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目前我對于氣溶膠輻射效應的理解就是設計敏感性實驗,基礎實驗打開氣溶膠參與輻射開關(aer_ra_feedback),其他的實驗則關閉氣溶膠參與輻射過程開關,也有去掉某些氣溶膠的影響,如黑碳(BC)。前者好說,后者目前有兩種思路,特此記錄!
一、修改WRF-Chem源碼
據說(我沒實操過····)氣溶膠在物理和化學模塊中都會參與計算,而控制計算的相關文件在:
chem/module_optical_XXX.F
chem/module_aerosols_sorgam.F
phys/module_radiation_driver.F
這里面也許會有:
ext_total = ext_sulfate + ext_oc + ext_bc + ···
可以手動注釋掉某個物種,然后重新編譯WRF-Chem,聽起來也不是很難對吧,但先不說能不能找到輻射模塊文件,就重新編譯WRF-Chem這一步就讓我望而卻步了···這操作需要懂Fortran,且在編譯的過程中出現任何一個問題我可能就崩潰了,所以果斷放棄!
二、修改人為排放源數據
這個一聽就很棒~簡單來說就是在輸出人為排放源時,將某類氣溶膠(如BC)的數值設置為0,然后模擬結果與基礎實驗做差值,這不就是BC的影響嗎?但是否可能還有待研究。
三、離線輻射計算(ChatGPT-5)
**離線輻射計算(post-processing)**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替代方案:
將WRF-Chem輸出的三維氣溶膠物種場(質量濃度、粒徑信息等)導出(保存為每時刻的剖面或格點),用獨立的輻射傳輸程序(例如 RRTMG diagnostic / libRadtran / 自己的輻射計算腳本)計算短波/長波通量,分別把不同物種的光學貢獻打開/關閉,得到純輻射通量差異。
優點:不改主碼、不受并行/編譯影響;可以快速做很多敏感性組合;更易調參和可重復。
缺點:這種方法得到的是瞬時/離線的輻射差,要把它和耦合模式中氣溫/動力的長時響應聯系起來需要額外步驟(例如把離線輻射差作為強迫項用于單獨的氣候響應模擬,或估算表面/大氣強迫)。
無奈~看不懂~不了解~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