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七層模型
名稱 | 功能 | 協議 |
?應用層 | 直接為用戶應用程序(如瀏覽器、郵件客戶端)提供網絡服務接口。 | HTTP/HTTPS(網頁瀏覽) FTP(文件傳輸)SMTP/POP3(郵件) DNS(域名解析) DHCP(IP分配) Telnet |
表示層 | 處理數據格式轉換(如加密/解密、壓縮/解壓、字符編碼轉換),確保應用層能理解數據。 | TLS/SSL(加密)JPEG/MPEG(數據格式) ASCII與Unicode轉換 Base64編碼 |
會話層 | 建立、管理和終止應用程序之間的會話(Session),支持同步(檢查點恢復)和對話控制(全雙工/半雙工)。 | NetBIOS、RPC(遠程過程調用)、SSH會話管理; 使用場景:斷點續傳、數據庫會話 |
傳輸層 | 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數據傳輸(如TCP),或不可靠但高效的傳輸(如UDP),處理流量控制、錯誤恢復和端口尋址。 |
|
網絡層 | 實現端到端的數據路由,選擇最佳路徑(路由算法),處理邏輯尋址(如IP地址)和分組(Packet)轉發。 |
|
數據鏈路層 | 將比特流組織成幀(Frame),提供節點到節點的可靠傳輸,處理物理尋址(MAC地址)、錯誤檢測(如CRC校驗)和流量控制 |
|
物理層 | 傳輸原始比特流(0和1),定義物理介質(如電纜、光纖、無線射頻)的電氣、機械和時序特性。 |
|
TCI/IP五層模型
名稱 | 功能 | 主要協議 | 數據單元 |
應用層 | 提供用戶接口,處理應用程序通信 | HTTP、FTP、DNS、SMTP、SSH | 報文 |
傳輸層 | 提供端到端的數據傳輸(可靠/不可靠) | TCP、UDP、QUIC | 段(Segment,TCP)/ 數據報(Datagram,UDP) |
網絡層 | 負責邏輯尋址和路由選擇 | IP(IPv4/IPv6)、ICMP、OSPF、BGP | 包(Packet) |
數據鏈路層 | 負責物理尋址(MAC)、幀傳輸 | Ethernet(IEEE 802.3)、Wi-Fi(802.11)、PPP | 幀(Frame) |
物理層 | 傳輸原始比特流(0和1) | 電纜(雙絞線、光纖)、無線(Wi-Fi、藍牙) | 比特(Bit) |