, Kd, setpoint, output_min, output_max);ReferenceModel_Init(&apid->ref_model); // 參考模型初始化apid->error = 0.0;apid->last_error = 0.0;apid->output = 0.0;
}// 自適應PID計算函數
float AdaptivePID_Compute(AdaptivePIDController *apid, float feedback) {// 計算誤差和誤差變化率apid->error = apid->pid.setpoint - feedback;float error_rate = (apid->error - apid->last_error) / sample_time;// 計算參考模型的輸出float ref_output = ReferenceModel_Output(&apid->ref_model, apid->pid.setpoint);// 計算模型誤差float model_error = apid->output - ref_output;// 自適應調整PID參數apid->pid.Kp += adaptive_rate * model_error * apid->error;apid->pid.Ki += adaptive_rate * model_error * apid->error * sample_time;apid->pid.Kd += adaptive_rate * model_error * error_rate / sample_time;// 限制PID參數范圍if (apid->pid.Kp < 0) apid->pid.Kp = 0;if (apid->pid.Ki < 0) apid->pid.Ki = 0;if (apid->pid.Kd < 0) apid->pid.Kd = 0;// 計算PID輸出apid->output = PID_Compute(&apid->pid, feedback);// 保存當前誤差用于下一次計算apid->last_error = apid->error;return apid->output;
}
代碼說明:
-
自適應 PID 控制器由一個基礎 PID 控制器和一個參考模型組成。
-
參考模型定義了期望的系統響應特性。
-
根據參考模型的輸出與實際系統輸出的誤差,調整 PID 參數,使得實際系統的響應盡可能接近參考模型的響應。
-
自適應調整律基于模型參考自適應控制理論,通常采用梯度下降法或 Lyapunov 穩定性理論設計。
-
adaptive_rate
是自適應增益,控制參數調整的速度。
八、總結與展望
8.1 PID 控制的優勢與局限
PID 控制作為一種經典的控制算法,具有以下優勢:
-
結構簡單:PID 控制器由三個基本環節組成,結構簡單,易于理解和實現(2)。
-
魯棒性強:對模型精度要求不高,在一定的參數范圍內都能保持較好的控制性能(11)。
-
適用范圍廣:適用于各種線性和部分非線性系統,在工業控制中得到廣泛應用(11)。
-
理論成熟:經過多年的研究和應用,PID 控制的理論基礎已經非常成熟,有多種參數整定方法可供選擇(11)。
-
實現方便:無論是硬件實現還是軟件實現都相對簡單,對計算資源要求不高(6)。
然而,PID 控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
參數整定困難:對于復雜系統,PID 參數的整定需要豐富的經驗和技巧,有時需要反復試湊(11)。
-
對非線性系統適應性差:對于強非線性系統,固定參數的 PID 控制器難以獲得滿意的控制效果(12)。
-
對時變系統適應性差:當系統特性隨時間變化時,固定參數的 PID 控制器性能會下降(47)。
-
對復雜多變量系統控制效果不佳:對于多變量、強耦合的系統,單一的 PID 控制器難以實現理想的控制效果(12)。
8.2 PID 控制的發展趨勢
隨著控制理論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PID 控制也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主要發展趨勢包括:
-
智能化:將模糊邏輯、神經網絡、遺傳算法等智能計算技術與 PID 控制相結合,形成智能 PID 控制,提高對復雜系統的控制能力(32)。
-
自適應化:開發具有在線辨識和參數自調整能力的自適應 PID 控制器,適應系統特性的變化(47)。
-
網絡化:基于網絡的 PID 控制技術,實現遠程監控和分布式控制(12)。
-
集成化:將 PID 控制與其他先進控制策略(如預測控制、魯棒控制等)集成,形成復合控制策略,提高控制性能(12)。
-
參數整定自動化:開發自動整定工具,減少人工干預,提高整定效率和精度(14)。
8.3 實際應用建議
基于本文的分析,針對 PID 控制的實際應用,提出以下建議:
-
根據系統特性選擇合適的 PID 類型:對于大滯后系統,選擇位置式 PID;對于快速響應系統,選擇增量式 PID;對于易受干擾的系統,考慮使用抗積分飽和 PID(22)。
-
合理選擇參數整定方法:簡單系統可采用手動試湊法;工業過程控制可采用齊格勒 - 尼科爾斯法或科恩 - 庫恩法;復雜系統可采用基于模型的方法或智能優化算法(11)。
-
重視抗干擾措施:根據系統特點,采取積分限幅、微分先行、濾波等抗干擾措施,提高控制系統的魯棒性(6)。
-
結合先進控制策略:對于復雜系統,考慮將 PID 控制與模糊控制、自適應控制等先進控制策略結合,提高控制性能(32)。
-
進行充分的測試和驗證:在實際應用前,對 PID 控制器進行充分的測試和驗證,確保其在各種工況下都能穩定可靠地工作(12)。
-
持續優化和調整:隨著系統特性的變化和控制要求的提高,需要持續優化和調整 PID 參數,確保控制性能始終處于最佳狀態(11)。
PID 控制雖然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但仍然是工業控制中最常用的控制算法之一。隨著控制理論和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PID 控制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并在新的應用領域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